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2)

一元二次方程集体备课一. 教学内容:复习目标:(辅导时各位老师要学生掌握的点,每节课可以视情况巩固两点)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⑵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⑶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⑷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⑸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⑹了解数学解题中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三. 重点讲解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强调是三个)特点,即①是整式方程(重点强调);②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虑用公式法.(通过教材课后习题的演练,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利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时二次项系数时常不是一,而有些学生十字相乘法中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一的题目会无所适从,不妨多加练习,但厦门近三年的中考中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目)3 .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⑴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有根,有两个根,有两个不同的根分别代表⊿的取值范围);⑵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有两正根,两负根,一根正一根负,只有一个根大于某常数);针对只有一个根大于某一常数的题型举例如下:⑶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某一恒等式证明).举例如下: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⑴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系数;⑵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⑶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5. 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6. 本章解题思想总结:⑴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最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思想可将未知数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本章中,将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问题,将二次方程利用因式分解转化为一次方程等.⑵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通过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得出一般结论,如从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问题到配方法到公式法,再如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对于理解力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掌握公式法的求根公式的由来,以及怎样用两根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⑶分类讨论的思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在目前单元测试的压轴性题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举例如下:四. 易错点点拨易错点1: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的理解.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将整式方程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特别地,当二次项的系数用字母表示时,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不能漏掉(虽简单,但极易被学生忽略).易错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在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及常数项时,一定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注意同类项的合并与等号右边不为零的情况).易错点3: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易错点.”这样的方程时,千万不能在方程左右两边都除以x,从而造⑴是在解形如“2x x成方程丢根(告知学生原因,即当x=0时,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0的,无意义);⑵用配方法时,当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应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⑶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要先判断24b ac -必须非负才能求解; 举例如下:⑷利用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方程右边一定要变为0. 易错点4: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注意运用转化思想,如图形问题中,如何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另外,对于增长率问题,要把握基础数与总数的关系.特别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一定要会判断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两个解并非必须有一个是增根,二者都合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典型例题】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相关知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 2+bx +c =0(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复习策略: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是整式方程,然后是经过化简后能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1. ⑴下列方程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23(1)2(1)x x +=+B. 21120x x +-=C. 20ax bx c ++=D. 2221x x x +=-⑵方程215x x -=的一次项的系数是 .【评注】概念性的问题关键是抓住概念的本质.一元二次方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是整式方程;②化简后只含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考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相关知识: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复习策略:要判断一个值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只要将这个值代入一元二次方程,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相等,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例2. 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40m x x m -++-=有一个解是0,求m 的值.【评注】已知方程的解确定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有时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含两个待定系数的方程,这时要注意整体思想方法的运用.考点3:了解方程并判定方程根的情况相关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⑴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⑵当24b ac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⑶当24b 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反之也成立.复习策略: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①不解方程判别根的情况;②根据方程解的情况确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③求解与根有关的综合题.例3. ⑴(2007巴中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只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⑵(2007安徽泸州)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lB. m >-1C. m >lD. m <-1考点4:解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四种: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判断方程的特点,选择最佳解题方法,其基本思想是“ 降次”,把二次转化为一次.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根据方程的特点,选用最佳解法.