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做好蚕业循环经济拓宽蚕业增效途径

化 、 酸、 白、 浸 漂 脱氧 、 软化 、 梳弹所 制成人 造棉 , 主要 方 法是将 桑皮 中 的木 质素 、 果胶及 其它 杂质去 掉 , 提 取其 中的有用 纤维 , 经机 器 梳 弹而 成 。如 皋市 进 入 二 十一世 纪 以来 , 国家项 目的 资助下 , 在 已获成 品 。 12 12 桑皮 纸浆 .。. 桑皮是 造纸 工业 和人造纤 维 的上好原 料 。古 代
文章编号 :09一l — 3— 0 20 1 0 02
蚕桑生产 在如 皋 已有 悠久历 史 , 自元朝起 , 便有 “ 卤尽 桑麻 闾 阎皆货 殖 ” 泻 的记 载 , 如 皋 的一 大传 是 统特 色产业 , 为促进 如 皋 经 济 的发 展 发挥 了积 极作 用 。近年 来 , 皋市委 、 如 市政 府 瞄准做大 做强蚕 桑产 业、 不断增 加农 民收入 的 目标 , 坚持 把蚕 桑产业 工作 作 为如皋农 业 四大高 效主导产 业 , 出一 优两 高 , 突 在 “ 高精 优 ” 上下 功 夫 , 力 打 造 精 品 蚕 桑 产业 , 速 努 加
蚕桑 产业快 速发展 , 现蚕桑 产业质 的飞跃 , 实 取得 了
等地种 植榨 菜也获 得 高产 , 只要 加工 工序跟 上 , 值得
推广 。
1 12 桑 园养家禽 ..
散养、 放养 的家禽 其 价值 远 高 于圈养 和饲料 喂 养 的家禽 , 这是 人 所 皆 知 的。利 用 桑 园空 间合理 套 养 家禽 , 增加 收入也很 可观 。如鸡 每年 可放养 3次 , 春 蚕结束 后及秋 蚕 结束 后 , 上 春蚕 饲 养 前均 可 放 加 养, 一般 亩养 密度 以 5 O只为 宜 。鹅 一年 放 养 一 次 , 利用 6月 初 至 8月 份 的三 个月 时 间 , 亩放 养 20只 0 为宜 , 以靠 近水 塘 ( ) 的 桑 园放 养 鹅最 佳 , 尤 源 边 鸭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蚕桑业是一种传统农业产业,在很多地方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蚕桑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弃物处理困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循环经济是一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通过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建议。
应该加强蚕桑业的废弃物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蚕桑业产生大量的蚕茧壳、蚕蛹和蚕粪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提炼和利用。
蚕茧壳可以用于制造纸张或者生产生物降解材料;蚕蛹可以用于制作饲料或者药物;蚕粪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通过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和就业机会。
应该推广蚕桑产业链的循环利用。
蚕桑业是一个由蚕茧养殖、丝绸加工、丝绸产品销售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
在整个产业链中,应该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蚕茧养殖环节,可以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在丝绸加工环节,可以采用环保的染色工艺,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在丝绸产品销售环节,可以推广可持续和环保的消费理念,提高产品的再利用率。
通过推广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应该加强蚕桑业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蚕桑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因此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在蚕茧养殖环节,可以推广节水灌溉和滴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在能源利用方面,可以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
通过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应该推动蚕桑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循环经济强调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相互融合,在蚕桑业发展中也应该推动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可以将蚕桑业与农业、畜牧业和纺织业等相关产业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可以利用蚕桑废弃物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可以将蚕桑业与畜牧业相结合,提供优质饲料和养殖技术支持;可以将蚕桑业与纺织业相结合,推广绿色纺织工艺和环保丝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蚕桑业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是我国农村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推动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链条、推动循环产业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提出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以促进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之一。
蚕桑业作为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物,如蚕蛹、蚕茧残丝等。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随意堆放或者直接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蚕蛹养殖、蚕茧利用等产业链条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蚕蛹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食品,可以开发制作蚕蛹肉制品,如蚕蛹干、蚕蛹粉等,丰富了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种类,并且可以带动就业。
而蚕茧残丝可以作为原料进行织物循环利用,如制作地毯、拖鞋、工艺品等,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链条也是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
蚕桑业涉及到种桑、养蚕、蚕茧加工等多个环节。
传统的蚕桑业产业链条比较简单,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先进的种桑品种、引进现代化养蚕设施等举措,提高产业链的结构水平。
在蚕茧加工环节,可以引入先进的蚕茧烘干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等,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产业链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在推动循环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培育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企业、设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措施,打造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域。
可以鼓励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蚕农合作社等形式的组织,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经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政府层面,可以加强对循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是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农民转变观念,推广循环经济理念。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现蚕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探讨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现蚕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探讨蚕桑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蚕桑产业逐渐被农民所重视,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单一的蚕桑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现蚕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将从蚕桑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现蚕业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蚕桑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蚕桑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一个传统而重要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
