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1-05-27T14:13:10.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曹永英[导读]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内膜的组织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在于肿瘤分期。

曹永英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职工医院 157212)【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063-02【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CT诊断(一)子宫内膜癌的CT表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内膜的组织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不在于诊断,而在于肿瘤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不仅与组织学类型和分级级别有关,也与肿瘤期别有明显相关。

文献报道I B期外科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85%,I C期则降为50%。

根据手术病例的统计,I期患者约10%有盆腔转移淋巴结,Ⅱ期有36.5%。

I期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复发率为44%,无淋巴结转移者复发率仅为2%。

I或Ⅱ期患者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手术范围与方式又取决于肿瘤期别。

Ⅲ或Ⅳ期患者则采用外科手术加放射治疗,或单纯放疗及(或)化疗,放射野的设定又与肿瘤的侵犯范围密切相关。

可见疗前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期别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CT平扫时肿瘤和正常子宫肌呈等密度,丢失许多诊断信息,临床价值很小。

作者特别强调必须做增强扫描使正常子宫肌强化,以便与肿瘤或子宫腔内积液有所区别。

要掌握好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的延迟时间,在正常肌层强化最佳时间进行扫描。

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增强扫描,应采取其他影像学方法检查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节约卫生资源。

子宫内膜癌的CT表现如下:(1)子宫腔扩大,内有软组织密度肿物,其密度低于强化的正常子宫肌。

肿瘤呈菜花状或结节状,周围可为更低密度的子宫腔内积液所环绕,也可以充填全部子宫腔,小的肿瘤可以侵入肌层,而大的菜花状肿瘤也可以只向子宫腔内生长而不侵犯肌层。

(2)肿瘤侵犯肌层时强化的正常子宫肌有局限或弥漫性低密度,肌层变薄。

子宫内膜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MR)
MR:Ⅰ期 ➢ 病变限于子宫内膜时,T1WI或T2WI像上可显示正
常; ➢ 当肿瘤侵犯子宫肌时,在T2WI像上能较为准确地
测量出肿瘤侵犯子宫肌的深度,可见中等信号的 肿瘤破坏子宫内膜与子宫肌界面,使低信号联合 带发生中断而侵入子宫肌内层(ⅠA);进而累 及子宫肌外层(ⅠB)。 ➢ 增强T1WI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强化程度不同于邻 近正常子宫肌,同样能准确估价出肿瘤的范围和 侵犯深度。
现为较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楚。
影像学表现(CT)
CT:Ⅱ期 ➢ 肿瘤侵犯宫颈时,示宫颈不规则增大 ➢ 较大肿瘤常阻塞宫颈管,致宫腔积水、积血或积脓。 CT:Ⅲ期 ➢ 由于宫旁组织受累,正常脂肪性低密度表现消失,代之
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 有时还可见盆腔淋巴结增大 CT:Ⅳ期 ➢ 当膀胱或(和)直肠受累时,显示与子宫肿块相连的局
节影; ➢ 淋巴结转移时显示淋巴结增大。
影像学表现(MR)
MR:DWI ➢ 由于瘤组织内水分子运动受限而表现为较高信号; ➢ 正常联合带在DWI上为低信号,因而联合带的信
号改变可作为肌层受侵的标志,即联合带完整表 明病灶局限于内膜,而联合带内出现异常高信号 则说明肿瘤已侵犯子宫肌内层。 ➢ 若子宫内膜癌较为局限时,有时在DWI图上不易 与正常内膜的高信号相区别,但其ADC值低于正 常内膜,有助于提高对病灶的诊断。
➢ 粘液性腺癌及其他少见类型,比如未分化癌,类 癌,鳞癌等
影像学表现(X线)
➢ 价值不大。盆腔动脉造影可显示杂乱不规则的肿 瘤血管。
影像学表现(CT)
CT:Ⅰ期 ➢ 当瘤灶较小时,可表现正常; ➢ 当肿瘤明显侵犯子宫肌时,子宫常呈对称性或分
叶状增大 ➢ 增强检查肿瘤强化程度低于邻近正常子宫肌而表

