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
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
博学,工辞章。
事亲孝。
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
调醴泉尉,累迁殿中侍御史。
忤宰相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
明皇大喜,即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
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至德二年,朝于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颜体楷书的特点

颜体楷书书法特点江宁中专张昌宝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共同了解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书法特点。
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一、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书史亦称颜鲁公。
为人刚直不阿。
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
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
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且为后世立则。
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中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中年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颜体笔法32式,你值得拥有

颜体笔法32式,你值得拥有!书法寻常道2019-03—01 18:32:33颜体笔法32式1、横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右上推调整笔锋紧接着向右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右上边缘,之后向右下顿圆,最后向左回锋收笔。
如“一、二、三”等字。
有些短横的写法与上述有所不同,比如左粗右细横,收笔变为提;而左细右粗横的起笔则为露锋起笔,如同写点。
2、竖——垂露竖竖常常在一个字中起支撑作用,特别是中竖宜挺直有力。
竖按收笔的方法和形态不同,有垂露、悬针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为;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如写点画,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左下转调整笔锋即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左边缘,之后向右转锋提笔回收,如“十、干、非”等字.根据字形需要,垂露竖还有直、曲,有正、斜之分。
曲形的,如“因”字;倾斜的,如“中"的侧竖,“五”的中竖。
还有上粗下细的,如“草字头”中的竖。
3、竖——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前部分与垂露竖,当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长度时,一边向下行笔,一边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
但要注意提笔不可过早,否则,笔画过于头重脚轻,支撑不起字的结构。
只有当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画的时候,才可以用悬针竖。
如“十、井、川"等字。
4、撇—-长撇撇画有多种写法,在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位写法各异。
其中长撇有斜撇、竖撇、直撇三种,写法为:斜撇、直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再向左下中锋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处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
斜撇如“左、在、少"等字,中间稍弯富有弹性,直撇如“者"字,整体直行,竖撇如“月、用"等字,起笔如竖画,开始三分之二部分直下。
5、撇——短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然后转锋向右下渐渐提笔出锋,整体由粗变细、短而直.短撇在字头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千、斤”等字;短撇在字的左部时,形态较斜,如“乍、佳、爪”等字。
颜体的艺术风格

颜体风格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书史亦称颜鲁公。
为人刚直不阿。
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
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
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
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
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欧体----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赵体----开创赵体,风流著称。
用笔圆转,清腴华润。
翰墨书魂纵横南北大唐中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书法异军突起,成就了我国书法艺术史的巅峰。
颜体的出现,开宗立派,垂范后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其光彩夺目的一页。
颜真卿之所以有上述品德及业绩,这是与他的良好的文墨修养所分不开的。
总体来说,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少颜阶段(26岁——50岁)。
该阶段颜真卿创作了《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扶风孔子庙堂碑》等作品。
此时期的作品,是颜体的酝酿时期,这些作品集中凸现了颜真卿刚正品格的雏形。
中颜阶段(50岁——65岁)。
该阶段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郭家庙碑》、《元结碑》等作品,阔达平整,风格雄强,气势磅礴,端庄浑厚,气势磅礴。
此阶段,颜真卿书法作品刚正雄伟、气势磅礴的风格趋于成熟。
老颜阶段(65岁以后)。
该阶段颜真卿书法作品如《干燥禄字书》、《竹山堂联句》的风格较中颜阶段更为庄重雄厚,笔力更为深沉雄健,苍劲厚重,气势雄伟。
颜体书法心得(模板20篇)

