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ppt课件

动静结合,全面养生法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和
身体健康。
静坐冥想
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调整呼吸 和心态,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
饮食调养
遵循中医饮食原则,合理搭配 食物以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如多食用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等天然食品。
起居有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规 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优
质的睡眠质量。
05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Chapter
中西医结合养生的优势与特色
优势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强调实证和微观分析, 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养生效果。
防治未病
中医养生注重“治未病”,现代医学重视预防医学,两者在预防 疾病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养生的目的
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 。
中医养生的历史与传承
01
02
03
中医养生的起源
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通 过实践逐渐积累了养生经 验。
中医养生的发展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传承
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 等方式,将中医养生理念 和方法不断传承至今。
根据个人的饮食、起居、运动等 生活习惯,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 养生计划。
体质辨识 年龄性别 地域环境 生活习惯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理论,辨识个 体体质类型,为制定个性化养生 方案提供依据。
考虑地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南方湿热、北方干寒等,调 整养生方案。
顺应自然,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肝
春季万物复苏,肝气升发,应注 重养肝护肝,如保持心情愉悦、 增加户外活动、饮食清淡等。
中医养生基础入门必看版.ppt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 肝在志为怒 • 心在志为喜 • 脾在志为思 • 肺在志为悲忧 • 肾在志为惊恐
气血是五脏和情志 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六邪与七情
19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过怒伤肝 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 过悲伤肺 过恐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阴阳生理 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
药物性味
•酸 •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甘 •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辛 •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 • 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咸 •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而造成阴盛者,必须补其阳的不足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阴阳学、五行学、脏(臧)象 学、经络学说等。这几种学说是中医诊 病、治病、用药及辩证论治的基础理论。
是以完整统一,人与天地相应,与和 谐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预防胜于治疗, 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标本 兼治的目的。
(一)整体观念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文)

中医养生ppt课件(图 文)
目 录
• 中医养生概述 • 中医养生与人体健康 •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延缓 衰老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未病先防的理念
强调预防
个性化养生
在未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养生手 段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实现针对性 预防。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 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通过调节饮 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达到预防疾 病的目的。
女性养生
注重经期、孕期和产后的中医 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劳累。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01
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的原则。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物。
03
文化传播与教育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种渠道在国际上
传播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中医养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是中医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际竞争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养生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与合作机遇。如何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是中医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 录
• 中医养生概述 • 中医养生与人体健康 •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结合 • 中医养生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以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延缓 衰老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未病先防的理念
强调预防
个性化养生
在未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养生手 段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实现针对性 预防。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 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通过调节饮 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达到预防疾 病的目的。
女性养生
注重经期、孕期和产后的中医 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劳累。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01
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
晚餐吃少”的原则。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物。
03
文化传播与教育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多种渠道在国际上
传播与推广,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医养生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中医养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是中医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国际竞争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养生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与合作机遇。如何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寻求合作,是中医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医养生知识培训ppt课件

情志致病特点
02
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
情志与疾病关系
03
不同情志变化对脏腑影响不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等。
心理调适技巧和方法分享
情志相胜法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采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或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 的方法,如悲胜怒、恐胜喜等。
移情易性法
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达到排遣情思、改 变心志的目的。
节气变化和日常保健提醒
顺应四时变化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调整 作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注意保暖与散热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夏天注意防晒 和散热,冬天则要注意保暖。
日常保健小贴士
多喝水、保持适量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 态等都是日常保健的重要方面。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脏腑与经络养生
五脏六腑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 大肠主传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 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构 成人体内部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 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化而不藏,共 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免损伤脾胃阳气。
