试析中央与地方在分税制问题上的博弈与改善

合集下载

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分析

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分析

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分析引言宏观调控是指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和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以实现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稳定物价等目标。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博弈的情况。

本文将对中央与地方在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博弈进行分析。

利益博弈的根源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源于政治和经济因素。

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整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因此,在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

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形式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财政、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1. 财政财政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博弈领域之一。

中央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来调控财政收入和支出,而地方政府往往依赖于地方税收和中央转移支付来保障财政需求。

中央政府希望掌握更多的财政权力,以保持对地方的控制,而地方政府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和自主权。

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另一个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重要领域。

资源包括资金、土地、人才等,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中央政府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力。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资源分配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央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落实。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忠诚执行政策,而地方政府则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调整空间。

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对经济和政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经济影响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当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分歧时,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甚至推动政策失灵。

此外,利益博弈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经济的局部失衡。

央地博弈过程分析

央地博弈过程分析

1993年中央下了分税制改革的决心后,其具体方案的形成和贯彻,央地政府间经过一番极为剧烈的博弈过程。

在改革方案构思阶段1993年7月底,财政部拿出的分税制收入的划分方案,受到发达省份的强烈反对,地方政府对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划分设计尤为不满意。

财政部有关领导于8月最终拿出妥协的“共赢”方案---承认地方税收基数全部返还,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享增长增值税,按照1:0.3系数返还办法激励地方增收。

第二轮博弈:改革方案通过阶段。

从1993年9月9日到11月21日两个多月的时间,朱镕基副总理带领60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17个省、市、自治区,千方百计说服所有省份拥护分税制改革。

在这期间,中央原定的分税制方案在地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一系列调整、妥协与让步。

在基期年的确定问题上,财政部要求以1992 年为基期年,地方政府则要求以1993 年当年为基期年。

广东理由最有力,他们认为,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1992年上半年的事了,下半年经济发展起来,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是1993年的事情。

假如以1992年为基数,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成果都没有包含在。

最终,中央同意以1993 年当年为基期年。

第三轮博弈:实施之初。

同意以1993年当年为基数期年之后,各省为了自身的利益,拼命增收,以提高基数。

1993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比1992年增长39.9%。

其中部分省市增长情况如表所示:由于中央在9月下旬决定以1993年为基数,1993年9月份的收入急剧上涨。

10月-12月份的收入比去年多了600 多亿,当年的财政收入增加了900 多亿。

而因为以1993年为基数,所以1993年增收的部分,最后都要返还给地方。

对此,中央的第一措施是组织工作组到有关省市检查1993年收入的真实性,试图挤干水分。

朱镕基曾在河北指着财政厅厅长说:“请你向你的部下约法三章,千万别出馊主意,别弄虚作假,大家规规矩矩,实事求是。

你只要真正增收了,我一定退回去,一定给大家减免基数或者减免递增比例,能够减掉多少,要看能收多少。

试论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利弊与改进方向

试论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利弊与改进方向

试论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利弊与改进方向背景介绍当前,中国财政体制已经实行了分税制,即从2004年开始,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进行分配,并将一部分税种归地方政府管理,形成动态共享的税收制度。

这一体制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利弊分析利1.分税制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使得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开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工作。

2.固定收入和财力预算保护,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财政保障,容易控制资金支出和收入。

3.分税制合理地分担了财政责任和税收管理的职责,可以稳定地维护全国的财政秩序,并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作效率。

弊1.分税制在财政收入分配和财政权责上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和不协调,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稳定,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2.分税制在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的投入有限,甚至有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承担其应尽的责任。

3.分税制在经济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跨省市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

改进方向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协调机制1.根据地方政府实际情况和开发要求,制定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分税制在财政收入和政权责上的不平等和排斥问题。

2.强化财政负担,对于富裕地区财政部分对于贫困地区进行补贴支持,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3.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鼓励地方财政困难地区之间展开紧密合作,加强跨省市合作机制。

