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第五单元 人口与城市(含2013模拟)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 第五单元 人口与城市全方位突破教考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 第五单元 人口与城市全方位突破教考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第五单元人口与城市全方位突破教考案新人教版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考情分析]此考点常结合人口坐标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或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考题印证]1.(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命题立意:本题以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类型判断,难度较小。

解析:选A 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201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考查对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难度中等。

解析:2.D 3.B 第2题,第④幅图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年轻型,可以看出底部很宽,所以出生率较高,上部很窄,可以看出老年人少,但不能说死亡率高。

由于上窄下宽,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很高。

第3题,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

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4.(2011·天津高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2014届《高考复习方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地理-山东教育版(共92张PPT)

2014届《高考复习方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地理-山东教育版(共92张PPT)



人口增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年龄结
长模式

构类型
少年儿童 人口比重 (0~14
岁)%
老年人口 比重(65岁 及以上)%



原始低
探 究
增长阶
段(原始
型)
40以上
4以下
年轻型
人口出 生率高
人口寿 命短,死
亡率高
返回目录
第13讲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 增长 模式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图
返回目录
第13讲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与人口合理容量

础 自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主 梳 理
人口问 题
⑬_人__口__出__生__率__高、自然增
长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
大等
人口增长缓慢和⑭
___人__口__老__龄__化____
影响
加大资源、环境和社会就 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 的压力,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和人民生活水平;产生巨大
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⑲_人__口__分__布__格__局___。
梳 理
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2.规律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
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3.人口密集地区及形成原因 (1)密集区:亚洲的东亚和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 (2)形成原因:自然条件优越。 五、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地区分布⑳________
出生率和死 亡率都较⑤ __高___,自然 增长率低且波 动大,人口处 于相对静止或 低速增长状态
出生率较 高,死亡率 明显⑥
__下__降__,人
口自然增长 率提高,人 口急剧增长

2014高考地理名师指导——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突破专题2 第1讲 人口城市和交通精品文档

2014高考地理名师指导——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突破专题2 第1讲 人口城市和交通精品文档

3.常见交通线区位因素用语:经济因素:完善交通网、沿 线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因素:民族团结、国防需要、提高生 活水平等、政治意义,技术因素,自然因素。
4.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港口:陆域(筑港条件、 腹地条件)、水域(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大城市飞机场:地形 地质、排水、气候、距市中心远近。
5.影响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接近商品生产地,接近消费 市场,交通便利。商业街:城市几何中心,市区环路边缘或市 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居民住宅区内。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突破
专题二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1讲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一二轮对接]
[特别提醒]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是常考热点,人口容量多为简单的选 择题,近几年高考试题没有涉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复习时重点 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是常考热点,城市服务功能多为 简单的选择题,近几年高考试题没有涉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复 习时重点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及其影响。
人口增 长模式
人口增 长特点
人口 问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高—低—高”的 “低—低—低”的
传统型
现代型
人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增长率 高,人口基数较 大,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自然增长率 低,人口增长缓 慢、停滞,甚至出
现负增长
人口增长过快,少 年儿童的比重过大
人口老龄化严重
(3)不同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4)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在其总人口 中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 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 理或协调。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人口(5)含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人口(5)含

2019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教案:人口(5)含答案【人口 ---考点复习】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其余看法,二者关系以下表所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看法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参照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花费水平差异表现的意义生计发展人口数目大小限制的要素不确立,历史期间不一样,限制要素发生变化,令人口容量拥有不确立性,但在具共同体期间,限制要素相对不变的状况下,能够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预计,即拥有相对确立点性【人口 ---考点复习】人口迁徙的动因迁出地迁入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干旱、湿热天气区地势平展,天气暖湿,光照充分,土壤肥饶国家政策、战争、政治改革国家政策好、社会稳固经济落伍、收入低、农业成本高、劳动力节余经济发达、就业时机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文化教育落伍、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发达、家庭、婚姻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是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人口 ---考点复习】我国的“农民工现象”的特色、成因及影响20 世纪 80 年月以来,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详细剖析以下:项目内容迁徙规模人口迁徙日益活跃,流感人口大量增添,并有逐年上涨趋向总特色从乡村到城市,从内陆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方四川、广西、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以出门务工为主,浙江、江苏等省以出门主要迁出地向经商为主主要迁入地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类主要方式自觉流动为主型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①乡村经济体系改革,出现大量的节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主要原由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同意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①给城市供给了大量低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构造,为城市深入经济体系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使了城市踊跃影响商业的发展,增添了城市的收入;④促使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影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家产的发展创建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响城乡思想文化沟通创建了条件,推进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①增添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悲观影响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人口 ---考点复习】人口迁徙的影响1.人口迁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益影响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添了公共设备的负为迁入地供给大量低价的劳动力;促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特别在住宅、迁入地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进迁入地第三家产的发展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增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人口迁出致使当地人材外流,劳动力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益于社会不足,进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发展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2.人口迁徙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乡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使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人口和城市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人口和城市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人口与城市检测题及参考答案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为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整下面小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A. 1950——1960年B. 1960——1970年C. 1970——1980年D. 1980——1990年2.“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A. 出生人口数量太少B. 全面二孩政策失效C. 整体人口极度老化D. 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1.B2.D中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亿人,如图为201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变化预测图,据此完成问题。