特殊人群饮食宜忌及注意事项
孕妇饮食宜忌 孕妇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宜食富含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和 有毒有害的食物。
老年人饮食宜忌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应多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忌食过硬、过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的 多样性和适量性。
八段锦
中医养生课件ppt

运动适度
运动要适度,不过度疲劳,避免身体受伤 。
持之以恒
运动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以保持 身体健康。
配合呼吸
运动时注意呼吸配合,以增强内脏器官的 功能。
药物养生
01 药食结合
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中药材 ,如枸杞、当归等,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03 辨证施治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以达到养生
中医养生案例:生活中的养生实践
总结词
生活中的养生实践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 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实践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多个方面。在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食疗”,即通过合理搭配食物 来达到滋养身体的目的。例如,冬天可以多吃一些温 热的食物来保暖身体,如羊肉、生姜等;夏天则可以 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消暑,如绿豆、苦瓜等。此外 ,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认为有些食物可以作为 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红枣可以补血、黄芪可以补 气等。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
多喝水,多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可采用姜汤、葱 白等具有驱寒作用的食物 进行治疗。
失眠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 免睡前过度兴奋。可采用 中药泡脚、按摩等方式促 进睡眠。
糖尿病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和高 脂肪食物。可采用中药茶 饮、瑜伽等调理身体的方 法辅助治疗。
05
中医养生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等。
02 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 锻炼、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03 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中医养生有不同的推荐方 法,如老年人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 ,慢性病患者可采用中药药膳调理等。
运动要适度,不过度疲劳,避免身体受伤 。
持之以恒
运动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以保持 身体健康。
配合呼吸
运动时注意呼吸配合,以增强内脏器官的 功能。
药物养生
01 药食结合
在饮食中适当添加中药材 ,如枸杞、当归等,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03 辨证施治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以达到养生
中医养生案例:生活中的养生实践
总结词
生活中的养生实践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 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实践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多个方面。在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食疗”,即通过合理搭配食物 来达到滋养身体的目的。例如,冬天可以多吃一些温 热的食物来保暖身体,如羊肉、生姜等;夏天则可以 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消暑,如绿豆、苦瓜等。此外 ,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认为有些食物可以作为 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红枣可以补血、黄芪可以补 气等。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
多喝水,多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可采用姜汤、葱 白等具有驱寒作用的食物 进行治疗。
失眠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 免睡前过度兴奋。可采用 中药泡脚、按摩等方式促 进睡眠。
糖尿病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和高 脂肪食物。可采用中药茶 饮、瑜伽等调理身体的方 法辅助治疗。
05
中医养生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等。
02 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 锻炼、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03 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中医养生有不同的推荐方 法,如老年人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 ,慢性病患者可采用中药药膳调理等。
中医养生-PPT课件

01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02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03
头发光泽,无头皮屑;
04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
01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02
03
五快
“五快 ”“ 三良好”
01
02
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衰老的原因
社会因素
01
自然环境
02
遗传因素
03
精神因素
04
劳逸失度
05
饮食因素
06
疾病与意外伤害
07
早衰的原因
测定早衰的指标
有专家提出测定早衰的自我观察指标 12 条:
视力下降(戴老花镜、看书眼睛疲劳) 。
听力减退。
牙齿脱落。
面部皱纹增多。
腕力减弱,关节活动不灵活。
食欲减退。
02.
食方:鲤鱼赤小豆汤、苡米红枣粥、冬瓜粥。
03.
常用的食养食疗食谱
常用的食养食疗食谱
通大便类 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杏仁、胖大海、燕麦等。
理气类
桔皮、小茴香、豆蔻、桔子、柚子等。
活血化瘀类
红糖、酒、桂皮、黑木耳、桃仁等
常用的食养食疗食谱
常用的食养食疗食谱
十、补益类 1、补阴:甲鱼、乌龟、水鸭、燕窝、银耳、海参、糯米、芝麻、蜂蜜、枸 。 杞子。双耳汤(银耳、黑木耳、冰糖)蒸服(1 小时) 2、补阳: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核桃仁。 壮阳狗肉汤(加菟丝子、附片各 10g 袋装) 、肉苁蓉羊肉粥。 3、补气:猪肉、鸡肉、兔肉、牛肉、鱼类、山药、土豆、香菇、胡萝卜、 豆腐。清蒸参芪鸡(参、芪各 20g) 。 4、补血:羊肉、鸡、鸭、甲鱼、肝脏、龙眼肉、枸杞子、桑椹子、蜂蜜。 四物炖鸡汤。 5、养心:猪心、羊心、桂圆肉、大枣、莲肉、酸枣仁。 6、补肺:猪肺、猪血、瘦肉、鸡、梨子、核桃仁。 7、养肝明目:猪肝、羊肝、枸杞子、桑椹子、菊花、菠菜、芝麻、绿茶。 8、补肾填精:动物肾脏、鞭、脑髓、乌龟、甲鱼、海参、羊肉、胎盘、核 桃仁、黑芝麻、黑豆、黑米。
中医养生常识PPT课件

在饮食调养中应用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具有药 用价值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不同体质人群饮食宜忌指导
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饮食宜均衡,多样化, 忌偏食。
宜食温阳之品,如羊肉、 韭菜等;忌食生冷寒凉
食物。
宜食滋阴润燥之品,如 鸭肉、百合等;忌食辛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 作用。
通过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可以选择适合自身 体质的食物,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滋补 身体的目的。
药食同源理念在饮食调养中应用
药食同源概念
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 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 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理智制约法
用理智和意志控制不良情绪, 如自我暗示、深呼吸等。
情感升华法
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如化悲痛为力量、化愤怒为动
力等。
培养良好心态和乐观情绪途径探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生活内容,增加生活乐趣,缓解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
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技巧,如冥想、瑜伽等,保持内心平静。
评估身体状况
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 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
等方面。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根据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明确运动锻炼的目 标,如减肥、增肌、提高心肺功能等。
明确运动目标
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 动方式,可以是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具有药 用价值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不同体质人群饮食宜忌指导
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饮食宜均衡,多样化, 忌偏食。
宜食温阳之品,如羊肉、 韭菜等;忌食生冷寒凉
食物。
宜食滋阴润燥之品,如 鸭肉、百合等;忌食辛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 作用。
通过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可以选择适合自身 体质的食物,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滋补 身体的目的。