拓宽财政收入渠道1.改变过重依靠土地财政和固定资产经营收入的现状,逐步实行以生产企业、创意经济等为主的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2.发挥城市和人口优势,逐步在城市基础设施、环保和教育等领域中涉足投资。

3.合理制定必要的税收政策,为优先发展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结论分税制是一种有利于地方财政自主性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改进和完善分税制体制,既是本着为全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态度,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

有关有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有关有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有关有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论分析【摘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

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关系,其利益关系构成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

双方对权力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博弈;囚徒困境;地方保护一、问题的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

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

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

因其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分析问题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

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1.在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

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 问题及对策建议(1)

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 问题及对策建议(1)

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问题及对策建议引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是基于分税制的运行模式,该制度自1980年代开始实行,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税收分配不均、地方财政压力加重等。

本文将分析我国现行分税制的运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税收分配不均现状描述当前,我国税收分配主要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为主,中央政府负责统筹全国税收收入,并将一部分税收收入转给地方政府,以满足地方财政需求。

然而,由于地方发展不平衡及财政能力差异,导致税收分配不均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税收收入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却面临财政困难。

对策建议1.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建设。

通过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具体措施包括改善地方税收征管水平,加大地方税收征管力度,提高地方税收收入。

2.调整税收分配比例。

对于财政困难地区,可以适当提高中央向地方的税收分配比例,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需求,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能平衡税收分配。

问题二:地方财政压力加重现状描述现行税制下,地方政府在承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务的同时,还需要依靠税收收入来满足财政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

对策建议1.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通过增加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出让收入和国有企业红利,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机制。

在现行分税制框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划分财政责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压力问题。

问题三: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税收收入现状描述由于我国现行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收入,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税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

论分税制背景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

论分税制背景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

论分税制背景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提要] 中央与地方在分配关系上从始至终都秉承了上级控制下级的规则,在初次分配中,中央通过控制主要税种及共享税得到大部分税收,而在再次分配中,中央通过先集中财力、再进行补助的方式,加强了中央权威,比较彻底地消除了财政上“诸侯割据”的潜在危险。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分税制激化的矛盾,地方的经济发展任务越来越重,地方性财政收入满足不了财政支出,这时候地方另开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式,这样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成了一种“隐性博弈”的关系。

关键词:利益博弈;财政分配关系一、分税制形成过程(一)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巧妙运用“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制度空间,运用自行减免税、藏富于“企”、兴办地方企业、搞地方保护、增加预算外收入等办法来实行地方财政利益最大化。

最终造成中央财政“不得不屈尊下求,向地方借钱‘要饭’过日子”。

中央政府的财政窘境为分税制改革埋下伏笔。

(二)1993年中央下了分税制改革的决心后,其具体方案的形成和贯彻,中央与地方政府经过一番极为剧烈的博弈过程。

1993年7月底,财政部拿出的分税制收入的划分方案,便受到发达省份的强烈反对,地方政府对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划分设计尤为不满意,财政部有关领导于8月组织力量在北戴河研究一个月,最终拿出一个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妥协的方案——上划“两税”比上年增加部分以1∶0.03返还的政策,照顾了地方的既得利益。

在收入划分问题上,中央决定不能再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博弈的重点转移到基期年的确定问题上。

财政部要求以1992年为基数,地方政府则要求以1993年当年为基期年。

广东理由最有力,假如,以1992年为基数,其结果不仅没有把邓小平南巡讲话成果包含在内,也使得广东难以完成邓小平南巡要求广东20年赶上“四小龙”。

当中央从宏观政治方面考虑,同意以1993年当年为基期年后,方案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向外扩散。

获得信息的各省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辅助行动,拼命增收,以提高基数。

关于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引言我国的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税收收入的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分税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

按照目前的税收分配比例,中央政府可以获得大量的税收收入,而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对较弱。

这种不平衡的财力分配导致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承担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