复习策略:灵活选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从以下几点考虑:⑴对于形如x 2=a (a ≥0)或(mx -n )2=a (m ≠0, a ≥0)的方程,可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⑵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缺少常数项,或方程的右边为0,左边很容易分解因式,可考虑用因式分解法.⑶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是偶数时,可考虑使用配方法. ⑷如果用以上几种方法都不易求解时,可考虑用公式法求解. 例4. 解下列方程:⑴(x +1)2=12⑵(2x +1)(3x -1)=1 ⑶2x (x +2)+1=0⑷16-x 2-4x =0 ⑸3(x -2)2=x (x -2)由以上解析可以这样来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把原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然后计算b 2-4ac ,最后考虑用何种方法求解.如果b 2-4ac 是完全平方数,则用因式分解法,如果b 2-4ac 不是完全平方数且大于零,则用公式法,配方法实际是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因此,除题目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例5. 解方程:⑴(2007北京)解方程:2410x x +-=.⑵(2007浙江嘉兴)解方程:x 2+3=3(x +1).考点5: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相关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b 、c 为已知数,a ≠0,240b ac -≥)的两个实数根为12,x x ,则a cx x ,a b x x 2121=-=+.即: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个根的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复习策略:根与系数的关系存在的前提是:①a ≠0,即方程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②b 2-4ac ≥0,即方程一定有实数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考题主要是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的题型.例6. ⑴(2007山东淄博)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30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12,x x ,且满足2121x x x x =+.则k 的值为( )(A )-1或34 (B )-1 (C )34 (D )不存在⑵(2007四川德阳)阅读材料:设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两根为1x ,2x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12b x x a +=-,a c x x 21=.根据该材料填空: 已知1x ,2x 是方程2630x x ++=的两实数根,则2112x x x x +的值为______【评注】不解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两个代数式的值关键是把所给的代数式经过恒等变形,化为含12x x+,21x x ⋅的形式,然后把12x x +,21x x ⋅的值代入,即可求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常见的代数式变形有:①222121212()2x x x x x x +=+- ②12121211x x x x x x ++= ③212122221212()211()x x x x x x x x +-+= ④ 22112121212()2x x x x x x x x x x +-+=⑤12x x -= 考点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相关知识: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来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解释和检验.首先要把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可归结为:“设、找、列、解、验、答”:⑴设:是指设未知数,可分为直接设和间接设.所谓直接设,就是指问什么设什么;在直接设未知数比较难列出方程或者列出的方程比较复杂时,可考虑间接设未知数.⑵找:是指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⑶列:就是指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⑷解:就是求出所列方程的解.⑸验:分为两步.一是检验解出的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⑹答:就是书写答案,一定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的原则. 以上几个步骤中,审题是基础,找出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否恰当设元直接影响着列方程和解方程的难易,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解题的每一步.复习策略:1. 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⑴写未知数时必须写清单位,用对单位;列方程时,方程两边必须单位一致;答必须写清单位.⑵注意语言和代数式的转化,要把用语言给出的条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常见的应用题:⑴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这类问题的面积公式是等量关系,如果图形不规则,应分割或组合成规则图形,找出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⑵平均增长(降低)率问题:此类问题是在某个数据的基础上连续增长(降低)两次得到新的数据,解这类问题需牢记公式2(1)a x b +=或2(1)a x b -=,其中a 表示增长(降低)前的数据,x 表示增长或降低率,b 表示后来得到的数据,“+”表示增长,“-”表示降低.[方法·规律]:⑴解此类问题所列的方程,一般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⑵增长率不能为负数,降低率不能大于1.⑶营销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清楚几个名称的意义,如成本价、售价、标价、打折、利润、利润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梳理·总结]:此类问题常见的等量关系是:“总利润=总售价-总成本”或“总利润=每件商品的利润×销售数量,100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例7.据报道,我省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巨大,但合理利用量十分有限,2006年的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秸杆被直接焚烧了,假定我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不变,且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相同,要使2008年的利用率提高到60%,求每年的增长率.(取2≈1.41)例8. 一块矩形耕地大小尺寸如图1,如果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形的道路,如图1所示,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的面积为540m2,道路的宽应是多少?分析:在面积问题中有一些计算题,如采用平移的方法适当改变图形的形状,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此题如不采用“平移法”,很难人手.若把“之”字道路平移一下位置,变为图2,则此题即可迎刃而解.图1 图2考点7:一元二次方程中考阅读理解题例析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是近几年的一种新题型,由于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意识,而备受大家的关注,现略举几例与同学们共赏析.例9. (2006年福建晋江市)阅读下面的例题:解方程:x2—|x|—2=0解:(1)当x≥0时,原方程化为x2—x—2=0,解得:x1=2,x2=—1(不合题意,舍去).(2)当x <0时,原方程化为x 2+x —2=0,解得:x 1=1(不合题意,舍去),x 2=—2 ∴原方程的根是x 1=2,x 2=—2.请参照例题解方程x 2—|x —3|—3=0,则此方程的根是 . 例10. (2006年广东茂名市)先阅读,再填空解题:(1)方程x 2-x -12=0 的根是:x 1=-3,x 2=4,则x 1+x 2=1,x 1·x 2=-12;(2)方程2x 2-7x +3=0的根是:x 1=12,x 2=3,则x 1+x 2=72,x 1·x 2=32;(3)方程x 2-3x +1=0的根是:x 1= , x 2= . 则x 1+x 2= ,x 1·x 2= ; 根据以上(1)(2)(3)你能否猜出: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nx +p =0(m ≠0且m 、n 、p 为常数)的两根为x 1、x 2,那么x 1+x 2、21x x ⋅与系数m 、n 、p 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来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第3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特点,归纳猜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与系数的关系. 【中考再现】【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1、(2007巴中市)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的根的情况为( ) A.