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刘娟红周琼*[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激光;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4.1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视网膜侧支循环起源于闭塞的毛细血管床,其形成是个动态过程。

视网膜病变区域静脉和开放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刷状,数月后血管管径变粗、血管数量减少,1年后大部分刷状侧支退变成原来的毛细血管,仅保留几根较粗大的血管,称为侧支血管成熟。

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约需1年。

视网膜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1)动脉-动脉(A-A );(2)静脉-静脉(V-V );(3)动脉-静脉(A-V )[1,2]。

视网膜侧支循环可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早产儿视网膜、高眼压性青光眼、Coats 、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1侧支循环建立的病理和生理方面侧支循环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整个过程需要血管管壁的膨胀,激活血管的内皮细胞,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血管平滑肌生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1.1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有学者报道[3],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闭塞区域的组织逐渐出现侧支血管和新生血管,缺血缺氧是重要诱导因素。

血管狭窄导致小范围的缺血缺氧,周围会出现侧支循环。

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血管存在血管切应力,促进侧支血管的生成。

切应力刺激,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血管壁厚度增加和血流的动脉直径扩大。

侧支血管的搏动压力比正常小动脉的生理水平高,利于侧支血管的再通。

1.2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壁的切应力很敏感,切应力在侧支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切应力[4]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切线方向的摩擦力。

通过血管压力梯度使侧支血管连接再通血流。

切应力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其主要特点是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机械感受器以及内皮细胞基底层联结的整联蛋白。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概述1979年,美国医生Susac首次报道了2例白人女性患者,以脑病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均未提示任何已知疾病,其中1例患者经类固醇治疗后脑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显示为“治愈”的血管炎,2例患者均对类固醇反应良好,Susac称之为脑和视网膜微血管病。

随后,被学者称为视网膜耳蜗血管病,又被称为微血管病性视网膜病、脑病、耳聋(retinopathy,encephalopathy,deafness associated microangiopathy,REDM)和耳蜗、视网膜和脑组织小梗死(small infarction of cochlear,retinal and encephalic tissue,SICRET)。

1986年,Hoyt建议将此病命名为Susac综合征。

1994年,Susac应邀在Neurology 杂志上发表综述,正式将本病命名为Susac综合征。

1致病机制Susac综合征的病因与致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

从病理研究结果来看,Susac综合征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血管阻塞,进而导致大脑、视网膜、耳蜗形成微梗死灶。

曾有报道称患者于注射疫苗、病毒感染后可罹患Susac综合征,可能是由于疫苗或病毒进入人体后,激活异常的免疫应答所致。

微梗死灶可同时累及大脑、视网膜与耳蜗,原因可能在于三者拥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其内皮具有共同的抗原。

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可能与血管痉挛、高凝状态相关。

近年来,在部分Susac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特异性的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AECA属于补体激活IgA1亚族,可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或许在Susac综合征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病变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病变的研究进展

