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动物案例
水里的动物-幼儿园主题教案

水里的动物-幼儿园主题教案主题:水里的动物教学目标:1.了解水里的动物,认知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并掌握简单水生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知识。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3. 引导幼儿尊重生命,珍惜水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教学内容:1. 水中动物2. 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外貌、习性和生活习惯。
3. 故事:《安迪的水族馆》。
教学重点:1. 认知水中动物,了解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
2. 引导幼儿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鱼类需要水中含氧量高的环境等。
2. 帮助幼儿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传递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观察水中动物的图片1. 老师给孩子们展示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猜测、描述它们的特点:-2. 老师向幼儿介绍水中动物的名称、种类与习性,让孩子们初步了解。
活动二:模拟游泳池1. 在室内用蓝色的床单或者塑料布铺在地上,模拟游泳池的样子。
2. 老师示范游泳的姿势,并让孩子模仿学习。
活动三:玩水1. 老师为孩子们挑选些个性漂亮的小充气玩具,教孩子们如何溜水、戏水,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玩水的乐趣。
活动四:颜色拼贴海洋生物1. 老师把海洋生物的背景及主体制作好,让孩子用各色的贴纸进行拼贴,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幼儿总结,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如何保护海洋动物在游泳池中?我们如何爱护环境?第二课时故事《安迪的水族馆》1. 老师为幼儿们讲述故事《安迪的水族馆》,并用图片协助。
2. 幼儿跟着故事情节学习不同的水生动物的名称和种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幼儿通过这个故事,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珍贵,同时也感知了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二:编制水中生物手偶1. 幼儿们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来编制出自己喜欢的水中生物,并用纸板固定。
鲶鱼效应的经典案例

鲶鱼效应是指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某种变化刺激下,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会受到某个突出个体的行为影响,从而引起类似行为的集体效应。
下面就鲶鱼效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并通过经典案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鲶鱼效应是由大家熟知的黑鲶鱼种群行为而得名。
黑鲶鱼是一种游弋在泥泞的湖泊和河流中的底栖鱼类,在水中行走时会产生一道道明显的波纹。
据观察,当一只黑鲶鱼在前进的过程中产生了波纹,周围的鲶鱼会受到波纹的引导而跟随它的方向前进。
这个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在社会和商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往往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下面列举了几个相关案例以证明鲶鱼效应的存在。
首先是购物行为。
在实体店或网购时,当某个商品受到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往往会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人的选择,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具有专业知识或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的选择。
例如,一款被明星代言或网红推荐的产品往往会引起消费热潮,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明星或网红代言的产品一定是好的。
其次是社交媒体的传播。
鲶鱼效应在社交媒体中尤为明显。
当一条帖子、一种新闻或一段视频被大量的用户转发和评论时,更多的用户会注意到这条信息,然后进一步转发和评论,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很多企业和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求曝光和传播效应的原因之一。
此外,鲶鱼效应在政治和选举中也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当某个候选人在民意调查中排名上升时,他的支持者往往会更加积极地宣传和拥护他,从而引起更多的选民关注,增加他当选的概率。
这种候选人的鲶鱼效应可以通过引发更多的选民投票和参与政治活动来表现出来。
总之,鲶鱼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和商业领域的心理现象,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推动和引导作用。
了解和利用鲶鱼效应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和社会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和受众的需求。
动植物物种知识:知名的大白鲨

动植物物种知识:知名的大白鲨大白鲨,英文名为Great White Shark,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掠食者之一。
它生活在深海中,是海洋食物链的顶端。
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凶猛的性格,是人类最大的梦魇之一。
大白鲨的形态特征:大白鲨身体长达6米,重达2吨。
它有一个典型的鲨鱼形状的身体,渐尖的头部,两排尖齿咬合,大的背鳍和尾鳍。
它的身体颜色通常为灰色或蓝灰色,背部的颜色较深,腹部的颜色较浅。
它的皮肤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每个鳞片都有一个小钻孔,使鲨鱼的身体表面感觉很光滑。
当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鳞片会起到降低水阻的作用。
大白鲨的生活环境:大白鲨生存于全球的沿海水域,最常见的地方是南非、澳大利亚和加州等地区。
它们喜欢深海,但也会在大陆架(指从海岸线向外延伸到深水海底的沉积浅滩、台地和丘陵)和潟湖等浅水区域活动。
另外,大白鲨喜欢水温相对较低的海域,通常在水温在12-24℃的区域中超过食物。
大白鲨还有一个奇特的习惯,它们会在狂暴的海浪中狂暴游泳。
大白鲨的饮食习惯:大白鲨是掠食者,以鱼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
虽然它们被称为大白鲨,但它们实际上大多数吞噬的都是海豹、海狮、企鹅、海龟、海豚或其它鲨鱼。
大白鲨有特殊的攻击技巧,首先它会沉默无声地游到猎物附近,再猛然捕捉。
大白鲨有一千多颗牙齿,每颗牙齿都可在3-4天内自行更换。
长长的尖牙以积极的方式向下弯曲,以便更好地咬住猎物。
