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动静脉足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Low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 injection,LMWD)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32例THA术后预防性应用LMWH和LMWD患者发生DVT和术后出血的情况,其中抗凝组术前12 h均应用LMWH 2500U,术后6 h后应用LMWH剂量为5 000 U/d 者14例(高剂量组)、2500 U/d者18例(低剂量组),时间7~14 d,均联合手术当日应用LMWD500 ml至1000 ml;并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THA术后未应用LMWH和LMWD患者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假体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9例(25.7%)、高剂量组1例(7.1%)、低剂量组2例(11.1%)发生DVT,其中对照组有1例DVT继发PTE死亡,抗凝组无死亡。
对照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01.5±90.7)和(619.2±264.8)、(363.5±96.6)和(486.7±269.7)、(319.7±89.2)和(430±192.5)ml;高、低剂量组之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分子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精)

低分子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摘要】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复方丹参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复方丹参全髋置换术复方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芳香开窍的作用。
新近研究表明复方丹参片对血栓形成有确切预防作用。
为了解全髋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及低分子肝素联合复方丹参对DVT的预防作用,笔者于1999年10月-2002年12月间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l.l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
对照组44例中男24例,女20例,均龄52.l岁;联合用药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均龄52.5岁。
两组术前相关检查无异常,均在全麻下行全髋置换术。
术后采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将术后6小时内伤口引流血过滤回输。
术后第3天开始常规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功能锻炼。
1.2用药方法对照组: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前至术后第3天,每天皮下注射一次剂量60IU/kg的低分子肝素。
术前12小时注射第一次,术后12小时注射第二次,以后每天早晨注射一次。
术后第4天起改为每天80IU/kg注射一次,至术后第10天。
联合用药组:除与对照组同样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外,再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配10%葡萄糖溶液200ml;每日一次,连用10天。
期间每周2次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
l.3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选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由于l周内的血栓与静脉壁尚未形成有效粘连,故选择彩超检查。
所有病例于术后第7天由同一组超声科医师行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并独立分析诊断。
每天临床检查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一经发现立即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
1.4 出血情况评估每天检查有无伤口出血或注射部位血肿,以及其它出血征象。
准确记录每一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
术前及术后第l天开始每隔2天检测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计数。
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观察组入院后即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腹壁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未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弹力袜。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统计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输血量、切口引流量、术后出血、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50.2±154.5)ml,引流量为(291.4±68.5)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482.7±143.2)ml,引流量为(278.2±72.4)ml。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均稍多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5.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为发生术后出血的情况。
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两组各有1例,经对症治疗后后血肿逐渐吸收,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无不良影响。
结论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能降低DVT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弹力袜;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逐渐在全国各大医院广泛开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虽然其操作技术已基本成熟,但术后仍存在较多的并发症。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其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远期机能障碍,甚至诱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图 1 治 疗组 低 分 子 肝 索 的 使 用情 况 深静 脉 血 栓 形 成 分 布
节置换术治疗病例 10例 , 3 5 男 2例, 18例 , 女 1 年龄 4 —8 1 9 岁, 平均 年龄 6 . 。病例分为两组 : 63岁 治疗组 7 5例 , 在术后
使 用 方案 的风 险及 效 果 。方 法
7日内每天给予低 分子肝素 皮下 注射 同时 穿下肢弹性袜 ; 对照组 7 5例 , 穿下肢 弹性袜 , 仅 不使 用低 分子肝
素 。记 录 治疗 组 使 用低 分 子 肝 素 的 并发 症 并对 比 分析 两 组 的 预 防 效 果 。结 果 治 疗 组 最 多 见 的 并发 症 为 出
聚体变化 , 观察有无低分 子肝素 的副作用 , 必要 时低 分子 肝 素的用量进一步调整或停药。具 体的使用情况见 图 1 。
l 8 l 6Biblioteka 1 4 口 使用例 数 一 D T V 出现例数
一
药物有阿斯匹林 、 华法林 、 利伐 沙班 、 肝素及低 分子 肝素等 。 因低分子肝素化学 结构单一 , 与肝 素相 比, 使用 中的出血 风 险低 , 过敏等并发症少见 , 其半 衰期约 为 32小 时 , 高效 、 . 有
WUXapi Z A upn ,QN axn e a ine, H O G oig I H ni g, t l
【 摘
-
要】 目的
总结分析低 分子肝素在人 工全 髋、 全膝 关节置换 术后深静 脉血栓 形成预 防 中的短期
回顾 人 工 关 节 置换 术后 病 例 10例 , 5 病例 分 为 两 组 : 疗 组 7 例 , 术后 的 5 治 5 在