视 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 是临床常见视 网膜血 管疾 病 ,病情缓 慢冗 长 ,致盲率 仅 次于糖 尿病视 网膜病 变。主要 发病人群为 中老年人 ,其 中约 一半 的人 年龄 <65岁 J。尽管血 栓 的部位 有所不 同 ,但 是颞侧 的BRVO 经常伴发黄斑水 肿 (macular edema,ME),发 生率 为46.7% ,导 致 的低视力 和失 明率为 57.4%。ME是导致视功 能损 害的首要 原 因 ,严重或长期 ( >8个月 )的 ME会造成永久的视力损害 。
1 BRVO 的发 病机 制
虽然对 BRVO的发病机制还 没有 完全 了解 ,但 以下风 险因 素是需要关注 的 :年龄 (通 常是六七十岁 )、高血压 、视 网膜 动脉 粥样硬化 、糖尿 病 、高脂 血症 和吸烟 。 目前认 为 BRVO的发 病是多 因素的 ,主要 为三 大机 制 的联合作 用 :动静 脉交叉 处对 静脉 的压 迫 、静脉血管壁 的退行性 改变和血液因素的异常 。
Koyanagi_2 在 1928年首次 报道 了 BRVO与动静 脉 交叉 处 的关 系 ,这些交 叉点 导致 了静 脉 管腔 的机 械性 狭 窄 ,是 BRVO 发生 的重要 因素。A/V交叉处 的动静脉共处 同一个外 鞘膜 ,薄 壁 的静脉 位于硬且厚的动脉管壁 与致密 的视 网膜细胞 之间 ,此 处 的静脉 管腔通 常 比较狭窄 ,为 BRVO的发生提 供 了条件 。 由 于在 A/V交叉处 的动 脉硬 化和外鞘膜收缩时 ,会 使此处的静脉 受压 产 生血 液湍 流 ,对 静脉 血管 内皮 细胞 和 内膜基 质 产生 损 害 ,从而导致静 脉机 械性 的阻塞 。组 织学 研 究结 果显 示 ,A/V 交叉处静 脉管腔在数月至数年不 等的病程 中 ,不 同程 度存 在部 分血栓再通现 象。通过 荧光 造影也 没有 发现 静脉 血流完 全 阻 塞 的情况 ,这点 与动脉 栓塞 是不 同的 。因此 ,对于静 脉 阻塞 的 进 程 、溶 栓 的 速 度 、有 无 阻 塞 的 反 复 发 生 等 ,目前 还 不 很 清 楚 J。还有一些研究揭示 了血黏度升高 与 BRVO之 间的联 系 , 血黏度 主要依 赖于红细胞压积和血浆 纤维蛋 白原 的浓 度 ,在 血 流变缓 和红细胞聚 集 的条件 下血黏 度会 进一 步升 高。另一 个 与 BRVO发病 机制 有 关 的血 液 功 能紊 乱 是凝 血一纤 溶 平 衡 失 调 。因此 ,BRVO患者可 能存 在 以下 异常 :激 活 蛋 白 C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即 APC抵抗 )、蛋 白 C或 蛋 白 S缺 乏 、抗 磷脂 抗体 、高 同型半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视网膜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视网膜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设备和技术,可以提供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帮助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眼科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全球眼科保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光准直扫描成像技术采用数字摄像机记录图像,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在视网膜的病变检测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帮助,成为临床眼科医学中的常用工具。

2. 红外图像技术:红外图像技术通过红外照射和检测红外光波来获取视网膜的图像。

由于红外光可以穿透眼球的虹膜和晶状体,因此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以便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

3. 脉络膜成像技术:脉络膜是视网膜血管层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网。

脉络膜成像技术可以非侵入地检测脉络膜的血流动力学和纹理特征,以及其变化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4. 谐波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谐波检测来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由于视网膜组织在弹性模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谐波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细微变化,如纤维化和增生等。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 高分辨率成像: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视网膜成像技术将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检测眼部病变。

2. 无创检测:目前的视网膜成像技术需使用眼底镜或光束对眼球进行接触,这对患者来说可能不太舒适。

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期待无创的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出现,通过激光或其他无创手段检测眼球组织。

3. 自动化分析:强大的计算机算法对于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诊断视网膜图像至关重要。

未来,视网膜成像技术将更加注重自动化分析算法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轻松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视网膜维生素A循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维生素A循环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维生素A循环的研究进展
林思恒;尹艳茹
【期刊名称】《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9(011)003
【摘要】维生素A循环是人类视觉形成的基础,它为光反应提供了生色团,并从一定意义上维持了人体内维生素A类物质的浓度.本文综述了维生素A循环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各步代谢过程以及相关酶类的作用机制,并对感光细胞内全反式视黄醛转变为全反式视黄醇、色素上皮细胞内11-顺-视黄醇转变为11-顺-视黄醛以及两者之间的转运和异构化作了总结.
【总页数】3页(P238-240)
【作者】林思恒;尹艳茹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循环研究进展 [J], 杨婴
2.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J], 刘娟红;周琼
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循环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J], 仰舒静;王珍;杨卫华;朱晓旋;王静娟;王烜;江佳莉;夏亥藤
4.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J], 何希;莫亚
5.芎归活血方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出血面积、视网膜微循环及黄斑水肿的影响 [J], 陈帅征;徐科;穆雅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对比敏感度变化观察要点

