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论礼

合集下载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50仁者欢乐不失礼】仁者欢乐不失礼齐景公饮酒,一连好几天,喝高兴了,脱下朝服,摘掉帽子,自己一边击打着缶,一边问左右的人:“仁人欢乐的时候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梁丘据在一旁说:“仁人也是人,有耳有眼,有七情六欲,碰到欢乐的事当然也是这样。

”景公命令下属,赶快去把晏子请来。

晏子穿着朝服就来了,拜过景公;接过景公赐的酒杯,再次拜谢。

景公说:“我今天太高兴了,想和你一起享受这乐趣,你就不必那么多礼了。

”晏子听了这话一脸严肃地说:“大王您这话说得就过分了。

您下面的群臣可能都希望可以不拘礼节侍奉您,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君王绝不希望这样。

现在齐国的人,只要是够五尺高的,都比我力气大,也比大王您的力气大,然而他们不敢乱来的原因,就是畏惧礼仪。

上边的人要是不讲礼仪,就无法驱使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如果不讲礼仪,就不能侍奉君王。

像麋鹿是不讲究天伦礼仪的,所以父子共用一个母鹿。

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仪。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王没有了礼仪,就无法统治自己的国家;大臣如果没有了礼仪,下面的官员就不懂得恭敬;父子之间没有了礼仪,他的家里必然要有祸事;兄弟之间没有了礼仪,就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屋檐之下。

《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人如果没有了礼仪,还不如马上死呢。

’所以说礼仪是不能随便去掉的。

”景公说:“怨我太糊涂了,听信了周围小人的蛊惑,才成了这个样子。

这些家伙太可恶了,我看还是把他们都杀了吧!”晏子摆摆手说:“您周围这些人又有什么罪过呢?君王如果不喜欢礼仪,那么讲究礼仪的人就会离开,不讲究礼仪的人就会聚在身边。

君王如果喜好礼仪,那么讲究礼仪的人就会聚在身边,不讲究礼仪的人自然就会离开了。

”景公说:“好吧,那就让我们讲究礼仪。

请让我更换衣服,重新来一次。

”晏子回避出去,恭敬地站立在门外。

景公命令侍从洗盏更酌,把酒席整理干净备好,自己更衣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迎接晏子。

晏子走进门来,按照礼节谦让了三次,登上台阶后又恭敬地采用郊祭的仪式陈上祭品,三次献酒,然后抿了一小口酒,尝了一点点菜,再次拜谢。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课外阅读】晏子借酒论礼
战国末期的《晏子春秋》,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故事集,主要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晏婴劝谏齐景王的言行。

书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捷、风趣,其中与酒有关的故事非常多。

话说齐景王非常喜爱饮酒,有一次设宴招待朝堂各大臣,喝到兴起的时候忽然起身,对众人说:“来来来,今天我要与大家喝个痛快!你们都随便一点,不要管什么礼节了!”晏子听罢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是因为人有礼节,今天您要我们去掉礼节,那与禽兽有何不同呢?日后力量强大的可随意欺负弱小,胆子大的甚至会杀了您!您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齐景王被晏子这番话扫了兴,很不舒服,便自顾自地喝酒。

晏子知道惹怒了他,但也不做声。

过了一会,齐景王站起来去方便,回来的时候众大臣起身迎接,可唯有晏子一动不动。

片刻后晏子向他敬酒,按理说臣下向君王敬酒,应该等君王先喝,然后自己再喝,但是晏子敬完酒却故意“咕嘟咕嘟”先喝个精光。

齐景王终于忍不住了,大怒道:“是你说要有礼节,但是我刚才进来出去的时候你都没有起身,现在向我敬酒又是自己先喝起来,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礼节吗!”晏子心中暗喜,表面却诚惶诚恐:“臣不敢。

