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先生,钱耕森]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底,提出大道和生学理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有幸聆听钱先生教诲的后辈,笔者以为该理论高屋建瓴,极具独创性,在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而给人以深刻启示。
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则建成了和生学。
并且,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道生万物说,实即大道和生学。
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2)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3)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4)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
大道和生学无疑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钱先生从形而上的高度展开了深入而全而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想从形而下的层面谈谈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
钱先生提出大道和生学,不仅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更是强调和谐的结果和生的重要性。
在和生二字当中,生才是重点。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只有和生之生才是最理想的生。
《淮南子汇论训》有言: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最理想的生一定是得到和之精的,即阴阳最为和谐的状态,否则阳刚太盛则折,阴柔太盛则卷。
无论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来说,还是从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乃至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来说,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阴阳相接、刚柔相济,让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最和谐的境况中,才会生出最有价值的成果。
一、自我身心和谐,生心平气和《老子》55章说:含德之厚比砖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传。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孙国柱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4)001
【摘要】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与贡献主要有三:其一,肯定了"和"的创造性及价值属性;其二,强调了"同"的积极意义;其三,"平"除了具有平衡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诠释为公平、平等。
钱耕森教授提出的"大道和生学"理论,是从史伯的"和实生物"思想出发,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给予创造性诠释,其中所蕴涵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值得学界作更加深入的讨论。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孙国柱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突破与贡献
2.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述评
3.紧扣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核心r——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逻辑内涵
4.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5.“大道和生”与佛教“缘起论”--评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文化研究的新拓展——评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

思想 。其 论述 最 具 价 值 部 分 , 当属 发 现 史 伯 。为 便 于讨论 , 笔 者将 史伯 的关 键性 言论 摘 录于此 :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国家 社 科 基 金 后 期 资 助 项 目“ 道 家 自然 和 谐 思 想 研 究 ” ( 1 3 F Z X0 0 2 ) 、 海南大 学“ 中 西 部 高 校 综 合 实 力 提 升 工 程” 子 项 目“ 海 南 文 化 软 实 力 科 研 创 新 团 队” ( 0 1 J 1 N1 0 0 0 5 0 0 3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 4 3卷 第 4期
2 0 1 7 年 7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又 沟 通 了“ 和” 文 化 与 生命 哲 学 。钱 先 生 的这 些研 究 , 其 意 义称 得 上 “ 发 现 史伯 ” 。但 他 认 为 史 伯 在 构 建 体 系化 的“ 和” 本 原 论 的 同时 , 却 忽视 了“ 同” 也有积极一 面, 则 有待 商榷 。 [ 中 图分 类 号] B 2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5 1 7 0 ( 2 0 1 7 ) 0 4 — 0 1 1 0 0 5
[ 摘 要] 钱 耕 森 教 授 对 西 周 末年 的 史 伯“ 和 同论” 进 行 了前 所 未 有 的 深入 挖 掘 。他 提 出 史伯 是 我 国 第
大道和生学的思想魅力

深 刻 揭 示 了史伯 “ 和 生学 ”思想 与 老 子 “ 和 生 学 ”思想 的 内在 联 系和 传 承 演进 关 系 ,也开 启 了道 家 和 生
