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小松 万代金石——黄易与清中期金石学——黄易的家世、生平与金石学贡献

合集下载

国图藏阎泰和致黄易二札考释

国图藏阎泰和致黄易二札考释

国图藏阎泰和致黄易二札考释许隽超【摘要】黄易为乾嘉金石大家,阎泰和亦当时著名文士,巡视东漕时,与运河同知黄易有交集.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其中有阎泰和致黄易书札两通,分别作于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初一日、乾隆六十年春.二札为深入探讨黄易金石、书画、篆刻成就,提供了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国家图书馆;阎泰和;黄易;书札考释【作者】许隽超【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乾嘉金石、书画大家黄易(1744—1802)的生平交游*黄易,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生,嘉庆七年(1802)二月二十三日卒。

以监生捐纳,由东河汛员,仕至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护理山东运河道。

著有《秋盦遗稿》《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事具潘庭筠《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塘黄君墓志铭》。

,早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其中,《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二书*《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内容丰富,考订细致,嘉惠学林。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乃黄易将平生师友来札,汇订成十三册,是研究黄易生平、学术的重要史料。

书札开面自题“《古欢》第三册”“《古欢》第七册”等,盖取《玉台新咏》“梦想见容辉,良人唯古欢”之意,黄易平居之缜密细致,亦于此可见。

《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有阎泰和致黄易书札两通,可窥见黄易彼时之声望。

兹参以相关史料,略做申说,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泲上数月,备荷匡扶,别绪匆匆,更承雅爱。

昨途次分袂后,连接手翰并京信,具纫老先生关情周挚,历久弥殷。

不特鸿才经济,誉望翕然,抑且古谊殊常,为一时所难及,寸私感佩,如何可言!尾帮于廿五日出临口,卫河水势有长无消,今日已全数过德。

清朝黄易的书法,有金石气,古雅别致

清朝黄易的书法,有金石气,古雅别致

清朝黄易的书法,有金石气,古雅别致黄易,字大易,号小松,钱塘人。

他是清代重要的篆刻家、书画家、金石学家。

擅长书法,娴熟隶法。

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他的书法有金石气,古雅。

黄易黄易为诗人黄树谷之子,曾任监生、官济宁同知。

其父擅长篆书和隶书,并且精通金石学。

黄易继承父业,黄易是清代中期的金石学重镇。

黄易《临汉碑册》,江西省博物馆藏黄易也是民国收藏家,他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帖,黄易当初搜集拓本有三个途径,一是遣工拓取,包括历次访碑沿途所拓,平时命工拓获,二是出资购得。

三是友朋馈赠,旧藏中大凡宋明拓本和稀见本,为友朋僚属相赠者居多。

所收碑帖中有二十件曾转入欧斋,后赠于故宫。

黄易八言联自清末到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坛,碑派书风渐成风气,传统的帖学书法与碑派书风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

从以帖入碑的草书书家于右任,到以碑入帖的章草书家王蘧常都对碑帖书法的融合做了很多的努力。

黄易隶书《四砚山房》故宫藏从创作技法的理论研究碑帖书法之间界限愈加的淡化,更多的书家开始将帖的流利和碑的浑朴相互补充。

在这种背景下,也出现了大批的书法家将碑帖简单混合,书写出不伦不类的碑帖混合物。

黄易《隶书临汉杨孟文石门颂轴》上海博物馆藏单纯的师法墨迹书法或者是单纯的师法石刻书法,抑或是在书法创作上两种书风同时并行,同样可以走出成功之路。

在这一点上,黄易的书法创作特征和取法倾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这也是考察黄易书法创作审美取向的当代价值所在。

黄易隶书《鹅池阁》,西泠印社藏黄易在书法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双重性特征。

帖派书法和金石书法在审美范畴和创作技巧上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二者之间是可以兼收甚或在学术风气转变的时代,黄易对待传统的帖学和新兴的碑学是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帖是可以并蓄的。

