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睛阿义与革命者夏瑜的对话_高三作文

合集下载

人血馒头鲁迅先生原文

人血馒头鲁迅先生原文

人血馒头鲁迅先生原文药(鲁迅小说作品)《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作品原文药一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⑴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

……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

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⑵檐下,靠门立住了。

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⑶,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2018二模题汇编:作文

2018二模题汇编:作文

2018年北京高考二模题汇编(作文)微写作(10分)1.《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

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

2.为了弘扬孝道,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我为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引起广泛议论。

请从下列《论语》两章中择其一,结合该章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项作业的看法。

要求:正确理解句意,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孔子说“见贤思齐”。

请从《红楼梦》或《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符合原著,自圆其说。

4.《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都与教育、学习相关,请选择其中一个,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阐述你对这个成语的认识。

5.有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时代的徽记”,请从《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四部名著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学校开展“翻开一本书,播下一粒种”的读书活动。

翻开《平凡的世界》(或从《呐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本),你会播下一粒什么种子? 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向同学介绍阅读这本著作的方法。

要求:方法具体,有可行性。

1.《红楼梦》展现出诗意的青春,《边城》营造出唯美的青春、《红岩》歌颂了壮丽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奋斗的青春……请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

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2.请你以桑地亚哥(《老人与海》)、田润叶(《平凡的世界》)、天保(《边城》)中任意一人的口吻,以“落寞”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符合人物特点,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请从“《呐喊》声”“《边城》情”“《红岩》魂”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2017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

2017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

2017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自主命题的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都会有一些附加题在卷尾,那么江苏卷附加题是什么题型?考核了什么内容和知识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江苏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江苏语文高考试题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20.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

”此论非也。

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

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21.文中的“班马”指的是▲ 和司马迁,他们分别著述了“前四史”中的《▲ 》和《史记》。

(2分)22.简要概括作者反驳胡子厚的理由。

(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三国演义》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关羽,他所报答的“主”指的是刘备,他“义释”的人是曹操。

B.赵伯韬、杜竹斋在吴公馆的亭子里密议合伙做“多头”的事情,尚仲礼也认定这其中有利可图,并积极大胆地促成这桩买卖,最终大赚了一笔钱财。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

D.《茶馆》中的常四爷乐于助人,富于正义感,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太太气得昏死过去,他怕太太气坏身体,马上放弃了梳妆匣,足见吝啬的葛朗台对太太尚有一丝温情。

24.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七十八回中,宝玉撰诔文祭晴雯,黛玉建议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小说中哪些情节最能表现晴雯和宝玉之间的“情深”?当宝玉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后,黛玉为何“陡然变色”?(6分)(2)《呐喊》中,夏瑜对牢头红眼睛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劝其造反,却遭来阿义的拳头,事后众人也认为夏瑜“疯了”。

凯撒的归凯撒

凯撒的归凯撒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论“反革命罪”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回忆梁作仪老师兼论“历史反革命”的荒谬性》,分析了“历史反革命”这一罪名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之后,我又进一步追问:“历史反革命”站不住脚,“反革命罪”难道就有道理?结果发现,“反革命罪”也经不得推敲。

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证。

一,“反革命”在中国“反革命”概念是舶来品。

它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与其对立政党尤其是与孟什维克斗争时加给对方的罪名。

1925年9月,《现代评论》的一篇文章把它引进中国,成为消灭政见不合者和异己者最严重的罪名。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不克,遇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刘玉春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

10月5日克城之后,受民情舆论左右,拿刘玉春祭刀,以“反革命”的罪名把刘玉春送上了断头台。

1927年2月9日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22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反革命条例》。

理由之一就是“民意就是革命法律”。

[1]这说明,作为司法党化、民众化、革命化的“反革命罪”在中国的形成和运用,肇始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

1931年,中共的苏维埃共和国也颁布了《惩治反革命条例》,成为建国后惩治反革命的理论资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但“反革命罪”继续存在,而且惩治力度越来越重。

1979年以前,先后出台的几部单行刑法,就主要针对着“反革命”。

比如,1951年2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关于对反革命分子的管制一律由人民法院判决的决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反革命罪”首次入宪。

[2]在颁布单行刑法的同时,1950年在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持下,开始了刑法起草工作并很快拟出了刑法大纲草案,至1957年起草了22稿。

文化大革命“砸烂公检法”,中断了这一工作。

[3]那些单行刑法无论是立法价值的选择、立法模式的设计还是所使用的刑法基本范畴,都带有极其浓厚的革命色彩,到处充斥着“革命”“反革命”的概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微写作—结合名著类(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微写作—结合名著类(含解析)