颜体书法心得(模板20篇)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为个人定位和目标明确提供支持。
如何克服拖延症,更好地完成任务和目标?总结是一个总结错失的机会、总结倒霉的经历、总结失败的原因的过程。
颜体书法心得篇一颜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颜体书法所蕴含的深邃和韵味。
通过学习颜体书法,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而且受益良多。
以下将分享我学颜体书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颜体书法令我受益良多。
颜体书法强调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和意境深远。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画和构造,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笔法和技巧。
通过不断地操练,我逐渐掌握了颜体书法的基本要领,并且得以提高自己的写字技巧。
颜体书法注重线条的起落和变化,这要求我在布局和构图上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通过学习颜体书法,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字体美感,还培养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特鉴赏能力。
其次,学习颜体书法让我深切体会到书法的独特魅力。
颜体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书写特点,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颜体书法的字体端庄稳重,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恢宏大气的美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颜体书法的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笔法,颜体书法能够表达出东方文化中那种含蓄而深奥的魅力,让人在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的美。
再次,学习颜体书法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颜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习颜体书法不仅需要掌握其独特的笔法和技巧,更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例如,《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颜体书法中表现出来,强调着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和谐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颜体书法,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颜体字的特点

颜体字的特点颜真卿的行草书具有既凝练浑厚,又有纵横跌宕的特色。
他用笔气势充沛,巧妙自然,并有篆籀气息,但他的行草书仍不失魏、晋的准绳。
颜真卿的书法理论,流传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
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起笔与收笔: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
」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
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提笔与顿笔: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
「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
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
终使字成形。
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
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
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
「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
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
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
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
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
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
」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
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
颜体书法鉴赏PPT一

《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诸书 体传世最多, 被称为中国书 苑的一大宝库、 百代楷模。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 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 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 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 也。”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 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 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 至今的有:《多宝塔碑》、《东方朔 画赞碑》、《臧怀恪碑》、《郭家庙 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 颂》、《元结碑》、《颜勤礼碑》、 《颜氏家庙碑》等,还有传世墨迹 《裴将军诗》《祭侄文稿》、《自书 告身帖》等。
颜真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楷书一改以秀劲
取姿、欹侧取势的圣教书风, 融合了许多秦汉时期的郁勃、 两晋的古朴、北朝的雄浑、 唐初的秀逸和中唐的肥劲, 常被称为集诸家之大成。
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 行,共230字。纵28.2厘 米,横72.3厘米,现台 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行书《祭侄文稿》
笔画:中部粗于首尾,力大气沉。 边缘凹凸不平,凝涩不浮华。 许多笔画成为“飞白” 。
结构:多数字(四面微凸,雄浑饱满)。 少数字(笔画重叠,显得茂密)。
文末
第三列
六十五岁以后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臻妙绝 顶的时期,《颜勤礼碑》、《自书告身 帖》、《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碑》以 及《裴将军诗》等作品,都是其晚期的登 峰之作。
启功先生说:“鲁公书, 非独为有唐八法之宗,亦古 今书苑不之祖。其铭石之作,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莫不 衣钵相沿。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首列
裴 将 军 诗
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具有 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 龙变化,气势磅礴。
颜体楷书超详细教程