低分子肝素钙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及其临床护理分析

低分子肝素钙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及其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及其临床护理。
方法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踝泵运动指导,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对患肢缠绕,加强持续被动关节活动(CPM)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呼吸困难、3例胸闷以及1例胸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胸闷、4例呼吸困难、2例胸痛、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血、4例注射部位硬结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但是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不仅要正确掌握时机,同时也要合理掌握注射技巧,以有效避免不良发应的发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有着疼痛缓解以及肢体功能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对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进行积极有效的改善[1]。
但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伴有深静脉血栓,对于如何做好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始终是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院通过对5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做了分析,并总结了护理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3~97岁;其中30例高血压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
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95岁;其中29例高血压患者,21例糖尿病患者。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被认为是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从而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阿司匹林则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但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
一项发表在《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的患者。
研究还发现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尽管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推荐,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于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定最佳方案。
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来说,如何平衡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减少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些新型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也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可能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和更小的出血风险,未来是否可以取代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成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预防药物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充分证实,并得到了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
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预防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术 中应用止血带 可使远端静 脉淤滞 、 组织 缺血 缺氧、 近端 血 管壁受损 , 促使血栓发生 ; 术前禁食水 6h 术 后平卧位 、 用 、 应
维普资讯
・
6 ・ 2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0 8年第 5卷第 5期上半月版
・
护理 专 题 研 究 ・
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预防膝关节表面 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张淑 环
摘 要
吴晓暄பைடு நூலகம்
卢彦辉
目的 : 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 10例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随 将 0
度, 可疑深静脉血栓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 : 实验组下肢肿胀 l 5例 , 深静脉血栓形成 5例 , 对照组下肢肿胀 2 3例 , 深静脉血栓形成 l 5
例,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 O0 ) P< .1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能够有效地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1 临床资料
流管固定 于气囊外侧 , 提起气囊 时气囊 平整无褶 , 连接 电源 ,
打开主机开关 , 调节压力旋钮 至中部 位置 , 观察 充气程度 , 充 气末询问患者的感觉 , 如果患者感 觉疼 痛减少 压力 , 如果 患
1 1 一般 资料 .
20 0 6年 1 O月 一 0 7年 6 20 月对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患
机分成实验组 5 O例, 对照组 5 O例。均为单膝置换 , 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 , 按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统一康复指导。实验组 于术后 l 2 4~ 0h开
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结合髋关节运动防治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结合髋关节运动防治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夏卫;何军【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中药血塞通及髋关节运动结合防治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将56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9例)给予肝素、髋关节运动,观察组(27例)加用中药血塞通,比较术后出现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栓生成率分别为11.1%(3/27),34.5%(10/29),两组比较(χ2=4.284,P<0.05)。
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结合术后髋关节运动及中药有效防治静脉血栓形成。