微写作—结合名著类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一些同学抱怨经典名著篇幅长,很难读下去。

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选择一部为例,给这些同学提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作品的通读。

要求:必须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

②学校开展“午间名著推荐”活动,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共同研读文学名著。

请你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部作品的某个章节或片段,推荐给大家,并简要陈述推荐理由。

要求:先用一句话概述推荐内容,再陈述理由。

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200字。

①这场期末考试结束,你就要升入高三了。

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文字或一首诗歌,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三。

要求: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②班里举办好书推荐活动,要求你向同学们推荐《论语》这本书。

请你将自己的推荐理由写下来。

要求:条理清晰,至少引用一则《论语》原文。

3.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微写作。

不少于180字。

A. 写一段向同学推荐《呐喊》这本书的推荐语。

要求:结合原著,表达生动,有吸引力。

B. 曹禺曾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请结合具体人物和情节,谈谈你对这种“残忍”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细节准确,分析充分。

C. 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读《老人与海》后的感受。

要求:结合原著,感情充沛,有一定文采。

4.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为该人物虚拟一个你认为最匹配其特点的场景。

请描述这个场景,并对你的设计加以解说。

江雪琴林黛玉孔乙己②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进行解读,并结合实际,谈谈这句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③五十年的打拼,三代人的坚持,塞罕坝人成就了一百一十二万亩的绿洲,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ill语文新锐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王东王东,甘肃远县第一中学教/。

人们阅读鲁迅的作品自然不会忽视那些奇特的、精彩的、富含张力的语言,但往往会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随意的词句:即使留意了,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妙处而漠然视之,甚至横加非议。

比如他的散文诗《秋夜》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便因其的、意的特而往往为人而真的一句的含义和妙处,首先读懂这篇文章的主旨。

“(《秋夜》奇而的天的、繁霜和夜[鸟等自然的,了时的和的,是而然铁骨铮铮的枣树,枣树鲁迅的强力意和精,意力和精是鲁迅力和自的有力,也是鲁迅的人格体现。

既然如,鲁迅似的种力量的在,且存在。

而力量在当时的社会是能可的,而在鲁迅的在他的理,力不也不立,所以鲁迅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他的很多作品里都不乏看似平常却需认真推敲玩味方知个中三昧的妙笔,以《药》为例作一赏析。

但,我的墨并不在于《药》部作品那些富有张力、一子能抓住读球的语言,那些语言已经被研究了千百遍;我注的恰恰是那些比较平淡的、平常的、不引人注意的文字,因为,这些似平常之语,却往往暗藏思想的闪光,更需要我们去深入发掘和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以1907年徐锡麟、秋瑾起义为,的夏瑜暗指秋瑾。

“鲁迅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哀;,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的悲哀;更直接地,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❾这个主题不可谓不弘大,但鲁迅先生以他老到的笔墨将其揭示深刻,这个墨既包括其精彩的表述,也包括那些貌似平常的字词,其中也不乏不经意的“,些“平常的字词“不意的却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独特之处,正如王安石所说的那样一看似寻常最奇崛。

一、独具匠心的称谓故事中的两家被特意设计成“华”姓和“夏”姓,故事的交汇点放在可以称之为“社会之窗”的茶馆,茶客从“二十多岁”到“花白胡子”几乎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等等,这些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精巧构思,本文自然不再赘述。

《药》(鲁迅)

《药》(鲁迅)
要真正疗救中国,必须要舍此重新找“药”, 能根治这一症结的新药。
暗示语
两条线索写了两个悲剧, 一是华老栓财去子亡的悲剧, 一是夏瑜牺牲无人理解的悲剧。
—— 华夏的悲剧
人名暗示
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华”、 “夏”暗示了“华夏民族”之意。华老栓暗示 了辛亥革命前的人民群众。栓,是塞子的意思。 华老栓、华小栓,暗示了当时的广大群众(从 父辈到儿辈)的脑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 所塞住,尚未觉醒。瑜是美玉,夏瑜不仅暗示 指的是真实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了他是华 夏民族的精英,即先进的革命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 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①渲染气氛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走进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 二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后因父病, 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1898年考进南 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 1902年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 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 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 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 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 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社会意义 控诉封建统治的反动凶残
三、把握环境
找语句,析作用
(一)社会环境
体味下列文句,分析其体现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
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 圈。”
服饰:暗示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 家的。”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作者:张建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第三篇。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个先驱者夏瑜的命运悲剧。

反映清末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

小说里的“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血馒头。

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地统治着人们的清朝末年,把馒头蘸上被杀的人的鲜血,就被当成治疗肺痨病的灵丹妙药。