颜体楷书超详细教程
一、笔画学习
笔画是构成颜体楷书的基本元素,学习笔画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在颜体楷书中,笔画的特点是粗细、轻重、缓急、提按等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
1.1 横画:颜体的横画起笔多用藏锋,收笔多用回锋,笔势向左延伸。
在书写时,要注意控制好笔画的粗细和轻重变化。
1.2 竖画:颜体的竖画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回锋,笔势向下延伸。
在书写时,要注意控制好笔画的粗细和轻重变化。
1.3 撇画:颜体的撇画起笔多用露锋,收笔多用回锋,笔势向左下延伸。
在书写时,要注意控制好笔画的粗细和轻重变化。
1.4 捺画:颜体的捺画起笔多用逆锋,收笔多用回锋,笔势向右下延伸。
在书写时,要注意控制好笔画的粗细和轻重变化。
二、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是构成颜体楷书的基本单位,学习偏旁部首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一步。
在颜体楷书中,偏旁部首的变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偏旁部首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规则。
2.1 字头:字头是字的顶部,对整个字的结构和美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颜体楷书中,字头的形状多样,如秃宝盖、宝盖头、山字头等。
2.2 字底:字底是字的底部,对整个字的结构和美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颜体楷书中,字底的变化丰富多样,如四点底、皿字底、心字底等。
2.3 左偏旁:左偏旁是字的左侧部分,对整个字的平衡和美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颜体楷书中,左偏旁的变化丰富多样,如单人旁、双人旁、三点水等。
2.4 右偏旁:右偏旁是字的右侧部分,对整个字的平衡和美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颜体楷书中,右偏旁的变化丰富多样,如言字旁、鸟字旁、金鱼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临帖时对范字结构特征的掌握,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而本人能力实在有限,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
一日整理书籍时在九零年第五十八期《青少年书法》上发现黄伟建先生的一篇文章恰好为我解决了这个难题,特全文录入以备学习之用,并向黄先生致敬!【正文】我在中学教书法时,用选自《颜勤礼碑》的《中学生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为课本,教学中力求在写好单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颜体的结构与气韵。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临习体会,总结了颜书的基本特征,并用口诀形式授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记忆,较快掌握颜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现将口诀介绍如下:左低右高,中间细弯;三点成弧,四点如横。
横细竖粗,撇短捺长;撇细捺粗,左多右少。
两竖并立,并非怀抱;两捺双设,一正一反。
口形部位,上宽下窄;口内短横,两头不连。
左右结构,互相依靠;天盖地载,帽盆适当。
间距相等,左右对称;穿插避让,遥相呼应。
左低右高,是指横画。
在颜书中几乎所有的横画都是左低右高的,并非一条水平线。
中间细弯,是指一个字的主长横,总是中间比两端略细一些,而且中间向上弯曲,整体成一弧形。
如“直、军、士”的主长横。
三点成弧,四点如横。
则是说三点水的三点应在一条弧线上。
如“沈”。
而四点底的四点如同一横,应左低右高。
如“马、兼”。
横细竖粗,是颜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曾、直、军、侍”。
但粗细比例不能太过。
撇短捺长。
撇捺同时出现在一个字中,则往往是这样。
如“人、泉、豪”。
撇细捺粗。
同一字中的撇与捺,总是捺粗一些。
如“文、不”。
左多右少是指横与竖相交的结构中,竖画理应一部分平分横的地方,颜书却有意将竖画右移(或者说将横左移),使横画在竖的左边长于右边。
如“在”的末笔,“士”的长横,“直”的长横也有类似的情况。
两竖并立,并非怀抱。
很多人在学习颜体时有意将并立的两竖写成向外凸弧形,如同合抱的手臂,以为这样才有颜味。
岂不知反而有损颜体的形象。
如例字中“强”的两个口就是这样。
两捺双设,一正一反。
如“食”有两捺,人字头的捺就写成反捺。
口形部位,上宽下窄。
如“直、四、泉”的口部都是上宽下窄的。
口内短横,两头不连。
这也是颜书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酒、曾、军”口内只有一短横时,此短横的两端常常是不与竖画相粘。
“童、量”等字也是这样。
左右结构,互相依靠。
如“侍”左边的单人旁向右倒,右边的“寺”各左倒,而整个字却十分稳当。
“强”也是如此。
天盖地载,帽盆适当。
天盖的字头如同一顶帽,要盖得住下面,地载的字底如同一个盆,能承起上面。
但帽盆大小又要恰到好处,如“军、益”。
间距相等。
这在《颜勤礼碑》中体现最多。
象“直”的六横;“在”的三横;“服”的四竖;大致上是相等的。
又如“岷”的右部,三横与下提之间的距离也大致相等。
左右对称。
《颜勤礼碑》是颜书中较平正、较均称的。
许多字的结构成轴对称。
如“文”的撇和捺在长短、高低、弯度等几方面是对称的。
它们的交点在中心线(即对称轴)上。
又如“曾”的左右竖画在高低、长短、斜度上是对称的。
再如“不”的长撇与反捺的长度虽不对称,但收笔的高度是对称的,“重量”是对称的。
另外象“外、军、寅、四、京”等许许多多的字都有类似的对称现象。
穿插避让。
如果笔画之间能互相穿插就能避免“散架”现象。
如“铭”的右长撇穿插在偏旁的末笔上,增加了紧凑感。
又如“姪”的女字旁的反捺伸进右边的“至”中,使之左右不脱节。
而有些画应缩短,以避发生“碰撞”。
如“孙”的第三笔—提,右边几乎不出头,又如“馆”的两捺均收缩成点,以留出更多的空位让给右部,这样就不觉拥挤。
遥相呼应。
往往一笔的末端的方向对着下一笔的起首,如“酒”的第三点的方向朝着第四笔横画的起首。
“阳”的刀钩钩向撇画的起首。
这些都反映了笔画的连贯性。
每写一笔都要想到下一笔的位置,这也叫做字的气韵。
