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荒诞_的多维解读

合集下载

_荒诞_的多维解读

_荒诞_的多维解读

[作者简介]李琳(1981年—),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荒诞”的多维解读李 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

“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

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意蕴、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和荒诞的中国化样态五个部分来揭示“荒诞”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荒诞;荒诞感;荒诞艺术;荒诞哲学[中图分类号]I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3-0179-03 “荒诞”,在加缪作了绝妙的哲学注脚,艾斯林将其引入戏剧之后,开始从人类生活处境的荒诞感上升为形而上学的哲思,从日常的感觉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流派思潮的概念界定衍变为一种审美观念的确立,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内的热门主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运思、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以及荒诞的中国化样态来揭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内涵。

一、“荒诞”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凸显,来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存价值的追寻。

“荒诞感”在其现实性上,是伴随着现代人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产生的,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异化”这一主题的发现与定义。

在精神层面上,“荒诞感”的产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固有的理性与信仰的情结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变异,即理性变为非理性,信仰陷入危机的结果。

加缪认为“荒诞,就是没有上帝的罪孽。

”①尤奈斯库也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②这两段话就表明了“荒诞感”的产生与现代人们信仰缺失的直接因果关系。

尼采勇敢地宣称“上帝死了”,可人们却在失去信仰和价值依托中变得孤独无助。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精选文档

略论荒诞审美范畴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之中,人们对于美、美本质、美的表现形态、美的范畴及其特征等的考察和认识也相应地不断深入,在美学领域中形成了新的观念:使得美学研究变得丰富多彩。

传统的美学范畴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崇高、优美这两大领域,历时性的社会嬗变,新的审美范畴开始孕育产生,尤其是进入当代社会,美学的自身逻辑发展到了出现新的范畴领域,荒诞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

荒诞这一审美范畴在当代的生成和确立,同样经历了自身逻辑的发展演变,由艺术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流派,最后到审美范畴这样的过程。

对于荒诞一词的含义有许多解释:《简明牛津词典》对“荒诞”的定义是:“荒诞:1、(音乐)不和谐。

2、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

”《企鹅戏剧词典》把荒诞剧的本质“定为人与其环境之间失去和谐后生存的无目的性(荒诞的字面意思是不和谐)。

”;法国罗贝尔?埃斯卡尔皮在法国《百科全书》“荒诞”一条中说:“荒诞就是常常意识到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的戏剧性”仅从这些定义来看,对于荒诞的命名和含义的规定。

则是属于现代的解释了,主要是现代西方文化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产物。

在上述的规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已经被普遍使用,但是这样的用法并非产生于现代。

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

当时的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就在喜剧《阿哈奈人》中运用了荒诞的手法,让一个雅典农民同斯巴达人订立和约。

向对方开放和平市场,出售和平眼药,用这样荒诞的情节表达重建和平的严肃主题。

继而这样的艺术手法在后世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西方的文化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从中世纪到18 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斯威夫特等的作品里就大量体现。

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等的梦幻形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精灵的出现;歌德《浮士德》中的同魔鬼打赌订立契约以及遇到各种超越时空的离奇情节描述和民间传说;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般长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等荒诞的情景。

解读审美范畴荒诞

解读审美范畴荒诞

《美学基础》结业论文解读审美范畴“荒诞”2012年12月荒诞原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已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美学范畴。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当代,荒诞派艺术不仅表现在戏剧领域,还涵括黑色幽默文学,超现实主义绘画,偶然音乐,新浪潮电影等等。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荒诞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但我认为荒诞的艺术作品古已有之。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中,荒诞的人物形象就已经被塑造出来了。

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四处征险;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不满社会现实的黑暗,立志铲除人间邪恶。

在小说中,堂吉诃德是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将自己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杜尔西内亚比作美赛天仙的贵妇来崇拜,还雇佣矮胖的农民桑丘作侍从,三次出发在全国征险,渴望建立锄强扶弱的骑士业绩,并在这个过程中闹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

在整部小说中,处处充满着荒诞元素。

荒诞的人物形象,整天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

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喜剧性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人物。

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堂吉诃德的装备是最破烂的,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是最精良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是至高无上的骑士头盔;他还总在向桑丘许诺可以让他做一个岛屿的都督……诸如此类,作者在刻画堂吉诃德时可谓夸张至极,使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荒唐到不可理喻。

