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120分钟)一、教学目标: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2.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和作用;3.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机制: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c.天然免疫的特点和机制;d.炎症反应的特点和机制;e.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f.实验: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实验。
2.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机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的特点和机制;d.体液免疫的特点和机制;e.在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细胞:T细胞和B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0分钟)b.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作用;c.实验:非特异性免疫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4.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40分钟)a.实验目的和方法设计;b.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c.实验结论和意义;d.学生讨论和提问。
三、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此话题的思考。
2.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教师讲解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教师详细讲解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特点和机制;c.教师介绍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d.学生观察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实验。
3.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机制(40分钟)a.教师讲解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分类;b.教师详细讲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特点和机制;c.教师介绍T细胞和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相互关系(40分钟)b.教师介绍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作用;c.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非特异性免疫对特异性免疫的调节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复习)

什么是抗原
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还有多糖,对机体来说 是“非已”标志。一般是外来物质,也包括体 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和感染细胞。
细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因子的表面带有抗 原分子,所以它们有抗原性。小分子物质没有 抗原性。
什么是抗原
❖ 异物性 一般指外来物质,也包括体内异常细胞, 如外伤、癌变。
髓样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成熟的B淋巴细胞 或记忆B细胞
成熟的细胞毒T细胞 或记忆细胞毒T细胞
成熟的B淋巴细胞 或记忆B细胞
细胞毒T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发挥免疫效 应,主要针对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细胞免疫:主要由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主要针对细胞内的病原体及感染细胞、癌细胞 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病原体 带有抗原
抗原-MHC复合体
巨噬细胞
MHC
刺激
T淋巴细胞
形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鸟类)
胸腺内 发育成熟 腔上囊 中发育成熟
成熟的胞毒T细胞 成熟的B细胞
抗原刺激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
巨大数量
效应T细胞群 记忆细胞群
效应B细胞群
记忆细胞群
抗原类型1
细胞免疫2班
巨噬细胞
抗原-MHC复合体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包括三道防线:体表屏障、非特异性反应和 特异性反应。
第一道防线
指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皮肤和黏膜可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 角质层使病原体不能生存;皮肤油脂腺分泌的 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初中生物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思考
对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理解,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和重要性。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共 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此外,对于特异性免 疫的机制,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其在疫苗研 发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相关知识
要点一
总结
要点二
思考
通过学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体抵抗疾病的过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采 取更科学、有效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例如,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合理饮食和锻炼等,都可以增强人体的非特 异性免疫能力;同时,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接 种,也是特异性免疫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应用。
VS
免疫记忆
人体在感染某些病原体后,会产生免疫记 忆,即在未来再次接触该病原体时,特异 性免疫系统能够更快地产生抗体并清除病 原体。同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能够更 快地启动防御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病 原体的入侵。
05
总结与思考
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理解与思考
总结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 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和作用机制。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天然的防 御机制,对所有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而特异性免疫则是人们在遇到特定病原体后 才会发展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记忆细胞,并在再次接触时迅 速反应,有效预防或控制感染。对于某些传染病,特异性免疫的建立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
04
实例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01
02
03
皮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 线,能够阻挡大部分病原 体侵入,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定义: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
非特异性定义: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资料扩展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特点不同
1.特异性: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有免疫记忆;有正反应和负反应;有多种细胞参与;有个体的特征。
2.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反应快;有相对的稳定性;有遗传性;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二.功能不同
1.特异性:出生后所获得的,只能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2.非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又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三.获得方法不同
1.特异性: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2.非特异性: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PPT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协同作用下,能够更有效地对 抗疾病,保护人体健康。例如,当特异性免疫系统识别并攻 击某种病原体时,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也会加强其防御作用, 共同消灭病原体。
05
CATALOGUE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实例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的实例
皮肤屏障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大部分病原体侵入。
启动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针对特定 病原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 原体结合,从而帮助消灭病原体或 调节免疫反应。
适应性更强
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病 原体调整自身的反应,以更有效地 对抗不同的疾病。
两者共同维护人体健康
相互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人体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人 体健康。非特异性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反应并阻止 病原体入侵;特异性免疫则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更精确 的防御。
02
CATALOGUE
特异性免疫
概念定义
总结词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久免疫应 答。
详细描述
特异性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识别并清除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或病原体本身,以 消除感染并保护人体健康。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同,特异性免疫具有针对性和记忆性,能够针对曾经接触过的病原 体产生快速且持久的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等,能够吞噬、消化和清除被感染的 细胞和病原体。
特点与功能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广谱性先天性、快速反应性和自我稳定性等特点,是机体 抵御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
功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琴纳(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微生物-特异性、非特异免疫及变态反应

(一)吞噬细胞的种类
吞噬细胞是吞噬作用的基础。 主要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两类。
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二)吞噬过程
当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或其他异物接触后,能伸出 伪足将其包围,并吞入细胞浆内形成吞噬体。然 后吞噬体向溶酶体靠近,并相互融合成吞噬溶酶 体。接着溶酶体中的各种水解酶和其他杀菌物 质释放,即可发挥消化和破坏异物的作用。
巨噬细 胞伸出 伪足(P)
巨噬细胞对吞噬的细菌进行处理示意图
巨噬细胞对吞噬的细菌进行处理
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噬侵入的大肠杆菌
(三)吞噬的结果
一般细菌在吞噬后1-2h内便可被杀灭、消化 并排出残渣。这种吞噬称为完全吞噬。
有些细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细胞内寄 生菌及一些病毒被吞噬后,不但不能杀灭,反而 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甚至随吞噬细胞的 游走而扩散,引起更广泛的感染。这种吞噬称为 不完全吞噬。
四、炎症反应
•组织释放溶菌酶、白细胞介素等抗感染物 质,局部产生大量有机酸。
五、机体的不感受性
• 机体生来就对某种微生物或毒素缺乏感 受性。
第二节、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年龄因素 环境因素
种 品种 个体
气象因素 地理因素 饲养管理因素
第七章、特异性免疫
学习目标:掌握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 其发生的条件;掌握抗原、抗体的概 念,掌握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免疫应 答过程及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因素, 了解免疫应答获得的途径。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 抗原。如微生物和异种蛋白质。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 疫原性的抗原。如多糖和某些药物。
抗原 刺激机体 抗体 特异性结合
Hale Waihona Puke 敏淋 巴细胞免疫 原性反应原性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的区别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有助于人体抵抗感染和预防疾病。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它由免疫系统进行运作。
一、病原体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也被称为固有免疫,这种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因此也被称为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可以识别一类病原体的共有组分,但无法精细区分不同的病原体,所以其作用范围广泛。
相比之下,特异性免疫则是由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也被称为适应性免疫或后天免疫。
它主要包括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会对抗原进行精细识别,仅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
二、发挥效应的速度
非特异性免疫在接触病原体后能够立刻发挥作用,发挥效应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而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接触病原体后,需经历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分子,才能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发挥效应较迟。
三、有无免疫记忆
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不改变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免疫应答和记忆。
当特异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能产生比初次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因此
特异性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综上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发挥效应的速度以及有无免疫记忆等方面。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形成了人体对外部病原体的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