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只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2007安徽泸州)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2=+-m x x 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lB. m>-1C. m>lD. m<-13、(2007四川内江)用配方法解方程2420x x -+=,下列配方正确的是( )A. 2(2)2x -=B. 2(2)2x +=C. 2(2)2x -=-D. 2(2)6x -= 4、(2007四川成都)下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A. x 2+4=0B. 4x 2-4x +1=0C. x 2+x +3=0D. x 2+2x -1=0 5、(2007湖南岳阳)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 %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200(1+a%)2=148B. 200(1-a%)2=148C. 200(1-2a%)=148D. 200(1-a 2%)=148 6、(2007安徽芜湖)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B. m <-2C. m ≥0D. m <07、(2007湖北武汉)如果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c 的一个根,那么常数c 是( ) A. 2 B. -2 C. 4 D. -4 二、填空题1、(2007重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01322=--x x 的两根为1x 、2x ,则=+21x x2、(2007四川眉山)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c =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和2,则b =______;c =______.3、(2007浙江温州)方程220x x -=的解是 .4、(2007湖南怀化)已知方程230x x k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5、(2007四川成都)已知x 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 -1=0的实数根,那么代数式235(2)362x x x x x -÷+---的值为____.6、(2007江苏淮安)写出一个两实数根符号相反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22.1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知道各项及系数的名称.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板书:3x-5=0)这是一个什么方程?(稍停)3x-5=0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板书:一元一次方程).师: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生:……(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指准3x-5=0)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指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次数是1.师:一元一次方程是我们在初一已经学过的,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板书:x2-x=56)x2-x=56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板书:4x2-9=0)4x2-9=0也是一元二次方程,(板书:x2+3x=0)x2+3x=0也是一元二次方程,(板书:3y2-5y=7)3y2-5y=7也是一元二次方程.师:从这些一元二次方程,哪位同学能概括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等到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再叫学生)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指准x2-x=56)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师:请大家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读两遍.(生读)师: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指准方程)我们很容易判断x2-x=56,4x2-9=0,x2+3x=0,3y2-5y=7这些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板书:3x(x-1)=5(x+2))现在请大家判断,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让生思考一会儿)生:……(让几名学生发表看法)师:把这个方程两边去括号,得到3x2-3x=5x+10(边讲边板书:3x2-3x=5x+10),去括号后容易看出,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师:(指3x2-3x=5x+10)这个方程还可以继续整理,怎么继续整理?(指准方程)先把右边的5x和10都移到左边去,再合并,得到3x2-8x-10=0(边讲边板书:3x2-8x-10=0).师:(指原方程和3x2-8x-10=0)大家可以比较这两个方程,这个方程是这个方程经过整理得到的,这个方程的形式又简单又整齐,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师:从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成一般形式,一般形式就是ax2+bx+c=0这样的形式(边讲边板书:ax2+bx+c=0).师:(指准ax2+bx+c=0)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我们把ax2叫做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板书:其中a是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板书:b 是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板书:c是常数项).师:(指准3x2-8x-10=0)譬如,在这个方程中,二次项是3x2,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是-8x,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师:(指x2+3x=0)大家看这个方程,它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是什么?生:二次项是x2,二次项系数是1.(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指x2+3x=0)它的一次项、一次项系数是什么?生:一次项是3x,一次项系数是3.(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指x2+3x=0)它的常数项是什么?生:常数项是0.(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如有必要师作解释)师:(指4x2-9=0)大家再看这个方程,它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是什么?生:二次项是4x2,二次项系数是4.师:(指4x2-9=0)它的一次项、一次项系数是什么?生:……(多让几名同学回答)师:这个方程的一次项可以写成0x(边讲边板书:0x),所以这个方程的一次项是0x,一次项系数是0.师:(指4x2-9=0)它的常数项是什么?生:常数项是-9.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下面请大家利用这些知识来做几个练习.(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1.填空:(1)把5x2-1=4x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2)把4x2=8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3)把x(x+2)=15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4)把(3x-2)(x+1)=8x-3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 .2.填空:(1)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二次项系数为2,一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为-5,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2)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为3,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3)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二次项系数为5,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4)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6,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小结一下?生:……(让一两名学生小结)(作业:P28习题1)四、板书设计课题:22.1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2.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渗透转化思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解(根)的概念,直接开平方法.2.难点:直接开平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1)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其中是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2.填空:(1)把(x+3)(x-4)=0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2)把(2x+1)2=4x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结果是,其中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 .(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板书:2x-6=0)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生:(齐答)解是x=3.(师板书:解是x=3)师:(指准方程)2x-6=0的解是x=3,这话是什么意思?