对策一:调整税收分配比例为了解决中央财政收入过高、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适度调整税收分配比例,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

可以考虑将部分税收收入从中央转移到地方,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和发展能力。

对策二: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能力除了调整税收分配比例,还可以通过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能力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力度,提高税收征收效率,确保税收收入的合理获取。

问题二:财政分权不明确、协调性不强我国分税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财政权力分散、分权不明确、协调性不强。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财政支出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独立运作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财政分权不明确、财政运作效率不高。

对策一:建立财政协调机制为了加强财政分权的协调性,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协调机制。

该机制应该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定期会商税收分配、财政支出等事项,协调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促进财政的合理分权和协调运作。

对策二: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建立财政协调机制,还应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财政编制制度、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等措施,加强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问题三:税收逃避和避税现象严重我国分税制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税收逃避和避税现象严重。

试谈目前分税制财政制度的利弊与方向

试谈目前分税制财政制度的利弊与方向

试谈目前分税制财政制度的利弊与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税制财政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分税制财政制度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本文将试谈目前分税制财政制度的利弊与方向,以期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分税制财政制度的优点1. 提高税收的实际收入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的一个目标是提高税收的实际收入。

传统的财政制度,如税收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征收,税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由地方政府用于自己的开支和投资。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许多地方政府会隐瞒一些收入,从而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而分税制财政制度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实现公平的税收分配,提高税收的实际收入。

2. 促进地方政府投资和发展分税制财政制度还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发展。

在传统的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很少有自己的资金来进行投资和发展,通常需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

但分税制财政制度将税收实际收入分配到地方政府,可以让地方政府直接获得收入,从而促进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发展,更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的需求。

3. 打造比较优势分税制财政制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创造最大的效益。

通过将税收实际收入分配到地方政府,可以让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因此,在不同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产业、资源和文化特点,发展最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分税制财政制度的缺点1. 地方政府之间的激烈竞争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导致经济增长不平衡,影响社会和谐。

2. 富有地区撤销税力在一定程度上,分税制财政制度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税力流失。

3. 与中央财政制度的不兼容目前,分税制财政制度与中央财政制度并不完全兼容。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政府要购买中央政府委托的项目,因而会导致中央财政支出增加。

三、分税制财政制度的改革方向为了进一步发挥分税制财政制度的优点,减轻其缺点,未来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1. 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比较优势,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 . 20 9 . 90 8 . 30 7 . 6 1 6 . 01 6 0 9 . 3O 9 . 6O 8 . 3 1 6 . 3 17 . 7 地 方 . 60 9 . 40 9 . 7 1 0 . 70 6 . 5 . 6 0 9 . 50 9 . 60 9 . 20 5 . 2 O 6 6 0
年份 98l9 0 02o 0 22 0 O42 o 0 620 l9 9920 0 l 0 0 32 0 0520 07 2
中 央 . 7 1 4 . 7 14 . 3 1 6 . 4 1 8 . 4 2 4 1 5 . 1 12 . 9 1 5 . 0 1 8 . 9 1 9 . 2 地方 . 4O 6 . 20 5 . 60 5 . 80 6 . 9 . 0 0 6 . 2 0 6 . 90 5 . 70 5 . 0 0 5 6 0
注 :①财政 自给能力系数 :本级财政收入 ÷ 本级 财政 支出。②根据 中华人 民共 和国财政部 网站 ( t :/ w w hp / w . t
m f o . c/ 5 7 h o.g v n 1 2 . t m) 和 国 家 统 计 局 网 站 ( t : / ht / p
自给能力 呈 现 波 浪式 前 进 的 态势 ,而地 方 的 财 政
试 析 中央与 地 方 在 分 税 制 问题 上 的 博 弈 与 改善
洪 江
( 州地税 局 ,福 建 泉 泉州 234 ) 3 0 1
摘要 :中央通过 分税制改革掌握 了绝对的收入 管理权 限,致使 中央与地 方之 间 以及地 方政 府- .的财政 自 Lf ]
给 能力 都 出现 方 向 变化 。地 方 政 府 为 了应 对 这 一 变化 开 始 脱 离 正 常 的 轨 道 寻 求 其 它 出路 。 因 此 分 税 制 改革 的 实
第 2 0卷第 5期
广 东行政 学 院学报
J un lo u n d n n tueo u l mii rt n o r a fG a g o g Isi t f bi Ad ns ai t P c t o
Vo. 0 No 5 12 .
20 0 8年 l 0月
Oc. 0 t 2 08
质便演 变成 了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变相的博 弈。 目前 只有通过调 整收入管理权 限、改进 省 以下分税 制和 完善 转移
支付 制 度 ,才 能使 博 弈 迈 上 正 常 的轨 道 。 关 键 词 :分 税 制 ; 中央政 府 ;地 方 政 府 ;限 制 ;反 弹
中 图分 类号 :F 1. 2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4 3 (0 8 5 o6 —O 82 4 0 8- 53 20 )0 — o 6 5
从 19 至今 ,我 国的分 税制 改革 已经走过 9 4年
了1 5年 。由于在分 税制改 革 过程 中,过 于强 调提 高 中央财政 收 入 的 比重 ,因此 分 税 制 改革 实 质 上 演变 为 中央与 地 方 之 问 的一 种 变 相博 弈 :中央 为 增加其 收入 逐 步 对 地方 进 行 限制 ,而 地方 为 保 证 自己的本级 收入不停 地进行 反弹 。
势 。地方 的 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 数 基 本 上 一 直 在 0 6 . 左 右徘徊 ,有 四成左 右 的支 出需 要 依 靠 中央财 政