黄易《隶书授其为复八言联》南京博物院藏自清末到民国再到现当代书坛,碑派书风渐成风气,黄易作为这一时期金石篆刻家、书法家的代表之一,其书法追秦汉古风。

黄易笔下的文人书斋

黄易笔下的文人书斋

诗境轩 ,与三五 同志快观 ,莫不羡神 物之难遘也 。钤 “黄 易
之 印” 白 文 印 。
又翁方纲题跋 :
鲰耋 阜


爵之 ;-

{ ’‘ :
颧 i:
一 滩

蓄妻≤薏 程暑
謦荏
- ,
专冀 赫岛 .妃 月 鳃 Nhomakorabea豳
躁丧篓

} 镯 州

r I
铽酩
三 万通 汇 进 , 类 其 副 二 百卷 , 题 日 “文 海 英 澜 ” 此 碑 有 元 、
寺街 冬盐 帝
诗境轩 赏碑 图。钤 “小松”朱文印。
毵隆 和键佘阆锻
乾 隆丁酉 (1777)八 月就选入都 ,董 户部石芝 云,曩得
汉熹 平 石 经 尚 书 、论 语 残 字 三段 ,装 为一 页 ,置 书 册 间 ,久
寻 不得 ,余 屡 求 弗 已 ,石 芝 检 出 见赠 携 至 翁 学 士 覃 溪 先 生
收*
黪 圊脾 壮执
史 .1
亲 .-引 哇 ;馏 舞谌 是 礁 暑 稚 青 令 ,臀 中 霜
供 ; 右皇 撞 车 , 专 袭 仍波 言 届暗 秋 嘭 蚌 支 棒 j名
36(之 舛壤蕊鼍 滓 ^{奇事虹
、 《良友赠碑图 》(图 3) .1解,拳 妥嫡府‘氤抽奈追。爱啤 生. 璧收工与乓九 淖 “ 媲 事虑一
良友 赠 碑 图、 黄 易访 白 云 溪 外 史 、钤 “黄 九 ”白 文 方 印
历城 王 古 愚 先 赠 余 凉 州 刺 史魏 元 丕 、庐 江 太 守 范式 二 碑 .
是 泰 安 赵 相 公 家物 , 签题 日 “汉 碑 十 ”, 知 不 止 一 册 。

黄易与陈鸿寿交游考论

黄易与陈鸿寿交游考论

黄易與陳鴻壽交游考論朱 琪内容提要:黄易與陳鴻壽同爲浙江錢塘人,皆名列“西泠八家”,且年齡有所交集,但兩人之間的交游情况一直較爲模糊。

通過二人相關的信札、印章等史料的考察辨析,最終確定兩人之間既無師承關係,也未曾謀面,僅爲函札往來的忘年之神交。

關鍵詞:黄易 陳鴻壽 交游黄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盦,别署秋影庵主、散花灘人等。

浙江錢塘人。

工書、善繪事,詩、古文、詞皆精通,尤長于金石之學。

篆刻師從丁敬,爲“西泠八家”之一。

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秋盦遺稿》等,另輯有《黄氏秦漢印譜》《種德堂集印》等印譜傳世。

《故宫藏黄易尺牘研究·手迹》一書中收録有新00151921-32/32附一記室過録黄易致陳燦《古墨札》一通,經陳鴻壽鑒别,附筆評注:“此一札是記室手筆,魚目固不可以混珠也。

曼生記。

”(後鈐“阿曼”白文方印,圖1)附二則爲嘉慶甲戌(1814)陳鴻壽題跋一則(圖2):秋翁以營葬南歸,枉書索鄙人篆刻,及余游歷下,翁在任城,郵筒往來甚殷。

贈畫爲途中人攫去,可謂忘年交亦文字交,顧終未得相見爲歡,托之神交而已。

嘗輯其手札與澹川、鐵生兩君所遺合爲一册,什襲藏之。

今觀此册,益重人琴之感矣。

秋翁平生篆刻第一,畫次之,隸書又次之,行狎書古淡天真,在作者極不經意,然非浸淫于金石之學,又安得純任自然乃爾耶?儷金世講其珍秘之。

嘉慶甲戌閏二月陳鴻壽題記。

圖1 記室過録黄易致陳燦札及陳鴻壽批註黄易與陳鴻壽皆爲錢塘人,同列于“西泠八家”。

黄易生于乾隆九年(1744),陳鴻壽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易長陳鴻壽24歲。

兩人是否曾經會面,或有所交游過從,長期以來一直是筆者所關注的問題。

陳鴻壽的印章邊款中多次提及黄易,極爲推崇黄易篆刻,屢次言及“平生服膺小松司馬一人”“丁老後予最服膺小松司馬”,還曾經應黄易之索爲其刻“蓮宗弟子”一印(圖3)[1]:秋盦先生歸自山左,馳書索刻,此印葢其先人少參公與蓮池大師參無上乘,結方外緣,迄先生凡七世,俱得宗傳不壞法雲,徧覆一切,宜不忘所自也。

黄易的绘画师承与交游

黄易的绘画师承与交游

黄易的绘画师承与交游作者:景滋本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以黄易绘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黄易山水画作以“南宗”为尚,他对恽寿平的特殊喜好,致使其笔下流露出荒寒、冷逸的气氛。

