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析
高中化学对数图像题例析

高中化学对数图像题例析边永平(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ꎬ河北承德068350)摘㊀要:新课改理念下的高考命题ꎬ更加注重强化情境设计ꎬ聚焦关键能力的考查.近年来ꎬ化学考题中出现的涉及对数的图像题ꎬ在考查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ꎬ重在考查学生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等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化学试题ꎻ对数图像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1-0121-04收稿日期:2023-08-05作者简介:边永平(1971.12-)ꎬ男ꎬ河北省承德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在当前新教材㊁新高考的课改背景下ꎬ高考命题依据新的教学评价体系ꎬ突出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优化试题呈现方式ꎬ强化情境设计ꎬ注重基础知识ꎬ聚焦关键能力ꎬ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近年来ꎬ化学考题中出现的涉及对数的图像题ꎬ在考查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ꎬ重在考查学生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等学科核心素养.现列举数例进行分析ꎬ供复习时参考.1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稀释例1㊀现有MOH和ROH两种溶液ꎬ体积均为V0L㊁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0mol/Lꎬ分别加水稀释至VLꎬ测得溶液的pH随着lgVV0的变化如图1所示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㊀㊀).A.碱性关系:MOH>ROHB.a㊁b两点对应的ROH的电离程度:b>aC.将两种溶液进行无限稀释ꎬ则最终二者的c(OH-)相等D.当lgVV0=2时ꎬ若对两种溶液同时进行升温ꎬ则c(M+)c(R+)将增大图1㊀碱溶液稀释解析㊀本题主要考查碱溶液在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ꎬ相同浓度的两种一元碱溶液ꎬpH越大则其碱性越强.由图像可以看出:稀释前ꎬ即在相同浓度条件下ꎬMOH的pH大于ROHꎬ说明MOH的电离程度大于ROHꎬ则进一步说明MOH的碱性强于ROHꎬ即A项正确ꎻ分析ROH对应的图像可知ꎬ当横坐标lgVV0增大一个单位时ꎬ即稀释10倍ꎬ而溶液的pH降低不足一个单位ꎬ因此可确定ROH属于弱碱.稀释时会促进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ꎬ因此有ROH电离程度:b>aꎬ即B项正确ꎻ当对两种溶液进行无限稀释时ꎬ两种溶液无限接近于中性ꎬ即c(OH-)接近于纯水ꎬ故二者的c(OH-)相等ꎬ即C项正确ꎻ由图像知ꎬMOH属于强碱ꎬ当lgVV0=2时ꎬ若对两种溶液同时升温ꎬ则会促进弱碱ROH的电离ꎬ使c(R+)增大ꎬ而c(M+)不变ꎬ则c(M+)/c(R+)减小ꎬ即D项错误.答案为D.2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例2㊀在常温下ꎬ某溶液中存在关系式:c(CH3COOH)+c(CH3COO-)=0.1mol/Lꎬ各微粒的浓度:c(CH3COOH)㊁c(CH3COO-)㊁c(H+)和c(OH-)的对数值lgc(x)随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已知Ka为醋酸的电离常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㊀㊀).图2㊀lg(x)与pH的变化关系A.O点时存在关系式:c(CH3COOH)=c(CH3COO-)B.在N点时ꎬ存在关系式:pH=-lgKaC.该体系中ꎬc(CH3COOH)=0.1cH+()Ka+cH+()mol/LD.在溶液的pH由7升高至14的过程中ꎬCH3COO-的水解程度一直增大[1]解析㊀随着溶液pH的升高ꎬ即溶液的碱性在不断增强ꎬ此时会出现c(CH3COOH)减小ꎬc(CH3COO-)增大的情况ꎬ故可判断出曲线MN代表的是lgc(CH3COO-)ꎬ曲线NP代表的是lgc(CH3COOH)ꎬ曲线MO代表的是lgc(H+)ꎬ曲线OP代表的是lgc(OH-).在O点时ꎬ溶液呈中性ꎬ存在关系式c(H+)=c(OH-)ꎬ在N点时ꎬc(CH3COOH)与c(CH3COO-)相等ꎬ即A项错误ꎻ在N点时ꎬ由于c(CH3COOH)=c(CH3COO-)ꎬ由Ka的表达式可知:Ka=c(H+)ꎬ故有pH=-lgKaꎬ即B项正确ꎻ由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可知:Ka=cH+() cCH3COO-()cCH3COOH()=cH+()0.1-cCH3COOH()[]cCH3COOH()ꎬ故c(CH3COOH)=0.1cH+()Ka+cH+()ꎬ即C项正确ꎻCH3COO-的水解会产生OH-ꎬ因此当溶液pH增大时ꎬ溶液的碱性增强ꎬCH3COO-的水解会受到抑制ꎬ即CH3COO-的水解程度要减小ꎬ即D项错误.答案为BC.3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例3㊀Tħ时ꎬ有NaCl和Na2CrO4两种溶液ꎬ体积均为20mLꎬ物质的量浓度均为xmol/Lꎬ若向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AgNO3溶液ꎬ在滴加过程中ꎬ-lgcCl-()和-lgcCrO2-4()与AgNO3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㊀㊀)[已知:lg3ʈ0.48].图3㊀-lg(X)与V(AgNO3)的关系A.x的值为0.1B.曲线I代表的是氯化钠溶液C.Ksp(Ag2CrO4)ʈ4ˑ10-12D.y的值为9解析㊀A项:由图像可知ꎬ横坐标为0时ꎬ即未滴加AgNO3溶液时ꎬ-lgcCl-()或-lgcCrO2-4()的值均为1ꎬ则可知NaCl和Na2CrO4溶液浓度均为0.1mol/Lꎬ则有x=0.1ꎬ即A项正确ꎻB项:根据Cl-和CrO2-4消耗Ag+的关系式ꎬ观察图像ꎬ当滴加20mL硝酸银溶液时ꎬ曲线I发生突跃ꎬ由此可判断出曲线I表示氯化钠溶液[1]ꎬ则B项正确ꎻC项:b点时ꎬ根据坐标值可以确定出:c(CrO2-4)=1ˑ10-4mol/Lꎬ则c(Ag+)=2ˑ10-4mol/Lꎬ进而可以计算Ksp(Ag2CrO4)=c(CrO2-4) c2(Ag+)=4ˑ10-12ꎬ即C项正确ꎻD项:a点对应的溶液中ꎬCl-恰好沉淀完全ꎬ-lgc(Cl-)=5ꎬ则c(Cl-)=1ˑ10-5mol/Lꎬc(Ag+)=1ˑ10-5mol L-1ꎬKsp(AgCl)=c(Cl-) c(Ag+)=1ˑ10-10ꎬc点加入40mLAgNO3溶液ꎬ即有20mL属于过量ꎬ此时溶液中剩余的c(Ag+)=0.02Lˑ0.1mol L-10.06L=0.13mol/Lꎬc(Cl-)=Ksp(AgCl)c(Ag+)=1ˑ10-100.13=3ˑ10-9mol/Lꎬ则-lgc(Cl-)=9-lg3ʈ8.52ꎬD项错误.