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阐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来实现的。
他的理论主张,通过与成年人和同伴的互动,儿童能够研究到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并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包括了三个关键的阶段:表征能力阶段、符号能力阶段和抽象思维阶段。
1. 表征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婴幼儿期至约2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获取信息,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理解世界,例如通过观察和操作玩具。
2. 符号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是在2岁到7岁期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使用句子和词汇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研究新的事物。
3. 抽象思维阶段:这个阶段是在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规则来解决问题,并能够思考抽象概念和原则。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认知发展的重要框架。
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 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
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10.01),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美国纽约。
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美国著名学者,著有多部在教育和认知研究上具有开创性重大影响的著作,包括《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1996),《意义行为》(Acts of Meaning)(1990),《论认知:左手随笔》(On Knowing;Essays for the Left Hand)(1962),《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1)。
在他的辉煌职业生涯中,先是在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然后又受聘牛津担任沃茨教授(Watts Professor)。
布鲁纳193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2-1972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1960 年与 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1980 年任牛津大学教授。
1980 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
认知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
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布鲁纳

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 当代美国心理学 家、教育家。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著作 三、认知—发现说 四、影响
一、生平简介
1915年出生于纽约。 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 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 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 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 利事务工作。 1945 年返哈佛大学。 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 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72 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 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⑴ 发现学习四原则 ① 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 结合学生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 顺序。
④ 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⑵ 发现法的布骤
①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②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③ 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④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 决。
② 结构原则 认为任何知识结构均可用动作、图像和符号 结构原则: 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既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又 要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结构 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促进学生学习。 ③ 序列原则: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 序列原则: 等现状,选择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④ 强化原则:恰当提供强化,以便让学生适时知道自己学 强化原则: 习的结果。
结构教学观 教学目的: ⑴ 教学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发展学生智力。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布鲁纳认为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 科的具体内容,容易记忆,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 趣,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布鲁纳的著作

布鲁纳的著作
布鲁纳(Giordano Bruno,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处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有:
1.《无限宇宙论》(La Cena de le Ceneri,1584年):该书主张宇宙是无限的,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及托勒密学派的宇宙观,对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提出了批评。
2.《无限与世界》(De l'Infinito,1584年):该书中讨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无限性,提出了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全是相对的物质构成的整体。
3.《英雄的异端宣言》(De l'Eroici Furori,1585年):该书探讨了人类意志的自由和对知识的追求,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来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4.《宇宙论》(De Immenso et Innumerabilibus,1591年):该书主张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全是相对的物质构成的整体,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星球和生命。
5.《自然的魔术》(De Magia Naturali,1588年):该书探讨了自然和
人类之间的联系,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和自然的了解来解释和掌控自然现象。
布鲁纳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被视为启蒙运动的前身,对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发现法的优点
(1)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方法; (2)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 探究的思维定式; (4)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六)提出了螺旋型课程
以螺旋课程来组织和实施学科的基本结构。 要求:
霸世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热衷于追求教育 的卓越性,追求教育培养大量社会精英,特 别是培养大批科技精英。
(二)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在智育上正
确的方式,有效的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 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 便作出这种配合。”他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 课程事实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 式”
(二)美国教育 质量的下降
20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 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也导致了 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的、 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已成当时美国教育改革 的必然选择 。
对美国教育进行反思后的结果