%Objective:To explored the LMH combined TCM combined with knee arthroplasty exercise control senile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The 56 cases who had knee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surgery patients, a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9 cases) given LMH, knee arthroplasty movement, observation group (27 cases) added with TCM blood flux and comparison of thrombosis was recorded. Results:The rate of thrombus formation was 11.1% (3/27), 34.5% (10/29) in groups (x2 = 4.284, P< 0.05). Conclusion: The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LMH combined with knee arthroplasty exercise and TCM postoperative ef 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总页数】1页(P122-122)【作者】夏卫;何军【作者单位】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000;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低分子肝素联合中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Meta分析 [J], 王峰;王植荣;王庆凯;杨宝刚;高秀荣;刘芳茹2.苦碟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郑陈平;林世湾;游伟军;王豪义3.苦碟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郑陈平;林世湾;游伟军;王豪义;4.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J], 焦甲勋;朱小丽;索娜;杨建博;靳宪辉;张庆胜;崔胜杰5.当归活血液结合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J], 谈立明;周细江;辛晓春;刘定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联合动静脉足泵预防全髋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O b s e r v a t i o no nc u r a t i v ee f f e c t o f l o wm o l e c u l a rh e a r i nc o m b i n e dw i t ha r t e r i o v e p n o u s f i s t u l a f o o t u m t op r e v e n t a t i e n t s p p p w i t hd e e e i nt h r o m b o s i sa f t e ra c c e pv p t i n t o t a l h i e l a c e m e n t g pr p
·2 4 4·
, CH I N E S E NUR S I NG R E S E A R CH J a n u a r 2 0 1 2V o l . 2 6N o . 1 C y 见表 1 ) 2. 1 两组病人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的比较 (
表 1 两组病人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的比较 组别 A组 B组 例数 4 3 4 9 术后第 1 天 6. 3 6±0. 4 4 4. 9 3±0. 2 8 5. 6 6 1 0. 0 0 1 术后第 3 天 4. 0 8±0. 2 8 2. 0 5±0. 2 6 1 1. 1 9 2 0 0 1 <0. c m 术后第 7 天 1. 5 2±0. 2 4 1. 4 8±0. 1 3 0. 7 6 5 0. 4 6 4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 的形成是全髋关 d e e e i nt h r o m b o s i s D V T) 深静脉血栓 ( pv 节置换 ( , 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 因 t o t a l h i e l a c e m e n t THR) pr p 越来越 其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及 远 期 的 下 肢 深 静 脉 机 能 不 全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6 文献标识码 : C
t值 P
见表 2 ) 2. 2 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
表 2 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例 ( %) 组别 A组 B组 例数 4 3 4 9 发生 ( ) 6 1 3. 9 5 ( ) 1 2. 0 4 未9 7. 9 6
1] 。国外 有 报 道, 即使围术期使用药物低分子 引起人们的重视 [ [] 肝素预防 , D V T 发生率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亦高达1 6% 2 。 机
3 讨论 严 V T 的形成是人工 THR 术后的主 要 并 发 症 之 一 , 下肢 D 重者可以威胁病人的生命 。 关节置换的手术病人均可能存在 血 管内皮损伤 、 静脉血流缓 慢 和 血 液 高 凝 状 态 等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如果不采取 任 何 预 防 措 施 , 危险因素 , D V T 在髋膝关节置换术 后发生率为 4 近端 D 致命性肺栓 0% ~6 0% , V T 为1 5% ~2 5% ,
[ ] 1 e s t r i c hGH, H a sS B, M o s c aP. M e t a a n a l s i so f t h r o m b o e m b o l W y ] i cp r o h l a x i sa f t e rt o t a lk n e ea r t h r o l a s t J . JB o n eJ o i n tS u r p y p y[ g ( ) , B r 2 0 0 0, 8 2: 7 9 5 8 0 0. [ ] G 2 e e r t s WH, H e i rJ A, C l a e t tG P, e ta l. P r e v e n t i o no fv e n o u s g ] , ( ) : t h r o m b o e m b o l i s m[ J . C h e s t 2 0 0 1, 1 1 9 S u l 1 1 3 2 1 7 5. p p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1 5.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 2 结果
万方数据
护理研究 2 总第 3 0 1 2 年 1 月第 2 6 卷第 1 期下旬版 ( 8 3期)
[ ] 董启榕 , 成红兵 , 等. 足动静脉脉冲系统与低分 子 肝 素 预 防 3 朱建炜 ,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 ] 江 苏 医 药, : J . 2 0 0 6, 3 2( 4) 3 7 1 3 7 2. [ ] 吕厚山 , 吴淳 , 等.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 早 期 诊 断 和 4 关振朋 , 处理 [ ] 中华外科杂志 , ( ) : J . 2 0 0 3, 4 1 1 3 7 4 0. [ ] 陈永年 , 芦雅琳 . 医用压力袜辅助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 5 李佩兰 , 血栓的效果研究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 : J . 2 0 0 7, 2 3 9 A) 1 1 1 2.
·2 4 5·
[ ] 杨庆铭 , 余楠生 , 等. 低 分 子 肝 素 预 防 髋、 膝关节手术后下 6 邱贵兴 , 肢深静脉 血 栓 形 成 的 多 中 心 研 究 [ ] 中 华 骨 科 杂 志, J . 2 0 0 6, 2 6 ( ) : 1 2 8 1 9 8 2 2. 作者简介 洪小丽 ( , 女, 主管护师 , 本科 , 学士, 单位: 南 1 9 7 6—) 2 2 6 6 0 0, 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 ; 蔡义红单位 :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 。 2 2 6 6 0 0,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 ( 2 0 1 1 0 4 0 5; 2 0 1 1 1 2 2 8 ( 本文编辑 苏琳 )
3] 血栓 [ 。
低 分 子 右 旋 糖 酐, 阿 司 匹 林, 华 法 林, 肝 施主要分为药 物 方 式 ( 素) 和机械方式 ( 早 期 活 动, 弹 力 袜, 动 静 脉 足 泵) 。许多临床试 验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药物预防
4, 5] 6] 。 国内邱贵兴等 [ 研究结果显示 , 髋膝关节置换术 手段之一 [
2 6 2 3, P=0. 0 4 8。 注 : χ =4.