(稍停)把x=3代入方程,左边=2×3-6=0,右边=0,左边和右边恰好相等.2x-6=0的解x=3,意思是,x=3能使方程左右两边恰好相等.师:(板书:x2-x=0)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让生思考一会儿再叫学生)生:解是x=0.(师板书:x=0)师:(指准方程)把x=0代入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所以x=0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解.师:除了x=0,这个方程还有没有别的的解?生:x=1.(师板书:x=1)师:(指准方程)把x=1代入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所以x=1也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解.师:可见x2-x=0有两个解,一个解x1=0(边讲边标下标),另一个解x2=1(边讲边标下标).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板书:(根)),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指准板书)x2-x=0有两个根,一个根x1是0,另一个根x2是1.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练习.(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3.填空:在-4,-3,-2,-1,0,1,2,3,4这些数中,是一元二次方程x2-x-6=0的根的是 .4.填空:方程x2-36=0的根是x1= ,x2=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板书:x2-36=0)刚才我们求了x2-36=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x1=6,x2=-6.我们是怎么求的?我们是通过凑数字求的.大家可以想到,凑数字求根是有局限性的,什么局限性?(稍停)通过凑数字只能求那些很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如果方程稍微复杂一点,数字就不好凑了.譬如,我们把右边的0改为2x(边讲边把x2-36=0中的0改为2x),x2-36=2x这个方程就很难用凑数字来求根.所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不能光靠凑数字,还需要有专门的方法.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好几种,下面我们先来介绍第一种方法,叫直接开平方法(板书:直接开平方法).师:怎么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稍停)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师出示例题)例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4x2-9=0; (2)3(2x-1)2=15.(师边讲解边板书,解题过程如下所示)解:(1)原方程化成29x=4.开平方,得3x=2±,x1=32,x2=-32.(2)原方程化成2(2x-1)=5.开平方,得2x-1=,x1x2.师:(指准例题)从这两个题目,哪位同学会概括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生:……(让一两名好生概括)师:(指准例题)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三步,第一步把原方程化成x2=常数,或者含x的式子的平方=常数的形式(板书:第一步:化成什么2=常数);第二步开平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板书:第二步:开平方);第三步解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两个根(板书:第三步:解一元一次方程).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这三步来做两个题目.(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5.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1)解方程:2x2-6=0;解:原方程化成 .开平方,得,x1= ,x2= .(2)解方程:9(x-2)2=1.解:原方程化成 .开平方,得,x1= ,x2=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准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还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这么三步,第一步把原方程化成什么2=常数这种形式;第二步开平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是把二次降为一次(板书:降次);第三步解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两个根.(作业:P28习题3,P42习题1)四、板书设计x=3。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面积、速度等问题的情况?”(如花园的面积、小球落地的时间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标准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a. ax^2 + bx程的求解方法:
a.因式分解法
b.配方法
c.公式法(韦达定理)
3.能够运用以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速度等相关问题。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我注意到,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但在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过程中,可能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足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盲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优质教案

21.1 一元二次方程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3.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强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一、情境导入参加一次集会,如果有x个人,每两人之间都握一次手,共握了21次手,请你列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方程,并判断方程是什么类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识别下列选项中,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x2+1x2=1 B.3x2-2xy-5y2=0C.(x-1)(x-2)=3 D.ax2+bx+c=0解析:选项A中的方程分母含有未知数,所以它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选项B中的方程含有2个未知数,所以它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当a=0时,选项D中的方程不含二次项,所以它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排除A、B、D,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将方程化简后再进行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条件:一是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二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三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类型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确定字母系数关于x的方程(k+1)x|k-1|+k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k -1|=2,k +1≠0,∴⎩⎨⎧k =3或k =-1,k ≠-1.∴k =3.方法总结: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满足的条件: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构造方程,解出字母取值,并利用二次项系数不为0排除使二次项系数为0的字母取值,从而确定字母取值.探究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3x 2-2=5x ;(2)9x 2=16;(3)2x(3x +1)=17;(4)(3x -5)(x +1)=7x -2.解析:先分别将各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指出它们的各部分的名称.解:(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3x 2-5x -2=0,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5,常数项是-2.(2)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9x 2-16=0,二次项系数是9,一次项系数是0,常数项是-16.(3)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6x 2+2x -17=0,二次项系数是6,一次项系数是2,常数项是-17.(4)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3x 2-9x -3=0,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9,常数项是-3.方法总结: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特别要注意确认各项系数和常数项一定要包括前面的符号.探究点三:列一元二次方程(2015·深圳一模)在一张矩形的床单四周绣上宽度相等的花边,剩下部分面积为1.6m2.已知床单的长是2m ,宽是1.4m ,求花边的宽度.请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析:设花边的宽度为xm ,则由图可知剩下部分的长为(2-2x)m ,剩下部分的宽为(1.4-2x)m.∵剩下部分面积为1.6m 2,∴可列方程(2-2x)(1.4-2x)=1.6.