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西兴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6 猫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 猫》课件(共83张PPT)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 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 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 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资料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担任中国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 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 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家属 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2、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 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 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讨论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 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 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 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 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 “更难过得多”。
2、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 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请用第一人称 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3、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 心情是怎样的? 4、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 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5、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 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 忏悔之情。
品味语言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 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 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 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 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 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 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读准字音
污涩( sè ) 怂恿(sǒng yǒng ) 蜷伏( quá n) 诅咒( zǔ ) 红绫( lí ng ) ng ) 怅然( chà ng ) 惩戒( ché 婢女( bì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课件

4、车上是食用土狗,非宠物狗,不能因自己爱狗 而强迫他人爱狗,为什么只救狗不救鸡鸭牛羊,为 什么只救狗不救人?社会上贫穷不公那么多,人都 救不过来,却在解救阿猫阿狗,有多少人面对孤苦 伶仃的流浪老人、残疾人连个钢镚都不肯拿出来, 满脸冷漠?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重,有人愿意为狗做出这些事 很欣慰,这热情这爱心很让人感动,但我们更希望 看到的是,有更多的人愿意为社会上太多太多的弱 势和不幸的人们给予帮助,更希望看到的是多一些 人为流浪乞讨无家可归的老人孩子,为身患重病却 无力医治等死神降临的人们付出爱心,就像我们在 读完《猫》的悲剧后,别忘了文中还有一位备受欺 凌冷落而无力辩护的人类---张婶。还是那句很老 很老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 美好的人间。
来得可怜 活得可怜 去得可怜
启示: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人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 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 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有一天 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 猫死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 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 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 猫。”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 许会认得归途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 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 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两个 月以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课件新人教版

研讨(yántǎo)交流
读
(找原句),我看到了
一只
猫。
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抓住细节描写, 这样才能(cáinéng)凸显这景、物的特点。
第十三页,共27页。
它便扑过来(guò〃 lái)抢,又扑过去抢 。
第十四页,共27页。
有时(yǒushí)蝴蝶安详地飞过时, 它也会扑过去捉。
第十五页,共27页。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布置(bùzhì)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猫或其它动物的短文。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从隔壁(gébì) 要来的
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从舅舅(jiù jiu)
家要来
浑身黄色的
的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结局
对我 的
影响
很活泼 宠 物
一缕
病死 酸辛
更加
活泼
宠物
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第十一页,共27页。
整体感知(默读课文)
第三次养猫(重点 (zhòngdiǎn)):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第十八页,共27页。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 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写几句话,注意(zhù yì):事实清楚,证据 充分。)
第十九页,共27页。
案件(ànjiàn)定性:
冤
案
案件(ànjiàn)反思:
1、案件的真相(zhēnxiàng)是什么?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 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八页,共27页。
了解(liǎojiě)作者郑振铎
七年级语文下册 26《猫》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4.按句式说话:“对 ,我想说:
。”
1.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 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细节描写并作简要分析。 (1)“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 的动态和情态,显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写出 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 可爱模样。 (3)“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 阳。”“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 么似的。”表现了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 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 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 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 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 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 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 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猫
更 活 泼 更
有 趣 的 猫
1.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情色彩,来领悟文章的思想 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 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 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 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 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 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 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 中杂记》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猫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 的?(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 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用作者的口气为前两只小猫写一则悼词:
天堂里的花白小猫:虽然你在人世间 只停留了两个月,但你给我们全家带 来了很多的欢乐。你的病来的如此突 然,即使是三妹的红铃铛,也无法挽 救你的生命。你离去后,全家人的心 里都很酸辛,最难过的莫过于三妹了, 因为她早已把你当作她的小侣了。
铺垫 对比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课堂小结
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 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 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 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 要同情弱小者。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
26 猫
情境引入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自主预习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长乐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 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 动的积极倡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 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 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 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 无,大 家不喜 欢,不 大注意 它。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 过得 多。 永不 养猫。
合作探究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 的?(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 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用作者的口气为前两只小猫写一则悼词:
天堂里的花白小猫:虽然你在人世间 只停留了两个月,但你给我们全家带 来了很多的欢乐。你的病来的如此突 然,即使是三妹的红铃铛,也无法挽 救你的生命。你离去后,全家人的心 里都很酸辛,最难过的莫过于三妹了, 因为她早已把你当作她的小侣了。
铺垫 对比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课堂小结
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 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 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 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 要同情弱小者。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