荒诞的故事情节,遍布全国的征险行动。

在小说中,堂吉诃德尽管也有正常的时候,但是多数时候他是充满幻觉的,因此,发生了很多荒诞离奇的故事。

第十讲 【荒诞】

第十讲 【荒诞】

荒诞:失去真实的自我, 荒诞:失去真实的自我,失去超越的精神 平面化 平板化 价值削平
过去与将来,上与下,远与近,左与右都被取消, 过去与将来,上与下,远与近,左与右都被取消,时 空被压缩成一个平面,一条线,无中心,也无先后, 空被压缩成一个平面,一条线,无中心,也无先后, 一切都乏味,一切都毫无价值,一切都毫无意义。 一切都乏味,一切都毫无价值,一切都毫无意义。 体验为:孤独 体验为: 恶心 焦虑 畏
达利和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 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 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达利作 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 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 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 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我 同疯子的唯一区别, 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 ","每天早晨醒来 每天早晨醒来, 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 次极度的快乐, 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 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 快乐 " 穹的胡子, 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 想的作品, 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 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 样的人。 样的人。
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 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体验精神病人式的对现 实世界秩序的解脱 ”
达利自己说道:
"内战的
痛苦如同这些相互吞噬的伊比
利亚(古西班牙)生物,是纯粹自 然史的现象而不是像毕加索认为的 那样属于政治现象。" 《内战的 预兆》 达利作, 1936年, 布上油画, 100 × 99 公分, 費城美術 館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 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 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 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 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 提出免飞申请的, 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 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 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 但它又说, 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 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 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 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 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 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 此反复,永无休止。 此反复,永无休止。

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如何造句

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如何造句

荒诞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如何造句荒诞是指虚伪而不可信,最荒诞的谣言;那么荒诞这个词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荒诞的意思和造句的内容,供大家阅览!荒诞的意思荒诞(拼音:huāng dàn),极言虚妄,不足为信。

最荒诞的谣言;荒诞的情节。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

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拼搏,更不会有对抗和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的状态体悟。

2.荒诞有审美意向的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4.荒诞还用来形容人们毫无意义的言谈和行为。

用荒诞造句1、这个故事情节荒诞,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2、他尽给我们讲荒诞无稽的故事。

3、微微的想法太荒诞了,根本不可能实现。

4、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内容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

5、对于那种荒诞无稽的传闻,大家都不可相信。

6、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做了不少荒诞不经的事情,醒来后一想,觉得太可笑了。

7、这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诞。

8、这篇小说看起来荒诞不经,可实际上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

9、儒家把古代神话都当作荒诞不经的东西而置之不顾,是保守狭隘的。

10、如今讲究科学,你这些荒诞无稽的话,哪里还有立足之地!11、这种荒诞无稽的传闻,根本不应该相信。

12、他的荒诞行为让我啼笑皆非。

13、他尽做些荒诞不经的事情。

14、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这本书写得大多是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

荒诞的精彩造句1. 他尽做些荒诞不经的事情。

2.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这本书写得大多是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

品特《看门人》中多维荒诞意识再解读

品特《看门人》中多维荒诞意识再解读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品特《看门人》中多维荒诞意识再解读左淑华(上海电机学院 外语学院 英语系,上海200240)摘 要:哈罗德·品特在《看门人》中通过话语权利的争夺和舞台动作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无法消除,彼此的存在亦即彼此的威胁,外在空间的压抑象征着生存选择的艰难。

品特戏剧的表现方式是多维而前瞻性的。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看门人》;话语权利;戏剧;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056-03一英国剧作家品特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压迫的封闭房间”。

这样的评价可谓深刻犀利而又鞭辟入里,品特的戏剧就是在一个个封闭空间中展现了现代人类生存的极度压抑与无法沟通的现状,封闭的空间象征了心灵之门的永远隔阂。

其创作于1960年的成名作《看门人》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巅峰之作。

人类在封闭状态下的持久焦虑与不安是人类荒诞生存状态的典型体现。

实际上,《看门人》中品特对绝望的人际关系的揭露并非偶然。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创作了众多闻名遐迩的戏剧作品,在《生日晚会》,《回乡》和《背叛》等诸多剧本都可以见到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带来的痛楚。