臣是想让您也感受一下失去礼节的滋味。

”齐景王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酒过三巡,齐景王就宣布宴会结束。

此后,便制定了礼法,以此来治理国家。

我国历来注重“德”、“行”,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有酒德。

“酒德”是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延伸。

这种思想历经三千年的文化,到今天仍有其延续和提倡的社会价值。

景公欲无为礼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x

景公欲无为礼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x

景公欲无为礼在晏子辅佐齐景公初期,右一次,齐景公设宴与群臣共饮。

酒宴上,君臣彼此祝酒,喝得兴起之时,景公突然心血来潮,把手一摆,对着众臣子们说:「今H寡人愿与诸位大夫喝个痛快,请齐位不必拘礼。

」说完,便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晏子一听此言,马上显出不安的神色来,向景公冋答道:「君上所言差矣!臣子们自然是希望国君能不拘礼数。

然而,力多足以战胜长上,勇多足以杀害国君,礼数却可以约束这些行为。

「好似禽兽靠着自己的气力彼此攻击,以强欺弱,胜者为王,所以经常更换它们的领袖;如今君上希望群臣不必拘礼,就形同盒曽了;倘若人形同盒兽, 群臣仗着自己的气力去互相攻击,以强大欺凌弱小,如此经常更换领袖的话,试想,我君又怎能安于其位呢?「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礼的关系啊。

所以《诗经》屮说道:『人而无礼,胡不遗死。

』人如果不讲求礼,那还不如早点死掉得好。

rti 此可知,礼是不可或缺的啊!」晏子劝得恳切,然而景公沉迷于杯中之物,正有兴致,听到晏子的话,反倒觉得扫兴。

因此,景公对晏子的劝告也背而不理,好像没有听到似的。

晏子见景公不答,也没冇再强作解释,群臣们又继续饮酒欢乐。

过了一会儿,景公因事离席,在出去的吋候,晏子竟然不起身恭送;等到景公由外入座, 晏了又不起身相迎;在交杯互敬时,晏了更是抢先饮酒,好似景公不在场。

齐景公看到晏子如此无礼,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禁气恼起来。

终于,景公忍无可忍,容色大变,抓紧着自己的双手,怒目而视地责问晏子道:「刚才先生还教寡人,人之相处不可以无礼。

但寡人出入席次,你不起身迎送,交杯敬酒吋,你又抢先来饮,这难道合礼吗?」晏子听了,立即离席起身,非常有礼貌地稽首礼拜,向景公冋答道:「晏婴怎敢忘记刚才向君上讲的话呢?臣只不过用行动來说明无礼的实际样了罢了。

君上如若要不拘礼数,那就是这个样子啊!」景公这才明白晏子的用意,心屮很感僦,原来不拘礼数是如此结果,于是惭愧地说道:「这样看來,的确是寡人Z过啊!先生请入席,寡人听从先生的谏言就是了。

晏婴论和与同

晏婴论和与同

何谓 “和”与 “同”— 关于梁丘据引出的话题
梁丘据是齐景公时的一个佞臣,专会对君主阿谀奉迎,而齐景公对这 样的人却很赏识,倍加宠爱,说只有他才与自己相和。
晏婴的这段话专为此而发。他很深刻地辨析了“和”与“同”的差别, “同”就是不同人事的相同一致,而“和”则是不同人事之间的协调与 配合。“同”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 发展,其实也就没有了事物差别、个性的存在。而只有“和”才是事物 健康发展的完美形式,不同的食物经过调和才能成为美味,不同的声调 节奏经过调和才能成为一首完美的乐章。
从刘向的这段话里我们可知,晏婴善谏的特点早已被人称 道,《晏子春秋》一书也以写他的这一类故事而出名。和其 他谏臣所不同的是,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 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 的高度智慧。
晏婴论和与同
原文:
齐侯至自田① ,晏子侍于遄台②,子犹驰而造焉③。
注释: ①齐侯。指齐景公。田:打猎。这里指打猎处。②遄(chuan)台:齐国地名,
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③子犹,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 往。
译文: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 著车赶来了。
晏婴论和与同
原文:
论语里评价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关于晏婴– 司马迁评价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 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勤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 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 诸侯。”史学家司马迁为后人记载了一个毕生忠国,节俭自 律的开明君子形象,可以看得出司马迁是带着深深的敬爱之 情来写的,司马迁在《管晏列传》的结尾写到:“假令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晏子春秋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原文翻译一、《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世人研究晏子其人及其思想,常会结合《晏子春秋》中的内容,但该书中多有淆乱人物年代、乖悖史书记载或情节叙事重复的作品,说明其中有后人托名而创作的成分。