答案为D.4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综合计算㊀㊀例4㊀25ħ时ꎬ将BaCl2溶液逐滴加入某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ꎬ滴加过程中ꎬ溶液中lgc(Ba2+)与lgc(HCO-3)c(CO2-3)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图4㊀lgc(Ba2+)与lgc(HCO-3c(CO2-3)的变化关系(已知: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1㊁Ka2分别为4.2ˑ10-7㊁5.6ˑ10-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㊀㊀).A.a㊁b两点对应溶液的pH关系:a<bB.b点对应溶液的中:c(H+)=4.2ˑ10-7mol/LC.曲线aңb对应的溶液中:c(CO2-3)c(HCO-3)逐渐减小D.a点对应的溶液中ꎬ各微粒浓度关系为:2c(Ba2+)+c(Na+)+c(H+)=3c(HCO-3)+c(Cl-)+c(OH-)解析㊀温度不变时ꎬ则溶度积常数Ksp(BaCO3)不变.随着BaCl2溶液的不断加入ꎬ溶液中c(Ba2+)逐渐增大ꎬ则会使溶液中c(CO2-3)减小ꎬ导致c(OH-)减小ꎬ即b点时溶液中c(CO2-3)小于a点ꎬ所以b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a点ꎬ即A项错误ꎻb点对应的溶液中:lgc(HCO-3)c(CO2-3)=2ꎬ因Ka2=c(CO2-3) c(H+)c(HCO-3)=5.6ˑ10-11ꎬ则有c(H+)=5.6ˑ10-9mol/Lꎬ即B项错误ꎻ将c(CO2-3)c(HCO-3) c(OH-)变形为:c(CO2-3) c(H+)c(HCO-3) c(OH-) c(H+)=Ka2Kwꎬ所以aңb对应的溶液中c(CO2-3)c(HCO-3) c(OH-)=Ka2Kwꎬ该值只和温度有关ꎬ温度不变ꎬKa2Kw不变ꎬ即C项错误ꎻ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可知:2c(Ba2+)+c(Na+)+c(H+)=c(HCO-3)+2c(CO2-3)+c(Cl-)+c(OH-)ꎬ由于a点对应溶液中lgc(HCO-3)c(CO2-3)=0ꎬ即有c(HCO-3)=c(CO2-3)ꎬ代入上述电荷守恒表达式可得2c(Ba2+)+c(Na+)+c(H+)=3c(HCO-3)+c(Cl-)+c(OH-)ꎬ即D项正确.答案为D.5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例5㊀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ꎬ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ꎬ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将二氧化碳与甲烷进行重整ꎬ是解决二氧化碳利用的有效手段.该生产工艺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a.CH4(g)+CO2(g) 2CO(g)+2H2(g)㊀ΔH1b.CO2(g)+H2(g) CO(g)+H2O(g)㊀ΔH2c.CH4(g) C(s)+2H2(g)㊀ΔH3d.2CO(g) CO2(g)+C(s)㊀ΔH4e.CO(g)+H2(g) H2O(g)+C(s)㊀ΔH5若用Krp表示相对压力平衡常数ꎬ在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ꎬ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ꎬ即成为压力平衡常数表达式.气体的相对分压计算方法:用某气体分压(单位为kPa)除以p0(p0=100kPa).图5表示的是部分反应的lnKrp随1T(温度的倒数)的变化情况.图5㊀lnKrp随1T的变化(1)图像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有(填代号).(2)写出反应c的相对压力平衡常数表达式:Krp=.(3)在图中A点对应温度时ꎬCO2和CH4的初始投料比为:n(CO2)ʒn(CH4)=1ʒ1㊁初始总压为100kPaꎬ保持容器的容积恒定不变ꎬ当反应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ꎬH2的分压为40kPa.试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要求写出计算过程).解析㊀(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图像的横坐标为温度的倒数ꎬ从横坐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横坐标由左到右的方向代表着随着温度的降低ꎬ从右到左代表升温.当升温时ꎬ反应a和c的lnKrp增大ꎬ说明Krp的数值增大ꎬ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ꎬ说明反应a和c为吸热反应ꎬ同理反应e的lnKrp减小ꎬ说明Krp的减小ꎬ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ꎬ反应e为放热反应ꎬ故答案为acꎻ(2)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ꎬ则反应c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rp=(p(H2)p0)2(p(CH4)p0)ꎻ(3)由图像可知ꎬA点对应反应c的lnKrp=0ꎬ即Krp=(p(H2)p0)2(p(CH4)p0)=1ꎬ解方程的p2(H2)=p(CH4)p0ꎬ已知反应平衡时p(H2)=40kPaꎬ则有p(CH4)=16kPaꎬ且初始状态时p(CH4)=11+1ˑ100kPa=50kPaꎬ故CH4的平衡转化率为50kPa-16kPa50kPaˑ100%=68%.答案:(1)acꎻ(2)(p(H2)p0)2(p(CH4)p0)ꎻ(3)68%.化学考题中ꎬ对于数形结合类的图像题ꎬ解题时首先要清楚横㊁纵坐标的含义ꎬ其次要关注曲线的起点㊁终点㊁转折点ꎬ以及交点的含义ꎬ再有曲线走势.结合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判断和推导计算.在审题过程中ꎬ要特别注意坐标值用对数表示的情况ꎬ正对数和负对数两种情况与对应的化学概念要分清.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数理推理能力ꎬ在平时的教学中选取典型例题加以分析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等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综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ꎬ2021.[责任编辑:季春阳]。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全面分类总结实用汇总

化学平衡图像题专题分类总结一、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1、步骤:(1)看图像。
一看面,即看清楚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终点、交点、拐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2)想规律。
联想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做判断。
根据图像中体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对比,做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横坐标、纵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先确定横坐标(或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再讨论纵坐标(或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