未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对比敏感度变化观察要点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年7月第32卷第4期Chin J
Ocul Fundus
Dis,July 2016,V01.32.No.4
395
・视网膜n'n管疾病研究・
未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眼 对比敏感度变化观察
王志学 曹婷婷
王文英 王雪
刘明远
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功能检查室 通信作者:王志学,Email:wangzhixue5@163.corn
DOI: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4.012
患跟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

临床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3只眼以及同期无器质性眼病者56例112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根
据阻塞区域的不同将BRVO患眼分为鼻侧BRVO组、颞侧BRVO组,分别为31、62只眼。平均矫正视力 分别为1.02士0.13、0.98士0.12。根据缺血类型分为非缺血型BRVO组和缺血型BRVO组,分别为58、 35只眼。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1.01±0.14、0.99土0.12。对照组平均矫正视力为1.03士0.11。鼻侧 BRVO组、颞侧BRVO组患眼平均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3,P一0.06);缺血 型BRVO组、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平均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0,P一 0.20)。采用美国Stereo公司OPTEC6500视功能检查仪行CS检查。统一标准照明条件下,选择设备自带 远距离程序分别测试低中高空间频率处的CS。其中,低频空间频率为1.5、3.0周/度(c/d);中频空间频率 (中频)为6.0 c/d;高频空间频率(高频)为12.0、18.0 c/d。对比观察各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变化。结果 鼻侧BRVO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一4.25、9.48、3.08、5.86、0.94, P>0.05);颞侧BRVO组息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8.59、19.11、10.38、 17.28、6.01,P<O.05)。颞侧BRVO组患眼高频CS与鼻侧BR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11.42、 6.95,P<O.05)。缺血型BRVO组患眼各空间频率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8.88、10.56、 11.64、19.06、6.67,P<0.05)。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中频、高频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4、11.54、2.82,P<0.05);非缺血型BRVO组患眼高频CS与缺血型BR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奚惠雨;茅希颖;孙洁;袁松涛;刘庆淮【摘要】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视力受损与失明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感光细胞大量丧失的疾病晚期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提供了感光细胞的移植替代治疗的新思路,而视网膜3D培养技术产生的视网膜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产生移植所需的感光细胞及组织,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综述视网膜3D培养技术以及感光细胞移植的发展,着重阐述视网膜类器官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移植替代治疗中的现有运用策略以及局限性,以期为视网膜3D 培养技术在感光细胞替代治疗中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5【总页数】4页(P771-774)【关键词】视网膜类器官;感光细胞;移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作者】奚惠雨;茅希颖;孙洁;袁松涛;刘庆淮【作者单位】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10029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眼睛,作为连接人类与外在世界的窗户,给予人类分辨外界事物以及颜色的能力。

其中视网膜作为整合视觉信息的复杂神经组织结构,它的损伤往往会导致视力不可逆的损害。

在大多数国家,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导致视网膜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1],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等[2],这些疾病会导致感光细胞功能损伤及数量减少,引起视力受损,最终导致失明。

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保护治疗、基因疗法、药物疗法、光遗传学治疗、人工视网膜以及细胞替代疗法等[3]。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B/C) 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后交通动脉(1)、ACA-MCA软脑膜动脉(2)、PCA-MCA 软脑膜动脉(3)、小脑幕覆盖丛(4)、小脑动脉末梢(5)、前交通动脉(6);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刘娟红周琼*[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激光;玻璃体切割术[中图分类号]R774.1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视网膜侧支循环起源于闭塞的毛细血管床,其形成是个动态过程。

视网膜病变区域静脉和开放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刷状,数月后血管管径变粗、血管数量减少,1年后大部分刷状侧支退变成原来的毛细血管,仅保留几根较粗大的血管,称为侧支血管成熟。

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约需1年。

视网膜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1)动脉-动脉(A-A );(2)静脉-静脉(V-V );(3)动脉-静脉(A-V )[1,2]。

