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

你若不爱自己,没谁可以帮你。

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一】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

2021-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一、默写题(每空1分,共20分)1.独立寒秋,,。

(《沁园春·长沙》)2.看万山红遍,,,。

(《沁园春·长沙》)3.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5.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6.,。

这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的作用,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7.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8.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二、翻译题(每题3分,共15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夫晋,何厌之有?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彳亍..(chì chù) 箕.踞(jī) 漫溯.(suò)B.上阕.(juè) 颓圮.(pí) 长篙.(ɡāo)C.瞋.目(chēn) 拊.心(fǔ) 巷.子(hàng)D.拜谒.(yè) 氾.南(fán)共.其乏困(gōng)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意气箫瑟太息蔚然成风B.荡漾阙秦忤视力挽狂澜C.凄惋青荇瓦菲痛入骨髓D.偏坦寡人自刎扭捏不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B.今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400001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400001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玉山县第二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各3分,一共39分〕1.以下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一共其乏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要项伯 D.沛公起如厕令将HY 与臣有郤 【答案】D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才能。

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者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一样的声旁的字或者声旁〕,平时注意积累。

题中A 项,一共——供;倍:背。

B 项,说——悦;知——智。

C 项,蚤——早;要——邀。

D 项,郤——隙。

应选D 。

2.以下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顾计.不知所出耳〔方案〕廉颇蔺相如计.曰〔计谋〕 B.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C.宁许以负.秦曲〔辜负〕廉颇负.荆请罪〔背负〕 D.故幸.来告良〔幸亏〕妇女无所幸.〔幸运〕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才能,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 项,顾计不知所出耳:计谋;廉颇蔺相如计曰:谋划。

C 项,宁许以负秦曲:背负。

D 项,妇女无所幸:宠爱。

应选B 。

3.以下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行李..之往来,一共其乏困 B.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沛公居时【答案】B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才能,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

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

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

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

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

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

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

铁:是的。

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

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

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速成为‘网红’〞错误,成为“网红〞的是?我和我的祖国?。

B“其歌词深情和旋律好听〞是原因之一,不是“首要原因〞。

D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了争议,但不阻碍这一文化形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而不是“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2.【答案】C【解析】根据第三局部的“节目播出〞可知,第二局部不可能是“节目效果〞,还没有播出,就没有“节目效果〞;再根据“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可知,标题只能是“节目设置: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3.【答案】A【解析】近年来一些主旋律电影主角身份下沉,只是“一些〞,选项以偏概全。

4.【答案】①首段以问句收尾,引发关注。

②用分论点的结构,按逻辑顺序推进。

③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论证有力。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5.【答案】①找准这一文化符号与广阔民众的契合点,多途径传播。

②将这一文化符号制作成群众喜爱的模式,吸引民众参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③创新叙事方式,将这一文化符号与个人、集体、时代融合,增强普通人的精神体验。

〔每点2分〕6.【答案】D【解析】“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谢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

7.【答案】A【解析】“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错,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但也运用到了“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

8.【答案】诗人勉励自己要从受伤中苏醒,不再忧郁,〔2分〕要像大地孕育种子一样,积蓄力量,投身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去。

〔2分〕9.【答案】①“土地〞贯穿全诗,使诗歌浑然一体。

②“复活的〞指万物复苏,诗人联想到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③诗人借土地复活象征中国的觉醒和新生,号召人们奋起抗战。

〔每点2分〕10.【答案】D【解析】原文标点: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注: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一律写在装订线以外规定的地方,卷面不得出现任何标记。

)一、默写题(每空1分,共20分)1.独立寒秋,,。

(《沁园春·长沙》)2.看万山红遍,,,。

(《沁园春·长沙》)3.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5.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6.,。

这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的作用,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7.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8.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二、翻译题(每题3分,共15分)1.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夫晋,何厌之有?3.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彳亍..(chì chù) 箕.踞(jī) 漫溯.(suò)B.上阕.(juè) 颓圮.(pí) 长篙.(ɡāo)C.瞋.目(chēn) 拊.心(fǔ) 巷.子(hàng)D.拜谒.(yè) 氾.南(fán)共.其乏困(gōng)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意气箫瑟太息蔚然成风B.荡漾阙秦忤视力挽狂澜C.凄惋青荇瓦菲痛入骨髓D.偏坦寡人自刎扭捏不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B.今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同学们,考入高中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革命老干部回首当年峥嵘岁月....,自豪感油然而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C.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于母校的深情融进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在《荆轲刺秦王》中,蒙嘉帮燕国说话,把荆轲引见给秦王,就是为了能让荆轲面见秦王,以便荆轲有行刺的机会。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写景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从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到万类,这是由概括到具体。

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概括到具体,层次井然。

B.在《雨巷》中,“油纸伞”意象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暮春时节,寂寥的雨中,一份冷漠,一份凄清,撑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神秘、迷蒙之感顿生。

C.一般离别诗中离别的是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告别康桥时,却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D.《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终于促使秦君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B.在《荆轲刺秦王》中,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气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气氛。

C.《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比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

荆轲求取樊於期头颅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再别康桥》中,第二节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引发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

C.《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D.《再被康桥》中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9.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

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________。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10.(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下列对以上两则《论语》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吃饭不能过于贪求满足,居住不能过于贪求安逸,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B. 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可以立足于世,四十岁时就不再感到困惑。

C.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要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D.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他不断进步成长,到了七十岁时,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必遵守规矩了。

四、古诗鉴赏(5分)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田园风光的诗歌,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五、现代文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共11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

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

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

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

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

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

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

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

第二天就不行了。

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

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孓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

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