药食同源理念在饮食调养中应用
药食同源概念
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 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 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理智制约法
用理智和意志控制不良情绪, 如自我暗示、深呼吸等。
情感升华法
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如化悲痛为力量、化愤怒为动
力等。
培养良好心态和乐观情绪途径探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生活内容,增加生活乐趣,缓解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
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技巧,如冥想、瑜伽等,保持内心平静。
评估身体状况
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应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 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
等方面。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根据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明确运动锻炼的目 标,如减肥、增肌、提高心肺功能等。
明确运动目标
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 动方式,可以是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中医养生ppt课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行 相生相克的理论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制约。
藏象理论
五脏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五脏主藏精气,六 腑主传化物。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输布和代 谢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汤等。
咳嗽
中医通过润肺、清肺、温肺等方式 治疗咳嗽,如用杏仁、款冬花、紫 苑等中药材。
腹泻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 通过健脾、止泻等方法治疗腹泻, 如用白术、茯苓等中药材。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理
失眠
失眠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之一, 中医通过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 失眠,如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
材。
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结合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差 异,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 求的提高,两者逐渐走向结合。
应用
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预防保健、 康复治疗、心理调节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结 合后,中医养生在临床治疗、疾病预防和健
康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THANK YOU
体质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这些方法 旨在帮助患者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
01
02
03
04
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不过饱也不过饥, 避免食物过热或过冷,少吃油
腻食物。
多样化饮食
饮食应多样化,搭配合理,包 括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蛋
中医养生ppt课件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行 相生相克的理论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制约。
藏象理论
五脏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五脏主藏精气,六 腑主传化物。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它们的生成、输布和代 谢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汤等。
咳嗽
中医通过润肺、清肺、温肺等方式 治疗咳嗽,如用杏仁、款冬花、紫 苑等中药材。
腹泻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 通过健脾、止泻等方法治疗腹泻, 如用白术、茯苓等中药材。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理
失眠
失眠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之一, 中医通过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 失眠,如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
材。
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结合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差 异,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需 求的提高,两者逐渐走向结合。
应用
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预防保健、 康复治疗、心理调节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结 合后,中医养生在临床治疗、疾病预防和健
康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THANK YOU
体质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这些方法 旨在帮助患者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
01
02
03
04
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不过饱也不过饥, 避免食物过热或过冷,少吃油
腻食物。
多样化饮食
饮食应多样化,搭配合理,包 括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蛋
中医养生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3年朝鲜的许浚著《东医宝鉴》
70年代以后出现国际性的“中医热”、 “针灸热”、“中药热”
75年WHO委托,北京、上海、南京举 2020/4/1办7 国际针灸培训班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2020/4/17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 液、脏腑为组织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
1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2020体系的形成和 发展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 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 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为中医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巨大的贡献。
2020/4/17
心——脉——舌 与小肠相表里
肝——筋——眼 与胆相表里
脾——肉——口 与胃相表里
肺——皮——鼻 与大肠相表里
肾——骨——耳 与膀胱相表里 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热——暴发火 眼——宜清肝,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 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来达到清肺热 的目的
2020/4/17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如 正常金克木,若金不足,或木亢,则木 反过来侮金
2020/4/17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而造成阴盛者,必须补其阳的不足
损 “热者寒之”-阳热盛而损及阴液(损
其
有
其有余之阳)
余 “寒者热之”-阴寒盛而损及阳气(损
2020/4/17
其有余之阴)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性寒凉,滋润
阴 阳
味酸、苦、咸
作用敛降-阴
2020/4/17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两个 方面的概括,反过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阴阳。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 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
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 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属 性温热,燥烈
性
-作用升散-阳
味辛、甘、淡
2020/4/17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 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联系与变化。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2020/4/17
二、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 “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
2020/4/17
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 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诊断, 防治保健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科学。
内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 诊法,辨证、治则等
2020/4/17
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 法思想 古人借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 疗,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4/17
中国医学发展概况
医学起源——夏商时代
我国历史年代:
五帝——夏——商——周(西、 东)——秦——汉(西、东)——三 国——晋(西、东)——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 清——民国