二、常见的几种图像题的分析1、速率—时间图此类图像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对于达平衡的可逆反应X+Y W+Z,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度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则图像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Z,W为气体,X,Y中之一为气体()B、Z,W中之一为气体,X,Y为非气体C、X,Y,Z皆为气体,W为非气体D、X,Y为气体,Z,W中之一为气体2、浓度-时间图像此类图像题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拐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等情况。
【例2】今有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若反应开始经t1秒后达平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改变,使平衡破坏,到t3秒时又建立新的平衡,如图所示:(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3)分析从t 2到t 3时曲线改变的原因是( )A 、增大了X 或Y 的浓度B 、使用了催化剂C 、增大了体系压强D 、升高了该反应的温度 【例3】可逆反应2A(g)B(g) △H<0从开始至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使平衡发生了移动至重新平衡,该过程中各物质的量浓度(用c 表示)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试分析各图,指出导致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平衡移动的方向。
化学平衡图像题解法例析

t
T1、P2
T1、P1
T2、P2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 N(g) R(g)+2L此反应符合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随堂测试:
1、正反应是 反应 (放热、吸热) m+n p +q (> = < )
v
0 t1 t2 t3 t4 t5 t6 t
0~t1、t2~t3、 t3~t4 、t5~t6
t1:升高温度,
A
随堂测试:
t3:使用催化剂,
t4:减小体系压强
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 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 2C(g),达到平衡后, 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改变影响反应的一个条件, 测得容器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分别随 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qD(g)
C%
t
T1
T2
1、T1 T2 ( > = < ) 正反应是 反应 (放热、吸热)
B%
t
T1
T2
2、T1 T2 ( > = < ) 正反应是 反应 (放热、吸热)
6
④是一定条件下,向含有一定量A的容器中逐渐加入B时的图像,压强p1>p2
C
(1)A、B、C、D、E五点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 (2)此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在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同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下,任其发生反应,并分别在t秒时测定其中NH3的体积分数,绘图如右:
(1)看起点和终点
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或物质的量)减小的是反应物,增大的是生成物,生成物多数是以原点为起点。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分析作者:卢丛建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年第09期高中化学图像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pH值的变化、导电情况分析、沉淀量与气体量关系计算、跨学科知识应用、溶液有关问题等.通过考查图像题,教师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判断能力.高中化学图像包含了大量隐含信息,解答这类题目必须运用有效的解题思维.教会学生准确、迅速地解答高中化学图像题,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一、审清题意,准确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指导学生审题,科学合理的审题方式能够使学生迅速解答出图像题,并提高解题准确率.1.理解显性信息,找准重点内容一些图像题中包含了十分复杂的信息,从繁多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有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之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类题干信息.例如2015年天津高考卷中的图像(图1).以上图像中包括了很多操作信息、试剂信息和转化信息,迅速理解和分析信息是准确、快速解题的关键.首先对每一步产生的反应进行准确分析,然后对每一步具体实验操作进行准确判断.采用过滤法分离难溶性液体和固体,因此操作①属于过滤行为,采用分液法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因此操作②和③属于分液;当石墨为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阴极上铜离子放电,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从硫酸铜溶液提取胆矾,然后通过加热、冷却、过滤便产生了晶体.2.挖掘隐性信息,获取关键内容一些图像题中包含的信息比较少,那么利用有限的信息分析出隐含的信息就是准确解题的关键点.对于这类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找出隐含信息.例如,2015年四川高考卷第11题的图像(图2)清楚地表现出操作说明、转化关系和试剂名称等信息,但是解题则需要学生弄清楚每一步滤液的成分、操作的目的和试剂在整个反应中起到的作用等内容.第一步用硫酸浸取硫铁矿烧渣,过滤操作后滤液成分是什么?第二步选择活化硫铁矿作还原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一操作后溶液中包含的成分有哪些?选取FeCO3调节溶液中pH 值的原因是什么?再一次过滤后的溶液中包含的离子有哪些?调节pH值时为什么还需要加入空气?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不仅能够监测学生的审题情况,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二、原型启发,提高读图效率在解图像题的过程中,“原型”能够启发学生,使其结合相关知识形成解题思路,从而迅速、准确地解题.