视网膜侧支循环可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早产儿视网膜、高眼压性青光眼、Coats 、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1侧支循环建立的病理和生理方面侧支循环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整个过程需要血管管壁的膨胀,激活血管的内皮细胞,白细胞的聚集导致血管平滑肌生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1.1缺氧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有学者报道[3],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闭塞区域的组织逐渐出现侧支血管和新生血管,缺血缺氧是重要诱导因素。

血管狭窄导致小范围的缺血缺氧,周围会出现侧支循环。

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血管存在血管切应力,促进侧支血管的生成。

切应力刺激,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血管壁厚度增加和血流的动脉直径扩大。

侧支血管的搏动压力比正常小动脉的生理水平高,利于侧支血管的再通。

1.2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壁的切应力很敏感,切应力在侧支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切应力[4]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切线方向的摩擦力。

通过血管压力梯度使侧支血管连接再通血流。

切应力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其主要特点是作用于内皮细胞表面机械感受器以及内皮细胞基底层联结的整联蛋白。

通过细胞骨架传到基底层黏附处或邻近内皮细胞结合部,使整联蛋白或机械感受复合体(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黏合蛋白1(PECAM -1)与生长因子特异受体(F1K-1)活化[5~8]。

1.3内皮细胞在视网膜侧支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在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发生改变,如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能分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和内皮缩血管肽,在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包括NO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和内皮细胞产生的超级化因子。

NO 在生物体内半衰期短暂、强效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9]。

前列腺素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胞内的cAMP 的浓度,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流、减少组织缺氧。

血管超级化因子产生电紧张传导,使相邻血管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超级化状态,血管平滑肌舒张、增加血流、减少组织缺氧[10,11]。

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21-氨基酸肽叫内皮缩血管肽。

低浓度的内皮缩血管肽能引起血管的舒张,高浓度的血管肽则起相反的作用,加重组织缺氧[12]。

2发生视网膜侧支血管的常见病视网膜侧支血管常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眼压性青光眼、视网膜血管瘤等疾病。

视网膜侧支循环多见3个月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晚期病例,早期看到阻塞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吻合,随着病程进展扩张吻合的微血管逐渐被管径较粗数量少的血管取代,形成侧枝循环。

有人[13]收集了44例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6例患者形成侧支循环(13.6℅),其视力恢复到0.9者1例,≥1.0者5例,侧支血管使视力预后取得更佳效果;高眼压性的青光眼[13]报道:在一个外伤性的高眼压性的青光眼患者的的视盘前可见到毛细血管网。

3视网膜侧支循环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鉴别3.1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特点视网膜新生血管一般发生于视网膜大面积的缺血、缺氧、视网膜循环障碍等。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对缺血缺氧的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组生物化学反应。

新生血管形成的生物化学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新生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

缺血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以新生血管组织的表达最强。

缺血可诱发视网膜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并由此介导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14]。

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视网膜分支分支静脉及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炎等中发现。

微血管瘤破裂时易发生玻璃体腔内积血。

新生血管在眼底荧光照影(FFA)可以清晰的看到视网膜新生血管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3.2视网膜侧支循环的特点视网膜侧支循环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相似。

偶尔能在眼底镜下窥及,文献报道[13]:外伤性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的患者,在眼底镜下能窥及视盘前有侧支血管环的形成。

在眼底荧光照影下:能够看到完整的血管,这些侧支循环血管和正常血管类似,能给予周围视网膜血供;无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3.3视网膜新生血管和侧支血管的鉴别视网膜新生血管和侧支血管鉴别主要是依据荧光造影,FFA 示:新生血管区域可见渗出、出血、微血管瘤。

新生血管壁破裂导致玻璃体腔出血随着PVR出现少数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

研究者做了回顾性的研究总共调查了106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409例患者出现了的新生血管,29例因玻璃体腔积血做了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侧支循环是毛细血管吻合增粗有灌注功能血管,FFA示:可见完整的血管,血管周围无出血、渗出、微血管瘤。