据统计,我国蚕桑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种养生产阶段。
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我国蚕桑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蚕桑产业过于单一,只有蚕茧和蚕丝的生产加工,缺乏多元化经营;蚕桑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蚕桑产业所在地区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蚕桑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充分利用蚕桑资源的重要性蚕桑是一种宝贵的农业资源,其价值不仅仅是蚕丝和蚕茧,还有许多其他的利用价值。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现蚕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蚕桑是一种自然资源,其不仅可以生产蚕丝和蚕茧,还可以利用其它部分进行食品加工、医药制药等,因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可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食用蚕蛹、蚕盖和蚕粪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可以成为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为农村经济增收。
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通过多元化开发,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蚕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蚕桑业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蚕桑产业一般集中在农村地区,占地面积广阔。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单一作物种植和过度施肥等原因,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和浪费。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可以推广多元化耕作和有机农业,在蚕桑园区种植多种有机农作物,利用轮作或间作的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并通过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回收土地的有机物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蚕桑业可以通过提高丝绸和蚕茧的加工利用率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蚕桑生产中,往往只关注丝绸和蚕茧的产出量,忽视了后续的加工利用环节。
这种只盯着一张让人留恋的蚕茧,忽视其余部分的方式无法实现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丝绸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可采取生态工艺技术,对蚕桑废弃物和废水进行资源化处理,例如废弃蚕茧可以用来制作肥料或者生物质能源,废水可以进行再生利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在蚕桑业中,促进企业间的产业链、循环链和价值链整合,构建蚕桑产业新型合作模式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鼓励蚕桑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生产、加工、销售循环经济新模式,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断优化蚕桑产业的价值链,发展“蚕桑+”模式,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培育出一批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蚕桑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助力蚕桑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互联网+蚕桑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蚕桑资源的精细管理,实现全产业链的透明化、规模化。
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提高蚕桑资源的利用效率。
互联网+也可以为蚕桑产品的销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蚕桑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的进步和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循环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蚕桑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也需要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发展模式以及对蚕桑业的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材料、能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最小化排放和浪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1、生产模式蚕桑业可以通过发展循环农业,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林果套种等多种模式,达到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同时,蚕桑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以杂交优良品种为主的良种繁育,提高产业的品质和效益。
2、物资利用蚕桑业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对所用材料和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尽可能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物资的再循环利用。
例如,可将剪下的蚕桑树叶和枝条利用为有机肥料,促进土地生产力的提升;将桑蚕粪和枝条等作为蚕宝宝的主要食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将剩余的蚕蛹壳、茧壳等材料用于生产蚕丝被、蚕丝蚕绸等多种纺织品,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3、节能减排蚕桑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等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可以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生产;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选择环保型的水处理系统,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三、对蚕桑业的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引导技术进步蚕桑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通过研发高效节能、环保型的生产设施及生产工艺,提高种养效益和产品质量。
联合不同行业,探索深度合作模式,促进技术交流与融合,精准发掘行业瓶颈,并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
2、改善生产环节,降低能耗排放推广绿色生产理念,更好地发挥行业循环发展的潜力,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科学化的生产规范,看到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经营目标,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工作,逐步推动由传统蚕桑种植到有机、生态蚕桑种植的转型。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对蚕桑业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蚕桑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传统的蚕桑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低下。
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资源循环利用:建议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蚕桑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和废弃物。
可以将蚕蛹和蚕茧脱脂后制成高蛋白饲料,或者利用蚕宝宝脱落的头皮、粪便等制作有机肥料。
2. 生态养蚕:推广生态养蚕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生态养蚕是一种无公害、无污染的养蚕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蚕桑树和蚕宝宝的生态环境。
3. 高效利用蚕桑资源:建议将蚕桑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可以将蚕桑业与农业、畜牧业相结合,将蚕桑叶用作饲料或者蚕宝宝粪便用作肥料。