方法总结:列方程最重要的是审题,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恰当的设出未知数,准确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探究点四: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类型一】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方程x2-2x=0的解为( )A.x1=1,x2=2 B.x1=0,x2=1C.x1=0,x2=2 D.x1=12,x2=2解析:把各选项中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只有选项C中的x1=0,x2=2都能使方程x2-2x=0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选C.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左右两边,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类型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意义求字母或代数式的值已知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1=0的一个根,则m的值是( ) A.1 B.-1C.0 D.无法确定解析:根据方程的根的概念,直接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但考虑到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由此得,(m-1)+1+1=0,解得m=-1,此时m-1=-2≠0,∴m=-1.故选B.方法总结:方程的根是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在涉及方程根的题目中,我们一般是把这个根代入方程左右两边转化为求待定系数的方程来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学生励志寄语: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明白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九年级数学上册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2)由已知,得:(x +3)2=2 直接开平方,得:x +3=± 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 解下列方程:(1)2x 2+1=3x (2)3x 2-6x +4=0 (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 (2)(x-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 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 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 2a )2即(x +b 2a )2=b 2-4ac4a2∵4a 2>0,当b 2-4ac≥0时,b 2-4ac4a2≥0 ∴(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 2a =±b 2-4ac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 +1)=0 (2)3x(x +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0)的两根为x 1=-b +b 2-4ac2a,x 2=-b -b 2-4ac 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0)∵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 (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5x-3=0 (2)9x+2=x2(3)6x2-3x+2=0(4)3x2+x+1=0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__,宽为__(50-2x)cm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2=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 +c =0(a ≠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 ≠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 3-2x 2+5=0; (2)x 2=1; (3)5x 2-2x -14=x 2-2x +35;(4)2(x +1)2=3(x +1);(5)x 2-2x =x 2+1; (6)ax 2+bx +c =0. 解:(2)(3)(4).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2.将方程3x(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x 2-3x =5x +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2-8x -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求证:关于x 的方程(m 2-8m +17)x 2+2mx +1=0,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证明:m 2-8m +17=(m -4)2+1, ∵(m -4)2≥0,∴(m -4)2+1>0,即(m -4)2+1≠0.∴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 2-8m +17≠0即可.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 2+10x +12=0的根? -4,-3,-2,-1,0,1,2,3,4.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 =-2或x =-3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10x +12=0的两根.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1-x 2=0; (2)2(x 2-1)=3y ; (3)2x 2-3x -1=0; (4)1x 2-2x =0;(5)(x +3)2=(x -3)2;(6)9x 2=5-4x. 解:(1)是;(2)不是;(3)是; (4)不是;(5)不是;(6)是.2.若x =2是方程ax 2+4x -5=0的一个根,求a 的值. 解:∵x =2是方程ax 2+4x -5=0的一个根, ∴4a +8-5=0, 解得a =-34.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解:(1)4x 2=25,4x 2-25=0;(2)x(x -2)=100,x 2-2x -100=0.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别强调a≠0.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 配方法(1)1. 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 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x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__10×6x2=1500__,由此可得__x2=25__,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__±5__,即x1=__5__,x2=__-5__.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x-1)2=5及方程x2+6x+9=4?方程(2x-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__2x-1=±5__,即将方程变为__2x-1=5和__2x-1=-5__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x -1)2=5的两个解为x 1=__1+52,x 2=__1-52__.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方程x 2+6x +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x +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 __x +3=±2__ ,方程的根为x 1= __-1__,x 2=__-5__.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p ≥0)或(mx +n)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 =±p 或mx +n =±p.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解下列方程:(1)2y 2=8; (2)2(x -8)2=50; (3)(2x -1)2+4=0; (4)4x 2-4x +1=0. 解:(1)2y 2=8, (2)2(x -8)2=50, y 2=4, (x -8)2=25, y =±2, x -8=±5, ∴y 1=2,y 2=-2; x -8=5或x -8=-5, ∴x 1=13,x 2=3; (3)(2x -1)2+4=0, (4)4x 2-4x +1=0, (2x -1)2=-4<0, (2x -1)2=0, ∴原方程无解; 2x -1=0, ∴x 1=x 2=12.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x 2=p(p ≥0)或(mx +n)2=p(p ≥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 +1)2=7; (2)y 2+2y +1=24; (3)9n 2-24n +16=11.解:(1)-1±73;(2)-1±26;(3)4±113.点拨精讲: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x +n)2=p(p ≥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错的是漏掉负根.2.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 2+1)x -3=0的一个根是1,求a 的值. 解:±1.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 -1)2-6=0 ; (2)x 2-4x +4=5; (3)9x 2+6x +1=4; (4)36x 2-1=0; (5)4x 2=81; (6)(x +5)2=25; (7)x 2+2x +1=4.