: / 1 0. 3 9 6 9 . i s s n. 1 0 0 9 d o i j
6 4 9 3. 2 0 1 2. 0 3. 0 2 6
文章编号 : ( ) 1 0 0 9 6 4 9 3 2 0 1 2 1 C 0 2 4 4 0 2
[] 塞为 0. 5% ~2. 0% 3 。 目 前 临 床 上 THR 术 后 预 防 D V T 的措
械性预防 , 特别 是 动 静 脉 足 泵 也 可 从 另 外 途 径 达 到 预 防 D V T 的目的 。 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动静脉足泵预防全髋关节 置 现报道如下 。 换术后 D V T 的发生效果明显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 2 0 0 8 年 6 月 —2 0 1 0 年 6 月接受初次 排除血 栓 性 静 脉 炎 、 深 静 脉 栓 塞 史、 胃十二指 THR 病人 9 2例, 肠溃疡史 、 严重肝肾疾患 、 糖尿病 、 高血压 、 心脑血管疾病及血 小 板计数低于正常值 者 。 其 中 男 4 女4 年龄6 4 例, 8 例; 5 岁 ~8 0 岁, 平均 6 股骨 颈 骨 折 7 股骨头缺血坏死1 骨 9. 7岁; 9例, 0 例, 性关节炎 3 例 。 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低分子肝素组 ( A 组) 4 3 例, 低分子肝素联 合 动 静 脉 足 泵 组 ( 性 B 组) 4 9 例。 两 组 年 龄、 别、 病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采用气管插 1. 2 方法 所 有 病 例 均 由 同 一 组 医 生 施 行 手 术 , 管, 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 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A 组术 后 齐征) 以后 1 2h 首剂量低分子肝素钠 ( 50 0 0I U 腹 壁 皮 下 注 射, 每日 1 次 , 连用 1 。B 组术后即刻联合动静脉足 泵 , 设定脉冲 0d ( ) , 持 续 时 间 为 3s , 两 压力为 1 3 0mmH 1 mmH 1 3 3k P a g g=0. , 每天上下午各使用 3 , 连续 1 。 次间隔时间 2 0s 0m i n 0d 1. 3 术后患肢肿胀程度 的 测 量 同 一 时 间 段 内 测 量 所 有 病 人 术前 1d 、 术后第 1 天 、 第3天 和 第 7天 的 髌 骨 上 1 0c m 处大腿 的周径 。 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系患肢 术 后 与 术 前 髌 骨 上 缘 1 0c m 处大腿周径之差 。 由同一名超声科医师使用多 1. 4 D V T 诊 断 在 术 后 7d 内 , 普勒超声仪来监 测 所 有 病 人 D V T 的 发 生。依 照 L e n s i n g等提 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 D V T 只局限于腘 静 脉 以 上 为 近 端血栓 ; 仅累及小腿远端为远端血栓 ; 远近端均累及者为全静 脉
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 , 与本 D V T 形成的发生率仍高达 1 1 . 8 %, 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 生理性足泵” , 通过脉冲 动静脉足泵的原理是 一 种 仿 生 性 “ 气体在极短时间冲击足底方式模仿足底着地时血液被快速挤压 的情形 , 由此使相应肢体 的 静 脉 血 获 得 类 似 运 动 状 态 下 的 一 种 脉冲性加速 , 从而使单向开放的静脉瓣完全开放 , 防止静脉窦 和 静脉瓣的血流淤滞 , 有效地预 防 D 降低了对生命具 V T 的 发 生, 有潜在威胁的肺栓塞的发病率 。 本研究结果表明 , THR 术 后 病 人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动静 脉 足 泵 可 以 明 显 降 低 D V T 的发 生及减小栓塞范围 。 术 后 应 尽 早 使 用 动 静 脉 足 泵 , 但必须在确 认患肢无 D 一旦发现患肢有 D 必须立即 停 V T 时方可使用 , V T, 止应用动静脉足泵治疗 , 同时给予患肢制动 、 溶栓 、 抗凝等治 疗 , 以防止栓子脱落 , 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 本研究中 , 1 1. 5% ( 例 ) 病人术后恢复下床活动 就 提 前 结 束 使 用 动 静 脉 足 泵 , 其 1 8 没能使用动静脉足泵 , 晚上又因为影响 睡 原因是白天下床活动 , 眠, 而不愿再使用 。 但没 有 1 例 病 人 由 于 提 前 结 束 使 用 动 静 脉 足泵而发生 D 动 静 脉 足 泵 装 置 简 单 易 用, 副反 V T。 综上 所 述 , 应少 , 在 THR 术后 , 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 D V T 的发 病率 ,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