还可以将蚕茧用于丝绸生产,将蚕宝宝用于医药和养生品制造等,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
4. 推广先进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蚕桑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可以使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蚕桑树的管理和监测,以提高蚕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5.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议建立蚕桑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蚕桑树的种植、蚕宝宝的养殖、蚕茧的加工和丝绸的生产等环节。
通过优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整个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强对蚕桑业的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蚕桑业的应用。
政府可以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蚕桑业的研究和应用力度,为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养蚕业如何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养蚕业如何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养蚕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养蚕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养蚕业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养蚕业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其绿色循环发展。
1、环境污染在养蚕过程中,蚕沙(蚕的粪便)、废桑叶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特别是在一些小规模的养蚕户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理设施和方法,这些废弃物往往被随意丢弃或排放,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
2、资源浪费桑叶是养蚕的主要饲料,但在采摘和储存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桑叶的浪费。
此外,蚕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病虫害防治难题病虫害是养蚕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防治病虫害,一些养蚕户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对蚕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导致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4、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养蚕业主要以生产蚕茧为主,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
缺乏多元化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使得养蚕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限制。
二、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养蚕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保护环境通过合理处理废弃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措施,可以降低养蚕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有助于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农药残留,生产出绿色、安全的蚕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4、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养蚕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途径1、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在养蚕区域的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养蚕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熊晓军1,郭昶2,王永琦1,李银超3(1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陕西省园艺蚕桑站;3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列举各蚕桑主产区目前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来说明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就汉中市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蚕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生产模式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农、工、商、贸紧密结合的传统产业。
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拥有蚕丝业,蚕农1000多万户[1]。
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长2.2%,桑蚕茧收购价1544元/担,同比提高43.6%,在许多区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
目前我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是我国在国际上占有垄断地位的少数产业之一。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包括蚕丝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受到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2]。
一方面茧丝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的印度、越南、乌兹别克等国家快速发展的蚕桑生产[3],正在威胁中国在世界蚕丝业上的垄断地位,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蚕桑生产仍存在着桑蚕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不高。
同时因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园,桑园有机肥少,造成桑叶叶质差,易引发蚕病[4]。
因此,要保持中国蚕丝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认识,大力发展蚕业循环经济,提高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1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21 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大趋势[5]。
我国政府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6]。
1.1 蚕桑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倡导的是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资源潜力不断发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放大、生态与环境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上来解决或减轻资源压力,消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蚕桑循环经济是整个循环经济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循环经济在具体产业上的一个子系统,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蚕桑生产,并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蚕桑资源,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并使废物资源化,通过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蚕桑生产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具有现代理念的生态蚕业,它将蚕桑产业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蚕业经济活动,将传统蚕桑概念、范畴、领域加以拓展、延伸、扩大,转换为现代的将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产学研、产供销、废弃物资源化全过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现代新型蚕桑业[7]。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同样必须遵循3R 原则,即:①减量化(Reduce)生产形式,主要通过科学使用桑肥、蚕桑药剂和其他生产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②再利用(Reuse)运作形式,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
