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明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常识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常识,欢迎大家的阅读。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文明礼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明礼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明礼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礼仪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教育引导和社会共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文明礼仪的传承,并阐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历史传承:回望古代文明礼仪的辉煌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灿烂的文明之一,而文明礼仪则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体现。

从古代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礼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相处。

例如,《周礼》中详细描述了宫廷仪式和各种礼仪规范,而《孔子家语》也强调了社会各界的礼仪行为。

这些古代文明礼仪的传承是我们当代传承的重要基础。

二、教育引导:培养下一代的文明意识文明礼仪的传承必须从教育入手。

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引入有关文明礼仪的内容,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文明礼仪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进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培养孩子文明意识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礼仪观念。

此外,家庭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家庭文明礼仪,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礼貌、尊重和关爱。

三、社会共建:弘扬文明礼仪的公民意识文明礼仪的传承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政府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提升社会对文明礼仪的认同度。

除了政府的引导,媒体也承担着宣传文明礼仪的责任。

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例如刊登相关文章、拍摄优秀的文明礼仪范例,让大众能够了解和学习。

此外,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也可以通过组织文明礼仪培训班、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推动文明礼仪的传承工作。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1. 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2.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微笑等方式来致意和表示尊敬。

3. 在中国,吃饭时,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先开始吃饭,年轻人则要等待他们先动筷子。

4. 在中国习俗中,夫妻双方会向父母敬献茶水以示尊敬,这被称为“敬茶”。

5.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接新娘的床,这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的象征。

6. 在正式场合的宴会上,主人会坐在宴会桌的主位上,而客人则会坐在主人左右两侧的客位上。

7. 在中国,给别人送礼物时,应注意坚持双手递送和双手接受的礼仪。

8. 在中国,人们会在新年和其他重要的节日里燃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

9. 在宗教场所,如寺庙或道观,人们通常要脱掉鞋子以示尊重。

10. 在与中国人交谈时,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状
况等,被看作是不恰当的礼貌行为。

这只是一些中国礼仪文化的常识,并不能穷尽所有。

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会场合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习俗。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与实践、中华道德观念的演变和传承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中华礼仪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内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和谦虚,具体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和谦逊。

中华文化传统注重“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规范,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其次,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安宁与幸福。

因此,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仪式中,都会加入许多与自然相连的元素,让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君子交朋友,不以权势为重,而是以品德为重。

对于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也有着许多道德规范,如“养生须恭,训诲有方”,“夫妻大义,孝悌为先”,“兄弟和睦,乃家之宝”等等,这些规范都呈现出一种“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

二、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和实践在现代社会,尽管形式化程度更高,但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礼仪不仅能够让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友好,还能够提高个人素质。

但是,现代社会中礼仪观念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礼仪的认识和实践十分欠缺。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弘扬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提高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

首先,我们应该对于“谦和为贵”,“以礼相待”的传统理念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八大文明礼仪的内容

八大文明礼仪的内容

八大文明礼仪的内容第一,礼。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八大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包括了尊敬长辈、弘扬传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以礼相待,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使得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第二,仪。

仪是指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举止方面的规范。

包括了穿戴整齐、言语文明、举止合宜、庄重端正等方面。

仪态文雅、言行得体是受人尊敬的表现,也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第三,忠。

忠是指对待家庭和国家的忠诚。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要忠于家庭,尊重长辈,关心家人,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也要忠于国家,遵守法律法规,为国家的繁荣和大家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信。

信是指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信用是一种宝贵的资本,任何人无论在社会交往还是经济活动中都需要信用。

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轻易许诺而不履行,保持自己的诚实和信用。

第五,义。

义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乐于助人,传递温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第六,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的互相礼让和互助。

在交往中,我们要懂得退让,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权益,乐于助人,给予帮助,共同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七,友。

友是指友善、友爱的精神。

我们要待人友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交往,扩展人脉,结交更多的朋友。

友爱是一种温暖的力量,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挚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

第八,敬。

敬是指对长辈、师长和知识、智慧的尊重。

我们要尊重长辈,尊重师长,承认他们的地位和成就,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敬畏知识,敬畏事物本身,是追求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前提。

总结起来,八大文明礼仪的内容包括了尊重、修养、忠诚、诚实、关怀、礼让、友善和尊敬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