大白鲨的繁殖:大白鲨在交配前会经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前篇章,雌性会选择多个雄性,从而将最佳的基因带给下一代。
交配过程中,雄性大白鲨会咬住雌性鳃的肉,制造独特的闻味物质,以便将自己的香味留给伴侣。
怀孕期为一年,小白鲨出生时通常有1-2米长,而且不依赖母亲,它们直接就可以生存。
与其它鲨鱼不同的是,大白鲨是胎生动物,小白鲨在体内孵化成熟,母鲨产下小鲨来后,就不再照顾它们,并且还可能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白鲨与人类的关系:大白鲨被认为是最致命的掠食者之一,并被称为人类的“杀手”。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里的动物》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里的动物》教案教案:认识水中的动物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材料:水槽、放大镜、水生植物、鱼缸、模拟水生动物(可用纸板制作)活动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引导幼儿回忆他们以往的水中生物观察经历,并询问他们对水中动物的认识。
2.观察水生植物(20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水生植物放入水槽中,给孩子们放大镜,让他们仔细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叶子、茎、根等部分,并和他们一起讨论水生植物的功能和特点。
3.模拟水生动物实验(30分钟)教师提前准备好纸板制作成模拟水生动物的形状,并在每个模拟动物上写上动物的名称。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模拟水生动物,并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让他们分类、比较水生动物的形状和颜色等。
4.水中动物观察(20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到鱼缸旁边,指导他们观察缸内的鱼和其他水中动物。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问一些问题,比如“鱼是如何呼吸的?”“鱼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
5.总结和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教室,让他们坐成一个大圈。
教师与幼儿讨论他们观察到的水中动物,问一些问题,比如“水中动物和陆地动物有什么不同?”“你们最喜欢哪种水中动物?”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并交流。
6.游戏时间(2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水生动物相关的游戏,如“追逐小鱼”、“模拟水中动物行为”等,让幼儿通过游戏巩固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7.活动总结(10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表达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问他们一些问题,如“你觉得这次活动最有趣的是什么?”“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学到了什么?”等。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了水中生活的动物,并学会使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工具。
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危机重重杀人无数

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危机重重杀人无数海洋是一个暗藏着危机的地方,里面暗藏着很多危险的地方,在远古时代,就有史前十六大海洋巨兽,而在现在海洋里也不安全,有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
下面小编为你收集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资料,碰到这些生物你还是逃命吧。
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1、澳洲艾基特林海蛇澳洲艾基特林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生活在热带海域地区,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
它长着一张大嘴,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
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数十分钟内就会死亡。
在世界上十大毒蛇排行榜上排名第2。
艾基特林海蛇与箱水母居住于同一个海域。
要知道箱水母可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水母,没有之一。
箱水母的毒性可以说人只要触碰就会死亡。
而艾基特林海蛇能与箱水母共同生活在一片海域里,可见其毒性之强大。
2、箱水母方水母(又称箱水母),有毒,人若触及其触手,30秒便会死亡,被认为是最致命的水母,没有之一。
世界上最危险的水母是澳洲的箱水母,它的毒性比眼镜蛇毒(5分钟内杀死一个人)还厉害。
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之一。
被箱型水母刺到之后,受害者会感到一阵突然的灼烧痛,接着受害者的心脏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会停止跳动。
一个箱型水母体内所带的毒液足以杀死50个成年人。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海,20多年来因方水母而中毒身亡的人数是死于鲨鱼之口的人数的5倍。
人类即使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细胞,都可能会导致死亡。
3、沙岩海葵海葵长在水中的食肉动物,海葵是刺胞动物。
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而且海葵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
生长在百慕大的沙岩海葵,其毒性更大,被称为世界上最厉害的生物毒素,比氰化钾还厉害得多,是已知非蛋白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其毒性比河豚毒素还要大几十倍。
4、河口鳄河口鳄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爬行动物。
成年河口鳄体长可达6米,体重超过1吨。
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很大,以致它们一旦离开了水便无法生活。
为适应水中生活,减少阻力,它们的后肢消失,前肢变成划水的浆板。
身体成为流线型,酷似鱼。
因而它们的潜水能力很强,海豚(小型齿鲸)可潜至100-300米的水深处,停留4-5分钟,长须鲸可在水下300-500米处呆上1小时,最大的齿鲸--抹香鲸能潜至千米以下,并在水中持续2小时之久。
鲸鲸生长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胎生,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
体长可达三十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俗称“鲸鱼”。