1、教什么——结构课程:“教学不是教知 识,而是教知识的结构”。 2、怎么教——发现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 现、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为什么要这样教——培养学会学习、善于 创新的创新人才
《教育过程》
该书系统阐述了他自己的结构主义教育 思想(核心为结构课程论)。 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他则成为60年代风靡众多国家的结构主义教育运 动的先锋。
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苏联的冲击
二战以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1957年苏 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深受 震撼,并由此认为自己在科技竞争中已落后于苏 联。为此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 定增加教育拨款,培养科技人才。1959年又召开 了伍兹霍尔会议,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布鲁纳目标的六个层次

布鲁纳目标的六个层次
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包括目标的六个层次。
这六个层次是:
1. 知识获取:这是最低层次的目标,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事实、概念和原则。
2. 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的知识,包括其意义、原理和应用。
3. 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分析:学生需要能够分析和评估所学的知识,包括其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5. 综合: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的概念和观点,并能够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6. 评价: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学生需要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和判断,包括其价值、有效性和可靠性。
这些层次是递进的,学生需要逐步掌握和发展这些能力。
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层次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其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布鲁纳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布鲁纳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布鲁纳的教学模式。
这位老兄可是教育界的大咖,他的思想可谓是点石成金,真心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要说布鲁纳的教学模式,就像是在厨房里烹饪美食,得有好的材料和独特的调味料,才能做出让人垂涎欲滴的佳肴。
那么,布鲁纳到底教了我们些什么呢?2. 布鲁纳的核心思想2.1 发现学习首先,布鲁纳特别强调“发现学习”,这可不是随便在路边捡到一颗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
就好比是去找宝藏,宝藏的过程才是最精彩的。
想想看,谁不喜欢当个小侦探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出一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我们在学习中如果能多一些动手实践,少一些死记硬背,绝对能让知识更加扎实。
2.2 结构化知识接下来,布鲁纳还提到“结构化知识”。
他觉得,知识就像一棵大树,树干是主干,枝叶是细节。
如果我们把知识理顺了,就能像盖房子一样,打好基础,后续的学习才能顺风顺水。
我们要学会把知识串联起来,不能像丢了方向的小船,四处漂泊,这样怎么能学得好呢?有时候,老师可以像个“知识的建筑师”,帮助学生理清这些关系,构建知识的结构。
3. 教学策略3.1 启发式教学布鲁纳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启发式教学。
你知道的,这就像是一盏明灯,给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老师不是直接把答案摆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找到解决办法。
这就像是你在玩拼图,老师给你看一些边角,你自己去找中间的部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获得成就感,谁不喜欢“我自己搞定”的感觉呢?3.2 学习的螺旋上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就是学习的螺旋上升。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反复地回顾和深化。
想象一下,咱们学习的知识就像是骑自行车,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摔了好几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会越来越稳。
每次回顾,就像是在补充养分,让这棵知识的大树长得更加茁壮。
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巩固知识,还能不断拓宽视野,真是一举两得。
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
2 提出假设
3 上升到概念
4 应用
〔三〕发现学习的特点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 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 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 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而表征系统发 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 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三〕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 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而可以是抽象的、有间接性和 任意性的。由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人们最终能假设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 关人、地方、事情以及可能性。
布鲁纳学习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与它的贡献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相比,自 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从 而完善学习理论。
引导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例子
〔二〕发现学习的过程
布鲁纳之所以强调学生的发现行为,这首先应归因于他对教学目标的看法。 他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 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 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向前迈进。为此他提出应区分讲解式教学与假设 式教学。当采用讲解式教学时,步调与作风,主要由作为讲解者的教师决定, 学生不过是听者罢了。当采用假设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便处于合作状态。 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 任主要角色。 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那么固然重要,但尤其 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 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罗姆·布鲁纳教育理论简述一、生平及著作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
1937年在杜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在杜克大学注册成为心理学研究生,第二年转学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在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eg)指导下,于1941年获博士学位。
这时他的主要兴趣是动物和人类的知觉过程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召服兵役,先后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同盟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心理战部门工作,主要是研究公众的态度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技术。
1945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1948年任副教授,1952年任教授。
1960年,他与米勒(G.Miller)一起创办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1961年起任该中心主任直至1972年。
1972年至198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实验心理学瓦茨(Walts)教席。
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他在1959年任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1960年任总统教育顾问;1952年当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长;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布鲁纳论著甚丰,主要代表著作有:《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论认识(on Knowing)》(1964)《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Sources1.Bruner, J. S. (1983). In search of mind: Essays i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Harper & Row. [Bruner's autobiography.]2.Evory, A. (Ed.). Contemporary authors(New revision series). Vol. 1 (pp. 76-77) Detroit, MI: Gale Research Company.3.Shore, B. (1997). Keeping the conversation going: An interview with Jerome Bruner. Ethos, 25(1), 7-62.二、认知学习理论思想背景(一)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
