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到2002年)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1901-2003)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1901-2003)

诺贝尔奖的评选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

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

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

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

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

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

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1910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夜状态方程1911-1920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1921-1930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1931-1940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1-1950194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v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1951-1960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称显微法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1961-1970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振态的发现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1-1980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理论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的发展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_P破坏的发现1981-1990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变理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W±和Z?粒子的发现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电性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1991-2001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液晶和聚合物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斯正比室的发明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型脉冲星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1916年未颁奖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1928年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1934年未颁奖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1944年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 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1967年H.A.贝蒂(美国人)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1970年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H.阿尔文(瑞典人)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1972年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1977年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85年K. 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最新-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精品

最新-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精品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篇一: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9)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9)年份获奖者国籍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1903年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获奖原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发现天然放射性”“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发现晶体中的射线衍射现象”“用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他在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阿瑟·康普顿美国1927年查尔斯·威耳逊英国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1951年夫英国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发现电子的波动性”“他对光散射。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1901 W.C.伦琴德国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1902 H.A.洛伦兹荷兰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荷兰1903 H.A.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P.居里法国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法国1904 L.瑞利英国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1905 P.勒钠德德国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 J.J汤姆孙英国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1907 A.A迈克耳孙美国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1908 G.里普曼法国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1909 G.马可尼意大利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德国1910 J.D.范德瓦耳斯荷兰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W.维恩德国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1912 N.G.达伦瑞典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1913 H.K.昂尼斯荷兰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1914 M.V.劳厄德国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1915 W.H.布拉格英国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英国1916 未颁奖1917 C.G.巴克拉英国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1918 M.V.普朗克德国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1919 J.斯塔克德国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1920 C.E.吉洛姆法国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1921 A.爱因斯坦德国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1922 N.玻尔丹麦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 R.A.密立根美国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1924 K.M.G.西格班瑞典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1925 J.弗兰克德国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德国1926 J.B.佩林法国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1927 A.H.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英国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1928 O.W.里查孙英国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1929 L.V.德布罗意法国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1930 C.V.拉曼印度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1931 未颁奖1932 W.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1933 E.薛定谔奥地利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英国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1934 未颁奖1935 J.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 V.F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 J.P.汤姆孙英国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美国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1938 E.费米意大利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1939 F.O.劳伦斯美国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1940 未颁奖1941 未颁奖1942 未颁奖1943 O.斯特恩美国测定质子磁矩1944 I.I.拉比美国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1945 W.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 P.W.布里奇曼美国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1947 E.V.阿普顿英国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1948 P.M.S.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1949 汤川秀树日本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1950 C.F.鲍威尔英国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1951 J.D.科克罗夫特英国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爱尔兰蜕变的研究1952 E.M.珀塞尔美国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美国1953 F.塞尔尼克荷兰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1954 M.玻恩德国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德国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1955 P.库什美国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美国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1956 W.肖克莱美国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美国 J.巴丁美国1957 李政道美国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杨振宁美国1958 P.A.切连柯夫前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前苏联 I.Y.塔姆前苏联1959 E.萨克雷美国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美国1960 D.A.格拉塞尔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 R.霍夫斯塔特美国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德国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1962 L.D.朗道前苏联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1963 E.P.维格纳美国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M.G.迈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德国1964 C.H.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N.G.巴索夫前苏联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A.M.普洛霍罗夫前苏联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1965 R.P.费曼美国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美国朝永振一郎日本1966 A.卡斯特莱法国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1967 H.A.贝特美国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1968 L.W.阿尔瓦雷斯美国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 M.盖尔曼美国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1970 H.O.G.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法国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1971 D.加波英国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1972 J.巴丁美国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美国 J.R.斯莱弗美国1973 B.D.约瑟夫森英国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江崎岭于奈日本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I.迦埃弗美国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1974 M.赖尔英国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A.赫威期英国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1975 A.N.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B.R.莫特尔孙丹麦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L.J.雷恩瓦特美国1976 B.里克特美国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丁肇中美国1977 P.W.安德孙美国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J.H.范弗莱克美国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英国1978 A.A.彭齐亚斯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美国 P.L.卡皮查前苏联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1979 S.L.格拉肖美国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美国 A.L.萨拉姆巴基斯坦1980 J.W.克罗宁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美国1981 N.布洛姆伯根美国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美国 K.M.瑟巴瑞典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1982 K.威尔孙美国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1983 S.钱德拉塞卡尔美国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美国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1984 C.鲁比亚意大利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荷兰1985 K.V.克利青德国量子霍耳效应1986 E.鲁斯卡德国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瑞士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瑞士1987 J.G.柏诺兹美国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美国1988 L.M.莱德曼美国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美国 J.斯坦伯格英国1989 N.F.拉姆齐美国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德国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美国1990 J.杰罗姆美国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美国 R.泰勒加拿大1991 P.G.德燃纳法国液晶基础研究1992 J.夏帕克法国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1993 J.泰勒美国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美国1994 C.沙尔美国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加拿大1995 M.L.珀尔美国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美国1996 戴维.李美国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奥谢罗夫美国 R.C.里查森美国1997 朱棣文美国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法国菲利浦斯美国1998 劳克林美国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斯特默美国崔琦美国1999 H.霍夫特荷兰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马丁努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斯坦伯格
英国 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W.保罗
德国
H.G.德梅尔特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 激射技术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 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 或离子
1990 J.杰罗姆 H.肯德尔 R.泰勒
美国 美国 加拿大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 证明
年份 获奖者 1991 P.G.德燃纳 1992 J.夏帕克
德国 法国
获奖原因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 辐射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 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 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 辐射的经验定律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 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 中的分裂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 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 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 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 并制成液态氦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 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 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 原子点阵结构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年份 获奖者 1917 C.G.巴克拉 1918 M.V.普朗克
1919 J.斯塔克 1920 C.E.吉洛姆
国籍 英国 德国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
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
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 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G.L.赫兹
德国 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大事年表约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6)记述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和磁石吸铁的现象。