我们将《晏子春秋》中依托晏子而虚构的故事称为拟托文。

所谓拟托,乃是托名真实人物而虚构其言辞、编造其故事的文本作品。

《晏子春秋》的拟托特征使此书并非记述历史存在过的晏子本人,而是在模仿、利用晏子故事进行创作。

《晏子春秋》200多则故事中,有100余篇拟托文,约占全书一半之数,所以,《晏子春秋》所展现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晏子思想,与晏子本人若即若离。

书中含有虚构成分,故书中所叙内容与晏子真实思想应当互有所别;但是,这些虚构故事又大致遵循了晏子的生平行迹及交游人物,因而它们与晏子亦有所关联。

关于《晏子春秋》所体现的思想问题,前贤多有所论争,主要有儒家、墨家、非儒非墨、亦儒亦墨等四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列“《晏子》八篇”入儒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同;唐代柳宗元提出此书多具墨家思想,当归于墨家,其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从此说;清代洪亮吉以为此书“不可云墨家”,亦“与儒者背驰”,应当“自成一家”;张纯一论说《晏子春秋》“三儒七墨”,“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

前贤对《晏子春秋》论说纷纭的情况正可发现其书思想的复杂内涵。

近世学界的研究或单一探讨此书所含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如《〈晏子春秋〉的性质思想和艺术》一文论及书中的哲学与政治思想、《“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论及《晏子春秋》中记述的社会保障思想等;或集中于该书与某一诸子学派思想间的渊源关系,如《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

此不一一分析,足见相关研究尚有未尽之处。

本文拟就《晏子春秋》中的拟托作品,考察此书假托晏子之名对儒、墨、纵横学派思想的阐释情况,厘清书中“晏子”思想的复杂类属,以期作出更为系统、更加客观的论析与认识。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

晏子将心比心的事例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女儿,从小就生得乖巧可爱,特别惹人喜欢,齐景公对她更是爱如掌上明珠。

齐景公从宫中挑选出品学兼优的女官,对女儿辅导培养。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女儿长大了,不仅相貌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成了朝野皆知的绝代佳人。

渐渐地,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把齐景公愁坏了。

许多上卿、大夫都想要使自己的儿子娶到这位佳人。

一来可以跟国君联姻,即使以后存有什么搞得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遭绞死、抄家的惩罚;再者,百官晓得后都会去巴结自己,说不定能够捞到很多的.好处。

但是当时有个规矩,就是诸侯之女嫁给诸侯之子,可景公担心把女儿嫁到别的国家去,父女就再难见面了,而且一旦两国交战,女儿的处境就更难了,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他又急于把女儿改嫁给国内的臣民,这样就是距女儿将近一些,可以常用至女儿。

但他又害怕门不当户不对,被人笑话,便也退出了这种见解。

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晏子,晏子身为齐国的相国,女儿嫁过去,做一位相国夫人,也不算辱没门庭。

但他不知道晏子是否同意,不能贸然行事,必须亲自去听听晏子的意见。

这一天,齐景公开车走进相国晏府。

晏子见到国君到来,急忙出谒见,说:“无人知晓君侯造访,有失远迎,臣罪该万死!”齐景公说道:“相国不必客气,寡人在宫中睡芥末了,走进相府与相国唠唠家常,不必大惊小怪。

”晏子吩咐家人赶快摆酒,为君侯接风。

既然是家宴,晏子也就不拘礼了,唤出相国夫人来给齐景公斟酒。

齐景公问:“这是相国夫人吗?”晏子回答:“对,这是臣的糟糠之妻。

”齐景公等相国夫人离去后,说道:“唉!真是又旧又帅啊。

寡人有个女儿,又年长又可爱,就把她娶相国搞妻子吧!”晏子返回座位,对着齐景公恭敬地提问说道:“现在她就是又旧又帅,可以我与她生活在一起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也赶上过她又年长又可爱的年华。

