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区域战略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

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万劲波 张 凤 潘教峰*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摘要 文章围绕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从牵引带动科技创新、统筹任务布局、明确战略科技力量分工 3 个方面回顾总结了主要国家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经验;从 5 类“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和各类战略科技力量任务分工两个视角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推进思路;从选题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 4 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实施机制。

关键词 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实施机制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1130002* 通信作者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年12月2日专题:有组织的基础研究Organized Basic Research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1],早期以兴趣驱动、自由探索为主,其后逐渐向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拓展。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2],竞争焦点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必然要求强化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有组织”相对于“零散”“断层”“组织混乱”“无组织”等而言[3],“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是一种新的基础研究组织框架,更加重视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及“无用”与“有用”的互动转换。

就任务布局与任务分工而言,“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指政府系统推进基础研究的任务布局、平台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引导基础研究主体分工协作,促进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以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科技强国都加强战略规划。

“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是其科技任务布局的重点,并主要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基础研究力量、现代化实验室体系与新型科研基础设施体系的系统支撑。

我国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规划

我国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规划

我国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规划我国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研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石,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以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来引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一、确立战略定位我们需要明确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其置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

基础研究是科学家探求自然规律和原理的过程,是创新的源泉。

基础研究不应仅仅是学术领域的活动,更需要与产业结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

二、加大经费投入基础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为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的资源和条件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还应当优化经费的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和探索,提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化率。

三、培养科研人才基础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行开展,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首先,我们应当在高校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培育更多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次,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员的培养机制,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

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对科研人才的激励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研究。

四、加强国际合作基础研究的发展是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应当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研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当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性科学项目和论文发表,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五、构建创新体系基础研究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体系来支撑。

我们应当构建以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科研联合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六、加强政策支持与监管基础研究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相应的法规与政策的配套。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区域战略布局研究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区域战略布局研究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区域战略布局研究方 勇1,乔庆敏1,王明明1,陈冬生2(1.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2.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收稿日期:2010-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09221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Z1016)作者简介:方勇(1976-),男,湖北天门人,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激励理论;王明明(1951-),男,北京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项目管理;陈冬生(1956 ),男,北京人,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

摘 要:基础研究的地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布局状况。

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区和省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的分布情况,通过CRn 和洛伦兹曲线两种集中度指数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基本分布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研究;研究投入;区域布局;科技政策DO I:10.3969/j.issn.1001-7348.2011.12.026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1)12-0114-050 引言由于现代科学日益成为新发现和新进展的主要源泉,基础研究正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国家长期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1-2]。

基础研究产出的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但同时由于基础研究的公共物品特性,其它国家一般也可以免费使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这也为政府不资助基础研究而选择 搭便车 提供了理由。

基础研究不是纯公共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3],通过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收益具有地理限制。

基础研究的产出不仅仅是知识,英国学者Salt er 和M art in [4]将基础研究的效益归类为:增加知识储备、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新仪器和新方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新企业、形成交流网络等。

教育教学提升与发展课答案

教育教学提升与发展课答案

1 .如果把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就进入到了()的层面。

∙A.做事情∙B.解问题∙C.做分析∙D.成事业2 .以下不属于人工智能对当前经济社会冲击最大的四个领域的是()。

∙A.制造∙B.教育∙C.艺术∙D.金融3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现了()个省的覆盖。

∙A.30∙B.31∙C.32∙D.334 .本讲提到,教育对于国家的作用是()。

∙A.追求幸福生活,物质的、精神的∙B.提高全民族素质,国家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国家竞争力∙C.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5 .根据本讲,在实施校长国培计划中,要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营造()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A.政治家思想家∙C.教育家∙D.文化学者6 .知识传授理念的代表人是()。

∙A.约翰·纽曼∙B.洪堡∙C.威斯康星∙D.弗莱克斯纳7 .()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A.个案研究法∙B.经验总结法∙C.观察法∙D.行动研究法8 .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A.教育创新化∙B.教育技术化∙C.教育智能化∙D.教育智慧化9 .行为性教育不包括以下哪项()。

∙A.观察性教育∙B.效仿性教育∙C.体验性教育创新性教育10 .苏黎世大学遵循()的管理模式。

∙A.分级管理∙B.统一管理∙C.自上而下∙D.自下而上11 .不同学科类别中入选一流学科次数最多的是()。

∙A.医学类∙B.人文社科类∙C.理学类∙D.工学类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2 .根据本讲,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任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过10年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B.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C.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D.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3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的建设模式包括重点建设和()。

