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 课本文言文翻译笔记
高中必修一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
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对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将 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 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 是回去吧。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 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秋风和 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 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 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游褒禅山记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 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 次游山的心得。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我对于那座倒下来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 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 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 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缘故。
秦汉文学笔记

秦汉文学史绪论一、秦代:国盛而文微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刻石文;《仙真人诗》。
二、汉代:国盛而文昌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
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
①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A、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B、武帝时期汇集在中央的文人;C、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D、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E、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以及太学的文人。
②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条件: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②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③ “士不遇”的感慨“学以居位曰士。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主题。
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⑤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东汉中期之前,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句子翻译梳理

• 《张衡传》
•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 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 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 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
• 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
•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 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 自己的凌云壮志。
《逍遥游》
•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 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明白事理的)。
第四册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来。
• 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 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 2.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mí)鹿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 与麋鹿为友
• 《游褒禅山记》 •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 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 的人已经很少了。
•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
• 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 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中国文学史笔记之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杂家著作。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文帝召为博士。
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
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一、通假字类实词。
1. “说”通“悦”
- 释义:“说”在这里表示“愉快、高兴”的意思。
2. “女”通“汝”
- 释义:“女(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3. “反”通“返”
- 释义:“反(返)”表示返回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类实词。
1. “绝”
- 断绝。
- 极点。
- 停止,消失。
- 隔绝。
2. “兵”
- 兵器。
- 军队。
- 军事,战争。
三、古今异义类实词。
1. “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 “妻子”
- 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男子的配偶。
3. “无论”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四、词类活用类实词。
1. 名词作动词。
- “策”
- 释义:“策”本是名词,马鞭,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用马鞭驱赶。
- “腰”
- 释义:“腰”本是名词,腰部,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腰佩。
2. 名词作状语。
- “犬”
- 释义:“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
- “日”
- 释义:“日”本是名词,天,在这里作状语,每天。
3. 形容词作名词。
- “贤”
- 释义:“贤”本是形容词,贤德,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贤德的人。
- “善”
- 释义:“善”本是形容词,擅长,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擅长的技能(口技)。
学霸笔记|2022一轮复习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学霸笔记|2022一轮复习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一)《烛之武退秦师》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通,(2)秦伯说通,(3)失其所与,不知通,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且贰于楚也(2)夜缒而出(3)朝济而夕设版焉(4)何厌之有(5)唯君图之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主人。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①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②既东封郑____________(3)与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夜缒而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邻之厚,君之薄也(6)因人之力而敝之(7)既东封郑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__②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③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④子犯请击之____________(2)而①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②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③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3)其①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②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4)以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②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③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5)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②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③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翻译笔记格式