公元前6世纪,《管子》中总结和声规律。

阐述标准调音频率,具体记载三分损益法。

约公元前5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00年,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杠杆、滑轮、平衡、斜面、小孔成像及光色与温度的关系。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Euclid,前330?—前260?)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前179—前122》著《准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1世纪,古书《汉书》记载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的装置。

王充(27—97)著《论衡》,记载有关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希龙(Heron,62—150)创制蒸汽旋转器,是利用蒸汔动力的最早尝试,他还制造过虹吸管。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

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

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5世纪,祖冲之(429—500),改造指南车,精确推算л值,在天文学上精确编制《大明历》。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力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13世纪,赵友钦(1279—1368)著《革象新书》,记载有他作过的光学实验以及光的照度、光的直线传播、视角与小孔成象等问题。

15世纪,达·芬奇(L.da Vinci,1452—1519)设计了大量机械,发明温度计和风力计,最早研究永动机不可能问题。

16世纪,诺曼(R.Norman)在《新奇的吸引力》一书中描述了磁倾角的发现。

1583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发现摆的等时性。

1586年,斯梯芬(S.Stevin,1542—1620)著《静力学原理》,通过分析斜面上球链的平衡论证了力的分解。

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0年,吉尔伯特(W.Gilbert,1548—1603)著《磁石》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地球是个大磁石,描述了许多磁学实验,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轻物体不是由于磁力。

1605年,弗·培根(F.Bacon,1561—1626)著《学术的进展》,提倡实验哲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对17世纪科学实验的兴起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J.Kepler,1571—1630)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W.Snell,1580—1626)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1636年,麦森(M.Mersenne,1588—1648)测量声的振动频率,发现谐音,求出空气中的声速。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和维维安尼(V.Viviani,1622—1703)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盖里克(O.V.Guericke,1602—1686)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58年,费马(P.Fermat,1601—1665)提出光线在媒质中循最短光程传播的规律(即费马原理)。

1660年,格里马尔迪(F.M.Grimaldi,1618—1663)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波意耳(R.Boyle,1627—1691)实验发现波意耳定律。

14年后马略特(E.Mariotte,1620—1684)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I.Newton,1642—1727)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1669年,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6年,罗迈(O.Roemer,1644—1710)发表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678年,胡克(R.Hooke,1635—1703)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D.G.Fahrenheit,1686—1736)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17年,J.伯努利(J.Bernoulli,1667—1748)提出虚位移原理。

1738年,D.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

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修斯(A.Celsius,1701—1744)提出摄氏温标。

1743年,达朗伯(J.R.d'Alembert,1717—1783)在《动力学原理》中阐述了达朗伯原理。

1744年,莫泊丢(P.L.M.Maupertuis,1698—1759)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

1745年,克莱斯特(E.G.V.Kleist,1700—1748)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ek,1692—1761)在莱顿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之莱顿瓶。

1747年,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发表电的单流质理论,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55年,欧拉(L.Euler,1707—1783)建立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即欧拉方程)。

1760年,布莱克(J.Brack,1728—1799)发明冰量热器,并将温度和热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1761年,布莱克提出潜热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

1767年,普列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根据富兰克林所做的“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75年,伏打(A.Volta,1745—1827)发明起电盘。

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780年,伽伐尼(A.Galvani,1737—1798)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1791年才发表。

1785年,库仑(C.A.Coulomb,1736—1806)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在这以前,米切尔(J.Michell,1724—1793)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7年,查理(J.A.C.Charles,1746—1823)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1788年,拉格朗日(grange,1736—1813)的《分析力学》出版。

1792年,伏打研究伽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伦福德(Count Rumford,即B.Thompson,1753—1841)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1799年,戴维(H.Davy,1778—1829)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1800年,伏打发明伏打电堆。

赫谢尔(W.Herschel,1788—1822)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里特尔(J.W.Ritter,1776—1810)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线。

杨(T.Young,1773—1829)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2年,沃拉斯顿(W.H.Wollaston,1766—1828)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1808年,马吕斯(E.J.Malus,1775—1812)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1年,布儒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1815年,夫琅和费(J.V.Fraunhofer,1787—1826)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815年,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19年,杜隆(P.1.Dulong,1785—1838)与珀替(A.T.Petit,1791—1820)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毕奥(J.B.Biot,1774—1862)和沙伐(F.Savart,1791—1841)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安培(A.M.Ampère,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1年,塞贝克(T.J.Seebeck,1770—1831)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菲涅耳发表光的横波理论。

夫琅和费发明光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