收稿 I S 期 :2 0 1 5 - 0 8 . 1 0 作者简介 :陆元祥 ( 1 9 5 5 一 ) ,男,江苏如皋人 ,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 ( 副高) ,历史学博士。
第 5期
陆元祥
大 道 和 生 学 的 思 想魅 力
7 1
学 思想 研 究之 门 。
一
、
“ 和 ”内涵 的深 刻 阐发
《 大 道 和 生 学 》一 文 追溯 到 西 周 末史 伯 的 “ 和 实 生 物 ”说 。史伯 是 周 幽 王 的太 史 ,他 提 出的 “ 和 实
生物 ,同 则不 继 。以他 平 他谓 之 和 ”p J 5 思想 学 说 ,钱 耕 森称 之 为 “ 和生学”。 《 大道 和 生 学 》深 入 阐 发了 “ 和 ”的 内涵 :其 一 , “ 和 ” 由多 元 的 “ 他 ”而 非 单 一 的 “自我 ”所 组成 。在 这里 ,多 元 的 “ 他” 是 “ 异 ” ,单 一 的 “自我 ”是 “ 同 ” ;其二 , “ 他 ”与 “ 他 ” 的关 系 是 “ 平等 ” “ 公平 ” “ 平衡 ”的 ; 其三 , “ 他 ”与 “ 他 ”达 到 高度 “ 平衡” “ 和 谐 ” 时 ,就产 生 新 生事 物 。文 中论 述 了史伯 以万 物 由金 木 水 火 土 五种 元 素 和 生而 成 为 例 ,论 证 “ 和 实 生 物 ”;阐 述 了 “ 和 实 生物 ”思想 的历 史背 景 , 周 幽王 治 国 用 人 采用 “ 去和而 取 同 ”[ 3 】 5 的错 误 原则 ,这会 使 西周 “ 殆 于必 弊 ”[ 3 j 5 ,带 来灭 顶之 灾 ;文 中还 以调制
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

我提“大道和生”要感谢金岳霖和冯友兰作者:钱耕森来源:《博览群书》2019年第04期“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
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学,将传统哲学中4个重要的核心理念,“道”“和”“气”“生”相结合,作为理论命题,并以大道立论,将“和生学”提升到“大道”的本原与规律的高度,形成为“大道和生学”。
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评价说:“鸿文联系史伯与老子加以发挥,并以大道立论,实为灼见。
”“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周易》:“一阴一阳为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也”。
老子:把“道”视为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金岳霖认为:正是作为“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因此,“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
”(《金岳霖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P20)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访问印度时提出:“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提出“万国和”(《史记·五帝本纪》)。
“大道和生学”深得往圣“道统”之精髓

化或 中国辩证 法 之 精 义 所 构 成 的学 术 思想 传 统 , 非 宋 明理 学所谓 之“道统 ”L3]。
何 以“和生 ”深 得往圣 “道 统 ”之精 髓 ?盖 中 国 文 化 以农 业 为 背 景 ,故 哲 学 总 围饶 “生 ”而 立 论 。 公 元前 八百 年 ,史伯 有“和 同之辨 ”,以“和实生 物 、 同则不 继 ”(《国语 ·郑 语 》)作 结 论 。“生 ”指 万 物 生 生不 息 之 “生 ”,或 有 机 生 命 之 “生 ”;亦 包 括 生 产 、生 成 、取得 等含 义 。“物 ”包 括物 质 、精 神 、生命 以及政 治 、经济 、文 化等 新境 况 、新境 界 ,而 以有机 生 态 、生 命 为 主 要 内涵 。
殷 周崇 拜 上 帝 和 祖先 。 甲骨 文 “帝 ”字 ,其 造 字 构想 源 于花 蒂 。“花 蒂”者 ,雄 蕊雌 蕊在 此授 精 , 结 出 果 实 ,成 为 新 生 命 。“祖 ”字 的 字 形 为 阳 具 —— 男 人生 殖器 。故 “帝 ”意 谓 天 地 万 物 、所 有 生 命之 所 出 ;“祖 ”为个 人 生 命 之 所 自。周 人 继 承 这 两 大崇 拜 ,形 成 了两 大规 范化 了的宗教 性祭 祀 。 “天”成 为 上帝 的称 谓 ,有 主宰 性 和意 志 之 意 。孔 子 文化 心灵 中之 “天 ”仍 有 此种 意 义 。孟 子 说 “存 心 养性 以事 天”,此 乃表 达对 生命 所 自之 上天 的崇 敬 ,认 为 如此 才是 事奉 于天 ,亦 是 自我生 命 意义 之 所 在 。《易传 》谓 :“天地 之 大 德 日生 ”(《系辞 下 · 第 一 章 》),“生 生 之谓 ‘易 ”’(《系辞上 ·第 五 章 》)。 汉代 ,董 仲舒提 出 :“仁 ,天 心 ”(《春秋 繁 露 ·俞 序
大道之生——由评论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说起

第18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8, No. 6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09大道之生——由评论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说起贡华南a,b(华东师范大学 a.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b. 哲学系,上海200241)摘要: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引进了“道”“阴阳二气”“冲气”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系统。
以“道”“和”“生”这三个最有中国味道的关键词来表述思想,根柢深远而又亲切有味,古朴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诚为当代立心、立命之论。
不过,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无”“有”“天”“地”等范畴不仅具体地诠释道、生,而且也是老子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标志。