品特对于现代人类关系在剧本中的准确把握而使之成为20世纪荒诞派戏剧家的代表,与贝克特,尤内斯库,阿尔比等人并驾齐驱。

贝克特擅长于人物情境概念化的描述,而品特通过荒诞派戏剧各种典型表现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则鞭辟入里,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与现实主义不一样,往往通过语言游戏刻画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看守人》中两兄弟与流浪汉的谈话絮絮叨叨,毫无头绪,缺乏逻辑性,甚至连人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意图。

3丑和荒诞解析

3丑和荒诞解析

(二)审美价值 1、传统观点 ❖ (1)将丑作为美的对照和衬托 ❖ (2)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2、辨析 不能揭示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本身的价值
3、丑的审美价值
❖ (1)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 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
❖ (2)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如外形上的奇特、怪异、缺陷、任性,以及生理上的畸 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
缺乏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 的审美理想观念。
2、概念辨析 ❖ 丑作为审美形态之一,不是一种客观物理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不等同于伦理学领域的恶。丑恶可相连,也可不相连。 ❖ 丑的概念很早就有,但作为审美形态,却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
2、广义荒诞的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 荒诞可以产生于一种人生的现实境遇,也可以表达人处于某种生活场景中的特殊感受,即荒诞感。 ❖ 它既可以蕴涵在喜剧之中,也可以包含于悲剧之内。
荒诞与悲喜剧的区别
❖ 荒出现于喜剧人物和悲剧人物的生存状态在认 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二)丑与荒诞的共同特征 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 如果说丑是一种不和谐的话,那么,荒诞就是一种虚假的和谐; ❖ 如果说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的话,荒诞就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和失落。
二、丑
(一)概念 ❖ 1、含义 ❖ 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
( 法 ) 马 蒂 斯
《 马 蒂 斯 夫 人 像 》
《戴帽子的妇人 》

真正的荒诞概念

真正的荒诞概念

真正的荒诞概念荒诞概念是指一些超出常理、违背常规思维的观念或理论,其逻辑混乱、荒诞离奇。

荒诞概念往往与现实世界的常识和观念相悖,它不同于科幻或奇幻,更接近于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激进的思考。

荒诞概念可以在文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中出现。

在文学领域,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和《鼠疫》为代表,他利用荒诞概念来探讨人的生存意义、社会的荒谬和人生的无聊。

在哲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往往产生荒诞概念。

在艺术领域,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了对社会常规和现实世界的颠覆和批判。

荒诞概念的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荒诞概念能够挑战传统的思维框架和对常识的依赖,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荒诞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预设观念,使人们能够以更宏观、更激进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其次,荒诞概念能够突破现实世界的限制,使人们思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拓宽思维的边界。

人类的进步往往来自于对不可能的追求和改变,荒诞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跳出常规思维的平台。

最后,荒诞概念能够暴露现实世界的荒谬和矛盾,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夸张和颠覆,荒诞概念能够从多个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弊端和问题。

然而,荒诞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荒诞概念往往缺乏实践性,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游戏,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荒诞概念可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人们对不可思议和超出常理的事物往往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会导致对荒诞概念的排斥和否定。

最后,荒诞概念容易陷入纯粹的自娱自乐,失去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关心。

荒诞概念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考的层面。

总之,荒诞概念是一种超越常识和观念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和探讨。

然而,荒诞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际行动和社会关怀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琳(1981年—),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荒诞”的多维解读李 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

“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

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意蕴、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和荒诞的中国化样态五个部分来揭示“荒诞”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荒诞;荒诞感;荒诞艺术;荒诞哲学[中图分类号]I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3-0179-03 “荒诞”,在加缪作了绝妙的哲学注脚,艾斯林将其引入戏剧之后,开始从人类生活处境的荒诞感上升为形而上学的哲思,从日常的感觉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流派思潮的概念界定衍变为一种审美观念的确立,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内的热门主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运思、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以及荒诞的中国化样态来揭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内涵。

一、“荒诞”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凸显,来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存价值的追寻。

“荒诞感”在其现实性上,是伴随着现代人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产生的,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异化”这一主题的发现与定义。

在精神层面上,“荒诞感”的产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固有的理性与信仰的情结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变异,即理性变为非理性,信仰陷入危机的结果。

加缪认为“荒诞,就是没有上帝的罪孽。

”①尤奈斯库也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②这两段话就表明了“荒诞感”的产生与现代人们信仰缺失的直接因果关系。

