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

两汉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赋、楚辞体、乐府诗。
一、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它借鉴楚辞,、战过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有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发,将诗歌融入其中。
赋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它的文体来源广泛,是一种综合性文体。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楚辞体作品楚辞体作品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都是在摹仿《离搔》、《九章》。
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
楚辞重在咏物抒情。
发展中慢慢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被称为骚体赋。
三、两汉叙事散文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
《汉书》继承了它的体例,并使之完善。
《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的新文体。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四、诗歌四言诗在汉代继续沿用,但不在居于主导地位,汉代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五言诗抒情诗的典范是《古诗十九首》。
西汉已出现大量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散文风格多样,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
其特征为别为前者开辟了新的文体样式,以人物为中心来记叙历史。
而政论散文则主要继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却有所发展,散文结构更加严谨质实。
赋的风格是大赋、小赋、骚体赋相辅相成。
特征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体制。
乐府诗风格承载先秦诗歌样式,但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如有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一、儒家经典的创作和传承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的创作和传承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孟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强调了人性的善和教育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汉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其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意象而闻名。
在两汉时期,汉赋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赋作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等。
他们的赋作品精美而华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记载的丰富和系统化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历史记载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史记》和《汉书》。
《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书》是班固创作的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四、道家哲学的流行和发展在两汉时期,道家哲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庄子的著作《庄子》,他以幽默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思想和观点。
庄子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医学文献的创作和整理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时期。
当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和《难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包括了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解释,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知识。
两汉文学

作品欣赏
乐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诗歌
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
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 ,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
《上邪》 (YE)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 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鏡,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驱!男儿 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胡姬拒绝调戏
本诗描写一个酒家女子勇敢地反抗贵家豪奴的强暴欺侮,显示了胡姬蔑视权 贵,不畏强暴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抨击了权贵欺压人民的罪行。 全诗用五言,辞藻富丽。
的小赋,篇幅短小、文词清丽,不用问答体,多为抒情作品。
汉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2、两司马——指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 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 两司马”之称。
3.“杨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杨雄。杨雄作赋,在形 式上模拟司马相如,旧时常以两人并称。 4.“班马”——也叫“马班”。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 并称。司马迁作《史记》、班固著《汉书》,两人对历史学都有重 要贡献,并且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5.“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两人都擅长辞赋,班有 《两都赋》,张有《二 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
青
青
河
畔
草
写一个美丽的青春女子在明媚 的春光中独处深闺,因丈夫久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行不归而过着孤寂的日子。青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ou。 春在无聊的等待中虚度。对这
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1)史学成就: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②《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③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①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东汉的华佗等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②数学:《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③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三个方面来探讨两汉文学的重要成就。
一、文学流派1. 风雅文学:风雅文学是两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诗经》为代表。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最早的民歌,雅是宫廷乐舞歌曲,颂是祭祀歌曲。
《诗经》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两汉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辞章文学:辞章文学是两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楚辞》为代表。
《楚辞》是一部以楚国为背景,描绘楚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辞章总集。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楚辞》的出现开创了汉赋的新局面,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代表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两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一个富贵之家的兴衰历程,以及人物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作品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思想探讨,展示了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2. 《史记》:《史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篇幅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
该书以清晰准确的史实、犀利的批判眼光和精彩的文笔,揭示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技巧1. 辞章运用:辞章是两汉文学的重要创作技巧之一。
辞章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使文字更富有表现力。
例如,《楚辞》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比兴手法:比兴是两汉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表达意义的目的。
比如,《诗经》中的《关雎》一诗,通过将男女之情比喻为鸟的求偶行为,表达了爱情的甜蜜和悲伤。
两汉文学

