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新闻媒体、新闻内容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新闻的定义、特征、形式、表达方式、流程、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新闻学常用名词的解释:1. 新闻:新闻是报道社会各种事件和事实的信息,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公共性的特点。

新闻通常包括报道的内容、报道的形式以及新闻的制作流程。

2.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意义,在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公众注意和关注的程度。

新闻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评估,包括时效性、新奇性、重要性、冲突性、个人化、知识更新等。

3. 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和媒体对事件和事实进行采集、整理、编辑和发布的过程。

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客观、公正,并通过合适的媒介向受众传播。

4. 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指用于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和机构,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新闻媒体发挥着报道和传播的角色,是信息的重要渠道。

5. 新闻界面:新闻界面是指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接点,包括新闻头条、标题、摘要、配图等。

新闻界面的设计和呈现对于吸引读者和吸引他们点击进一步阅读新闻报道至关重要。

6. 新闻编辑:新闻编辑是指负责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分析、结构化以及在特定媒介上进行排版的专业人士。

新闻编辑要根据新闻的价值和受众需求进行判断和处理,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7. 新闻报道原则:新闻报道原则是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工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中包括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平衡性原则、隐私权原则等。

这些原则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总之,新闻学名词解释了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和报道提供了理论基础。

掌握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新闻、理解新闻现象,并有助于培养我们对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

名词解释新闻学

名词解释新闻学

名词解释新闻学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

(吉登斯提出)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

(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

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新闻学类的名词解释

新闻学类的名词解释

新闻学类的名词解释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报道的学科,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新闻的特征、原则和规律,旨在揭示新闻传播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新闻学类的名词涉及众多概念和理论,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讨论。

一、新闻新闻是指报道事实真实性的消息或信息,它通过媒体传递给公众的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

新闻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公共性和社会价值等特征,是大众获取信息、参与社会讨论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等。

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报道的一种评判标准,用于决定哪些事件或信息能够成为新闻。

新闻价值与新闻报道是否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息息相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时事性、重要性、稀缺性、冲突性、人物性、近距离性和发展性。

新闻价值的评判是新闻编辑和记者在决定报道内容时的重要参考。

三、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指记者采集、整理和编辑新闻信息,然后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的过程。

新闻报道有多种形式,包括新闻消息、新闻特写、新闻采访、新闻评论和新闻专题等。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使公众了解世界、参与社会讨论和作出判断和决策。

四、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指传播新闻的各种机构和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

新闻媒体是报道新闻的主要渠道和工具,其职责是收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和解释。

新闻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应当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为公众提供可靠、准确和公正的信息。

五、媒体伦理媒体伦理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媒体伦理强调新闻报道应客观、公正、真实、详尽和负责任,而不应有偏见、误导或捏造事实。

媒体伦理还要求记者和编辑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价值观、隐私保护、个人尊严、敏感信息和虚假信息等问题。

媒体伦理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和公信力。

新闻学基本术语

新闻学基本术语

1. 新闻报道:指以客观、公正、及时、准确为原则,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事件、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整理、编辑、加工等工作,并最终向公众传播的一种新闻形式。

2. 新闻价值:指新闻报道中所包含的对公众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度高、具有吸引力的因素,可以决定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3. 新闻角度:指新闻报道所选择的具体视角或观点,用于解读和呈现新闻事件,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报道效果和信息传递。

4. 新闻源:指提供新闻报道所需信息的人、机构或地点,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目击者等,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与新闻源的可靠性有关。

5. 新闻稿:指新闻记者根据采访、调查等获得的新闻素材和信息,经过整理、编辑、加工后形成的新闻报道文稿。

6. 新闻编辑:指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核、校对、编辑和排版等工作,确保新闻报道符合新闻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7. 新闻价值判断:指新闻编辑或记者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重要性、时效性等因素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估和排序,确定哪些新闻事件应该被报道并决定报道的优先级。

8. 新闻传播:指新闻报道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公众传达的过程,包括新闻发布、传媒、传播效果评估等环节。

9. 新闻评论:指对新闻报道内容、观点、立场进行评价、评论和解读的一种专业性文章形式,旨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

10. 新闻伦理: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编辑等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等原则,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责任。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由于这种概述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但书中在指出前苏联等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还有作者的阶级编见和有意曲解。

此书的出版和在世界的流行,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闻学从此又一次扩展视野,走出传统新闻学的原有境地,进入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二级传播理论——就是指从媒介到舆论领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

它是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平生杰出贡献之一。

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仅限于魔弹论,而完全忽略了舆论领袖对受众的传导,也无视受众对媒介的反馈体制。

◆口头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

口头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信号传播——又叫信号新闻,是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新闻)。

这些信号包括烽烟、信号架、敲锣、打鼓等传递方式。

◆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

◆文字传播——就是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

◆小道消息——指非经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

往往传闻失实,并不可靠。

◆新闻的倾向性——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新闻的定义——在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敏感——西方称之为“新闻鼻”。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新闻学名词解释1、新闻学从内容来说大致分3部分:理论、历史、应用。

2、新闻的基本特点:①、真实,②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为核心的要求或规律。

3、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人类是聚众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他群体的挑战。

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

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者消息,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及时。

4、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哪些过程: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的演变过程。

比起口头新闻来,印刷媒介具有广泛性和保真度。

5、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它一开始就是两面印刷的散页。

6、新闻迅捷的要求塑造了报纸的外貌。

在印刷媒介中,新闻周刊比新闻书快,日报比周刊快。

电子媒介中,电视比电台广播更显著的长处是有现场画面,更具真实感。

7、新闻媒介靠什么来吸引受众?就新闻而言,归根结底是依靠真实和迅速。

8、真实和迅速的要求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这一切都是从保证新闻的事实和迅速出发的。

9、新闻的定义和区别:新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实施的报道。

新闻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概况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这两个定义的区别:去掉中间的限制性定语,便成了:新闻是一种报道;新闻是一种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

包括五要素:Who(谁)、What (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

2传媒的权威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press是国家的工具,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传媒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威权主义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3新闻选择
1、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

2、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密切关系。

4诽谤罪
指捏造事实,并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客观方面必须是实施诽谤行为,即不仅捏造事实,并且公然散布所捏造的事实。

5侮辱罪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这里主要指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6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与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结社)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7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概念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8媒体职业道德
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9媒体职业伦理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多因素(道德诫命)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简答题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体制的基本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

它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是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坚持办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

2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是什么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3为了维系新闻传播的顺利进行需保护新闻自由者享有哪些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第19条:“人人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对签约国具有法律效用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第19条:“一、人人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4例举客观性报道规范的内容
(1)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2)以五个W报道;(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4)引述当事人的话;(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6)不采取立场;(7)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5舆论监督的三种形式
(1)大众传媒在第一时间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进行海量的客观报道,力求使权力的运作置于众目睽睽之下,透明化、阳光化。

这是一种看似隐性、实则常规的舆论监督形式。

(2)大众传媒以特殊的新闻文体和节目类型——调查性报道——深入揭露重要腐败案例和现象。

(3)大众传媒以新闻评论(社论、个人时评)的形式,针对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所作的抨击和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