“鲸”这个汉字的造法明白地表示,古人认为鲸是一种大鱼,“鲸鱼”一词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不能责怪造字者缺乏生物学常识,因为包括鲸、海豚和鼠海豚(体型较小的海豚)在内的鲸类动物(cetaceans)实在是同鱼太像了:长长的身体呈流线型,尾巴的形状像叶片,后肢退化缩小到没有、只在身体内部还能寻到一点残迹,这些特征无一不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迁徒生活是鲸的共同习性,像鱼类的回游,候鸟的迁徙一样,不过时间、季节和地点各不相同罢了。
迁徙是鲸的一种本能,也是生存所迫。
当然,蓝鲸也不例外。
蓝鲸迁移的距离很大,夏天,它们生活在极地水域,以邻近浮冰边缘的大量磷虾为食。
当冬天来临时,它们迁移到温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数千公里。
据悉,一头蓝鲸只用47天时间,游程就达3000公里以上。
如此超长的旅程使得它们远离进食基地,长达4个月之久的时间内概不进食。
以积蓄的储能为生。
座头鲸捕食方法很巧妙,先在水下朝上发射一串串气泡,在水面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气泡就像气枪一样使磷虾受惊而向圆圈中心集中,座头鲸张着口从圈中心浮出吞而食之。
由于座头鲸口大,取食的效率很高,每头露脊鲸每天要吃3~4吨磷虾。
鲸偏吃小虾的原因:其实偏爱吃小虾的是须鲸,因为它们没有牙齿,喉咙又小,所以不能咀嚼,只能靠吃小鱼、小虾过活。
它们吃鱼、虾时只要把口一张,鱼虾随着海水一起进入口中,然后把嘴一闭,海水从须缝间流出口外,只剩下食物了。
水里的动物教案大班

以下是一个大班水里的动物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水生动物,如鱼、虾、螃蟹等。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水生动物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保护水生动物和水资源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水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2. 准备关于水生动物的绘本或视频。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水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讲解和讨论:教师简单讲解一些常见水生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与幼儿一起讨论。
3. 观察和描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生动物,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
4. 保护意识: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水生动物和水资源,如不乱扔垃圾、不捕捉保护动物等。
5.创作活动:鼓励幼儿用水彩、泥塑等方式创作自己喜欢的水生动物。
四、活动延伸
1.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如参观水族馆或实地观察河流、湖泊中的水生动物。
2.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如画出自己喜欢的水生动物或写一篇关于水生动物的小短文。
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2.培养学生对不同生物的了解和趣3.练习观察和描述能力二、教学内容1.介绍水中生物界的分类2.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4.进行实验,了解水中生物的生理反应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水中生命体,可以配合图片、视频,提前准备多媒体播放设备。
并且,可以预先准备一个带有多种水生生物的水族箱,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这些水生动物及其水下生态系统。
2.引入通过图书、图片等展示水下生态,让学生进入课堂,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水下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知识讲解(1)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首先让学生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这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让学生对它们有个最初认识。
(2)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将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概括成表格,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它们在水中的形态、移动、以及繁殖等特点。
(3)水生生物的生理反应接下来,进行水生生物的生理反应实验。
例如,将鱼打麻油,观察它们对所在水中的反应;让蜗牛在水中浮动时关注其呼吸和身体运动等等。
这些实验将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水生生物,了解生命的神奇之处,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4.活动设计在讲授完知识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活动设计,例如,对于蜗牛、水母等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者组织学生制作一个假水族箱,让学生通过模拟水生动物的生活和运动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
5.结束语课程结束后,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参观并亲身体验生物生存的现场,收集有趣的体验和见闻,让这些新认识、童心和回忆埋深在我们的生命里,当我们再次到达与生物相处的水源中,或感受到海浪的冲击时,这股深深的认识流向我们的一举一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的动物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培养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制定探究计划并实施计划。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材料准备:《水中的动物》多媒体课件,活鲫鱼若干条,透明鱼缸或水槽若干个,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纱布、细线等),滴管,滴瓶(内装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过,“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觉得压卷。
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不息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就选择在水中安家。
它们有的生活在池塘小溪里,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里,还有的畅游在辽阔神秘的大海里…
教师:(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录象)在湛蓝的大海里生活着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动物,其中有些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哪
些是你熟悉的呢?你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两种呢?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水中动物多。