因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
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 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 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 “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 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 的交代。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齐诵原文2-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 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duó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 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 旗,令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太史公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 了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但是作为史学 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的地 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这 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这是以后的许多 封建正统史家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艺术成就
• 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 廊: • 悲剧人物类型 • 美学观念 • 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 • 强烈的抒情色彩-“无韵之离骚” 强烈的抒情色彩- 无韵之离骚”
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
• 闾巷之人的入传 : • 人物来自不同阶层,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 人物来自不同阶层,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物数百名。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物数百名。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 史记》 希望借助于《 (《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 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 对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 对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 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 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 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 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 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人物非常广泛, 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人物非常广泛,并且 都刻画德栩栩如生。 都刻画德栩栩如生。
两汉文学
张亚宁
两汉思想文化与文学特征
• 思想开放,各家学说盛行。黄老学说、儒家。汉 思想开放,各家学说盛行。黄老学说、儒家。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繁荣、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繁荣、国力 强盛、疆域扩展, 强盛、疆域扩展,作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 的情怀。 的情怀。 • 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置于自己的观 古往今来、 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 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 •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迁则称其撰写 语,见《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则称其撰写 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两汉思想文化与文学特征
• 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欣赏那种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 能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 能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汉代文学的巨丽 之美, 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 它的表现对象、 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广度。 有的广度。 •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 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 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 • 汉代文学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 汉代文学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 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 体例和结构框架
•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终,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 关经济、文化、天文、 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 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 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 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 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 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 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 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汉代辞赋与政论文
• • • • 汉赋分类: 汉赋分类: 骚体赋和散体大赋 汉赋发展分期: 汉赋发展分期: 骚体赋阶段、 骚体赋阶段、散体大赋阶段和抒情小赋阶 段。 • 汉代的论说文 • 汉赋主要作家 • 汉代论说文主要作家
史记
• • • • • • 司马迁的生平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 对经济问题的卓越认识 各民族平等友好, 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相互残杀侵略 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人生观、生死观、 人生观、生死观、奋斗精神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以德报德、知恩图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以德报德、 报相对应的一种行为: 报相对应的一种行为: • 伍子胥父兄均为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 伍子胥父兄均为楚平王无辜杀害, 借吴之力攻入楚都, 乃掘楚平王墓, 国,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 鞭之三百,然后已。 伍子胥列传》 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列传》) • 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往 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 往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出来: 往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出来: • 苏秦对于借给自己百钱的人以百金相偿,而对在 苏秦对于借给自己百钱的人以百金相偿, 危困时几次要离开自己的随从则一文不赏。 危困时几次要离开自己的随从则一文不赏。
《史记》创作的变化
·写作从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开始,到征和二 写作从太初元年( 写作从太初元年 年 正式开始, 年左右( ),约 年 年左右(前91),约14年。 ), ·司马谈:“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 司马谈: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 司马谈 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 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 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非天下之史文, 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非天下之史文,余 甚惧焉,汝其念哉! 太史公自序》 甚惧焉,汝其念哉!”(《太史公自序》) 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 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 战国至秦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 写入史书,因此,他要修一部历史著作, 写入史书,因此,他要修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 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史记》创作的变化
•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 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韩非 等,“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 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 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 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 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 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 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 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 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 落而多感慨。 落而多感慨。 • 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 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 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 《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 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 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 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 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知恩图报的升华, 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 的极端形式。 的极端形式。 •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 • 富贵还乡的想法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 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 •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 共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共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 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庸容大度,不计私仇, 同是衣锦还乡,韩信显得庸容大度,不计私仇, 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 主父偃却心胸狭小,报复心极强。人物的共性寓 于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于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两汉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 初创期:高祖-景帝。辞赋、政论文。贾 初创期:高祖-景帝。辞赋、政论文。 谊。 • 全盛期:武帝-宣帝。汉赋、史传文学、 全盛期:武帝-宣帝。汉赋、史传文学、 政论散文。司马相如、司马迁。 政论散文。司马相如、司马迁。 • 中兴期:元帝-东汉和帝。辞赋、史传文 中兴期:元帝-东汉和帝。辞赋、 学。杨雄、班固、王充。 杨雄、班固、王充。 • 转变期:安帝-灵帝。抒情短赋、五言诗。 转变期:安帝-灵帝。抒情短赋、五言诗。 张衡、蔡邕、 古诗十九首》 乐府民歌。 张衡、蔡邕、《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 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 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 《李将军列传》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 李将军列传》 艺,射匈奴射雕者、射白将军、射猎、射 射匈奴射雕者、射白将军、射猎、 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 《史记》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各具风采,就 史记》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各具风采, 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 《史记》中人物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史记》中人物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 某些共性。 某些共性。 •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 苏秦配六国相印之后,“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苏秦配六国相印之后, 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 金偿之。 苏秦列传》 金偿之。”(《苏秦列传》) • 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 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 韩信封楚王后,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日,韩信封楚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
汉代主要的文学样式
• 两汉历史散文。《史记》-纪传体史书的 两汉历史散文。 史记》 新样式,传记文学。 汉书》进一步完善。 新样式,传记文学。《汉书》进一步完善。 • 汉赋,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介 汉赋,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 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诗的散文 散文的诗化。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 化,散文的诗化。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 形成新的体制。 形成新的体制。 • 五言诗。文人五言诗、乐府民歌。 五言诗。文人五言诗、乐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