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入和分析各种“原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解图像题时迅速提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以生活实例为原型,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目前,高考命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例如,2015年北京卷第六题中图像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电电器.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现象,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以教材图像为原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前,课本是考试题设计材料的主要来源,很多图像题都来自于课本.例如,2014年福建卷第三十一题图像、2015年新课标第一卷三十七题图像均来自高中课本《物质结构与性质》章节中的图像,只是在课本图像基础上稍微改变了角度.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探究课本图像,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以实验装置为原型,建立学生的经验模型.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创造条件,即便无法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也应该开展演示实验使得学生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观察过程中,实验装置原型便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从而有利于迅速解答图像题.三、注重引导,掌握解题技巧在图像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并灵活利用图像中的信息解题,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部分图像题中的图像设计得比较复杂,与日常教学和练习中遇到的图像区别较大.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图像中本质和原理,将其还原为熟悉的图像模型.图3为2015年福建卷第6题图像.这个图像看起来十分复杂,学生无从下手.该图其实体现了电解池电解原理,可先把图像中的主干结构转变为熟悉的装置模型(如图4),再根据相关知识点进行解题.这一解题技巧能够避免无关信息对解题思维的干扰.2.引导学生理解曲线走势,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解图像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像横向和纵向坐标的含义,这是图像观察的基本点.另外,学生还应该遵照点、线、面的流程有计划地进行分析,这是数据图像图分析的重要方法.同时学生在数据曲线图解题时,不可只使用某一种方法.例如2015年新课标第一卷28题图像(图5).该图像曲线走势和横、纵坐标内容均十分清楚,纵向坐标表达的是CH3OCH3产率或CO 转化率,横向坐标表达的是温度变化情况.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物CO转化率逐渐下降,产物CH3OCH3产率的变化情况则为:t低于290°时,随着温度的上升产率增加;当t高于290°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产率降低.该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分析曲线走势形成的原因,随着温度的提升,CH3OCH3先是升高,而后则降低,这一反应是放热反应.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升高温度会平衡地向放热方向移动,所以,产率曲线中的产率到达最高点后则会降低,CO转化率则迅速下降.3.引导学生处理数据信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图像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而且还会考量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2014年江苏卷第十八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OH-):n(CO32-).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学生极易忽视物理量之间单位的转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分析图像、数据和计算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各细节,避免出现错误.四、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巧妙应用小结化学是一门实验+记忆的课程,一些学生的思维习惯可能难以适应,特别是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化学还比较优秀的情况下,错误地认为只需花时间去记忆便能学好化学.然而实际上,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追究其原因在于其握了化学记忆方法,能够轻松、高效掌握化学知识.高中化学图像题是化学的重点考查方式,掌握了解题技巧,便能又快有准确地解答.在化学图像题解答时,第一步应该是确定题目的出题意图,准确分析出题意图,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题目.对于不同题型,培养学生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增强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总之,化学图像题是考查化学理论的方法之一,这类题除了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切实迎合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把所学知识有效整合的方式.解化学图像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但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具有注意细节、善于观察的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图像题的解题技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李增坤.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分析[J].学苑教育,2015(23):81-81.[2]刘宇翔.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8(3);417.[3]王晨曦.论述高中化学图像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4):86-86.[4]吴玲.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4):1021.[5]左国杰.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J].文理导航(中旬),2014(9):48-48.[6]李宗敏.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J]. 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3):00001-00001.[7]杨丽.浅析高中化学图像题的解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147.[8]曾铁平.浅谈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4):92-93.[9]肖宇轩.关于高中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技巧分析[J].经贸实践,2016(23):142.。