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皮组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本文将重点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质量控制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掐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概述,包括其病因、发病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内容。

接着,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的意义,探讨为什么需要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质量控制以及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重点介绍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的指标,包括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随访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将全面了解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指标,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以帮助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子宫内膜癌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诊疗服务。

同时,本文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子宫内膜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正文2.1 子宫内膜癌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皮组织。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绝经后的妇女中更为常见。

子宫内膜癌通常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其他症状包括腹痛、腰痛、阴道异常出血等。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激素失调、肥胖、不孕不育、绝经晚、家族史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而浸润深度是评估子宫内膜癌临床分
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浸润深度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学评估。

首先,影像学评估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首要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范围等情况。

一般来说,影像学评估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但并不是最终确诊的依据。

其次,病理学评估是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关键步骤。

通过病理学检查切
除的肿瘤组织标本,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深度浸润情况等。

根据病理学评估的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浸润深度,通常分为浸润性癌、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等不同类型。

最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学评估是最终确定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重要依据。

在手术切除子宫内膜癌的标本后,病理学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病理学评估,包括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根据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评估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总的来说,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
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学评估。

综合这三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可以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该结合各种评估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

由于这种癌症的发生率在近年来有所上升,因此对其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较轻,常常被误认为是月经紊乱。

但是在进展较为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1.异常的阴道出血:出现间歇性阴道出血、经期过长和经量增多等。

2.导致腹痛和不适:这和癌细胞在子宫内膜组织里蔓延有关。

3.出现压力的感觉:患者会感觉到盆腔的肿块或者肿物引起的压力感。

4.十分不适的感觉:这个症状通常出现在肿瘤已产生转移到其他部位时。

另外,患者还可能会感到易疲劳或食欲减退等。

二、病理诊断病理学的诊断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标准。

这一项的确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检查。

具体来说,医生需要从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身上采集相应的组织样本,通过以下手段来检测:1.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医生会对切片后的组织标本进行染色,检测细胞学的是否正常。

2.确定组织的分级:医生通过观察标本的组织,对其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级。

3.检测癌细胞的存在:医生可以通过切片后的组织标本来检测是否有癌细胞而确诊。

三、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方法包括:1.磁共振成像MRI:这项检查主要是通过磁力图和射线来观察患者内膜厚度和肿块分布情况。

2.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可以用来确定肿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肝脏、肺等可能会存在的转移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检测。

