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传统文化礼仪

传统文化礼仪
传统文化礼仪是指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
它作为一种群体行为的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个体责任和尊重他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礼仪:
1. 尊敬长辈: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者被视为一种美德。
人们在与长辈交流时通常要采用适当的称呼和行为表现,例如称呼父母为“父”、“母”,长辈为“叔叔”、“阿姨”等。
2. 礼貌用语:在传统文化中,使用礼貌的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遇到他人时常常要说“您好”,见到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谢谢”,进入别人的家时要说“请”。
这些用语可以表达对他人
的尊重和感谢之情。
3. 宴请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宴请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宴请时,主人要有礼貌地迎接客人并提供美食和饮料。
客人则要表现出谦逊和感激之情,遵循宴会礼仪,例如不吃得太多和与其他客人礼貌交流等。
4. 婚礼礼仪:传统文化中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新郎、新娘和家人要遵循一系列礼仪规定,例如在仪式中朝拜祖先、敬茶给父母、唱对联等。
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祖先的祝福和家庭的和睦。
5. 葬礼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对逝者的最后承诺和敬意。
在葬礼上,人们要穿着适当的黑色或素色服装,
戴上白色花卉表示悼念。
同时,遵循特定的行为礼仪,例如向逝者鞠躬、献花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礼仪可能有所改变,但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礼仪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一)特定公共场所礼仪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
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
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
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
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
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1)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
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
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
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2)要保持安静和卫生。
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
(3)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二)乘车礼仪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
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
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
在车厢、轮船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
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
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三)旅游观光礼仪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
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都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客人。
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礼仪形式:
1. 敬酒:敬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表达友情和尊重。
敬酒时需双手持酒杯,轻轻碰杯,饮酒前需先行敬酒致敬。
2. 传统婚礼仪式:中华传统婚礼注重礼节和仪式感,通常由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环节组成。
新人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敬酒等礼仪动作,以示对祖先和亲友的敬意。
3. 传统宴会礼仪:中华传统宴会礼仪包括座次安排、敬酒、下酒规则等。
主宾与客人之间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座位有次序,敬酒也有讲究。
例如,年长者敬酒给年幼者时要用双手递酒杯,并示意对方与自己碰杯。
4. 传统节日礼仪: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形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家家户户贴年画、贴对联,互相拜年、赠送红包,以表达新年祝福和喜庆。
5. 传统祭祀礼仪: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包括家庙祭祀、敬奉祖先、祭拜神灵等。
祭祀过程中要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例如焚香、燃烛、祭品摆设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谦卑之美,也传承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家庭礼仪被视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也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作最基本的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问候、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循各种家庭规矩和礼节。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被认为是非常庄重和神圣的。
尊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中国学生的必备品质,教师则以身作则,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敬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上的得体举止能够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彼此的问候、敬语和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
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谦虚有礼是传统文化中要尊重和遵循的社交礼仪。
四、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礼仪以及用餐时的行为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区分,如主人应坐在宴会桌的主位,客人应遵循主人的安排和指示。
此外,中国人还强调宴会上的酒仪、敬酒礼节以及宴会交流中的言谈举止。
五、婚丧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婚丧礼仪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场合,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尊严。
在中国婚礼中,有很多的礼仪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仪式、婚礼宴席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和流程。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着朝服或丧服,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六、节日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的节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风俗。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和习俗,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喜庆、纪念和感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知识概要
○活动组委会命题组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
与《仪礼》《礼记》并列为《三礼》。
西汉以后被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汉族礼制汇编,共十七篇。
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诗经》就有对“礼仪”最早的记载。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做法,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
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手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
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
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
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古代有五种国家层面的礼制。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指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军礼指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宾礼指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嘉礼指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个人层面礼数更多,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婴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子女多在父母
去世后守孝三年。
古人在写书信时,在书信开头写收信人的称谓。
称谓之后要缀以表达敬意的词语,例如“台端”“台甫”“大鉴”等,这类词语就是“ 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的最多,源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如果餐桌上有年高德劭的老者,则宴会的一切要以老人为中心,其他人分坐在老人的两侧。
即使是有官职者参加,也应该安排老人坐在主宾的席位,以表示尊老。
宴会开始,应由老人最先举筷,并且尝菜肴的第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举筷吃菜。
这是对老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夹菜之前,不要“游筷”,就是举着筷子在菜碗之间游移,应该选好吃哪样菜再举筷。
夹菜时,不要用筷子在菜碗中翻搅,也不要把筷子并起来抄菜吃,那样有贪吃之嫌,也不卫生。
此外,“当食不叹”,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访客一般应该预约时间,说明拜访的事由,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什么时候去拜访比较合适。
拜访的时间一般不要太早,因为此时可能对方还在休息;也不要太晚,因为此时可能对方已经休息。
此外,在用餐时间到访,一般也是不受欢迎的。
拜访的时间一旦约定,就必须准时到达,或者略为提前几分钟。
迟到是失礼的行为,不仅无端浪费了主人的时间,也使自己的诚信成为问题。
我国上古时代席地而坐,所以有脱鞋入室的习惯,这是讲究卫生的表现。
如今,城里人进门后换拖鞋的习惯越来越普遍,客人应该尊重主人家的习惯,主动换鞋。
孝敬父母,不是提倡一种狭隘的血缘亲情、一家一姓之内的礼节,而是把它作为培养爱心的起点,要推己及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孟子》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兄长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的父母、兄妹。
所以《孝经》中有“博爱”的说法。
与尊长见面,陪同的年轻人应该站着,称为“侍立”。
“侍”有侍奉的意思。
“侍立”,一方面是表示不敢与尊长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含有恭候调遣、随时奔走效力的意思。
年轻人与尊长合影,要让尊长坐在正中,只要不是尊长的特许,不能与之并排而坐,一般应该站在尊长的后面。
在跟随老师出门时,看到远处有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他说话,因为那样是怠慢身边的老师的表现。
如果在路上遇见老师,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老师与自己说话就回答,不与自己说话,就
可以快步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