③再循环(Recycle)链接形式,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蚕桑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由于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减少蚕桑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发展环保型蚕桑生产资料。
1.2 发展蚕桑循环经济的优势一是蚕桑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
据商业部办公厅2010年统计的数据,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长2.2%;桑蚕茧发种量1580万张,同比增长9.8%;桑蚕茧产量61.8万吨,同比增长10.7%;桑蚕茧收购均价1544元/担,同比提高43.6%;桑蚕丝产量9.6万吨,同比增长3.6%;真丝商品出口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
二是蚕桑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价值极高。
蚕的一生及蚕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物都是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用这些副产物开发出来的产品涉及到医药、保健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前景十分广阔[8]。
三是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既能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 又能为广大蚕农增加收入, 同时又减轻了污染, 改善了环境, 为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8]。
1.3 蚕桑循环经济的模式循环经济提倡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而传统经济对资源采取的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利用模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都很严重。
在我国古代就早已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蚕桑业[9]。
四百年前,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
而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
蚕沙量越多,塘鱼的饲料越多。
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渔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桑基鱼塘模式就出现了,模式的核心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塘泥培桑”,构成了一个显著的良性循环。
这个模式巧妙地把桑叶、蚕粪、鱼、塘泥组合进一个物质输入输出链,深刻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10]。
以下为各蚕桑主产区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1.3.1以生态蚕桑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复合经营模式[7]1.3.1.1 “桑树—林木”模式[11]桑树是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不仅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而且固沙能力也强。
实践证明,桑树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
因为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我国北方地区已被列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林木之一。
近些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通过将蚕桑生产与沿海经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了沿海桑树林生态带的建设,在防风固沙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利用桑园上部空间及银杏树生长慢、前期对桑树影响小等特点,在桑园内大力推广套植银杏。
通过采收银杏果或卖银杏树,增加桑园收益。
至2008年底,江苏全省套植银杏树的桑园近2000公顷,每公顷桑园年均增加收益4500元左右,仅桑园套植银杏树增加收益近900万元[11]。
1.3.1.2 “桑园—蔬菜”模式江苏省的盐城、南通等蚕桑主产区利用桑园夏伐后和冬春空闲季节,在桑园里套种各种蔬菜、中草药,常见的蔬菜有菠菜、榨菜、雪菜、豌豆、青菜、大蒜、药芹、黄花草、香菜等10多个品种。
2008年全省桑园套种蔬菜面积13330余公顷,每公顷桑园最少可增加收益1.2万元,最多可达3.75万元,按平均每公顷桑园增收1.8万元计算,江苏全省桑园套种蔬菜增加收入达2.4亿元[11]。
1.3.1.3 “桑-禽-蛋”模式江苏、浙江省等蚕桑主产区在桑园树林内散养草鸡、草鹅等小型家禽,充分利用了桑园树林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不仅满足了家禽活动的自由空间和丰富的食源,同时也提高了家禽抗病能力和产蛋品质,符合无公害生产家禽(蛋)的技术标准。
通过家禽的啄食、践踏,可抑制桑园内杂草生长,大大减少桑园的虫口密度;禽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既除杂草又施肥。
每公顷桑园可放养草鸡3000只左右,产蛋达1000kg,桑园树林内养鸡全年可获取每公顷3000kg以上的鸡粪,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了桑树的生长,节省了桑园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把传统的种桑养蚕和现代立体养殖结合起来,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2]。
1.3.2以蚕桑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7]1.3.2.1“桑枝-食用菌-生态肥”模式近年来,杭州市在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香菇、银耳、秀珍姑等菌类的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调查,每667m2 桑园的桑枝和更新的树桩折干重约400kg,可种植食用菌700 袋,每袋产值5 元,每667 m2产值可增加近3000 多元,扣除每袋成本费1 元左右,可增收2000 多元[13]。
此外,菌糠经发酵后又可作为有机肥施入桑园,进行循环利用。
1.3.2.2“桑叶-畜-沼气-生态肥”模式养蚕富裕的桑叶加工后可作为猪、羊饲料,减少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同时,畜禽粪便及蚕沙进入沼气场,沼气利用增加了新净洁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提供桑园优质肥料,形成高效生态循环经营模式。
一季饲养4张蚕种,产生的蚕沙发生的沼气可供一户3口之家全年使用,可节约资金1000多元。
目前,已在江苏南通、盐城等地的部分乡镇推广应用[12]。
1.3.2.3 桑基鱼塘模式从种桑开始,把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和蚕蛹养鱼、塘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传递系统,达到“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目标,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每667 m2 桑园可产桑叶2800 kg 左右,饲养3~4 张蚕种,生产蚕茧120~180 kg,蚕茧可收入2500 多元,还可产生干蚕蛹80 多kg,产出蚕沙1500 kg,以每2 kg 蚕蛹或每8kg 蚕沙能养1 kg 鲜鱼计,可养肥200 多kg 鲜鱼,鲜鱼又可增加收入2000 多元[13]。
1.3.3 以蚕桑产业园区(精深加工)为方向的工业化模式[7]1.3.3.1蛹虫草栽培模式江南(尤其苏南)民众对蛹虫草情有独钟,蛹虫草在本地区有一定市场。
江苏省从事蛹虫草开发的主要企业有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8t能力),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南通市山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t以上能力),海安县泓寿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t能力),以及徐州铜山县(年产大米蛹虫草100万瓶以上的专业户5户)、睢宁县,江都市,吴江市等蚕桑指导部门等。
苏州、南通地区蛹虫草产品多数为活蚕蛹培养,其他地区主要为大米培养。
2009年江苏省生产蛹虫草(活蚕蛹培养)干重300kg以上;大米(添加蛹粉)蛹虫草约50t,产品绝大多为初级干品,产值2000万元[11]。
1.3.3.2 具保健功能的蚕蛹、蚕蛾的深度开发模式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老蚕坊蚕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蚕蛹提取蚕蛹油、α-亚麻酸、蚕蛹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