浅谈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

浅谈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摘要】高中化学图像题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解题思维来理解和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中化学图像题的重要性和解题思维的重要性,然后对图像题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接着从运用化学知识解读图像题、理清图像题的逻辑关系、注意图像题的细节和实际操作中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在提出了提升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能力的方法,同时总结了解题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特点分析、化学知识、逻辑关系、细节、实际操作、技巧、提升方法、总结、重要性1. 引言1.1 高中化学图像题的重要性高中化学图像题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图像题,考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化学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与传统的文字题相比,图像题更具有生动性和实践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图像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化学思维和解题思维。
通过分析图像、理清图像背后的化学现象,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在解决图像题时非常重要,也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化学图像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认识到高中化学图像题的重要性,学生可以更加重视图像题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2 图像题解题思维的重要性图像题解题思维的重要性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像题是高中化学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通过观察给出的化学图像,学生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并进行推理和解答。
图像题的解题过程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析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析作者:黄丽洁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5期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此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图像题解题为高中化学解题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此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解题能力上的有效提升,还可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不同解题方式的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答题整体准确率。
本文针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图像题解题;高中化学;运用;思维高中化学知识所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并且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许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期间常受到阻碍,图像能够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将化学知识进行直观展现,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
在高中化学中,图像主要引导学生利用坐标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弱化,使抽象化理论知识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现于学生面前,进而实现学生化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一)反应速率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典型例题高中化学知识难点相对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平衡移动及反应速率相关知识,此两项知识内容对学生解题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化学平衡移动及物质状态的深入分析,才可实现对此化学类型题的有效解答。
例如:可逆反应M+N; ; X+Y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将出现如图1所示变化,那么M、Y、N、X 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
A.N、M同为气体,Y、X仅有一种为气体B.M为非气体,Y、X、N均为气体C.X、Y皆为非气体,M、N均为气体D.N、M均为气体,X、Y均为气体(二)解题思路根据影响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压强增加情况下,V1以及V2同时增大,表示生成物和反应物中均有气态物质存在,但不能说明所有物质均为气体。
此时由于V2增大的幅度大于V1,平衡将向逆反应移动,从而可以确定生成物气体计量数和大于反应物中气体计量数的总和,由上述分析可知,此化学题的最终答案即为A。
高考化学图像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图像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知识点归纳1.图像题的主要特点(1)图像在一个坐标系上有多个变量,图像较为复杂。