中央利用分 税制对 地方 实施 限制
的转移支付和地方 自 筹的预算外资金弥补。
表 1 中央 与 地 方 的 财 政 自给能 力 系数 . 年 份 9818 9 019 9 219 9419 9 619 18 9 9l9 9 119 9319 95 l9 97
( ) 中 央与 地 方 之 间财 政 自给 能力 出 现 逆 一
转 。从 表 1中 我 们 不 难 看 到 ,从 1 8 9 8年 到 2 0 07
年这 2 0年 间 ,中央 与地方 的财政 自给能 力 发生 了
根本性 的转 变 ,转 折 点 是分 税 制 改革 推 行 的 19 94
年 。在 19 9 4年分税 制改 革 以前 ,中央与 地方 的财 政 基本都 能 做 到 自给 自足 ,只是 地 方 的财 政 自给 能力优 于 中央 ,而 且 中 央 的财 政 自给能 力 总 体 上
收 稿 日期 :2 0 —O — 2 08 5 8
w w ts o.c/j/ w .s t a .gv n tj)的相关数据计算 而成 。 s
作 商 洪 ( 7 ) 男 江 九 人, 地 局 部, 政 硕 。 者 介: 江 1 6 , , 西 江 泉 税 干 财 学 士 9-
66
我 们可 以通 过 对 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 数 的 分 析 来 寻求解 决上 述 情 形 的答 案 。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 数 = 本 级财政 收入 ÷本级 财 政支 出 , 它 实质 上体 现 的 … 是本级 政府 的财 权 和 本 级 政 府 事 权 的 比例 。 因此

自给能力 则 急 剧 下 降 。例 如 ,中央 的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数在 分税 制改革 推行 的第一 年 ( 9 4年 ) .6 07年 甚 至 高 达 24 。尽 管 .2 19 曾下降 到 14 ,但 它 整体 上仍 呈 现上 升 态 99年 .1
呈现一个 下 降 的趋 势 。 比如 ,中央 的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数从 18 9 8年 的 0 9 . 2下 降 到 19 9 3年 的 0 7 , . 3 而地方 的 财 政 自给 能 力 系 数 一 直 在 0 9 . 6左 右 徘 徊 。但在 19 9 4年推 行分税 制 改革 后 ,中央 的财 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