2023年基础研究相关政策

2023年基础研究相关政策

2023年基础研究相关政策
2023年我国将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并且有相关政策支持这一目标。

以下是一些关于基础研究政策的相关信息:
1.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是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根基,我国基础研
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4.8%增长到2021年的6.5%。

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基础研究制定由其专享或力度更大的税收优惠。

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推动形成多元
化投入机制。

除了研发活动本身普惠基础上给予基础研究特惠外,当前主要创新型国家也在企业普惠的基础上额外设计了一些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税收优惠。

3.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将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
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4.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创新开放生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2023年将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扩大国际合作等方式,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当前,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各国纷纷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和根基,只有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才能夯实创新基础,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首先,前瞻性选题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前瞻性选题是指在目前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预测和探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方法,关注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突破点。

前瞻性选题能够引导科学家重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科技的前沿动态,推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的转变。

在确定前瞻性选题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及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确保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

其次,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策略至关重要。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布局策略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合理的协同机制,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和合作。

二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的平衡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基础研究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

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给予基础研究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拨款力度,确保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探索前沿性课题。

另一方面,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对基础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打破只关注经济效益的思维定势,更加注重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基础研究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来推动,因此,要加大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引才机制,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投身基础研究。

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来了

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来了

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来了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而基础研究特区则被认为是可以推动科学研究更深入、更宽广地发展的新模式。

最近,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正式宣布成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个特区将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基础研究,又被称为“纯粹科学研究”或“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针对特定的应用或实际问题。

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为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科技发展的源头和灵魂。

然而,基础研究往往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和支持,而在许多国家中,基础研究的经费却受到限制,研究环境也存在诸多挑战。

为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的设立成为了一个重要举措。

基础研究特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支撑条件和资源优势的研究机构集群,以促进基础研究的交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究效率和水平。

基础研究特区不仅是一个研究机构的集聚地,更是一个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建设者,旨在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的建立,无疑将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基础研究特区将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通过集聚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优质的研究资源,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到基础研究中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基础研究特区将促进基础研究的创新和合作。

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基础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机会,有助于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知识的创新发展,推动基础研究的领域前沿和国际先进水平。

再次,基础研究特区将为基础研究的融合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基础研究特区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多 大 不平衡
均衡
非均衡
1
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演变。
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PANDUAN
判断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提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范围:包括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贵州、云南等省市, 占全国的21%,人口和 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3.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是我国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内部环境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土地面积
上海
四川
经济
内河
生态文明
1
2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没有限制性因素。
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上海、南京、杭州。
PANDUAN
判断
3
长江经济带应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协调发展。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发展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 、文化 ,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2.规划: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 机制、生态环保 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3.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 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 了 自主 创 新 能力 [ 。从 地 域 角 度来 看 , 国基 础 研究 6 ] 我
0 引 言
由 于 现 代 科 学 日益 成 为 新 发 现 和 新 进 展 的 主 要
投 入 条 件 好 的 地 区 能 取 得 更 高 的 效 率 , 彰 显 了基 ]这
础研 究 投 入 与 分 布 的 重要 性 。 当前 , 国正逐 步 向 创 新 型 国 家转 型 , 础 研 究 对 我 基
西 北 欧 国家 的 实 践 表 明 , 管 欧 盟 已 经 在 经 济 、 尽 社 会 等方 面 逐 步 融 合 , 本 国 和 本 地 区 的 基 础 研 究 收 益 但 具 有 明显 的地 域 性 ] 瑞 士 、 典 等 西 北 欧 国家 的人 均 , 瑞
基 础研 究 投 入 和 产 出 占据 全 球 排 名 最 前 的 位 置 。在 我 国 , 家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设 立 了 地 区科 学 基 金 , 7 国 9 3计 划
第2 卷 第 1 期 8 2
2 1 年6 0 1 月