(2)图像中隐含信息量大,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要求高。
(3)会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探究问题。
2.无机图像题的解题要领先审题干再看图,物变量变两手抓;反应线段要对准,端点拐点定数量;问题陷阱要审清,找准切口再解决。
3.图像试题解题关键(1)看清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理解图示化学曲线的意义。
(2)理清图像变化的趋势,重点把握起点、拐点、终点、交叉点。
突破口在于抓住图像中关键点的含义,结合化学反应原理作出正确判断。
4.无机图像题的解题技能二、专项练习题1.(2016·江苏化学,10)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的是( )A.图甲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B.图乙表示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C.图丙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建立电离平衡的过程D.图丁表示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解析燃料燃烧为放热反应,而图示表示吸热反应,A错误;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活性温度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高,速率加快,随温度升高,蛋白质变性,催化效率下降,速率减慢,B正确;开始时分子离解成离子速率快,而离子浓度小,结合成分子速率慢,随着反应进行,分子浓度减小,分子电离为离子的速率减慢,离子浓度增大,离子结合为分子的速率加快,当两者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C正确;强碱滴定强酸,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D正确。
答案 A2.(2016·吉林长春模拟)向Na2CO3、NaHCO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量随盐酸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SO2-4、NO-3B.b点对应的溶液中:Al3+、Fe3+、MnO-4、Cl-C.c点对应的溶液中:Na+、Ca2+、NO-3、Cl-D.d点对应的溶液中:F-、NO-3、Fe2+、Ag+解析向Na2CO3、NaHCO 3混合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a点溶液中含有CO2-3和HCO-3,b点全部为HCO-3,c点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溶液呈中性,d点盐酸过量,呈酸性。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分析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分析作者:吴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24期【内容摘要】高中化学属于高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教学需结合作图法,将抽象的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将抽象知识通过作图直观使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运用。
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函数图像选题及计算题占分比例大,高中常见的考题形式主要有反应体系中物质及离子推断及量的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解题思维有效应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常运用作图法,通过实践证明,作图法可锻炼学生自主思维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作图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一、图像题解题思维概述1.作图法理念作图法是指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绘图来表现化学反应原理,再通过图像向学生详细分析,作图法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特点。
作图法通过简单视图向学生展示抽象化学,帮助学生通过图像及化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及加快解题速度。
化学是高中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薄弱课程,学生在解题是易出现解题困难,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作图法通过结合数形,帮助学生将问题直观化,利于学生更好理解问题。
2.作图法作用高中化学需学生具有较高思维能力,但高中生逻辑思维因个体差异,所以未形成良好体系,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过程中易出现问题,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通过形象表达方式表达逻辑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及加强。
作图法可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各种关系,同时培养学生作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绘图解题的习惯,使学生手脑协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化学中图像题解题思维应用1.建立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中因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作图法解题,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化学的信心,教师将抽象问题细分步骤,将各个环节相互结合,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析
作者:张秀娇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利用图像能够拓宽学生的解题思维,学生在经过习题训练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减轻学生做题的压力,避免学生面对难题时束手无策。
本文主要通过一些经典例题介绍解题思路。
关键词: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典型例析
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掌握好化学知识能够有效进行化学研究。
图像题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题型,利用图像能够更直观地解决化学问题,图像题也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有效方法。