这些礼仪的内容,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传承并发扬这些文明礼仪,为社会和谐、个人发展做出贡献。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郎织女的故事
•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 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 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 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 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 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 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 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 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 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 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 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 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 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 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 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韩国的七夕
乞巧歌
•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 样好手段。 •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 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七夕的诗词
• 月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 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祝天下情人七夕节快乐! • 天上鹊桥见,人间今宵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七夕鹊桥见,情谊两绵绵。无语相见事, 尽在不言中。 • 千年的神话演绎着经典的浪漫,长久的期盼 等来喜鹊飞舞翩翩。银河隔开牛郎织女的思念, 却美丽了一份缘。只愿相爱的人们:七夕快乐, 终成眷属!
七夕的别称
• •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 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 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 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人间天上
南天池
牛郎峪
天河梁
鹊桥亭
牛郎织女的古物古迹
国人皆知的的事情
• 2006.12.13和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 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 2008.6.7和顺牛郎织女文化传说,被国务院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2009和顺连续举办了三届牛郎织女 文化节 • 2009.10.28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荣获 最佳文化传承奖
七夕的情人节短信
• 七夕一年又一年,爱你的心从不变;情人一节又 一节,对你的情始终如一;不管时空如何偷换, 爱你永不疲倦;不管世事如何沧桑,永远守在你 身旁。 • 漫漫岁月长又长,你我情意缠绵绵。闪闪银河长 又长,你我心意总相投。鹊儿搭桥长又长,你我 七夕喜相逢。幸福未来长又长,久久爱意在心头。 • 一年一度七夕日,牛郎织女鹊桥会。感天动 地情深切,爱莫能助伤离别。你我凡间平常人, 郎情妾意过一生。不羡鸳鸯不羡仙,安居乐业享 团圆。
乞巧果古代绘画
七姐会
•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 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 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 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 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 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 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 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 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 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 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 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 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 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 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牛郎织女的图画
七夕的传说与由来
•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 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 的记载。《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 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 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 结合。 此应为最早的文献记载。 •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 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 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 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 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日本的七夕
异国的情调
韩国的七夕
•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 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 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 给百官们。 •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 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 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 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 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 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 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 丰收的田祭。 •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 还有蒸糕。
鹊桥相会
全国各地的七夕节
• 广东——七娘会 • 广州——七姐诞 • 嘉兴——七夕香桥会 •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 胶东——拜七姐神 • 广州——迎仙 • 陕西——结扎巧姑 • 广西——七夕储水 •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 福建仙游——白糖炒黄豆花生 • 闽南、台湾七夕节 • 中国西南——染指甲
牛郎织女的故乡—和顺的七夕
• 旅游胜地南天池 • 从海拔1200的牛郎峪村到海拔1900米的天河梁, 可分为天上人间和人间天上两个地域。在牛郎峪 村仰望 ,云雾中两峰夹口有一石门或隐或现,此 门为南天门。登峰过门,豁然开朗,在海拔1600 米以上的太行山顶上,竟然有一处世外桃源。但 见青松,芳草连天,野花醉眼,云雾缭绕,中有 一村,石房石街,古树参天,村姑耕夫,古朴陶 然,这就是天上人间—南天池村。过村南行数百 米,有托塔李天王石塔。再南行百米,一棵巨大 的灌树下,一池碧水悠悠,这就是织女洗澡的地 方。
• •
• • •
七夕
习俗
• • • • • • • • • • 穿针乞巧 喜蛛应巧 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 供奉“磨喝乐” 拜织女 拜魁星 晒拜织女
•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 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 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 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 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 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 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 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 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 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 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 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
• • • • • • • • • • • • • • •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
歌曲《忠贞》 谭晶演唱
世界各地的七夕节
• 日本——与爱情无关 • 韩国——重祭祀讲究饮食
日本的七夕
•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 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 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 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 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 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 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 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 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 进行展示。 •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 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 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 会。
七夕的电影推荐
•愿天下有情人 终成眷属
中国传统节日之七夕节—
东方情人节
历史1002班 郭强 学号1013010203
引子: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 •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 白蛇传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 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 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 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 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乞巧果
•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 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 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 “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 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 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 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 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 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 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 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 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 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 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 “花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