解:(1)x 1=1+2,x 2=1-2; (2)x 1=2+5,x 2=2-5; (3)x 1=-1,x 2=13;(4)x 1=16,x 2=-16;(5)x 1=92,x 2=-92;(6)x 1=0,x 2=-10; (7)x 1=1,x 2=-3.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降次”思想.3.理解x 2=p(p ≥0)或(mx +n)2=p(p ≥0)中,为什么p ≥0?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1 配方法(2)1.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掌握配方法和推导过程,能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 -a)2=b 的过程.(2分钟)1.填空:(1)x 2-8x +__16__=(x -__4__)2; (2)9x 2+12x +__4__=(3x +__2__)2; (3)x 2+px +__(p 2)2__=(x +__p 2__)2.2.若4x 2-mx +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__±12__.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 ,并且面积为16 m 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设场地的宽为x m ,则长为__(x +6)__m ,根据矩形面积为16 m 2,得到方程__x(x +6)=16__,整理得到__x 2+6x -16=0__.探究:怎样解方程x 2+6x -16=0?对比这个方程与前面讨论过的方程x 2+6x +9=4,可以发现方程x 2+6x +9=4的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而方程x 2+6x -16=0不具有上述形式,直接降次有困难,能设法把这个方程化为具有上述形式的方程吗?解:移项,得x 2+6x =16,两边都加上__9__即__(62)2__,使左边配成x 2+bx +(b 2)2的形式,得__x 2__+6__x__+9=16+__9__,左边写成平方形式,得__(x +3)2=25__,开平方,得__x +3=±5__, (降次)即 __x +3=5__或__x +3=-5__, 解一次方程,得x 1=__2__,x 2=__-8__.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为了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解下列方程:(1)3x 2-1=5; (2)4(x -1)2-9=0; (3)4x 2+16x +16=9.解:(1)x =±2;(2)x 1=-12,x 2=52;(3)x 1=-72,x 2=-12.归纳:利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应该遵循的步骤: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 (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 1.填空:(1)x 2+6x +__9__=(x +__3__)2; (2)x 2-x +__14__=(x -__12__)2;(3)4x 2+4x +__1__=(2x +__1__)2. 2.解下列方程:(1)x 2+6x +5=0; (2)2x 2+6x +2=0; (3)(1+x)2+2(1+x)-4=0. 解:(1)移项,得x 2+6x =-5,配方得x 2+6x +32=-5+32,(x +3)2=4, 由此可得x +3=±2,即x 1=-1,x 2=-5. (2)移项,得2x 2+6x =-2,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3x =-1, 配方得x 2+3x +(32)2=(x +32)2=54,由此可得x +32=±52,即x 1=52-32,x2=-52-32.(3)去括号,整理得x2+4x-1=0,移项得x2+4x=1,配方得(x+2)2=5,x+2=±5,即x1=5-2,x2=-5-2.点拨精讲:解这些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5分钟)如图,在Rt△ABC中,∠C=90°,AC=8 m,CB=6 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 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 2(8-x)(6-x)=12×12×8×6,即x2-14x+24=0,(x-7)2=25,x-7=±5,∴x1=12,x2=2,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答: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点拨精讲: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式.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2x 2-4x -8=0; (2)x 2-4x +2=0; (3)x 2-12x -1=0 ; (4)2x 2+2=5.解:(1)x 1=1+5,x 2=1-5; (2)x 1=2+2,x 2=2-2; (3)x 1=14+174,x 2=14-174;(4)x 1=62,x 2=-62. 2.如果x 2-4x +y 2+6y +z +2+13=0,求(xy)z的值.解:由已知方程得x 2-4x +4+y 2+6y +9+z +2=0,即(x -2)2+(y +3)2+z +2=0,∴x =2,y =-3,z =-2.∴(xy)z =[2×(-3)]-2=136.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2 公式法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2. 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2分钟)用配方法解方程:(1)x 2+3x +2=0; (2)2x 2-3x +5=0. 解:(1)x 1=-2,x 2=-1; (2)无解.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2a,x 2=-b -b 2-4ac2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 ±b 2-4ac 2a 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 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x =-b ±b 2-4ac 2a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5)一般地,式子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 2-4ac.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 (1)2x 2-3x =0; (2)3x 2-23x +1=0; (3)4x 2+x +1=0.解:(1)x 1=0,x 2=3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x 2=3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B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当m 为何值时,方程(m +1)x 2-(2m -3)x +m +1=0,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解:(1)m <14; (2)m =14; (3)m >14.3. 已知x 2+2x =m -1没有实数根,求证: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明:∵x 2+2x -m +1=0没有实数根, ∴4-4(1-m)<0,∴m <0.对于方程x 2+mx =1-2m ,即x 2+mx +2m -1=0, Δ=m 2-8m +4,∵m <0,∴Δ>0, ∴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 2-3x -32=0; (2)16x 2-24x +9=0;(3)x 2-42x +9=0 ; (4)3x 2+10x =2x 2+8x. 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2=0 ; (2)x 2-2x -14=0;(3)x 2+4x +8=2x +11; (4)x(x -4)=2-8x ;(5)x 2+2x =0 ; (6)x 2+25x +10=0. 解:(1)x 1=3,x 2=-4; (2)x 1=2+32,x 2=2-32; (3)x 1=1,x 2=-3;(4)x 1=-2+6,x 2=-2-6; (5)x 1=0,x 2=-2; (6)无实数根.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 2-4ac ≥0的前提下,把a ,b ,c 的值代入x =-b ±b 2-4ac 2a(b 2-4ac ≥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a ,b ,c 的值,再算.出b 2-4ac 的值、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3 因式分解法1. 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 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2分钟)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am +bm +cm =(__a +b +c__)m ;(2)a 2-b 2=__(a +b)(a -b)__; (3)a 2±2ab +b 2=__(a ±b)2__.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 m/s 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 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x -4.9x 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设物体经过x s 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x -4.9x 2=0, ① 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 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 x(10-4.9x)=0,于是得x =0或10-4.9x =0, ② ∴x 1=__0__,x 2≈2.04.上述解中,x 2≈2.04表示物体约在2.04 s 时落回地面,而x 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 s 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 m.