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二、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
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
度和对外联系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区域的类型(a)
乡村 地域
城镇 地域
范围
产业结构特 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a)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 工业和建筑 业
我国三次 产业的划 分
第三产业指除第 一、第二产业以 外的其他各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地区: 第一产业比重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 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8日星期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 1、概念(a) • 区域( Region ):一定的地域空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主要特征有: (b) (l )界线有实有虚。 (2) 内部相对一致,区间差异明显。 (3)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 (4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 面状
点状
点状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为勇功于的第开路始二,产才能业找到成 第二、三
主
为主
产业为主
对外经济联系 不太密切 密切
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 小
影响
大
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 、区域产业结构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 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古巴比 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证明。 教材P23 思考 提示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形式的差异。本则 案例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发生 的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以 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并着重讲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 存与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分布区的
是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便利的交通运输
答案 解析
D.丰富的水产品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方法技巧 “纵横捭阖”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进行: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 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和发展方向。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 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 式如图所示:油、水力等能源资源,
等金属资源,煤道炭路、航道、港口等
状铁况矿。
交通
灌溉、 、三
、铜矿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22021/9/122021/9/129/12/2021 2:55:37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22021/9/122021/9/12Sep-2112-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2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课

石油对外依赖度过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安全的危害 ①获取境外资源的难度加大; ②利用境外资源的成本陡增; ③资源运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 (2)题。
(1)图中影响 d 曲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 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❽动态理解储油构造--油气田的形成 最初,岩层水平,油分散在含油层,水分散在含水层,气分散 在含气层中。褶皱开始形成时,随着岩层的弯曲,水油气开始出现 不均匀分布,水油气都开始顺着岩层向地势低的地方(向斜槽部)流 动。油气密度较小,浮在含水层之上的岩层中,只能在背斜的岩层 中汇集,形成油气富集区(称为“储油构造”)。
4.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举例
土地资源、水资源 、气候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等
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
❷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
非可再生资源
产、 能源矿产)
5.战略性矿产资源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 国际竞争力 具有战 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 响和 制约作用的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造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❺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间接导致我国人口 、城市及 _经__济__发__展__水__平_的区域差异。 (3) 缓 解 我 国 水 资 源 时 空 分 布 不 均 问 题 的 措 施 ①修建大型 蓄水 工程。 ② 跨流域调水工程。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单元内容包括三大块:区域、区域差异、区域发展阶段。
测试卷的设计是根据三大知识点,设计了12道选择、两个综合题,第13题是考查东北部分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区位,第14题考查海南、新疆两个区域的自然状况及发展方向。
学生总体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思路不规范,语言组织不规范,卷面布局不调理的毛病,这是整个讲评课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讲评的重点应该是规范学生审题、答题、语言、布局的规范性,所以讲评课学案的设计包括两大块:试题答案和补救训练题目。
补救题目设计两个,一个是区域对比,选择新疆和江苏两个省份;另一个是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间交流。
试题的讲解采用学生为主体、师点拨的思路,把学生的不规范答案做在课件中,让学生自己点评答案,给出得分,体会如何使答题规范。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生为主体,教为引导,探究学习和发现法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区域间的差异性、开放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理解: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案教学、多媒体教学。
采用讲评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纠错基础知识;采用典型错答案为案例,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试题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学会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明白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生自己对答案的评判,培养学生答题能力;通过补救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文字、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加深对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理解;理解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难点:并探讨其原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篇1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次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进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浇灌、相宜的气温、充分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四周b.临海型工业基地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靠→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四周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爽,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基础达标练考查点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答案 a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生存进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通道: 三大通道:
三西” 北——“三西”坑口电站和黄河上游水电 华北 三西 坑口电站和黄河上游水电→华北 三峡水电为核心→华中 中——三峡水电为核心 华中、华东 三峡水电为核心 华中、 西南贵州乌江、 南——西南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电站→广东 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电站 广东
3、中部——崛起 、中部 崛起 六省( 六省(湘、鄂、皖、赣、晋、豫) 重要商品粮基地,有电力、冶金、机械、化工、 重要商品粮基地,有电力、冶金、机械、化工、 纺织等工业优势。 纺织等工业优势。
对策:加强现代农业和商品粮基地建设, 对策:加强现代农业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有 农业和商品粮基地建设 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 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问题: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与水土保持, 问题: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与水土保持,西电东送中部通 道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商品粮棉基地建设, 道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商品粮棉基地建设,荆江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 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 )、工业 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 旅游业、 旅游业、交通运输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 不利影响
区域发展——关注各区域 关注各区域 区域发展
1、西部——大开发 、西部 大开发 ——西北六省(新、青、甘、宁、、陕、内蒙古) 西北六省( 、、陕 内蒙古) 西北六省 气候干旱,水源匮乏,荒漠化问题突出; 气候干旱,水源匮乏,荒漠化问题突出; ——西南六省(藏、滇、黔、桂、川、渝) 西南六省( 西南六省 气候湿润,地形崎岖, 气候湿润,地形崎岖,交通落后
对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做好 对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 搞好就 工作,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搞好就 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区域发展——关注各区域 关注各区域 区域发展
交通拥挤 人口稠密 发达地区 资本过剩 生产 成本 资本 上升 技术 边远地区 经济 效益 劳动力 下降
产业 集聚 效应
污染严重 资源不足
北煤南运路线: 北煤南运路线:
1、山西的煤:大秦线——秦皇岛 、山西的煤:大秦线 秦皇岛——海运(渤海、黄 海运( 秦皇岛 海运 渤海、 东海、南海) 华东、 海、东海、南海)——华东、华南 华东 2、山西、河南、山东的煤:太焦线、焦兖日线 、山西、河南、山东的煤:太焦线、焦兖日线——日 日 照港——海运(黄海、东海、南海)——华东、华南 海运( 华东、 照港 海运 黄海、东海、南海) 华东 3、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华南 、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 华南 4、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 武汉——河运 、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武汉 武汉 河运 (长江)——华东 长江) 华东 5、安徽的煤:淮南线 裕溪口——河运(长江)— 河运( 、安徽的煤:淮南线——裕溪口 裕溪口 河运 长江) —华东 华东
意义: 意义:
缓解东部缺电局面;平抑东部电价;减轻东部环境压力; 缓解东部缺电局面;平抑东部电价;减轻东部环境压力;把 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产业转移原因分类: 产业转移原因分类:
1、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 、因为当地的环境、 区域转移。 区域转移。 ——美国东北部产业向西、向南转移,对迁出地而 美国东北部产业向西、向南转移, 美国东北部产业向西 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 言,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会造 成就业问题。 成就业问题。 2、为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转移。 、为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转移。 ——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台商的机电、工厂 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 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 台商的机电、 企业转移到大陆,对于迁入地来说可以增加就业。 企业转移到大陆,对于迁入地来说可以增加就业。 3、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 、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 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 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 向山区转移,使广东产业布局趋向“均衡分布、平衡发展” 向山区转移,使广东产业布局趋向“均衡分布、平衡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水资源 南水 北调 能源资源
南 多
北 少
西 西气 西电 东 多 东输 东送 少 缩小东西差距
缩小南北差距
实现我国经济、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调水线路 源地 供水区
东线
长江下游扬州
中线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 三峡
西线
长江上游及支 流 长江上游金沙江 淮河和黄河下游、海河平原、京津 及其支流雅砻江、 淮河和黄河下游、海河平原、 及其支流雅砻江、 地区、 海河流域 地区、黄河下游 大渡河 较大 差 较小 较好 地势较复杂但 可自流北方 较大 最好 地势高, 地势高,地 形复杂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
生 产 成 本 地 区 差 异
原材料价格 工资与地价
降低成本 产 业 转 移 开拓市场
促进欠发达 地区发展
带来生态问题
公用事业费用
2、台湾产业向大陆迁移 、
廉价劳动力
较低土地价格
加速产业化 台湾产业 大陆 创造就业机会
广阔市场
众多发展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
对策: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 对策: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 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经济 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经济 和优势产业
区域发展——关注各区域 关注各区域 区域发展
2、东北——振兴 、东北 振兴 气候冷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气候冷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重要农林业基 地和工业基地。 地和工业基地。
区域发展——关注各区域 关注各区域 区域发展
4、东部——加快发展 、东部 加快发展 三大城市群经济发达,矿产、能源短缺, 三大城市群经济发达,矿产、能源短缺,华北缺 水严重
对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 对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 产业结构升级 发挥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中、 济,发挥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中、西 部地区多种形式的合作。 部地区多种形式的合作。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大纲要求: 高考大纲要求: •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含义。 •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方式的影响。 • 产生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 境的影响。 境的影响。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 时间 概念 区 地理 发 差异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综合 特征 域 环境 展 含 与人 差 发展阶段 空间结构 结构 义 类活 异 衡量指标 产业结构 动 东、中西部差异 空间 区域经济联系 差异 南方与北方差异 西部大开发 东西部地区 资源跨区 产业 经济合作 域调配 转移 经 合 我 意 案 影 特 影 济 作 国 义 例 响 点 响 趋 含 成 势 义 效
水量 水质 工 程 量
地形、 地形、 地势影 响 可用配 套设施
黄河以南需 梯级提水, 梯级提水, 以北可自流
好,京杭运河 及沿线湖泊
较好
差,可利用 的设施
背景: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
北地区。水电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 北地区。水电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 利用。煤炭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 利用。煤炭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 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能源消耗量很大。 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能源消耗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