尼采勇敢地宣称“上帝死了”,可人们却在失去信仰和价值依托中变得孤独无助。

由于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中,人以通向上帝、追求自由为其生存的目的,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整个世界的完整性与确定性被解构了,呈现出偶然性与非逻辑并存,非本质与无中心共生的特点,人们只能以“荒诞”来处理生活中的焦虑,这也是从否定的方面来呈现人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与自我价值失落的困境。

正如埃斯林所说的那样,“荒诞”是在宗教信仰衰落后,人们在生活中无法接受简朴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和神圣目的的启示时,就只能面对终极的赤裸裸的现实③。

因此,在这个人类精神逐渐走向荒野的社会里,个体的孤独感、恐惧感、恶心感、无助感等精神状态一涌而出,更加感觉自己是被“抛入”了这个非理性的世界,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渐渐成为生活的局外人,只能无奈且荒诞地延续生活并最终走向虚无。

而人的物化,宗教的衰落,理性的衰减,传统价值的瓦解,以及人类生存的合法性,却只能是由人类自我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正是在这些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综合作用下,“荒诞”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

二、“荒诞”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出现,是由生活处境中的荒诞感,上升为对人类存在的形而上学哲思。

“荒诞”一词从音乐不和谐的本义,到现代不合逻辑、不可思议、无意义、无价值的引申,渐渐从词汇学转变为具有哲学意蕴的概念。

众多哲学家也都把“荒诞”置于人类整体生存境遇的意义来探讨,从而使现代社会所暴露出的荒诞体验、信仰缺失、理性主义的困境,得以在理性思辨的高度加以把握,这反过来又使荒诞世界更加深刻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成为“荒诞”在现代大行其道的催化剂。

马塞尔将“荒诞”解释为一种生命神秘的象征;帕斯卡尔认为“荒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人类处境的荒诞引起了人们无聊不安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强调“荒诞”是人类所必须承担的“事实”,即人类被荒诞地抛入这个世界,维持着既如此又不能如此的状态;萨特则将它用在“生命与存在”方面,认为人类在面对日常生活现实的同时,还面对着语言和人类理智的哲理化再现,而当我们感到不能凭借语言和概念来思考世间事情之时,荒诞感就产生了。

真正将“荒诞”在哲学层面上全面探讨的是加缪,他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着手来分析荒诞,认为“荒诞”的实质就是“世界的不合理性与人的灵魂深处竭力追求合理之间的冲突。

”④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当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内审自身行为并力图使其回归合理的轨道时,不合理的外部现实与追求合理的内在意识却总是发生冲突。

因而他将“荒诞”定义为“一种紧张关系:人类决心在世界上发现目的和秩序,然而971这世界却不提供这两者的例证。

”⑤并认为“荒诞”产生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疏离,“人与他自己的生活分离,演员与舞台分离的状况真正构成荒诞感。

”⑥在此,他看到了人的存在形式与存在本质的脱离,看到了人在被异化的路途上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并且始终处于无可奈何且循环往复的荒诞中。

作为具有现代哲学意味的“荒诞”,更加关注人们普遍的生存境遇,并将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一种生存哲学,因为“在他们那里,荒诞感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

”⑦同时,“荒诞”的哲学内涵中存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度考察,认为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分裂。

但是“荒诞”也是人与世界的意义关联者,它使人类在现实生存的同时陷入了既无预期的生存目的,又无终极价值的生命困惑中。

因此,“荒诞”哲学运思既是西方特定文化社会传统的抽象概括,又是哲人们对传统既定价值理念的重新评估与思考,从而使“荒诞”在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观照中成为了关于人与世界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

三、作为审美观念的“荒诞”,其自身经历着一个逻辑演变的过程。

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荒诞”逐步发展成人类荒诞体验的表现形式,并最终确立为一种审美观念,进一步颠覆了人类既有的审美心理和美学传统。

“荒诞”所确定的审美品格是崭新的。

作为人类荒诞本质的审美概括,我们在荒诞派作品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无法用壮美、优美抑或悲剧、喜剧来称述的,“荒诞”与悲剧、崇高虽然都有人与世界的冲突这个相同的前提,但悲剧中的冲突都是有社会原因或性格根由的,而“荒诞”则是在莫名其妙中发生一切,并且所有的冲突都没有解决的途径。

于是,审美主体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中对崇高、肃穆的宣扬,而是着力于对自身混乱、不可理解的真实处境的洞察,其审美效应就是引起审美主体恶心、呕吐、无奈等极端反应。