这个人血馒头既蘸满革命者的鲜血,联结着夏瑜牺牲的事件,又被华老栓夫妇当作医治儿子疾病的特效药,联结着他们夫妇的命运。

这样作品就出现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这就是华老栓夫妇及其小茶馆;一条是暗线,这就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

一、夏瑜悲剧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阅读鲁迅的悲剧小说可以发现,小说中人的价值的毁灭,并非如西方悲剧中一般,或者是由于无可抗拒的天命造成,如古希腊悲剧;或者是由于某种性格的缺陷引起,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与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1)造成人物悲剧也不相同。

鲁迅悲剧小说中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的根源在于“人物”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环境。

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自觉遵守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艺术原则,重视在小说中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环境对人物悲剧的根源性意义。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除去《药》中的夏瑜直接死于封建势力的屠刀之下,其余都是作为腐朽封建思想的毒害品与牺牲品而显示出深刻的悲剧性。

作为人物悲剧根源的社会生活环境,在最深层次上是指小说中所表现的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这些抓不着看不见的但又客观存在的内容,而深受其毒害,待人冷漠无情、不觉悟的下层民众又是具体层面的体现。

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交织一起构成巨大的罗网,笼罩着真诚淳朴的心灵,越拢越紧;不觉悟的民众让人感觉到冰冷、嘲笑、谴责,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导致处于其中有价值的人生的毁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无情地批判和抨击那吃人的罪恶的社会;才对牺牲者哀其不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眼睛阿义与革命者夏瑜的对话题记:宋朝末年,文天祥为元所俘,掳至大都。

面对元军百般威逼,百般利诱,终不为所动,毅然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者夏瑜因族人夏三爷的出卖而落在了清政府反动派的手里。

清政府为了将革命者一网打尽,决定派红眼睛阿义去盘盘底细,红眼睛阿义也想趁此捞点油水。

下面是两个人谈话的部分内容,现揭秘如下:
阿义(走进牢房,满脸堆着笑):喂,小兄弟,你几岁了?
夏瑜(转过头来,看了看阿义):二十二。

(空气里不时传来腥臭的气味,此时的夏瑜遍体鳞伤,蜷缩在墙角边。


阿义:我问你,你家里除了你老娘之外,还有其他人吗?
夏瑜:没有了。

阿义:你还有什么东西要我交给你娘吗?或者有什么话要说?
夏瑜:我哪还有什么东西!我仅有的三元钱已捐给革命事业了。

阿义(有点生气了):你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嘛非得干些造反之类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你啊你,你真是不孝啊,让四奶奶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里担惊受怕的。

夏瑜: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俺这可是为了咱们老百姓啊!这大清的天下本来就是我们大家的,何来大逆不道?
阿义(阿义气得脸色铁青):什么?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你,你,你这是人话吗?
夏瑜:你想想,当今的朝廷,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不革命咱们老百姓还能过活吗?
阿义:革命?革命就是造反,造反是要杀头的!喀嚓!
(阿义边说边做了一个杀头的姿势。


夏瑜:杀头?杀头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杀了我一个人,杀得了天下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吗?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的。

我看你也是穷苦人,日子过得也挺苦的,干脆你也加入我们的革命事业吧!
阿义:我参加你们的革命?什么鸟革命,革命有钱吗?革命就是革我的命!
夏瑜:等革命成功了,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你和我们一起革命吧!你看看那些当官的把你当人看了吗?他们整天把你当奴隶使唤啊!
阿义:我本来就是下人!
夏瑜:天生的贱货!
阿义(老羞成怒):什么?你胆敢骂我?死到到临头了,你还他妈的嘴硬!
(阿义跑上去扇了夏瑜两个嘴巴,又狠狠地踹了他几脚,鲜血已从夏瑜的嘴里流了出来。


夏瑜:可怜啊可怜!
(夏瑜露出鄙夷的神情。


阿义:我可怜?你他妈的疯了,简直是发了疯了!
(说着阿义又扇了夏瑜几巴掌。


“哈,哈哈,哈哈哈……”夏瑜放声大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阿义吓得往后退了退,急忙挫身逃出了牢房。

后记:不久,夏瑜就被清政府秘密杀害了。

过了四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夏瑜死后的第四年,腐败的清政府终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简评]:鲁迅先生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小作者在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药》后,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凭此对原文中红眼睛阿义与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一段谈话进行了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

不仅双方谈话的内容符合原文人物的身份、性格,而且赋夏瑜以“英雄”的称号,提升了革命者之为革命者的涵义,体现了小作者较高的文学感悟与鉴赏能力。

此外,前记、后记暗合文题,构思新巧。

发表于《作家教你写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