因此,弄清楚这些具体的“生”的含义对于准确理解与表述“大道和生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钱耕森;“大道和生学”;老子;“道”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6-0054-04钱耕森先生在2015年3月2日《光明日报》的国学版较为系统地表述其构建的“大道和生学”体系理论,将史伯视为“大道和生学”的创立者,老子视为“大道和生学”的建立者。
他特别提出老子“大道和生学”创造性的六点表现,比如,把“道”“阴阳二气”“冲气”引进来了,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形成了“和气”,等等。
笔者对此非常赞同,认为以“道”“和”“生”这三个最有中国味道的关键词来表述思想,根柢深远而又亲切有味,古朴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诚为当代立心、立命之论。
不过,在笔者看来,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较之“阴阳”“冲气”,“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等不仅具体地诠释道、生,而且也是老子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标志。
因此,弄清楚“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之“生”对于准确理解与表述“大道和生学”至关重要。
在老子的思想世界中,不仅道生,道之所生的无、有、天、地、一、二、三、人、物亦生。
对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论述

对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论述摘要:大道和生学是钱耕森教授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精思慎为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文章从中国传统逻辑与中国知识论关系中给予了内涵阐述,证实了钱耕森所构建的大道和生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基础上的,与中国社会现代发展中的思维关系是密切关联着的,对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是一个历史性推进。
关键词:钱耕森;大道和生学;中国传统哲学;人本核心;逻辑内涵2015 年10 月,在北京清华大学纪念我国着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诞辰120 周年大会上,与钱耕森先生交谈甚欢。
会后,谈及他的大道和生学,更是让我兴奋与感叹!钱先生作为长辈身体力行地为中华走向世界高峰的理论思维倾心尽力,中国哲学思想是以中国思想特征为基础的,先生八旬以上高龄还在中国浩瀚的文史资料中精思谨为,提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构建大道和生学数篇论文(载于多期《衡水学院学报》、《光明日报》2015 年 3 月 2 日(国学版)、台湾《孔孟月刊》401 期),读先生的论文时给我以极大震撼,这是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是长期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研究与思考的成果。
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以她的理论思维高度作基本标准的。
所以,给出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被世界公认为标准。
思想家在历史文化中精为思考,又在现实实践磨炼中求索,才具有这种理论思维的高度。
尤其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更是要有耐得住的寂寞。
一看到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就会想起先秦思想家尹文子的大道专论中大道容众,大德容下的思想主旨,思想家史伯和实生物(《国语郑语》)更是耕植中华文化的土壤,更使人们的思考进入一个恢宏的空间。
一个学科体系的成立应具三大要素:一是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历史与文化价值(基于实用价值的);二是具有学科体系自己的概念基础;三是具有始终如一的逻辑关联所反映出来的性质体现。
按照这种严格的学术标准,来审视钱先生的大道和生学学科体系,我们会惊见先生以深厚理论思维的大雅之笔及开拓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的启示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积多年学术研究之功底,提出大道和生学理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有幸聆听钱先生教诲的后辈,笔者以为该理论高屋建瓴,极具独创性,在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而给人以深刻启示。
钱先生指出:史伯开创了和生学,老子则建成了和生学。
并且,老子后来居上,超越性地创新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道生万物说,实即大道和生学。
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2)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3)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4)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
大道和生学无疑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钱先生从形而上的高度展开了深入而全而的探讨,笔者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想从形而下的层面谈谈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
钱先生提出大道和生学,不仅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更是强调和谐的结果和生的重要性。
在和生二字当中,生才是重点。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只有和生之生才是最理想的生。
《淮南子汇论训》有言: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最理想的生一定是得到和之精的,即阴阳最为和谐的状态,否则阳刚太盛则折,阴柔太盛则卷。