因而“荒诞”的审美观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双重结构:于外在形态上是对喜剧的滑稽模仿运用,于内在特质上是对悲剧无奈悲怆情绪的吸纳发挥,“是既无悲剧之有又无喜剧之有,它唯一的审美品性是无。

”⑧由此可见,“荒诞”的审美观所表现的艺术精神是象征性的。

它彻底逃离了现实主义手法的束缚,以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世界的荒诞,从而使现实生活的抽象思考富有了象征意义。

同时,“荒诞”以反形式、反美学的审美形态,将丑怪和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搬上美学舞台,并用戏拟、反讽的手法来表现离奇的生活情境。

“荒诞”的这种反叛性艺术观念打破了事物之间的逻辑性与因果关系,使得事物的不确定性得以充分展现;打破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破坏了传统中绝对的、唯一的美的合法性,将一个无中心、无意义、反形式的荒诞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也使“荒诞”在审视世界的同时获得了自身全新的审美意义。

尤奈斯库说:“艺术就是表达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有时竟也表达了。

这就是它的似是而非之处,是它的真理所在。

”⑨正是由于“荒诞”造成了审美对象的混乱、无价值、无中心,以及语言结构的支离破碎,才更为艺术地显示了现实世界的无意义与混乱。

因此,荒诞“作为一个神秘的入侵者,它所掀起的那场轩然大波、那种世纪风云,带给我们的,就不能不是一段最富有挑战性的美学历史,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学话题,一次导致沧桑巨变的美学裂变。

”⑩四、“荒诞”体验来源于生活,抽象于哲学,却又形象于艺术。

“荒诞”的艺术理念浸润在许多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艺术之中,从而拓展了现代艺术的领域:如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绘画等等。

可以说,作为“荒诞”哲学运思的艺术化表述,荒诞艺术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更,也体现了“荒诞”哲学内涵的扩容。

第一个将“荒诞”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全面带入艺术之中的是卡夫卡,他将“荒诞”与“悖谬”作为创作的主题与手段,以此来呈现自己对于人类荒诞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变形记》中他将主人公变作大甲虫来阐释人类与世界不可沟通的孤独处境和无法解释的悖谬性,并在《日记》里写到:“我生活得比一个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存在主义文学是通过抽象和寓言的方式来表现对世界的荒诞体验,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都在探索人类以及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出路,体现了对荒诞的否定和抗争。

“荒诞”的艺术理念在荒诞派戏剧出现之后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彻底统一。

《荒诞派戏剧》一书出版后,“荒诞”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荒诞不经,而且连外在表现形式也渗透着荒诞的意味。

《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意识,《局外人》中的冷漠情绪,《秃头歌女》里的陌生感,其“荒诞”的表现形式解放了人们压抑的无意识,激起了更大的精神反抗,它们都是“通过公开抛弃合理的各种手法,通过混乱的思路,来竭力表现人的状况的毫无意义及推理方法的不足。

在萨特或加缪对旧有的程式表现出新的满足时,荒诞派戏剧却向前迈出了一步,设法在其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求得一致。

” λϖ艾斯林的这个深刻的概括不仅成为了“荒诞派”的开创宣言,而且成为荒诞文学的特色表述。

随着现代派文学的迅猛发展,“荒诞”超出了戏剧的领域走向了更广阔的文学乃至美学的天地。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着力关注现实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隐喻的是人类荒谬的存在处境,同时也是后现代社会彻底丧失严肃与崇高感的体现。

“荒诞”理念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也有充分体现:杜桑给一直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画上了胡须,颠覆了其典雅端庄的姿态;贝尔玛的《一千个女郎》把人正常的组合肢解后再拼凑在一起,造成了无逻辑的视觉效果;达利的《有抽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让维纳斯的身上戴上了抽屉;奥莱海姆用真正的动物皮毛做成了《毛皮茱奥》;奥罗兹科的《现代精神的裂变》中不但打倒了十字架,而且还杀气腾腾地提着复仇的板斧……这些艺术实践都表明了人们在以荒诞的方式来反抗荒诞的存在状态。

如今,“荒诞”已不再是荒诞派的专利,而逐渐成为现代文艺中反抗社会现实、表达荒诞体验的普遍手法和观念,“它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存在感,它既081“荒诞”的多维解读无法调查又无法解决行为或道德的问题。

” λω“荒诞”虽然总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或反理性的,但其荒诞的背后也潜隐着理性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