黄易与当时诸多画家朋友交游来往,切磋画艺,并借助朋友圈获观名作、丰富收藏。

关键词:黄易;绘画;师承;南宗;交游黄易是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金石学家,以篆刻著称于世,兼通书画。

本文将梳理黄易的绘画师承和交游活动,以展示黄易在绘画方面的偏好和成就。

一、绘画师承黄易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黄树穀(1700-1751年)是当地知名的雅士,与丁敬、金农、黄慎关系甚好,擅书法,“所作篆隶淳厚有古法”,“得者珍如球璧”,擅画兰竹,用笔皆从篆隶中得之。

雍正七年(1729年)前后,黄树穀有游艺扬州之经历,此行曾客吴轶容家,据郑燮云,其“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①。

黄树穀亦有《题画》诗,从他的诗《再过房山》我们可以得知,他曾于友人家中获观许多画作。

黄易之母梁瑛(1707-1795年),好吟咏,集句诗尤工,兼擅绘事,今日犹得见其所绘观音像。

黄树穀去世之时,黄易方八岁,黄树穀擅长书画,年幼的黄易或许耳濡目染,自幼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目前,能见有关黄易绘画最早的记载大概是乾隆丙戌(1766,黄易23岁)初冬所作《山水六开册》。

在黄易早期的绘画作品中,临摹作品较多,这反映了他学画的经历。

黄易的朋友陶梁曾获观黄易《杂临明人山水小册》:绢本,高五寸,宽三寸,画册共七页,依次临摹恽本初、程正揆、李日华、周荃、方拱乾、龚贤、许有眉,落款时间是庚寅(1770)三月初六,黄易27岁。

《黄小松山水册神品》②共八开,内容依次临摹弘仁、程嘉燧、胡元润、高其佩、查梅壑、杨文骢、髡残、王翚。

前几幅用墨都非常浅淡,唯有最后一幅拟王翚笔意之作最为用心,笔墨细致,草木华滋,落款时间是癸巳(1773年)十月,黄易30岁。

其实,黄易十分推崇王翚,他曾多次表达对王翚(石谷)的赞美:笔墨结构色色俱到,若此瑰奇之宝……易得见石谷此卷,喜而不寐。

黄易“小松所得金石”印赏

黄易“小松所得金石”印赏

黄易“小松所得金石”印赏第55期黄易“小松所得金石”印赏近日在上海博物馆印章馆品赏印章,看到清代篆刻家黄易所刻的“小松所得金石”印,有所感,这期来说说这位浙派大家。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小松所得金石”印黄易(1744-1802),清代著名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莲宗弟子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工诗文、精书画,擅篆刻,嗜金石考据,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好碑图》、《嵩洛访碑日记》、《秋影庵主印谱》等。

黄易是浙派鼻祖丁敬的得意弟子,丁敬见到他少时印作即称:“他日继龙泓而起者,小松也。

”后世将两人并称为'丁黄',是浙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论印名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留芳青史。

△黄易像黄易自幼聪颖异于常人,“年十三即篆书云松巢志已上石”,及长成人,精于篆刻,嗜金石碑拓,所到之处,不辞劳苦,辄搜访残碑断碣于荒烟宿莽间,对他们逐一摹拓并收集整理,“尤嗜金石六书之学,残碑断碣游迹所至,蒐访无遗。

”俨然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考古学家模样,“凡得前人所未见者不可胜计”。

黄易平生搜寻金石碑铭多达3000多种,并汇考辑成《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此外,还还收藏有历代古印、钱币、刀、鼎、炉等数百种,又常得友人相助提供古碑拓本,并对它们一一作了考释,诚属不易,对我国古文字尤其是汉魏碑碣的考据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缘由“小松所得金石” 一印是黄易在河北元氏县访得著名汉代《祀三公山碑》后,为记录此事而专门刻制的。

△黄易所刻“小松所得金石”印该印为白文印,材质为青田石章(封门青),原石尺寸为:2.4*2.4*5.9 cm,通过边款文字“乾隆甲午秋,得汉祀三公山碑于元氏县,嘱王明府移置龙化寺,作此印纪之,小松。

”可大略知道该印刻制缘由。

更详细的考据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易时年30岁,在南宫县令郑制锦府上做幕僚的他委托好友杨鹤洲在河北元氏县访得东汉《祀三公山碑》。