点拨精讲: (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如果a ·b =0,那么a =0或b =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x +1)(x -1)=0,那么__x +1=0或__x -1=0__,即__x =-1__或__x =1.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1)x(x -8)=0; (2)(3x +1)(2x -5)=0. 解:(1)x 1=0,x 2=8; (2)x 1=-13,x 2=5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 2-4x =0; (2)4x 2-49=0; (3)5x 2-20x +20=0.解:(1)x 1=0,x 2=4; (2)x 1=72,x 2=-72;(3)x 1=x 2=2.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x 2-4x =0; (2)3x(2x +1)=4x +2; (3)(x +5)2=3x +15. 解:(1)x 1=0,x 2=45;(2)x 1=23,x 2=-12;(3)x 1=-5,x 2=-2.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4x 2-144=0; (2)(2x -1)2=(3-x)2; (3)5x 2-2x -14=x 2-2x +34;(4)3x 2-12x =-12. 解:(1)x 1=6,x 2=-6; (2)x 1=43,x 2=-2;(3)x 1=12,x 2=-12;(4)x 1=x 2=2.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 2+x =0; (2)x 2-23x =0; (3)3x 2-6x =-3; (4)4x 2-121=0; (5)(x -4)2=(5-2x)2. 解:(1)x 1=0,x 2=-1; (2)x 1=0,x 2=23;(3)x 1=x 2=1; (4)x 1=112,x 2=-112;(5)x 1=3,x 2=1.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 m 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 m. 则可列方程2πx 2=π(x +5)2.解得x 1=5+52,x 2=5-52(舍去). 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 m.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 =0得 a =0或b =0,即“二次降为一次”. 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 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b a ,x 1x 2=ca .2. 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1:完成下表: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 ②x 2+px +q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 1+x 2=-p ,x 1x 2=q. 自学2:完成下表: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 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ax 2+bx +c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 1+x 2=-b a ,x 1x 2=c a.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ax 2+bx +c =0的两根x 1=2a ,x 2=2a.x 1+x 2=-b a ,x 1x 2=c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3x -1=0 ; (2)2x 2+3x -5=0; (3)13x 2-2x =0.解:(1)x 1+x 2=3,x 1x 2=-1; (2)x 1+x 2=-32,x 1x 2=-52;(3)x 1+x 2=6,x 1x 2=0.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6x -15=0; (2)3x 2+7x -9=0; (3)5x -1=4x 2.解:(1)x 1+x 2=6,x 1x 2=-15; (2)x 1+x 2=-73,x 1x 2=-3;(3)x 1+x 2=54,x 1x 2=14.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 ,b ,c.2.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解:另一根为32,k =3.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 =-3代入方程先求k ,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已知α,β是方程x 2-3x -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1α+1β; (2)α2+β2; (3)α-β. 解:(1)-35;(2)19;(3)29或-29.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5; (2)5x 2-1=4x 2; (3)x 2-3x +2=10; (4)4x 2-144=0. 解:(1)x 1+x 2=3,x 1x 2=-15; (2)x 1+x 2=0,x 1x 2=-1; (3)x 1+x 2=3,x 1x 2=-8; (4)x 1+x 2=0,x 1x 2=-36.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C ) A .7x 2-12x +5=0 B .6x 2-13x -5=0 C .4x 2+21x +5=0 D .x 2+15x -8=0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 ,b ,c.2.当且仅当b 2-4ac ≥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3.要注意比的符号:x 1+x 2=-b a (比前面有负号),x 1x 2=ca(比前面没有负号).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自学指导.(12分钟)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 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x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x +1)__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x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x +1)(x +1)__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__(x+1)2=121__,解得__x=10或x=-12(舍)__,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x__,则十位数字为__(6-x)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x)+x,新两位数为__10x+(6-x)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x)+x][10x+(6-x)]=1008__,解得 x1=__2__,x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 A.x(x+1)=2550B.x(x-1)=2550C.2x(x+1)=2550D.x(x-1)=2550×2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x-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x(x-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x(x-1)=2550. 故选B.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有1+x+x2=91,即x2+x-90=0,解得x1=9,x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x,则列方程为:__x2+(x+4)2=10(x+4)+x-4__.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 C )A.2和4 B.6和8 C.4和6 D.8和102.教材P21第2题、第3题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2. 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1. 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x)n=b,其中a是原有量,x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0.01)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x)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x)2=3000__.解得__x1≈0.23,x2≈1.77__.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0.23__.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列方程:__6000(1-y)2=3600__.解得__y1≈0.23,y2≈1.77(舍)__.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__元,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x)(1+x)__元,即__5000(1+x)2__元.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x)2=7200__.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x·80%,其他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则1000+2000x·80%+(1000+2000x·80%)x·80%=1320,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解得x1=-2(不符,舍去),x2=0.125=12.5%.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青山村种的水稻2011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 kg,2013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 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则有7200(1+x)2=8460,解得x1=0.08,x2=-2.08(舍).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点拨精讲:传播或传染以及增长率问题的方程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