四、诊断标准1.病理学证实是必须的;2.预计的存活期至少为12个月,擦除外期或系统治疗的病人需要排除;3.诊断年龄:肿瘤发生后,患者年纪一般在50岁以上。

以上内容就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总之,一个标准的确好还是不够。

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多种工具进行诊断,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癌。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期 、I I I c 期及 I V期 依次 3 例 、5 例 、1 3 例及 3 例 ,MRI 诊 断符 合
率6 3 . 1 6 %( 2 4 / 3 8 )。
触性 出血及 阴道 排 液 增 多分 别 为3 0 例 、6 例及 2 例 。3 8 例 患 者中, 子 宫 内膜 样 腺 癌 、混 合 癌 、透 明细 胞癌 及 浆 液 性腺
注射 非离 子型碘 对 比剂3 0 0 mg / ml ,并于 注射后 2 5 6 0 s 行增
强 扫 描 。
子 宫 内膜 癌 为 临床常 见 的恶 性肿 瘤 之一 ,也称 为子 宫
体 癌 ,属于 发 病 率 较 高 的恶 性 肿 瘤 。近 几 年 来 ,在 子 宫 内
MRI 检 查采 用安 科OP E NMARK I I I 磁 共振 摄像 诊 断 仪 ,取横 断位 ,快 速 自旋 回波 T1 WI ,取横 断 位 、冠 状 位及
别 给 予C T 、M R I 及 两者联 合检 查 , 与手 术 病 理 证 实结 果 比较 ,分 析c T 和 MR I 联 合检 查价
值 。结 果 :C T 诊 断川 a 期 、I l 1 b 期 、I l 1 c 期 及l V 期 依次5 例 、4 例 、1 1 例及2 例 ,诊 断 符 合 率
矢状 位 自旋 回波T2 wI 。平扫后 ,给予 受检 者 行增 强 扫描 , 经静 脉团注 1 5 ml G d — DT P A对 比剂 。
( 3 5 / 3 8 ),明显高 于单 纯 C T、单 纯MRI 诊 断符 合率 , 差 异 显 著具 有统 计学 意义 ( P<0 . 0 5 )。具 体见表 1 。
3 讨论
采用GE O P i ma C T 6 6 0 6 4  ̄C T检 查 , 取 横 断位平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p53突变诊断标准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 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活检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4. 血清肿瘤标志物: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如CA125、CEA等,但血清肿瘤标志物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对于p53突变,它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基因突变类型,但并不是子宫内膜
癌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p53突变可以出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不能仅凭p53突变诊断子宫内膜癌。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p53突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国家卫健委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

国家卫健委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
• 长期危险因素评估中显示EAH发生癌变的概率为14倍,而EIN则为 45倍左右。
2.子宫内膜癌 (1)子宫内膜样癌 • 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 60%~80%左右。 • 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10%~25%的子宫内膜样癌可见到灶性鳞状
分化。 • 子宫内膜样癌伴分泌性改变:典型的伴有分泌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几
•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 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 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由于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 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系统体征。 • 是否因长期失血导致贫血而出现贫血貌。 • 触诊锁骨上、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 • 妇科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宫颈或子宫颈管质硬或增大、子宫主韧
带或子宫骶韧带增厚及弹性下降、附件肿物以及盆壁处肿大固定 的淋巴结。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子宫内膜癌可以出现血色素下降。因多数患者合 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需重视血糖、血脂等方面结果。 还要进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5)子宫内膜混合型腺癌
• 混合有 2 种或 2 种以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至少有 1 种是Ⅱ型 子宫内膜癌,任何比例的Ⅱ型子宫内膜癌 的混合存在即可诊断为 混合型癌。
• 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癌和 浆液性癌的混合型癌,其次是子宫内膜 癌和透明细胞癌的混 合型癌。
• 混合型癌的预后取决于混合成分中的高级别癌的成 分,即使小于 5%的浆液性癌混合在普通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预后仍然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ct表现。

方法 15例经手术或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6例行ct三维重建,分析其相关ct表现。

结果子宫内膜癌大多表现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宫腔内可见无强化的均匀水样低密度影及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

结论子宫内膜癌ct表现多样化,结合临床多能确诊,ct主要对病变分期的判断可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3-01
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变,子宫内膜癌高发年龄为
58-61岁,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

其临床表现极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偶然发现,较为特异的症状为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排液,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晚期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临床根据病史、超声及诊断性刮宫一般就能确诊,但上述手段对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能力有限,ct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它可以宏观的了解肿瘤的生长侵犯情况,对于病变的分期、治疗评估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5-68岁之间,平均57岁,其中13例为绝经妇女,临床表现为绝经后无痛性阴道流
血,2例未绝经患者月经量增多、月经不规则。

其中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3例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盆腔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西门子64排全身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mas-160mas,层距5mm。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300,按公斤体重计算用量。

扫描前1h-2h口服温水500ml-1000ml充盈膀胱。

扫描范围从骨盆入口至盆底,部分患者作全腹扫描。

6例患者行三维后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cpr),曲面重建(cpr)。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中高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3例,鳞腺癌2例。

figo分期,ⅰa期2例,ⅰb期3例,ⅱ期6例,ⅲ期2例,ⅳ期2例。

2.2 ct表现子宫体积均不同程度增大,前后径均大于50mm,绝经者13例,均表现为增强扫描,子宫腔内无强化,厚度范围约11.5-20mm,未绝经者2例,厚度范围1
3.5-22.5mm,刮宫后大体标本示血性液体或灰白色豆腐渣样混合物。