26 猫
情境引入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自主预习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长乐人,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 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 动的积极倡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 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 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 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 无,大 家不喜 欢,不 大注意 它。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 过得 多。 永不 养猫。
合作探究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猫》课件 新人教版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猫
郑振铎
1、指出三次养猫的具体情况; 2、找出生动的细节描写并分 析,具体探究芙蓉鸟被害案件;
3、写出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同情并关注弱小动物。
了解作者郑振铎
• (1898—1958),福建长乐 县人。现代作家、文学 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 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 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 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 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 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 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 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 图谱》《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海燕》 《山中杂记》等
布置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猫或其它动物的短文。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 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 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写几句话,注意:事 实清楚,证据充分。)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1、案件的真相是什么?作者的 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 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不断进 行自我完善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 气人了,叫人愤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猫
郑振铎
1、指出三次养猫的具体情况; 2、找出生动的细节描写并分 析,具体探究芙蓉鸟被害案件;
3、写出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同情并关注弱小动物。
了解作者郑振铎
• (1898—1958),福建长乐 县人。现代作家、文学 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 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 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 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 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 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 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 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 图谱》《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海燕》 《山中杂记》等
布置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猫或其它动物的短文。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 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 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写几句话,注意:事 实清楚,证据充分。)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1、案件的真相是什么?作者的 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 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不断进 行自我完善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 气人了,叫人愤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6.《猫》ppt课件

2、对于这样一个人,针对他使丑猫受冤并且遭打而死这件事,你能否给 他些忠告?
自由发言: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 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 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讨 论: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
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4)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 30_34 )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答: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 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 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 怎么做?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 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 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 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 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 想感情。
自由发言: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 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 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讨 论: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
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4)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 30_34 )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答: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 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 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 怎么做?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 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 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 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 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 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6课猫课件

妄( )下断语
wàng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以及 这三次养猫的经历带给他的不同感受,进而 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
我和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它们的结局怎样? 对它们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同学 完成以下表格
❖ 3,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 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 次呢?
铺垫
对比
1.“芙蓉鸟事件”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三只猫遭遇不幸 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 的发展变化?
作者情感变化:
❖第一只猫:愉悦 → 酸辛 难过
↓
❖第二只猫:快乐 → 怅然 愤恨
↓
❖第三只猫:厌恶 → 忏悔→自责
❖ 这是一篇至情美文,请同学们美读课文,进行 赏析。请采用这种句式加以赏析:我认为这个 句子(段)——写的好,它运用了——,写出 了——。
第二只猫走失后,作者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包 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 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 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说“自此,我永不养猫。”这句话包含的 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 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6课 猫课件
学科网
学习目标
•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 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作者郑振铎 及作品
• (1898—1958),福建长 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翻译家。1958年10月 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 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 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海 燕》、《山中杂记》 等 。另有《郑振铎文 集》。
怂恿
怅然 蜷伏 悲楚 惩戒
chéng
妄下断语 wàng
不经考虑地说出断定的话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得 )猫 →( 养 )猫 →( 亡失 )
→(
失 →( 复得 )猫→ ( 复养 )猫→ ( 复亡 ) 失
再得 )猫→ ( 再养 )猫→( 再亡 )
→( 永不 养猫
)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一、第一只猫(1、2) 二、第二只猫(3—14) 三、第三只猫(15—34)
课前温习
1.理清故事情节
(得 )猫 →( 养 )猫 →( 亡失 )
→(
失 →( 复得 )猫→ ( 复养 )猫→ ( 复亡 ) 失
再得 )猫→ ( 再养 )猫→( 再亡 )
→( 永不 养猫
)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病亡 酸辛
从舅舅 第二只猫 家要来 (3—14) 的
浑身黄色
亡失 怅然 更有趣, 亲爱 的同 愤恨 更活泼 伴
第三次养猫(重点):
来 历 外 形 性 情
在家 中的 地位
结 局
蒙冤
我 的 感 情
第三 只猫
(15—34)
毛色花白; 不活泼; 大家都不 门外 并不好看; 天生忧郁; 喜欢它; 又很瘦; 懒惰 在家中若 捡来 毛被烧脱了好几 有若无; 块,更难看 讨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 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 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 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 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注音:
污涩
红绫 鼓动别人去做 不愉快的样子
sè
lí ng sǒng yǒng chàng quán bēi
课 堂 小 结
让我们都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和满怀宽
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布置作业:
• 1、完成双线作业 • 2、认真预习第27课,思考并完成研讨与练 习题
再见!