2020/4/17
1、医学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 同自然灾害、猛兽、疫病作斗争的过 程中,渐渐产生了纯靠经验的早期医 学。如穿着衣服、构巢、修筑住所以 防恶劣的气候,从而产生了人类最早 的卫生保健。
2020/4/17
2、医学记载于甲骨文中
夏代——开始使用文字——商代发展 医学文字——甲骨文中(殷墟出土) 如肠胃病、五官病、牙病、小儿病、妇 女病等
2020/4/17
3、卫生保健和中外医学交流
《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预防保健思想的萌芽 宋元以后——“人痘接种法”——预 防天花 中医药走向世界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致病因素——邪气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2020/4/17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 阴 里、虚、寒 纲 阳 表、实、热
慢性的、寒、虚、机能低下-属阴证 急性的、热、实、机能亢进-属阳证
2020/4/17
5、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天气暑热——汗多——散热 天冷——汗少、尿多——保温 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 寒等
2020/4/17
(二)辩证论治 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 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 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 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叫“施治”——根据辨证 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020/4/17
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
下 表
六腑
阳
心
阴
内
肝
背
脾 阴
阳
肺
2020/4/17
肾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 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物质——阴 功能——阳
气——阳
血——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2020/4/17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2020/4/17
生我——母 我生——子 我克——为我所胜 克我——为我所不胜 乘——乘虚侵袭 侮——恃强凌弱 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 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 如木旺,金不能克木,木乘土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是事物间关系失调的另一种表现。
2020/4/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南方——火——心 北方——水——肾 中央——土——脾 西方——金——肺 东方——木——肝
2020/4/17
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长夏——潮湿——土 秋燥——金 胆、筋、目——木 小肠、脉、舌——火
2020/4/17
70年代以后出现国际性的“中医热”、 “针灸热”、“中药热”
75年WHO委托,北京、上海、南京举 2020/4/1办7 国际针灸培训班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2020/4/17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 液、脏腑为组织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
1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2020体系的形成和 发展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 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 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为中医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巨大的贡献。
2020/4/17
心——脉——舌 与小肠相表里
肝——筋——眼 与胆相表里
脾——肉——口 与胃相表里
肺——皮——鼻 与大肠相表里
肾——骨——耳 与膀胱相表里 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热——暴发火 眼——宜清肝,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 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来达到清肺热 的目的
2020/4/17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如 正常金克木,若金不足,或木亢,则木 反过来侮金
2020/4/17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而造成阴盛者,必须补其阳的不足
损 “热者寒之”-阳热盛而损及阴液(损
其
有
其有余之阳)
余 “寒者热之”-阴寒盛而损及阳气(损
2020/4/17
其有余之阴)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性寒凉,滋润
阴 阳
味酸、苦、咸
作用敛降-阴
2020/4/17
第一节 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两个 方面的概括,反过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阴阳。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 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
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 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属 性温热,燥烈
性
-作用升散-阳
味辛、甘、淡
2020/4/17
第二节 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 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联系与变化。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2020/4/17
二、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 “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
2020/4/17
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 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诊断, 防治保健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科学。
内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 诊法,辨证、治则等
2020/4/17
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 法思想 古人借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 疗,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4/17
中国医学发展概况
医学起源——夏商时代
我国历史年代:
五帝——夏——商——周(西、 东)——秦——汉(西、东)——三 国——晋(西、东)——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 清——民国
2020/4/17
1、医学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 同自然灾害、猛兽、疫病作斗争的过 程中,渐渐产生了纯靠经验的早期医 学。如穿着衣服、构巢、修筑住所以 防恶劣的气候,从而产生了人类最早 的卫生保健。
2020/4/17
2、医学记载于甲骨文中
夏代——开始使用文字——商代发展 医学文字——甲骨文中(殷墟出土) 如肠胃病、五官病、牙病、小儿病、妇 女病等
2020/4/17
3、卫生保健和中外医学交流
《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预防保健思想的萌芽 宋元以后——“人痘接种法”——预 防天花 中医药走向世界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致病因素——邪气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2020/4/17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 阴 里、虚、寒 纲 阳 表、实、热
慢性的、寒、虚、机能低下-属阴证 急性的、热、实、机能亢进-属阳证
2020/4/17
5、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天气暑热——汗多——散热 天冷——汗少、尿多——保温 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 寒等
2020/4/17
(二)辩证论治 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 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 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 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叫“施治”——根据辨证 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020/4/17
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
下 表
六腑
阳
心
阴
内
肝
背
脾 阴
阳
肺
2020/4/17
肾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 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物质——阴 功能——阳
气——阳
血——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2020/4/17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2020/4/17
生我——母 我生——子 我克——为我所胜 克我——为我所不胜 乘——乘虚侵袭 侮——恃强凌弱 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 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 如木旺,金不能克木,木乘土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是事物间关系失调的另一种表现。
2020/4/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南方——火——心 北方——水——肾 中央——土——脾 西方——金——肺 东方——木——肝
2020/4/17
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长夏——潮湿——土 秋燥——金 胆、筋、目——木 小肠、脉、舌——火
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