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8单元,课题是《搭配(一)》。

我们将通过教材第105页的内容,学习简单的颜色和服装的搭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颜色和服装的搭配原理。

2. 学生能运用颜色和服装的搭配原理,进行实际的搭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理解颜色和服装的搭配原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难点:学生能进行实际的搭配,并能理解搭配的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笔、幻灯片学具:学生自带衣物、颜色卡片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带来自己的衣物,进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颜色和服装的搭配。

2. 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颜色和服装的搭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原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颜色,然后根据搭配原理,选择合适的服装进行搭配。

4. 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搭配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颜色搭配原理1. 同一色系的搭配2. 对比色的搭配3. 相邻色的搭配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颜色搭配原理,为自己设计一套服装。

答案:根据学生的设计,答案会有所不同。

2. 请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颜色搭配的,并记录下来。

答案:学生的答案会有所不同,关键在于他们能观察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颜色和服装的搭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但在搭配规则的理解上,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颜色和服装搭配,也可以学习其他领域的搭配,如食物搭配、家居搭配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在本次教案中,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8单元,《搭配(一)》作为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通过教材第105页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颜色和服装的搭配。

我认为,这一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我将其作为本次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搭配(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搭配(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识、掌握有关数学搭配的相关概念,理解并能运用搭配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搭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数学搭配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运用搭配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难点•简单问题的搭配方法运用。

•深入理解搭配对数学问题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课件,辅助教学。

2.学具:准备好教学所需要的学具。

3.作业: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扩展到数学搭配的意义。

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搭配的概念。

第二节:概念讲解1.讲解数学搭配的基本概念,如何解决搭配问题。

2.举一些简单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第三节:练习环节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收集学生的答案,讲解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节:拓展应用1.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概念。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第五节: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强调数学搭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的作业题目。

2.思考如何将数学搭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较高,但在练习环节发现了部分学生对数学搭配的理解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下节课将着重加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搭配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1|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1|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1|人教新课标(2014)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1|人教新课标(201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讲述的是数学广角——搭配(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搭配方法,并能够运用搭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搭配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搭配。

2. 学会用语言和图形的方式表示搭配结果。

3. 能够运用搭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搭配方法,并能够运用搭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和图形的方式表示搭配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选择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然后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判断他们的搭配是否合理。

2. 概念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解释搭配的概念,让他们理解搭配的意义。

3. 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进行简单的搭配,如何用语言和图形的方式表示搭配结果。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解答,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另一个类似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互相交换答案,讨论答案的正确性。

6.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搭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午餐搭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学广角——搭配(一)1. 搭配的概念2. 搭配的方法3. 搭配的结果表示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红衣服 + 蓝裤子b. 面包 + 牛奶答案: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在数学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运用搭配知识,比如在生活中,如何搭配衣服,如何搭配饮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搭配展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的搭配概念,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搭配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两个或多个元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搭配。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 搭配规律的发现和理解。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

2. 搭配练习卡片。

3. 学生分组活动用的小组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搭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搭配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搭配的规律。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搭配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搭配练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人教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小组活动,让学生理解了搭配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教学难点在二年级上册数学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的教学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些难点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搭配(一)》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搭配(一)》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搭配(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8 数学广角搭配(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简单的搭配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事物的简单搭配,另一部分是事物的分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搭配概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概念。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简单的搭配概念。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搭配概念。

2.难点:培养学生将搭配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搭配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搭配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搭配卡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组准备一套搭配卡片,学生自带相关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小熊购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搭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搭配卡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卡片中的搭配。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理解搭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配游戏,使用搭配卡片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搭配概念进行解答。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对搭配概念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搭配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发现搭配的奥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集体备课整体整体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集体备课整体整体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例1:简单的排列问题
数学广角--搭配(一)
例2:简单的组合问题
本单元设计了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例1:简单的排列问题1课时,解例2:简单的组合问题1课时。
二、单元目标与重难点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学生经历探究、发现、证明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读懂例题和练习中的题意,经历分析、探究、比较的过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练习二十四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在尝试中研究交流,同伴互助,积极地与他人交流。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探索用非0的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个数。这是一个排列问题(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例2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从3个数中任取2个数求和,确定得数的种类数。两个数相加之和与数的位置无关,是组合问题。其编排层次有两个。第一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和,第二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和的个数。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的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应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需要给学生解释这些术语的意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 数学广角——搭配(一)第1课时 简单的排列|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 数学广角——搭配(一)第1课时 简单的排列|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数学广角——搭配(一)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广角》单元中的“搭配(一)”,主要介绍简单的排列概念。