的
屈, 难过 自责 被打 内疚 伤致 死
细读文本,自主探究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 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 多?
前两只猫的死亡和失踪,是它们自己的原 因造成的,而第三只猫的死亡,是“我” 的武断造成的,是“我”的过错造成它的 死亡。
•1、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 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不同?
“好久不养猫”是怕再养猫伤心。 “永不养猫”是作者为了避免错误 再犯,悲剧重演。
•2、作者错在哪?从这件事中,你明白 了什么道理? 凭主观臆断便妄下断语,造成不 可补救的严重过失。
道理:
凡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妄下 断语,否则会出现差错, 造成不可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 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 间的误解?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一、第一只猫(1、2) 二、第二只猫(3—14) 三、第三只猫(15—34)
①
③
②
二、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我的感情六 个方面,说说三只猫的区别。
地位
结 局
我的 感情
大 很活泼; 花白的毛; 家 第一只猫 向隔壁 白雪球似的; 后来懒惰; 都 喜 (1—2) 要来的 后来消瘦了; 郁闷 欢 毛也污涩了 它
• (1898—1958),福建长 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翻译家。1958年10月 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 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 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史》、 《欧行日记》、《海 燕》、《山中杂记》 等 。另有《郑振铎文 集》。
怂恿
怅然 蜷伏 悲楚 惩戒
chéng
妄下断语 wàng
不经考虑地说出断定的话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得 )猫 →( 养 )猫 →( 亡失 )
→(
失 →( 复得 )猫→ ( 复养 )猫→ ( 复亡 ) 失
再得 )猫→ ( 再养 )猫→( 再亡 )
→( 永不 养猫
)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一、第一只猫(1、2) 二、第二只猫(3—14) 三、第三只猫(15—34)
课前温习
1.理清故事情节
(得 )猫 →( 养 )猫 →( 亡失 )
→(
失 →( 复得 )猫→ ( 复养 )猫→ ( 复亡 ) 失
再得 )猫→ ( 再养 )猫→( 再亡 )
→( 永不 养猫
)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病亡 酸辛
从舅舅 第二只猫 家要来 (3—14) 的
浑身黄色
亡失 怅然 更有趣, 亲爱 的同 愤恨 更活泼 伴
第三次养猫(重点):
来 历 外 形 性 情
在家 中的 地位
结 局
蒙冤
我 的 感 情
第三 只猫
(15—34)
毛色花白; 不活泼; 大家都不 门外 并不好看; 天生忧郁; 喜欢它; 又很瘦; 懒惰 在家中若 捡来 毛被烧脱了好几 有若无; 块,更难看 讨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 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 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 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 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注音:
污涩
红绫 鼓动别人去做 不愉快的样子
sè
lí ng sǒng yǒng chàng quán bēi
课 堂 小 结
让我们都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和满怀宽
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布置作业:
• 1、完成双线作业 • 2、认真预习第27课,思考并完成研讨与练 习题
再见!
的
屈, 难过 自责 被打 内疚 伤致 死
细读文本,自主探究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 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 多?
前两只猫的死亡和失踪,是它们自己的原 因造成的,而第三只猫的死亡,是“我” 的武断造成的,是“我”的过错造成它的 死亡。
•1、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 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不同?
“好久不养猫”是怕再养猫伤心。 “永不养猫”是作者为了避免错误 再犯,悲剧重演。
•2、作者错在哪?从这件事中,你明白 了什么道理? 凭主观臆断便妄下断语,造成不 可补救的严重过失。
道理:
凡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妄下 断语,否则会出现差错, 造成不可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 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 间的误解?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本文结构
一、第一只猫(1、2) 二、第二只猫(3—14) 三、第三只猫(15—34)
①
③
②
二、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我的感情六 个方面,说说三只猫的区别。
地位
结 局
我的 感情
大 很活泼; 花白的毛; 家 第一只猫 向隔壁 白雪球似的; 后来懒惰; 都 喜 (1—2) 要来的 后来消瘦了; 郁闷 欢 毛也污涩了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