况且人都就是在年轻时把将来年老时托付给对方,在可爱时把将来丑恶时托付给对方,我已拒绝接受了她的交托,对她作出终身的允诺了。

晏子知礼

晏子知礼

晏子知礼晏子为齐国之相,德行出众,智慧过人,他不仅博见多闻,而且熟知礼仪。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孔子便令门下的弟子们前往参观、学习,弟子们听从了孔子的指示,前往参观。

等到了晏子拜见鲁君的礼仪结束后,子贡回来向夫子报告说:「怎么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古礼有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

』今天晏子的所作所为,却都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晏子他熟习礼仪呢?」晏子办完了鲁君的公事后,退而会见孔子。

席间,孔子向晏子问道:「古礼规定,登阶之时依次而行,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圭璋时,不需下跪。

而夫子您所为皆与此相反,如此合礼吗?」晏子听了回答道:「晏婴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

因为鲁君迅速登上,晏婴惟恐时间来不及,才越级而登,在朝堂上急趋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啊。

再以国君授玉姿势过低,不得已,晏婴才跪下来,如此方能承接。

况且,晏婴也曾听说,为人做事,只要能谨守大节,至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是没有关系的啊!」晏子拜见孔子辞出后,孔子以宾客之礼相送。

回来后,孔子对自己的门下弟子们说:「礼,贵在因时制宜,像这样不合常法的礼仪,惟有晏子才能行而有节啊!」礼,重在实质,是内心诚敬的表现,《曲礼》有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子贡看到晏子在形式上不守礼节,却未曾注意到,是因鲁君未能如礼去做,晏子为能守住大节,才在小节方面略有出入。

形式上有所出入,可一颗恭敬尊重的心,却时时在晏子心中,这是礼的真实含义,也表现出晏子对礼的敬守。

倘若只追求外在形式,表面上勉强做到,而忽略内在实质,那就丧失了礼的本意了。

而凡见事,我们不能以片面之见就加以判断。

贤如子贡,尚且可能看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怎么能随意推测,人云亦云,不明察事情的真相?当夫子听到子贡如此说,并没有妄加评判,轻易指责,却是直接向晏子询问,了解事情真相、原由,可见圣贤人处事的明智。

再则,虽说只要能谨守大节,于小节方面略有出入也没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晏子论礼
作者:
来源:《山东画报》2018年第07期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主管外交的上大夫。

齐景公嗜好饮酒。

一次,景公请大臣喝酒,晏子穿着朝服来了,接受景公赐酒并行礼。

景公说:“我今天很高兴,请不要行礼了。

”晏子答道:“您的话错了!大臣们都免除礼节来侍奉您,我担心这不是君主想要的。

如今齐国五尺高的小孩,力气比我大,也比您大,但不敢造反作乱,是因畏惧礼法。

君主如果不讲礼法,就不能役使下属;下属如果不講礼法,就不能侍奉君主。

我听说,君主没有礼法,就不能统治国家;大臣没有礼法,就不会获得下属的尊敬;父子间没有礼法,家庭就会有灾难;兄弟间没有礼法,就不能和睦相处。


景公听了,觉得自己被身边的人迷惑,竞荒谬到如此地步,就要把他们都杀了。

晏子说:“您身边的人无罪。

如果君主不讲礼法,那么讲究礼法之人便会悄然离去,不讲礼法之人就会纷至沓来;如果君主讲究礼法,那么讲究礼法之人便会纷至沓来,不讲礼法之人就会悄然离去。


于是,齐景公让人更换酒席,换了一身衣服重新宴请晏子。

晏子进门,作了三个揖,登上台阶,又行“献之礼”。

随即,晏子再行拜别之礼,准备离去,景公以礼送别,然后命人撤掉酒席,停止奏乐,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显扬晏子的教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