V.128N O 1 0 . .2 J un. 2O1 1
S i n e& T c n lg r g e s n o i y ce c e h o o yP o r s d l a P c
我 国基础 研 究投 入 的 区域 战 略布 局研 究
左 右 , 低 于 国 际上 普 遍 的 1 %左 右 的 水 平 。 因此 , 远 5 相 对 于 经 济 发 展 的需 求 , 国 基 础 研 究 的 投 入 水 平 有 限 , 我 从 国家 利 益 角 度 出 发 , 要 使 有 限 的 资 源 达 到 合 理 的 需 战略 布 局 。
强度 较 低 , 础研 究 投 入 只 占研 究 发 展 费 用 支 出 的 5 基
制 。基 础研 究 的产 出 不 仅仅 是 知 识 , 国学 者 S l r和 英 at e Ma t 将 基 础 研 究 的效 益 归 类 为 : 加 知 识 储 备 、 ri n 增 培 养 高技 能 人 才 、 造 新 仪 器 和 新 方 法 、 高 企 业 创 新 能 创 提
我 国未 来 的 发 展 有 重 要 影 响 , 析 基 础 研 究 投 入 的 ]分
地域 分 布 , 出 有 关 我 国 基 础 研 究 投 入 地 域 方 面 的 战 提
略布 局 问题 , 建设 我 国 国家 创 新 体 系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对
本 文从 国家 战 略 布 局 的 角 度 分 析 我 国基 础 研 究 发 展 的
方 勇 乔 庆 敏 王 明 明 , , , 陈冬 生
(I 京化 工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 京 102 ; . 京化 工大 学, 京 102) 1北 北 0 09 2 北 北 0 0 9

摘 要 : 基础研 究的 地域分 布在一 定程 度上 反 映 了地 区的 自主创新 能 力和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力布局 状 况 。从 国 家战 略
品特 性 , 它 国 家 一 般 也 可 以 免 费 使 用 基 础 研 究 的 其 成果 , 也 为政府 不 资 助 基 础研 究 而选 择 “ 便 车 ” 这 搭
提供 了理 由 。
区 域 分 布格 局 , 利 用 C 并 Rn和 洛 伦 兹 曲 线 两 种 集 中 度 指 数反 映我 国 基 础 研 究 投 人 的 基 本 分 布 情 况 , 后 结 然
源 泉 , 础 研 究 正 成 为 国 家 的 重 要 战 略 性 资 源 , 国 基 是 家 长 期 技 术 发 展 的 基 础 和 提 升 国 家 经 济 实 力 与 国 际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支 撑 ] 基 础 研 究 产 出 的 知 识 , 有 。 具 公 共 物 品 的 属 性 , 为 政 府 资 助 基 础 研 究 的 合 理 性 这 提 供 了 有 力 的 证 据 。 但 同 时 由 于 基 础 研 究 的 公 共 物
力 、 生 新 企业 、 成 交 流 网络 等 。基 础 研 究 产 出 的 创 产 形
新 能力 和 创 新 环 境 具 有 明 显 的 地 域 特 性 , 器 与 人 才 仪 也 有 定 的 技 术 扩 散 范 围 , 而 基 础 研 究 的 投 入 与 产 因 出 都具 有 地 理 特 征 。
合 我 国 的基 本 经 济 政 策 提 出 相应 的建 议 。
基 础研 究 不 是 纯 公 共 物 品 , 是 准 公 共 物 品 , 而 通 过 对 公 共 物 品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 现 其 收 益 具 有 地 理 限 发
l 战 略 布 局 的 地 域 分 布
作 为基 础 研 究 的 投 资 主 体 , 府 要 求 基 础 研 究 活 政 动 更 有 效地 服 务 于 国 家 利 益 [ 。受 益 于 经 济 的 迅 速 发 9 ] 展 , 国 基 础 研究 投 入 的绝 对 量 居 世 界前 列 , 向一 个 我 正 有 影 响 力 的 基 础 研 究 大 国转 变口 但 基 础 研 究 的 投 入 ,
D : 0 3 6 /.s n 1 0 — 3 8 2 1 . 2 0 6 OI 1 . 9 9 jis . 0 1 7 4 . 0 1 . 2 1
中图 分 类 号 : 2 . G3 2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i0 17 4 (0 1 1 —1 40 1 0— 3 8 2 1 ) 20 1—5
布局 的 角 度 出发 , 析 了 大 区 和 省 份 基 础 研 究 经 费 支 出 的 分 布 情 况 , 过 C 分 通 Rn和 洛 伦 兹 曲 线 两种 集 中度 指 数 反 映 了我 国基 础 研 究 投 入 的 基 本 分 布 情 况 , 并提 出 了相 应 的 建 议 。 关 键 词 : 础 研 究 ; 究投 入 ; 基 研 区域 布 局 ; 技 政 策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