见证黄易研究的十年——《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读记

见证黄易研究的十年——《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读记

学术前沿见证黄易研究的十年《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读记文•■秦明hsf wQ W A a r 人不tt d.T-s r*<■#!<!'甲Iy -Z :;:H Wlll w **“*■ ・M ・ R r l a rz ®'N w »ul ・K w r t t r t a - M -乂IM .l l»ll'tl・ ss . 2出 **l.・&•«千占・ BC"2" *!r!e . *l»IM .g ~篷松<黄易『•;£嘉金仃7(附式林访4录)<蓬菜松风 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戏林访碑录))书影2020年5月,朱琪先生的《蓬莱松风:黄易与乾嘉金石学(附武林访碑录)》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沈燮元、施安昌两位先生作序,孙晓云先生题签。

全书以朱琪先生2009年至2019年间撰写的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 条分缕析,加以组合,从“黄易的家世与生平”"黄易与金石学研究” “黄易金石、艺术交游”"黄易及其相关信札文献 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此外,作者还整理、点校了南京图书馆藏黄易《武林访碑录》未刻稿本,附录书后,惠及学林。

朱琪先生在《后记》中说:“这本小书即尝试以黄易为中心,努力做一些探索工作。

但囿于个人学识,其中不够完善之处甚多。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篇章撰写时间较早,十年前资料检索远不及今日便捷,很多资料尚须对着胶片手抄,考证不精之处亦在所难免。

在本书出版前,已参考当前 较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少许订补,但由于时间仓促,错漏之处定然存在,希望广大学者批评指正。

学如积薪,后来居上,相信今日学者之研究定会远胜于我。

”"'读罢慨然,掩卷长思,弹指十年,故人往事,历历在目。

2009年10月,笔者正在筹备故宫博物院"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小蓬莱阁汉魏碑刻特展”和“黄易与金石学研讨会”。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黄易隶书临《镇海碑》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黄易隶书临《镇海碑》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黄易隶书临《镇海碑》
黄易(1744—1802),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秋庵,仁和(今杭州)人。