九年级数学上册 22.1《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2.1 一元二次方程课题:设计人:授课人:设计时间:授课时间:教学设计授课备注22.1 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点关键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那么梯子的底端距墙多少米?108设梯子底端距墙为xm,那么,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列表:x 0 1 2 3 4 5 6 7 8 …问题2.一个面积为120m2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m,•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苗圃的宽为xm,则长为_______m.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列表: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老师点评(略)二、探索新知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其它解吗?问题2呢?老师点评:(1)问题1中x=6是x2-36=0的解,问题2中,x=10是x2+2x-120=0的解.(3)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1)中还有x=-6的解;问题2中还有x=-12的解.为了与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只有一个解的区别,我们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回过头来看:x2-36=0有两个根,一个是6,另一个是-6,但-6不满足题意;同理,问题2中的x=-12的根也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4,-3,-2,-1,0,1,2,3,4.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例2.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64=0 (2)3x2-6=0 (3)x2-3x=0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解:(1)移项得x2=64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8即x1=8,x2=-8(2)移项、整理,得x2=2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2即x1=2,x2=-2(3)因为x2-3x=x(x-3)所以x2-3x=0,就是x(x-3)=0所以x=0或x-3=0即x1=0,x2=3三、巩固练习教材P33思考题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设长为xcm,则宽为(x-5)cm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请根据列方程回答以下问题:(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2)完成下表:x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x2-5x-150(3)你知道铁片的长x是多少吗?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的根.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则宽(x-5)<0,不合题意.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则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2)x 1011 12 1314 15 16 17 ……x2-5x-150 -100-84-66-46-240 26 54 ……(3)铁片长x=15cm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及它与以前的解的相同处与不同处;(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六、布置作业1.教材P34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方程x(x-1)=2的两根为().A.x1=0,x2=1 B.x1=0,x2=-1 C.x1=1,x2=2 D.x1=-1,x2=22.方程ax(x-b)+(b-x)=0的根是().A.x1=b,x2=a B.x1=b,x2=1aC.x1=a,x2=1aD.x1=a2,x2=b23.已知x=-1是方程ax2+bx+c=0的根(b≠0),则a cb b =().A.1 B.-1 C.0 D.2二、填空题1.如果x2-81=0,那么x2-81=0的两个根分别是x1=________,x2=__________.2.已知方程5x2+mx-6=0的一个根是x=3,则m的值为________.3.方程(x+1)2+2x(x+1)=0,那么方程的根x1=______;x2=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如果x=1是方程ax2+bx+3=0的一个根,求(a-b)2+4ab的值.2.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求证:-1必是该方程的一个根.3.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小明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变形,即在(21xx-)2-2x21xx-+1=0,•令21xx-=y,则有y2-2y+1=0,根据上述变形数学思想(换元法),解决小明给出的问题:在(x2-1)2+(x2-1)=0中,求出(x2-1)2+(x2-1)=0的根.答案:一、1.D 2.B 3.A二、1.9,-9 2.-13 3.-1,1-2三、1.由已知,得a+b=-3,原式=(a+b)2=(-3)2=9.2.a+c=b,a-b+c=0,把x=-1代入得ax2+bx+c=a×(-1)2+b×(-1)+c=a-b+c=0,∴-1必是该方程的一根.3.设y=x2-1,则y2+y=0,y1=0,y2=-1,即当x2-1=0,x1=1,x2=-1;当y2=-1时,x2-1=-1,x2=0,∴x3=x4=0,∴x1=1,x2=-1,x3=x4=0是原方程的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1节的内容,它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方程。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新的解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讲解与演示: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合作交流中讨论解题思路和解法。
4.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训练。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一元二次方程
课时
本学期
第课时
日期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知识技能: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数学思考: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点
难点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时间
一、情境引入【问题情境】
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归纳: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三、范例点击
例1将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
,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主体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去括号、移项等步骤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指出各项系数.
在学生指出各项系数的环节中,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得到方程的解,比如可以用尝试的方法取x=1、2、3、4、5等,发现x=8时等号成立,于是x=8是方程的一个解,如此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课外作业,使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
6
10
5
10
10
5
板
书
设
计
22.1一元二次方程
问题定义例题
教
后
记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2.作业:课本P27习题22.1第1、2题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分析设出合适的未知数,列出方程回答问题【设计意图】
由实际二次方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这一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
例2猜测方程的解是什么?
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作根).
四、反馈练习
课本P27练习1,2课本P28练习1、2题
五、小结作业
1.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种途径寻找方程的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以及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总结.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几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