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几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排列的基本定义,掌握排列的两种基本方法:交换法和插入法,以及如何计算简单的排列数。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什么是排列,能够运用交换法和插入法进行简单的排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排列的概念,尤其是排列中元素的顺序性。

2. 掌握交换法和插入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计算简单的排列数,理解排列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排列的示例,排列卡片。

2. 学具:学生自备的小物品,如彩色笔、玩具等,用于实际操作排列。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排列实例,如排序队伍、数字顺序等,引发学生对排列的初步感知。

2. 新授:介绍排列的定义,解释交换法和插入法的操作步骤,并通过教具演示。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学具进行排列操作,尝试用交换法和插入法完成任务。

4. 讨论交流:每组分享排列的过程和结果,讨论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教师总结排列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排列中元素的顺序性。

6. 练习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排列的定义、交换法和插入法的步骤、以及排列数的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拓展练习:设计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排列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排列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单元教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经历探究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把握排列的方法,同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推测、比较、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观看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 养成有序摸索和全面摸索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排列的方法,同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握有序摸索的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PPT 课件、数字卡片、学习单、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1、小朋友们,灰太狼大伙儿认识吗?灰太狼喜爱做什么?(抓羊)这一天,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把它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救美羊羊,就篡改了羊村大门的密码,以及为自己的狼堡大门设定了一个超级密码。

喜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必须要过两道大门,提示:要想闯关成功,必须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板书:搭配)小朋友,你们能关心喜羊羊吗?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

2、进入第一关: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课件出示:密码是 1、2 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中较大的那个数。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小组内交流方法。

)师:大伙儿明白密码是多少吗?能说说你的方法吗?生:1 和 2 能组成 12 和 21 这两个数,21 是较大的,因此密码是2 1。

师:同学们认真摸索了,请大伙儿观看这两个数,你有什么发觉?生:12 交换一下位置就成了 21。

假如换成1和3呢?2和3呢?师:真是善于观看的小孩。

师:你们的聪慧帮喜羊羊顺利进入下一关。

二、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合作探究排列看,超级密码在等着他去破解,门上写着什么?(课件出示)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所有两位数。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指名学生说。

师:什么缘故有的小朋友说的数多,而有的小朋友却说的少,还有的小朋友说重复了?有什么好方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大伙儿互相讨论,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数字卡片,边请一个小朋友记下来!课件出示:两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然后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学习汇报单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排列的方法,并且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猜测、比较、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 养成有序思考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排列的方法,并且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PPT 课件、数字卡片、学习单、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1、小朋友们,灰太狼大家认识吗?灰太狼喜欢做什么?(抓羊)
这一天,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把它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救美羊羊,就篡改了羊村大门的密码,以及为自己的狼堡大门设定了一个超级密码。

喜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必须要过两道大门,提示:要想闯关成功,必须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板书:搭配)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
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

2、进入第一关: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课件出示:密码是 1、2 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中较大的那个数。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小组内交流想法。


师:大家知道密码是多少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 和 2 能组成 12 和 21 这两个数,21 是较大的,所以密码是21。

师: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请大家观察这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2 交换一下位置就成了 21。

如果换成1和3呢?2和3呢?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你们的智慧帮喜羊羊顺利进入下一关。

二、应用拓展,深化探究。

1、合作探究排列
看,超级密码在等着他去破解,门上写着什么?
(课件出示)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所有两位数。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指名学生说。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的数多,而有的小朋友却说的少,还有的小朋友说重复了?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大家互相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数字卡片,边请一个小朋友记下来!
课件出示:两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然后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学习汇报单上。

(学生活动。

投影仪展示学生总结的两位数对比。


师: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两位数,仔细观察一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
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总结的这些两位数很有规律,12 交换位置就是 21,
13 交换得到 31,23 交换就是 32。

A 师:这个小组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新的两位数,得到6个数。

12、 21 、23、32、
13、31
B 生:第二小组排列的这些数也很有规律,12、13、21、23、31、32。

师:这个小组是先固定十位上的数,然后再排列个位上的数,也能得出 6 个新数。

这种方法也非常好。

12、13、21、23、31、32
C 再介绍第三种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的方法。