【原文摘录】:陈涉者,阳城人也。
秦末世,诸侯并起,豪杰并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知富贵?”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阳城人氏。
秦朝末年,诸侯纷纷起兵,英雄豪杰争相崛起。
陈涉年轻之时,曾与人一同做佣工耕种,休息时说:“如果有一天富贵起来,不要忘记彼此。
”那些佣工笑着回应道:“你只是个佣工,怎么知道富贵是什么?”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懂得鸿鹄的志向呢?”【翻译要点】:1. “阳城人也”:阳城人,指陈涉的籍贯。
在文言文中,籍贯常用“某地人也”来表示。
2. “诸侯并起”:诸侯纷纷起兵,指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起义反抗秦朝。
3. “豪杰并争”:豪杰争相崛起,指各路英雄豪杰都在争夺天下。
4. “佣耕”:做佣工耕种,指陈涉年轻时做农活。
5.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有一天富贵起来,不要忘记彼此。
苟,表示假设。
6. “嗟乎”:唉,表示叹息。
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懂得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翻译心得】:在翻译这段文言文时,要注意把握原文的语境和人物情感。
陈涉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在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豪迈气概。
翻译时,要尽量传达出这种情感和气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韵味。
【补充说明】:1.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文言文中的一些成语和典故进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
2. 对于一些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也要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保持原文的风格。
3. 在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结】:这段文言文通过陈涉的对话,展现了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同时注重语境和情感的表达,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李斯文言文重点翻译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
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余子莫从。
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
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
胡亥即位。
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
李斯辅助秦国,用刻薄欺诈手段屠杀诸侯,不知道及时改变为宽大温和,终于土崩瓦解,这是不知道变化的祸害。
李斯,本楚上蔡一布衣,因学帝王之术,入秦为官。
其辅佐始皇,助秦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位极人臣。
然而,李斯却因胡亥篡位,陷入赵高之手,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曲折,从布衣到人臣,再到阶下囚,其命运之悲,令人感慨。
李斯的一生,可谓是“物极必反”。
他原本以为富贵极矣,却不知物极则衰。
在权力的巅峰,他无法预料到自己的结局。
正如他所说:“物禁大盛”,一切事物都有其极限,过度追求只会导致衰落。
李斯的故事,警示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适可而止。
同时,也要善于应变,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在李斯的一生中,他虽未能善终,但其传奇经历,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cuò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chuǎn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
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
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上书言兵事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fù,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
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
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jǐ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
萑huán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dìng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
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译文:兵法说:宽有丈五的沟渠,漫过车的水,山林和垒集的石块,长流之水、大的丘陵,草木生长之地,这是步兵用武之地,车兵骑兵在这裹战斗二不当一。
土山丘陵,连绵不断,平原旷野,是车、骑的用武之地,步兵在这裹交战十不当一。
高低悬殊,河谷居其中,居高临下,这是弓弩的用武之地,使用短兵器百不当一。
两阵相临近,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器用武之地,使用剑盾三不当一。
萑苇竹萧,草木葱龙,枝叶茂密,这是长矛短矛用武之地,使用长戟二不当一。
道路曲屈,险阻交错,这是剑盾的用武之地,使用弓弩三不当一。
论贵粟疏1.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译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2.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翻译: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象鸟兽一样四处奔散。
3.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意思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的要求,不会等待有了轻软暖和的才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的要求,不会等待有了甜美的才吃;身体饥饿寒冷,就顾不上廉耻了。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jué,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好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孔子逝世以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存。
到了秦孝公,抛开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任用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
那些篡夺窃国的人,列为侯王;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
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大国兼并小国,战争连年不断,士卒的血流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遭到离散,还往往不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泯然无存了。
到了晚期,情况就更加剧了。
新序.节士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méng mèi jíjù,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日: "嗟! 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日: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 "喂!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说苑·君道》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
”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liú溃之。
文侯顾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
”提师经下堂一等。
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
”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
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
”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
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译文:乐师经(人名)演奏(古)琴,魏国的文王(因是诸侯国,故称侯)随音乐而舞蹈,(并依旋律)和道:“让我的话没有人违抗。
”乐师经拿琴撞文王,没撞到;撞到了帽子,(帽子)破了。
文王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刑法)。
”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级台阶。
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王说:“可以。
”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
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我的国王。
”文王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
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以警示我改正。
”桓宽《盐铁论》大夫曰:“然。
为医以拙矣,又求多谢。
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渔百姓。
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
故不患择之不熟,而患求之与得异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贪而无厌也。
【译文】大夫说:是啊。
当医生的医术已经很拙劣了,还要多取报酬。
当官的既然多数是不好的,又去掠夺百姓。
大官欺压小官,小官欺压百姓。
因此不怕不深思熟虑地选择,就怕所得到的人与我们所要求的不一样;不怕他能力不够,就怕他贪得无厌。
《桓谭冯衍列传上》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
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
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guà欺骗)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chèn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
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译文:大凡人情往往忽视事情的本身而对各种不同的传闻反而视为珍贵,先王的记述,都是以行仁义走正道为根本,并没有奇怪荒诞的事。
大概天道性命,圣人都认为很难讲的。
自子贡以下,没人懂得了,何况是后世的一些浅薄的俗儒,他们能懂吗!现在一些巧慧小才方伎数术的人,造作种种图书,假称是什么谶记,拿来欺惑贪邪的人们,贻误人主,怎么不抵制它抛弃它呢!我听说陛下严厉追究方士点化金银之术,这是何等的英明啊!而竟想听纳谶记,这又是多么的迷误呢!谶记虽有时偶合,这也同卜卦有时说中一样。
陛下应当注意明听,发扬自己意旨,排斥小人歪曲的邪说,阐明五经的正义,除去那些人云亦云的俗语,详察精通事理的人的高见。
王充《论衡.艺增》(节选)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①,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①其罪。
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
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
《论衡·卷三十·自纪篇》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文必有与合然後称善,是则代匠斫zhuó不伤手,然後称工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