无论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命来说,还是从为人处世所作所为,乃至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来说,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
阴阳相接、刚柔相济,让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最和谐的境况中,才会生出最有价值的成果。
一、自我身心和谐,生心平气和《老子》55章说:含德之厚比砖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传。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老子认为婴儿是身心和谐的典范,婴儿之所以拥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他身上的和气达到极致,没有受到一点损害。
婴儿除了要求满足吃、睡等基本生存需要,没有任何别的愿望,钱则官位在眼前不会去攫取,刀斧枪棒在身后也不知道畏惧,他的精神是安宁和谐的,因此他身上和气充盈丰沛。
道家强调养生,注重饮食、居所、衣着等的适度有节,但更注重的是精神的和谐。
主张人应该保持喜怒平和,性情中和,不宜有过度的欲望。
《淮南子》指出: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体,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人的精神票受于大,保养精神,有助于大人相通,从而使精神充实饱满,心灵凝聚和谐,邪气不生,身心达到养护;否则,精神外驰,心神失守,魂不守舍,就会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
《庄子》中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下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愉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养生之道,在于能否使形体与精神和谐一致,能否不失却真性,能否满足于自己的本分,能否追求自身的完善,能否达到心神宁寂无所执著,能否达到婴儿般的纯真质朴,总之是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一个内心充满欲望的人必然会心神不宁,甚至是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因阴阳不调而五脏受损。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大宗师》云: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诊阴阳之气错乱不调就会生出大病。
钱先生认为,老子说的冲气就是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阴阳之气在交互冲突中此消彼长,最终达到和的状态,就是生出万物的理想状态。
这与以上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达到自我身心和谐,就能做到心平气和。
明朝道人洪应明说: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当代佛学家希阿荣博堪布说:爱护自己最好办法是对人对事豁达宽容。
我们身体不仅因为细菌、病毒才生病和加速朽坏,更重要是不健康精神状态。
悲伤愤怒忧虑在破坏内心安宁的同时也伤及内脏经脉。
可见,心平气和不仅让我们更健康,也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明,更能发挥智慧潜能。
二、人与他人和谐,生和衷共济道家讲为而不争、知足不辱,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主张看淡名利、生命优先。
庄子则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我们节制欲望,减少竞争,保持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大有帮助的。
道教还主张人们积德累功,相互爱护,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
《吕氏春秋》指出: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远占圣人制作音乐,目的在于让人们听后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了行为就和谐,就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了;一个内心焦躁、郁闷或者野心勃勃的人不可能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祥和的氛围。
所以庄子说:德者,成和之修也所谓道德,就是要养成和顺的修养。
这种修养表现在内在性情的完美上,而非体现在外貌上。
有道的人能于无形之中给人以影响,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工公简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其气,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人以和,那些有幸与有道之人相处的人,都能感受到有道者身上传达出的一团和气,从而忘却世俗中的贫富贵贱,消解了争竞之心和贪婪之心,感到受益无穷。
庄子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一切穷通境遇皆为大命的运行,不仅外界的功名富贵不必争夺,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需计较,就是而对亲人的亡故、自身身体的病痛,也应把这些当作大道运行中的必然,安然接受,拥有时不过分喜悦,失去时不过分悲伤,不以此扰乱心性的和顺。
如果修养到这种程度,连这些人生挫折都不能扰乱内心和谐,还有什么人不好相处呢。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坚守自己的价值原则,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不讲求原则,但他既然没有原则,就没有一定的操守,因此不能与别人保持长久融洽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同是单调的重复,没有创造性,没有生成力,甚至会产生破坏力。