曾任济宁同知。

通金石。

以篆刻著称于世。

其幼擅画山水。

受清四王影响,宗娄东派,参以“吴门四家”笔意,用墨清隽,亦善写梅。

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为“西泠八家”之一。

其真迹存世稀少,得者弥珍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
威到此。

立海祠以表万世.款识:黄易临于汉画室中。

钤印:[黄亦] [黄大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题 以黄 易 为原 点 ,通 过 时人 的绘 画 、手 札 、拓 本 与现 存 的 文物 遗 迹 ,力 图还 原 乾嘉 时期金 石之 风 的 文 化 、思 想原貌,梳理历史脉 络。本期专题刊发之后 ,相关 内容将会重新集结在 《何 以传世艺术文丛 》 究
济 宁 是黄 易的 第 二 故 乡。 自乾 隆 四 十三 年 (1 778)至 嘉庆 七年 (1802),黄 易在 此 为 官 生活 了二 十余 年 .直 至 去 世 。其 间他 以济 宁 为 出发地 ,调 查 山东诸 多 文物 石刻 ,拓 取 、收 集 大量 碑 刻 、摩 崖 拓 片 ,对后 学 产 生 了 巨 大影 响。 胡新立 《黄易 与邹城 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一文在前人研 究基础上结合现存遗迹 ,对邹城重点佛教摩崖刻经进行 了深 入研究。文中的 《岱麓访碑 图》与宫嵩涛文中的 《嵩洛访碑图》构成 了一条暗的线索,展现 了黄易的绘画造诣 与 “访 碑 图” 的 文化 价值 。
专题开篇 《黄易的家世 、生平 与金石学贡献》一文,朱琪对黄易从社会学与网络论的视角对其 生平 、经历 、交 游进 行 全 面 勾勒 ;并 从金 石 鉴 藏 、搜 访 、保 护 、著述 、 交流 五个 方 面 对黄 易 的学 术 贡献 进 行 重估 。将其 金 石学 研 究 还 原 到 乾 嘉 时期 的 大历 史 之 中 ,并 对之 前 的黄 易研 究进 行 重 新 的 检视 与 辨析 。
为 全 面 了解 嵩 山众 多金 石 文 物 的学 术价 值 ,黄 易 曾于 52岁时 到 河 南登 封 嵩 山访 碑 ,作 《嵩 洛 访碑 日记 》,绘 制 《嵩 洛访 碑 图 》,这 些 资料 图文 并茂 地 保 存 了访 碑 的 经过 细节 与 当时 的历 史建 筑 遗 存 。 宫 嵩涛 长 期从 事 嵩 山地 区 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 ,他就黄易 《嵩洛访碑 图》 中出现的建筑 画面与遗迹现状对照,解读 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的传承与沿革。
于芹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 )综述 》,以黄 易的重要金石收藏和金学成就 《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为研究对象, 对 《拓 本 》 中所 拓器 物 的 情况 、拓 片 的数 量 和 来源 、名 家考 释 等加 以研 究 、考 证 。
在 《黄 易笔下的文人书斋》一文 中,秦 明以黄易所作十幅文人书斋为史料 ,由 “访碑题材” 引申展开讨论。通 过作 品中的绘景 、题跋、钤 印等信息的全面研究,在黄 易的金石学、绘画、书法 、篆刻、交友之 间勾连 起千 丝万缕 的关 系。
专题研 究
乾 嘉小松 万代 金石
黄 易与清 中期金石学
【编 者 按】
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 ,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 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 ,并因此形成 了发轫于清中期, 崛 起 于 晚清 ,对 民 国乃 至 当今 都 产 生 了 巨大 影 响 的 “金 石 学” 与 “金 石学 派 ”。 “金” 即指 以 夏商 周 为 主 的三代 青铜 器 ;“石” 即指 古代 石 刻 ,以秦 汉 至隋 唐 以前 所 刻 为重 。 在 学理 上 ,金 石 学 一 改科举 制 度 下 以经 学 (四书 五 经及 注 疏 ) 为 核 心 的 “官 学”, 而 以考 据 训 诂 、访 碑 辑 残 、收 藏 古 董 为 业 。在 艺 术 上 , 金石 学推 动 了 “碑 学” 的兴 起 , 引起 了 清 中后期书法风格 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 向奇崛粗犷 、雄强稚拙的 “书学革命”,并促成 了篆刻艺术的繁荣 ;绘 画 上 “金石派”传统 的形成,则在 “四王”“四僧… ‘扬州画派… ‘京江派”等之 外形成 了一个前所未 有的画派,是中 国近 代绘 画史 上传 统 内部 发 生 的最 重要 变 革之 一。
在篆刻上 ,黄 易接承丁敬 衣钵 ,对 “浙派” 印风进行丰富完善。在书法上,黄易对 帖学和碑学两派不偏不倚 、 兼 收 并 蓄 ,对 两 派之 间相 互 正 视 , 以及 在 创 作 技 法 上 的借 鉴和 融合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于金 石考 据 方 面 , 黄 易 曾在 18 世 纪 末 济 宁为 官期 间调 查 、遍 访 山东 文 物 石刻 。发 掘武 氏祠 ,寻 访 汉 魏 碑 刻 、北 朝佛 教 摩 崖 刻 经 ,并将 其 中拓 片 和 有关记录提供给阮元,构成 了阮元 《山左金石志 》刻经条 目的资料来源。而后来,阮元在书学领域 中所提 出的 “南 北 宗”论 , 以及 对北 碑 的 推 崇对 后 世影 响 甚 巨。
石欠 号 言 备 芳薯予 叁
繇 祝郧 名家 嘉仓 屡 平 牟
午 五
酱 肖 小蓬 幕 阚 苛 金
涣人象丸门生精药采之仗引澄÷嗣迢小 黍椅漠亩古投勿册哼 遥策真南芙精不臻妙典土尔 袜纯亩叮奏学绒意奎蒋沉 著堂肫砑蛮 屉窟
有雷玫雷 赏 弛遂{;=寸 帧傅 骂其 随池 浔 胁 每幅皆白 琢 起 火百旱 崭碑皆 哎 幻纹 行新艟善 壹 水莘 .意 简 淡起 遑池 偷吼球墨 海健
作为 乾 嘉 时 期 的 “金 石 学派 ”代 表 ,黄 易 具 有承 上 启 下 的历 史 意义 。 黄 易 (1744— 1802),字 大 易 、大 业 ,号小 松 、 秋 盒 、小蓬 莱 阁 等 ,浙 江钱 塘 (今 属 杭 州 )人。 诗 、古 文 、词 皆精 通 ;工 书 ,善 绘 事 ,尤 精 干 篆刻 ,后人 将 之 与 丁敬 、 蒋 仁 、奚 冈、陈 豫 钟 、陈鸿 寿 、赵 之琛 、钱 松 并 称 为 “西 泠八 家 ”;又 因其 长 于金 石之 学 ,与钱 大昕 、翁 方纲 、孙 星衍 、 王昶并称 “金石五家”。著作有 《小蓬莱 阁金石文字 》《小蓬莱阁金石 目》《秋 盒遗稿 》等,男辑有 《黄 氏秦汉印谱 》 《种德 堂集 印 》等 印谱 传 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