视网膜侧支循环形成是血管的代偿,常见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能够使阻塞的区域重新得到灌注,使视力预后达到更佳的效果。

4侧支循环在临床上的建立和应用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尽早建立对患者视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促进视网膜侧支循环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现阶段的研究进展。

4.1激光在眼底血管病变中,激光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现阶段减少黄斑水肿,预防新生血管有效的治疗方法。

光凝使视网膜小动脉收缩、扩张的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收缩和闭塞,防止渗漏,减轻渗出和水肿。

光凝封闭大量无灌注区,改善视网膜血供,减少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分泌,促使新生血管消退[15]。

侧枝循环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部分患者视盘区域可见视盘睫状血管吻合,已经被IFFA证实:视网膜静脉与脉络膜静脉之间形成的侧支循环,视网膜静脉血流可通过该吻合流入脉络膜静脉,最后经窝状静脉流出眼外。

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存在压力梯度,其是建立吻合支生理基础[16]。

文献报道[17]:通过光动力法建立21只兔视网膜分支静脉循阻塞模型,利用激光诱发并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对侧眼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同样行激光激射。

在建立BRVO模型的21只眼中,4只眼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在对照眼中,1只服形成了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吻合。

在观察期间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利用激光建立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侧支循环是可行的。

4.2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血管疾病能引起玻璃体腔内积血,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期、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高血压病等。

视网膜前的氧张力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很重要,高氧张力使血管收缩,提高氧张力利于防止血液渗出、减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和黄斑水肿等。

视网膜静脉络是最典型的侧支循环,手术眼形成侧支循环过程中比自然过程短,一般在术后3~5周形成。

据Shuichi Ya-mamoto等[18]报道,采集了3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20眼有动静脉膜组(AS组),另外16只眼是玻璃体后脱离组(PVD组),都行了玻璃体切割术,术后两组视力都有所提高和中心凹的厚度没有绝对的差异,但两组荧光造影的结果显示有统计学的意义:AS组有10只眼的阻塞的静脉再通,PVD组有2只眼阻塞的静脉再通,两组都观察到了黄斑前的血管网的形成。

玻璃体切割术能提高视网膜血管前的氧分压,能够促进血管的再通。

参考文献[1]Spandau U,Wickenhauser A,Rensch F,et al.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for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7,85:118[2]Klein R,Klein B,Henkind P,et al.Retinal collateral vessel formatio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71,10:471[3]Fulton W.Anastomotic enlargement and ischemic myocardial dam-age.Br Heart J,1964,26:1[4]Hacking J,VanBavel E,Spaan A.Shear stress is not suf?cient to control growth of vascular networks:a model study.Am J Physiol,1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 )的倡导者和实践者Kehlet 早在2001年率先提出,并在许多手术患者中积极探索其临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英语中fast track 一词常用以描述事物能迅速完成的途径和方法,fast track surgery 当指手术快速完成之意。

但surgery 一词在此并非单指手术操作的部分,而是指手术治疗的完整过程,涵盖术前准备到治疗结束出院。

快速康复外科将治疗择期手术病人的各种技术结合起来。

采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或区域麻醉、微创手术、适当的疼痛控制和积极的术后恢复措施,包括早期肠道(经口)营养和下地活动。

这些方法的结合减少了应激发应和器官的功能异常,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完全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2术前准备2.1术前宣教相关研究已显示,详细的术前宣教和辅导,是快速康复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

而在术前宣教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让病人了解“加速康复计划”的每一个环节。

宣教的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要对其家属和陪护人员清楚说明“加速康复计划”和大致的住院时间等。

病人是“加速康复计划”中的主体,让其和家属熟悉整个流程,以取得充分的配合,更好地完成“加速康复计划”。

2.2术前肠道准备有研究数据表明:对于结肠切除手术病人,术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于不做肠道相比无明显差异[1,2]。

肠道准备是在手术的前1d 下午就要开始,这就必然会影响进食。

其实大部分行结肠切除的病人将面临或已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此时再行肠道准备,只会进一步加重病人术前的营养不良[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