《淮南子》写道:两坚不能相和,两强不能相服人与人相处时个性过于强势则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无法做到共赢。
同样,那些有不良嗜好的人交往到臭味相投的所谓朋友,也不能给对方带来改变和进步,只会怂恿对方继续做不适当之事,最终害人害己。
孔子说的和即史伯和实生物之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具有生成崭新事物的特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即和生。
人们一旦能够发自内心地和睦相处,就能做到和衷共济,患难与共,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三、人与社会和谐,生安定繁荣《老子》第81章说:大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表明,宇宙的过程是一种回应,是众多因素配合、众多势力和谐进行的过程。
大地的无私使它们可以并育而不相害,因为它们没有互相冲突的动机。
它们慈爱地对待对方,它们的交替变化是没有冲突摩擦的。
因为没有摩擦,这一过程就不会损耗能量,也不会停止。
宇宙的相互作用是无为,因此它可以长久。
就像《老子》第7章所说的:大长地久。
大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无摩擦行为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的事物,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老子》第25章说:道大、大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大,大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普遍的宇宙的过程,道与大及大下的事物是成为一体的,它们处于一个有机过程的不同层面。
道不是先于世界的宇宙法则或原理,不是行动之前所制订的计划;道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条理。
理想的统治者会效法道的特质而行动。
如《老子》第54章所言:用这种德性来修身,个人可以解脱烦恼;用这种德性来治家,家庭可以吉庆有余;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地方,地方可以得到兴盛;用这种德性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民风纯朴,长治久安。
因此,《淮南子》接着《老子》的无为精神指出和的重要作用:以智力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说山训》则从反而断言: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大下无之矣《泰族训》主张圣人怀大气,抱大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
如若能够秉持中和之气,治国理政就会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改变民风民俗于无形之中。
正如《原道训》所描述的:其德优大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峋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本,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蠕;虹蜕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人与社会和谐,尤其是统治者与社会和谐,就会带来一片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没有战争,没有动乱,人民安居乐业,动植物蓬勃生长,经济发展,世风积极向上。
而要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与道相合,像大地那样给予而不求回报,做到德和: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古代有人住在岩洞里,其精神道德却没有丧失;随着世道衰败,有人虽身居高位却大大忧愁悲伤。
圣明之君不在于治理人事,而在于得道;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得到内心平和。
为君者应懂得重视自身修养并节制自身欲望,不为物欲所牵累,不因外物扰乱内心的和谐: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只有这样,才不因受外界事物的驭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最后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和谐状态: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挽仰其中的和弱二字尤其要引起重视,因为现代人总是强调竞争逞强,不肯示弱,其实对人示弱、与人为善会给整个世风带来健康的环境,也会给自己带来强大的心理优势。
尤其是身处要位之人,更要讲究和弱其气,和弱并非懦弱,反而是自身精神软实力强大的标志,必将给全社会带来兴隆昌盛的局面。
四、人与自然和谐,生生态福果道家主张人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我与自然是一体,我们就应该爱护自然,应该崇尚自然,应该在自然而前绝智弃圣,在无为中做到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
大地万物本就是阴阳和谐的产物:阴阳者,承大地之和,形万殊之体《淮南子椒真训》认为,从大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的初始之时,就开始了被德含和的生成过程;《大文训》提出了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论断;《览冥训》更进一步解释道:至阴赡吧,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至阴寒冷,至阳酷暑,只有阴阳交融合成中和之气,才有万物的产生。
《泰族训》也说: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汇论训》则强调指出:大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并进而辩证地指出: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只有阴阳相接,乃能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