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谦和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礼仪传统。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准则。
尊敬长辈、关爱年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孩子要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而长辈们也会教育后辈们要守礼仪、尊敬长者,这种亲情、尊重的传承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
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互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核心。
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体现在教育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谦和有礼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谦和有礼的待人之道。
在交往中,要懂得谦虚、礼让,不自以为是;待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交场合,谦和有礼的态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素养,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礼仪,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礼仪传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谐!。
中华传统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传统礼仪,这些礼仪规范在社会交往、宴会招待、婚嫁礼仪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一、尊称礼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待长辈和尊贵的人一向非常重视。
在与长辈交流时,需要使用尊称以示敬意,比如对父亲称为父亲、爸爸,对母亲称为母亲、妈妈。
在与师长、长辈朋友和长辈亲戚交往时,要称呼他们的姓加上对应的称谓,比如李老师、王阿姨。
遵循这样的尊称礼仪能够展示出尊重和敬意。
二、宴会礼仪中国人民非常注重宴会礼仪。
在宴会上,主人要先向宾客施礼,表示欢迎和敬意。
宾客入席后,先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等待主人坐下后才能坐下。
在宴会进行中,要遵守用餐的顺序,不可过于迟到或过早离席。
同时,要注意进食时文雅、不发出吵闹声,尊重他人的用餐体验。
宴会结束时,宾客应再次向主人致以感谢之意。
三、婚嫁礼仪中国的婚嫁礼仪流程繁复而庄重,以体现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需进行鞠躬礼,以向双方父母和长辈表达感激之情。
在婚礼进行过程中,双方要举行喜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另外,在婚礼上亲友间的交谈要注意尊重和礼貌,不谈及敏感的话题。
四、丧葬礼仪中国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反映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葬礼时,亲友们会穿着素服,悲痛地送别逝者,表达哀思之情。
葬礼结束后,亲友会进行告别礼,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意。
同时,在灵堂前,要举行祭奠仪式,向逝者致以敬意。
五、大型节日礼仪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来庆祝和祭祀。
比如春节期间,家人会一起享用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
而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表达对前人的怀念和尊敬。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凝聚了中国人民对待他人的敬意和尊重。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关怀。
通过遵循传统礼仪规范,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丰富而庄重的礼仪制度。
它包括了诸多方面,例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官场礼仪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1. 人际交往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冒犯对方。
要尊重长辈和上级,并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避免夹取食物时发出声响。
在宴会上,要遵循主人的指示,不要先下手为强,要等待主人开始吃饭后才开始进食。
3. 身体姿势: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翘二郎腿、摆弄手指等不雅动作。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不穿露骨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4. 礼品赠送:在给别人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避免送出不雅或不合适的礼品。
另外,要用两手递交礼物,并表示谦虚和感谢。
5. 约会礼仪:在与异性进行约会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不要逼迫或冒犯对方。
要注重言谈举止,不要说粗话或不雅语言。
6. 葬礼礼仪:在参加葬礼时,要表现出庄重和哀悼的态度,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或夸张的服装。
还要注意遵循葬礼程序,不要做出不尊重或不合适的行为。
这些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中华传统礼仪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领会。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国学礼仪知识大全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国学礼仪文化从内在出发,洗礼我们的内心,由内而外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礼仪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与礼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国学与礼仪实施的原则1、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2、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3、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4、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6、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7、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
国学礼仪知识【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YCB圆弧齿轮油泵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KCB不锈钢齿轮油泵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贱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RYB电动内啮合齿轮泵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YHB轴头油泵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
(自己的举动涉NYP高粘度保温泵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CYB系列稠油齿轮泵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传统称谓种种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
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北京燃烧器油泵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
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
如: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
”这渣油泵ZYB-7.5/2.0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
《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
”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沥青保温泵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
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ZYB高温齿轮油泵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
”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KCB齿轮油泵如劳,赐一级,无下拜。
”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
”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
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YCB齿轮泵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
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
常用于书信之中。
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
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先生”:始见于YCB不锈钢圆弧齿轮泵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