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1_历史_必修3_人民版

合集下载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孟子 理想主义的老天真 孟子-理想主义的老天真 孟子
返回
“性善”性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 下可运之掌上。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象。 对象。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因材施教。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因材施教。 时机。 时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 复习。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巩固。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巩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践。 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 思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态度。 态度。 学而不厌, 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坚持。 坚持。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优秀教学PPT1 人教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优秀教学PPT1 人教版

法家
庄子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 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 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 “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 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 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 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 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 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 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 用。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论语· 为政》
1、孔子 (1)孔子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 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学思之窗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 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了“孔 子教育奖”以鼓励对世界文化教育发展作出 突出贡献的人,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 命名此类奖项。 当今海内外掀起一股孔子文化热。国内举办 “国际孔子文化节”。海内外许多国家也举 办孔子文化展,并创办了120多所“孔子学 院”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 字仲尼,尊称“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 “德治”: “为政以德”民

3. “礼” :“克己复礼”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 丹
超女于丹《论语》热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合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 开出了 “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 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 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 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 子曰:“仁者爱人。” •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雍 也》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 语· 颜渊》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 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 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8年上学期
课堂演练:
1.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墨子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 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 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 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 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子 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② 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 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 哲学思想 唯心论 朴素的辩证法
道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规律办 事
韩非子 法家 商鞅
政治变革; 法治; 加强中央集权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孟子、荀子、韩非子
2、道家学派
(1)老子的思想
A、“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 物的起源和演变。 B、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 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看不到事物的转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 观。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原来如此!!!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 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 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 以从诸子百家中找源头。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
形成原因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社 经济: 会 大
——物质基础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政治:
变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革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爱人 思想 同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性相近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上联:一代圣哲,横空出世,弘道布德,修身、 修家、修天下; 下联:五千精妙,涵古覆今,继往开来, 法天、法地、法自然。 横批:天下第一 这是在老子2576周年诞辰纪念日的时候,专 为老子而作的一副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