《颜勤礼碑》全文颜真卿《颜勤礼碑》释文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寜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
”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上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秘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寜安乡之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众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碑侧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玄《神道碑》。
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着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牓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
属玄宗监国,专掌令画。
滁、沂、豪三州刺史,赠秘书监。
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厯畿赤尉丞、太子文学、薛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
会宗,襄州参军。
孝友楚州司马。
澄,左卫翊卫。
润,倜傥,涪城尉。
曾孙春卿,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碑阴蜀二县尉。
故相国苏颋举茂才,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
偃师丞、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累迁太常丞,摄常山太守,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
城守陷贼,东京遇害,楚毒参下,詈言不绝,赠太子太保,谥曰:“忠,曜卿,工诗善草隶,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
旭卿,善草书,胤山令。
茂曾,讷言敏行,颇工篆籀,犍为司马。
阙疑,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参军。
允南,工诗,人皆讽诵之。
善草隶书判,频入等第,厯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
真长,耿介举明经。
幼舆,敦雅有酝藉,通《班汉书》,左清道率府兵曹。
真卿,举进士,校书郎。
举文词秀逸,醴泉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
七为宪官,九为省官,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公。
允臧,敦实有吏能,举县令,宰延昌。
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
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多无禄早世。
名卿倜、佶、伋、伦,并为武官,玄孙纮,通义尉,没于蛮。
泉明,孝义有吏道,父开土门佐其谋,彭州司马。
威明,邛州司马。
季明、子干、沛、诩、颇、泉明男诞,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俱蒙赠五品京官。
浚,好属文。
翘、华、正,并早夭。
颎,好五言,校书郎。
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
顗,凤翔参军。
頍,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
并不幸短命。
通明,好属文,项城尉。
顪,温江丞。
觌,绵州参军。
靓,盐亭尉。
颢,仁和有政理,蓬州长史。
慈明,仁顺干蛊,都水使者。
颖,介直,河南府法曹。
頔,奉礼郎。
颀,江陵参军。
颉,当阳主簿。
颂,河中参军。
项,卫尉主簿。
愿,左千牛。
頥、颒,并京兆参军。
頩、须、、并童稚未仕。
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众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着姓略》。
小监、少保,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
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众君之羣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当代谓之学家。
非夫君之积德累仁,贻谋有裕,则何以流光末裔,锡羡盛时?小子真卿,聿修是忝。
婴孩集蓼,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莫追长老之口。
故君之德美,多恨阙遗。
铭曰:(铭阙)繁体碑陽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並書君諱勤禮,字敬,琅琊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事見《梁》、《齊》、《周書》。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
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今為京兆長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詁訓。
仕隋司經局校書、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臻屢屈焉。
《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
後加踰岷將軍。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属,拜記室參軍,加儀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顏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祕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識量弘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祕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