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
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
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
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
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
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
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
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的事情或达到有价值的目的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
记忆也不只是一个人对固定的、没有生气的痕迹的重述,而是一个人完成想象的重建的问题。
思维就是一个人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弄懂所察觉的一大堆杂乱事实的过程。
总之,布鲁纳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
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对外部事物的类型化和概括化。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是一种类型化的过程。
这种类型化是以一个人从观察到的线索到认出物体的种类所作的推理上的飞跃为基础的。
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过程使人有极大的能力去区别他们环境中的物体或过程。
人们为了弄懂他环境中事物的意义,他必须能够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似乎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者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者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
例如,人们能够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又能够把各种不同的颜色类化成一个概念,即颜色;或者类化成几个概念,如‚暖色‛、‚冷色‛等。
同样,人们也可以按照社会阶级、性格特征、宗教派别、民族性、性别和年龄等把人进行各种分类。
布鲁纳还认为,概念化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strategy)。
所谓策略,布鲁纳认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出决定的任何程序都可称为策略。
概念化正是通过策略的作用才发生的。
策略的选择要权衡三个因素: 1.信息的情境;2.认知的难度;3.风险性。
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三个因素:1.信息的情境(informational situation)思维过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样,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才能开始思想工作。
面对一项工作,我们究竟应该收集多少信息?这要看该项工作的认知难度和风险情况。
如果该项工作关系重大,风险性大,而且有时间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或信息,那么人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
,以便使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如果搜集资料或信息的认知难度太大,而且工作结果的风险又不大,那么就可以少花时间去搜集资料。
2.认知的难度(cognitive strain)思维是一种艰苦的活动。
要想做出超出个人理解能力的思考.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要作出许多遭受挫折的尝试。
如果一个人对他的思想的可靠性没有把握,他就可能产生极为忧虑的状态。
所以,人们在选择策略时,就要考虑该种策略的认知难度。
3.风险性(risk)思维的概念化过程的结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结果的风险性越大.人们越倾向于审慎的资料分析或信息加工。
如果概念化结果的风险性很小,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忍受更多的认知上的劳累。
另外,人与人之间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于类型化,布鲁纳提出两种基本的分类标准:一是同一性(identity);二是等值性(equivalence)。
所谓同一性是把同一对象若干不同的变异放进一个智力筒(intellectual barrel)里面构成的。
所谓等值性是把不同种类的对象看作互相完全相似而归为一类。
等值类型有三种形式:感情的、功能的和形态的。
如果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或过程引起一个人同样的情感或情绪反应,那么人们就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感情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而具有同一种功能时,人们也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功能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具有同一种形态时,人们就倾向于将它们归为同一形态类型。
实际上,布鲁纳所说的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就是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
(二)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些实验研究。
他认为,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儿童智力的发展表现为再现模式的变化。
所谓再现模式(model of representation)就是人们再现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的方式。
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再现知识经验的方式也就不同。
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三种再现模式。
这三种再现模式按其在儿童身上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动作性再现模式‛,简称为‚动作性模式‛(enactive model) ;‚映象性再现模式‛,简称为‚映象模式‛(ironic model)和‚象征性再现模式‛,简称为‚象征性模式‛symbolic models)。
1、动作性模式所谓动作性模式是指人们用‚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通过适当的动作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方式称为动作性再现模式。
动作性再现模式具有高度操作性特点。
在这种模式中,认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它是由一套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的行动构成的。
例如,儿童在动作上知道怎样去骑自行车或怎样打一个绳结等。
这种动作性再现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婴幼儿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
因此,布鲁纳把这种模式看成是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或知识掌握的初级水平。
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认知模式自始至终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
实际上,布鲁纳的动作性再现模式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感知运动水平‛。
其实两人所描述的都是儿童初级的认知方式或智慧水平,即通过感知动作去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部环境。
只不过皮亚杰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过程,而布鲁纳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结果。
他们都说明儿童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初级方式是通过动作获得的,即通过动作去认识和再现外部事物。
2、映象性再现模式布鲁纳的所谓映象性再现模式是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从而进行概括。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映象性再现模式在动作性再现模式之后出现,而且在6至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此,布鲁纳将它看成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
其实,它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所描述的"具体运算水平"的认知活动,即依赖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认识和掌握事物。
这种再现模式经过儿童期的发展,在人的一生认识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布鲁纳的象征性再现模式是再现知识经验的第三种方式,又称为符号性再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