21、31、12、32、
13、23
师:看来,只要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排一排,就能做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揭示课题)这也就是本节课我们学的新知识,数学广角中的简单的排列。

(板书课题)小结:大家都采用各种有序的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

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排列。

(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我们)
师:超级密码的所有六种可能全都被我们罗列出来,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报出来。

(输入密码)
三、运用新知,举一反三。

大门打开了,老师真为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心,老师更为同学们开心,因为你们的智慧帮喜羊羊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师: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能做到有序思考吗?
1、美羊羊为了感谢同学们帮喜羊羊从狼堡里救出了自己想带大家到羊村去游览,你们想去吗?不过想进入羊村必须解答出这道题。

(1)用红、黄和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请听清楚游戏要求,想想刚刚破解密码时我们是用 3 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而这个问题是用 3 种颜色给两个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这两个问题有联系吗?(它们是一样的。


师:说得好!善于思考的同学往往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找到相同的解题策略。

那到底有多少种涂色方法呢?我们来试一试!
师:你们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习题纸,先摆一摆涂一涂再数一数,也可以连一连、画一画。

我们来试一试吧!(生活动。

)(进行集体汇报。


教师巡视时找到最快的一位同学说:“你很快地完成了!老师把你的贴到黑板上。

”巡视的过程中提示做完的学生:“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方法一样吗?谁的方法最好?”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看谁有一双亮眼睛看屏幕,有双金耳朵听同学怎么说。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涂色方法,他是不是呈现了所有的涂法呢?
师:大家看了这么长时间才能知道他呈现了所有的涂法,一共有 6 种涂法。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同学的作品,他是最快完成的!
师:他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涂的呢?
生:我是先确定南区为红色,北区涂蓝色或黄色。

师:北区还可以涂别的颜色吗?
生:不可以了。

(学生继续“先确定一个区的颜色,再选择另一个区的颜色”的思路进行汇报,直至穷尽 6 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吗?
生:没有了
师:再也没有了吗?
生:没有了。

师:也就是说只有 6 种涂法对吗?谁的方法和这位小朋友是一样的呢?…………
师:这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不是这样———(出示图)。

小朋友们跟老师们一起说吧:我们先确定南区的颜色再选择北区的颜色是……那南区是红色呢,北区就是……还有……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同学的方法是不是有序思考。

(出示:交换位置的方法。


生:(观察)有顺序。

师:他是怎么思考的呢?
生:他是先确定了南区和北区的颜色,再交换一下,就成为了第二种。

师:嗯!他也做到了有序思考,不重、不漏,也是好方法。

师:我们也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方法好不好?(出示图)我们先选定两个区的两种颜色,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教师出示:用写字和符号等方法代替涂色过程的学生作品。

)师:(引导学生观察)还有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来代替涂色的过程,想法是一样的,这样会更快地解决问题,是吧!嗯,善于创新,提高了效率。

揭晓答案:6种
(2)喜洋洋美洋洋它们合影也告一段落了,同学们也该要回家了
从羊村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 你会选择哪条路呢?
课件出示
(3)同学们顺利进入羊村,瞧他们正忙着合影留念呢。

排一排:3只小羊站成一横排照相最多可以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
A你们想照吗?老师找了 2 个小朋友来和我一起表演一下。

请注意看。

师:你想站那个位置?另一个呢?都想站中间,那我们都站中间来照一照,一个人站中间可以照几张?怎么排?——噢,你们是说,他不动,这两个同学交换位置?师:就两种排法吗?
师:刚才一共照了几张照片?我们能不能用前面所学的方法不重不漏的表示出来?
B 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在本上表示出来,可以写字,也可以用符号,还可以画图。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了解表示方法,进行个别指导。

C 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表示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表示方法的机会,使学生知道三个人照相可以照出6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并了解每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照2张照片小结:3个人一起照相,某个人站在一个位置时,其余2个人可以交换位置,所以每个人站同一个位置能照出2张不同的的照片,那么3个人就能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小朋友们,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们走出羊村要和小羊们握手道别了。

非常感谢同学们救我们出来.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序排列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无处不在,比如: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的的编排,照相排位置等等。

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进行有序的排列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
方法1: 方法2:十个方法3:十个
12 12 21
21 13 31
23 21 12
32 23 32
13 31 13
31 32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