在做题过程中合理使用画图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做题思路,同时加快学生做题时间并提高做题准确率,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做题方法。
一、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解题思路
在做可逆反应习题时,首先要学会看图、分析图中内容,看图是最基础的一点,分析很关键,最终达到用图的目的。
在看图时,要先看横纵坐标的含义,再看一下图中的拐点、始点、交叉点以及终点,还有线的变化趋势以及走向,等压线等温线等等,最后观察温度或者浓度的变化。
在分析过程中将概念规律以及化学原理与图形结合起来,最终将原理与图像结合发挥图像的作用。
在做题过程中,也要掌握定一议二这个做题方法,也就是说将其中一个量固定,讨论另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得出关系后与可逆反应对照。
常见的可逆反应有NH₃ +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OH⁻;CO₂+ H₂O ⇔ H₂CO₃⇔H⁺+ HCO₃⁻等等,教师要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反应方程式,这样才能在做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接下来举一个相关例题
例:有一种化学平衡mA(g)+nB(g)⇔pC(g)+qD(g),如图表示的是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
C.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D.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
解析:坐标系中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A的转化率,利用定一论二法,我们可以先固定横坐标,也就是温度,讨论压强与A的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我画了一条竖线,这
条竖线上点的温度都是相同的。
竖线与三条曲线有三个交点,这三个点的温度相同,但压强不同,对应的A的转化率也不同。
由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可马上可得出结论,压强增大,对应的A的转化率升高,而A的转化率升高,说明平衡正向移动。
即得出结论,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所以正反的气体体积减小,即m+n>p+q。
我们继续固定压强不变,讨论温度与A的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三条曲线任意挑一个,曲线上点的压强都是相同的,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结论,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
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
二、高中化作化学反应速率解题思路
一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对其是否具有利用价值起决定性作用,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浓度、催化剂等条件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高中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分析不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
实验:分别取浓度为2.0、1.5、1.0(mol·L⁻¹)的盐酸各50毫升与0.3g镁条反应,记录镁条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比较判断反应的快慢。
通过实验得出镁条在2.0(mol·L⁻¹)的盐酸中,55秒即可完全溶解;在1.5(mol·L⁻¹)的盐酸中,73秒能够完全溶解;在1.0
(mol·L⁻¹)的完全溶液中需要143秒才能完全溶解。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镁的质量变化来表示。
例:在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从开始至2min,X的评论反应速率为——mol/(L·min)
(3)改变下列条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有——
A.升高温度
B.减小物质X的物质的量
C.减小压强
D.增加物质Z的物质的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X和Y等物质的量减小,应是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大,应是生成物,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X+Y⇔2Z;(2)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字表达式可以得出v(X)=0.3/(2×2)mol/(L·min)=0.075mol/
(L·min);(3)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降低;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增加物质物质的量,提高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故此题选A、D.
结束语
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学科,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图像题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将抽象的题目变得更加具体,能够很容易地解出问题答案。
在图形题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基本的做题方法教授给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将教师传递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马建峰.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逯明峰.“模型”设计实例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5(4):14.
[3]刁文忠.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路及典型例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3)
[4]刘刚.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巧妙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Z2)
[5]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张秀娇(1988.08-),女,壮族,广西南宁市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