3.2010-2025年间,老龄化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A.2010-20l1l年B.2011-2012年C.2012-2015年D.2015-2025年4.关于老龄化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教育体系中应该积极发展退休前教育和老年教育②创新能力及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均不会受影响③航业人口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人群患病率增加,医疗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下列不属于中国快速老龄化成因的是()A.生活水平的提高B.偏低的生育率C.医疗条件的改善D.退休年龄的推迟3.A4.D5.D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随堂演练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含解析) 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随堂演练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含解析) 新人教版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人教新课标全国通用版)一轮复习:2-1-1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随堂演练,回扣教材+夯实基础,含精细解析)读1950~2005年各大洲(除南极洲)人口数量的增长图,回答1~2题。

1.与1950年相比较,2005年人口数量增长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B.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北美洲C.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D.大洋洲、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2.从1950年到2005年,各大洲(除南极洲)的平均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 A.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B.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C.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D.拉丁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解析:第1题,对比1950年和2005年的人口数量可知,人口数量的增长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第2题,根据1950年和2005年各大洲(除南极洲)的人口数量计算可得,平均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答案:1.A 2.A木桶效应原理即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据此回答3~4题。

3.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4.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能资源B.海南-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福建-耕地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的提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小的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淡水。

第4题,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海南处于我国南部,气候资源丰富,水热充足;黑龙江石油、煤等矿产资源丰富;福建山区面积比例大,耕地比重小,相当于木桶短板。

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 选修4 城乡规划

2014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 全方位突破教考案 选修4 城乡规划

选修4城乡规划第一讲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考纲下载考纲解读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形成。

2.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4.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主要成因与相应的治理对策。

5.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1.识记:城市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和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3.应用:结合实例材料,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乡村聚落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乡村发展阶段条件生产活动居住特点原始聚居生存的需要采集、渔猎穴居、巢居分散的乡村聚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农业、畜牧业半固定的原始棚居固定的乡村聚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定居农业固定的集团式聚居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地理环境特点形态成因分布平原规模大,人口多,房屋团状农耕条件优越,开发平原及湿润盆地内密集历史悠久部丘陵狭长带状、串珠状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沛坡麓地区山区分散,规模小,具有流动性分散型便于生产、生活山间谷地和盆地干旱区规模小而集中团状、带状泉水和河流附近沙漠边缘绿洲湿润区规模小而分散分散型便于排灌、就近管理水稻种植区交通发达区狭长,沿交通线延伸带状便利的交通条件邻近交通线商贸繁荣区规模较大团状商贸活动对人口的吸引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例1] 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流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2: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我国北方地区房屋坐北朝南建筑的原因是(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人口、城市与交通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人口、城市与交通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人口、城市与交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单项选择题(1.读“中国历年人口和家庭数量及未来预测示意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中国历年人口和家庭数量及未来预测A.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呈缩小趋势B.人口政策对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影响不大C.2017年前后中国家庭数量将超过中国人口数量D.2000~2005年中国家庭数量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解析读图可知,中国人口总数增加速度慢于家庭数,所以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呈缩小趋势,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对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影响较大,中国家庭数量不可能超过中国人口数量,注意左右两侧的数值不同,2000~2005年中国家庭数量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快速增长。

答案 A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199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2~3题。

2.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3.该市要建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 )。

A.M处 B.N处 C.O处 D.P处解析第2题,根据该城市1970~199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在东北方向数值大,所以可以推测出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第3题,欧洲西部全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该市要建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城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即为城区的东部O处。

答案 2.A 3.C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5.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变化,可知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但不是实际距离缩短,高铁建设对城市内部时间距离没有影响,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内部交通没有变的更加拥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人口与城市[考情分析]此考点常结合人口坐标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考查人口增长的特点,或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考题印证]1.(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命题立意:本题以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类型判断,难度较小。

解析:选A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201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考查对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难度中等。

解析:2.D 3.B第2题,第④幅图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年轻型,可以看出底部很宽,所以出生率较高,上部很窄,可以看出老年人少,但不能说死亡率高。

由于上窄下宽,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很高。

第3题,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

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4.(2011·天津高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人口增长和迁移状况。

解析:人口增长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河南;广东省经济水平高,近年来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河南则以迁出为主。

答案: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

[考情分析]此考点常结合人口金字塔图或人口统计资料,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题印证](2011·江苏高考)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表”,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江苏省的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对知识考查难度较小,同时考查地理统计表和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断,能力立意要求较高。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是江苏省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第2题,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 )A .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 .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 .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和人口问题,并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的判读。

本题体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解析:3.B 4.B 第3题,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

第4题,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 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 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 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 错误。

5.(2012·广东高考)老少比=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岁)人口数×100。

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 .波兰B .西班牙C .白俄罗斯D .匈牙利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同时考查新信息的迁移运用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老少比=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岁)人口数×100=老龄(65岁以上)人口总人口少儿(0~14岁)人口数总人口,而少儿(0~14岁)人口数总人口就是0~14岁人口比重,四国相同。

老龄(65岁以上)人口总人口表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程度,由此可见,在四个国家中,老少比越大,老龄化就越严重。

[考情分析]此考点常结合区域图、人口统计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状况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考题印证](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 .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 .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 .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命题立意:本题以人口变动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状况,对读图能力考查要求较低,难度相对较小。

解析:1.BD 2.BD第1题,从题目所给的图形资料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出现增加,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第2题,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2011·福建高考)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读表完成3~4题。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命题立意:本题借助图表资料,考查我国某城市郊区人口迁移状况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图表资料的判断能力要求较低,但是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解析:3.C 4.B第3题,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表明,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

第4题,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他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2011·广东高考)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6.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以及坐标统计图判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一般。

解析:5.D 6.A第5题,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第6题,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以迁出为主。

(2011·海南高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7~9题。

7.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8.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9.该现象会()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原因和影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