学生:踊跃介绍各种水中动物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增长了知识,觉得大开眼界。
海葵、海蛰、珊瑚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学生:腔肠动物),书中提到的水螅也是腔肠动物,但它们生活在淡水中;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的身体柔软,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学生:甲壳动物);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善于跳跃,生活在水边,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属于?(学生:两栖动物);鲸用肺呼吸,四肢已退化演变为鳍,是生活在海中的?(学生:哺乳动物);在水中最常见的是?(学生:鱼类)。
教师:在水中的动物中,最常见的、我们接触最多的是鱼,我们吃的水产品中,数量最多的也是鱼。
鱼终身生活在水中,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或游动嬉戏,或静伫停留。
鱼为什么适合在水中生活?教师:屏幕显示鲫鱼的外形图并用指示线标明腮、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侧线等名称。
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透明的鱼缸,里面有一条鲫鱼。
请同学们边观察游动的鲫鱼,边对照屏幕图示,认识鲫鱼各部分的名称。
可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观察鲫鱼在水中的活动状况,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鲫鱼的内容,思考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并尝试作出假设?
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假设。
学生A:鱼鳍与鱼的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有关,鱼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学生B:鲫鱼体表有粘液,能减少水的阻力。
、
学生C:鲫鱼有鳃,所以能在水中呼吸。
学生D:鲫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学生……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只是种种猜测或假设,正确与否,需要实验加以验证。
请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刚才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4——5人一小组,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假设制定实验方案。
假设一:鱼鳍与鱼的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有关。
教师: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取两条活鲫鱼,一条不作任何处理,另一条用塑料板或纱布固定鱼鳍。
固定鱼鳍后静置1-2min后观察,纪录固定不同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
思考: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min 才记录现象?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学生回答:(略)
实验表明:
背鳍: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若失去,会失去平衡而侧翻。
胸鳍和腹鳍:平衡,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
尾鳍:决定运动方向,若失去,鱼不会转弯。
鱼前进,也靠尾鳍的摆动,跟行船时摇橹一样。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假设二:鳃与鱼的呼吸有关。
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
实验方案:
1、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纱布包扎鳃盖,防止水由鳃盖下流出。
3、用棉花堵在鳃盖下。
4、用凡士林涂抹鳃丝使之于水隔绝。
实验现象:方案1中,观察到稀释的红墨水由鱼口吸进去,从鳃盖后缘流出来。
方案2、3、4中,观察鱼的呼吸情况,虽然时间长短不同,但都可以看到鱼头伸出水面、张开口、奄奄一息的状况。
实验表明: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假设三:侧线与感知水流的方向有关。
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
实验方案:取2条大小形态相同的活鲫鱼,用泥土把一条鲫鱼侧线鳞片上的小孔全部封闭,另一条鱼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放入甲、乙2个盛水的玻璃缸里。
用玻璃棒沿缸壁缓缓搅动清水,流速由慢到快,注意观察甲乙两个玻璃缸中鱼的运动方向。
思考:这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甲缸中的鲫鱼游动无一定的方向,而乙缸中的鲫鱼先顺水游动,不久又逆水游动;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甲缸中的鲫鱼侧线被封闭了,所以甲缸中的鲫鱼游动无一定方向。
学生:讨论归纳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基本特征:
1、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梭形,适合在水中游动。
3、体表覆盖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4、鱼鳍与鱼的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有关,鱼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5、用鳃呼吸。
6、侧线感知水流的变化,使鱼准确改变游泳方向。
教师: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许多,它们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教学反思:本节课探究的是“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态特征”,虽然学生已经具有鲫鱼在水中生活的常识,但究竟是鲫鱼的哪些器官影响鲫鱼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知识。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水中的各种动物—水中的各种鱼—水中的鲫鱼,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引出探究主题—鲫鱼,通过分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用纱布包扎鳃盖,防止水从鳃盖下流出,探究鱼的呼吸器官;用纱布包扎鱼鳍,观察鱼的运动,等等。
然后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探究性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创新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学效果较好。
探究性教学,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