12例手术患者中,4例肌壁薄厚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经三维重建腔内可见乳头状、息肉状突起,1例见丘状软组织突起,增强后与子宫肌壁基本一致的强化。

ⅱ期病例见宫颈增大,且不均匀强化,1例做三维重建见子宫体部及宫颈处均增大,宫颈变形、增粗,与周围器官界限尚可。

ⅲ、ⅳ期病例可见子宫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浓,见索条影及絮状影,与邻近器官直肠、膀胱界限分辨不清,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和病理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绝经后无痛性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异常。

分段刮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癌病变多见于子宫底部内膜,依病变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

弥漫型虽广泛累及内膜,但较少浸润肌层,晚期可阻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

局限型呈息肉或小菜花状,易侵犯肌层。

镜下病理主要分4型:腺癌,占80-90%,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后二者恶性程度较高,易早期转移。

3.2 ct表现子宫体增大的标准为前后径大于50mm,子宫内膜增厚的标准为绝经期妇女大于5mm,育龄期妇女大于10mm。

子宫内膜癌病变位于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的增厚,侵犯子宫肌壁导致子宫肌层局限型或广泛性增厚,使子宫体积增大。

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肿瘤轮廓更为清楚。

ⅰa期和ⅰb期患者,ct仅表现为子宫内膜的轻度增厚,ⅰa期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ⅰb期肿瘤累及肌层小于1/2,但ct图像上内膜与肌层无明显界限,判断肌层是否受累困难,早期只能提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

ⅰc期肌层受累达一半以上,内膜增厚,肌层不均匀增厚,ct可作出诊断,但子宫肌萎缩或息肉状肿瘤患者易高估。

ⅱ期肿瘤侵犯宫颈,表现为子宫颈增粗、不规则、不对称,密度不均匀减低,宫腔内积血、积脓、子宫腔扩大。

ⅲ、ⅳ期肿瘤向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肿瘤突破浆膜面蔓延至附件结构,或广泛种植在盆腔腹膜、直肠子
宫陷凹或大网膜。

ct可见盆腔内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子宫周围见索条影及小结节影,附件区及宫颈周围出现偏心性或三角形的低密度肿块,淋巴转移时腹膜后及髂血管周围见增大的淋巴结。

评价子宫内膜癌的肌层侵犯深度非常重要,它是figo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本组6例行三维后处理诊断肌层受累,手术后有4例与术前3d检查予判程度一致,1例低估,1例高估。

3.3 鉴别诊断
3.3.1 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ct表现为子宫增大,轮廓不规则,肿瘤的密度与子宫肌一致,可有钙化,宫腔受压、变形,不规则,该病尤其需要与子宫内膜宫腔内乳头状、息肉样、半球形软组织突起相鉴别。

通过分段刮宫、宫腔镜及b超检查,诊断二者并不困难。

3.3.2 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常表现阴道排液增多,浆液性、脓性或脓血性,子宫正常大或增大变软,刮宫一般不能诊断,但要注意两者并存的可能。

3.3.3 宫颈癌宫颈肿瘤如阻塞了子宫颈管,则子宫腔扩大、积液,但宫腔内无肿块,且病灶的主体在宫颈处,子宫内膜癌ⅱ期累计宫颈病灶主要层面在子宫体部,可见子宫增大,肌壁不均匀增厚。

参考文献
[1] 张玉忠,张雪林,王劲,等.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3):203-205.
[2] 成令忠.组织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27.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7-332.
[4] 常玲.全身ct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扩散范围的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05):295.
[5] 曹永英.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64.
[6] 严建春,胡东劲,张卫东.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