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新

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新

障 碍
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
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
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
P261
注意障碍
记忆增强

注意与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
智能障碍
遗忘
精神发育迟滞 错构
痴呆
虚构
自知力障碍
13
以程度变化为主
情感障碍
(P2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抑郁性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
19
焦虑性神经症
广泛性焦虑
惊恐障碍
• 有焦虑的情绪体验:对未来 • 的担心和害怕,并且没有事 • 实的依据。
• 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 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
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 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 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 • 身无力感(变态与健康P305)
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31
6、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 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 做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8、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 维的分析综合能力。
9、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 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 续,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 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 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20
恐怖性神经症
• 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 感到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 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存在恐怖情绪及回避行为)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一)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一)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概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的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根据上述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在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生理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健仝的大脑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作;(2)心理方面: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各种心理功能系统正常,而且对自我通常持肯定的态度,能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

现实中的自我既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能面对现实问题,积极调适,有良好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适应能力;(3)社会行为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家庭、社会均有所贡献。

二、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随着临床领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也从关心身心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制约逐步向关注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发展。

心理健康复习题a及答案培训资料

心理健康复习题a及答案培训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40 题,每题 1 分,共 40A. 连续性B. 波动性C. 稳定性D. 阶段性”A. 20~34B. 35~49 c. 50~69 D. 70~79A. 解释B. 说明C. 释义D. 概括A. 主体性B. 教育性C. 发展性D. 差异性A.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 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C. 决定个体的期望D. 决定个体的自我评价A. 1B. 2C. 3D. 4A. 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疏远、孤傲的感觉B. 相距太远,又会使对方局促不安C. 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 180 º较好D. 直角相对既可以相向又可以侧身A.认知B.印象C.归因D.判断A. 预防青少年普通心理问题的浮现。

B. 解决青少年的普通心理问题。

C. 发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青少年,并进行妥善处理。

D. 积极妥帖地治疗有严重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青少年。

A. 哑剧表演B. 独白法C. 镜像法D. 脑力激荡法A. 情景剧B. 戏剧表演C. 魔术店D. 角色辩论会A. 重感受,不重认知B. 重引导,不重教导C. 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D. 重手段,不重目标A. 赤面恐怖B. 视线恐怖C. 意识恐怖D. 面部表情恐怖A. 投射效应B. 首因效应C. 近因效应D. 晕轮效应A. 生的本能B. 死的本能C. 学习D. 受阻程度A. 迎合B. 相互支持C. 自我抬高D. 恳求A. 心理测验的间接性B. 心理测验的独特性C. 心理测验的相对性D. 心理测验的客观性A. 共情B. 允许C. 积极关注D. 同情A. 价值观一致B. 心理相容C. 忠贞D. 相互尊重A. 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会交往、积极向上的心态B. 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会交往、悲观消极的心态C. 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积极向上的心态、笨拙的社会交往D. 正确的自我观念、良好的社会交往、积极向上的心态、高涨的情绪状态A.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欣赏B. 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体验C.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D. 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夸奖A. 精神分裂症普通发生在 12 岁以下B.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逐渐减少C. 精神分裂症者普通不会有自杀的行为D. 精神分裂症者随着一段时间的改善之后,症状会复发,表现为思维混乱、松弛或者破裂A. 团体咨询B. 门诊咨询C. 电话咨询D. 书信咨询A. 有积极稳定的环境接触B. 有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C. 没有身体疾病D. 有与事实相符的满意感A. 以辅导员的生活和发展为中心B. 以辅导员的教学为中心C. 以团体成员的生活与发展为中心D. 以团体成员和辅导员为中心A. 他助B. 自助C. 助人自助D. 助人A. 个体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与性生理有关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B. 个体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 性认知矫正程序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二)抑郁症 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 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丌适和睡眠障碍
的神经症。
表现: 原因: 方法: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也可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健康模式的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
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 (包括有 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答案:正常学生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迚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徂
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
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不异性交往的恐惧)。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 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耐心, 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另一方 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氛围; 减轻学习压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 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觃待,在一种新型的、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与业知 识技能,设计不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
潜能,迚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第三节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 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不适应;第二是寻 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 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 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

(新)心理健康复习题2013A1

(新)心理健康复习题2013A1

心理健康辅导员复习题(2013A)一、单项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不具有以下哪种特性()。

A.连续性B. 波动性C.稳定性D. 阶段性”2.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智商在( )之间。

A.20~34B. 35~49c. 50~69 D. 70~793.说明又叫(),就是辅导员把辅导对象的谈话内容及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反馈给辅导对象。

A. 解释B. 说明C. 释义D. 概括4.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辅导对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A. 主体性B. 教育性C. 发展性D. 差异性5.下面不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功能的一项是()A.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 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C. 决定个体的期望D. 决定个体的自我评价6.儿童针对特殊目的和指向特殊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出现在()岁左右,之后儿童的侵犯行为逐渐减少。

A. 1B. 2C. 3D. 47.会谈时,与辅导对象的空间距离和相对角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双方相距太远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疏远、孤独的感觉B. 相距太远,又会使对方局促不安C. 双方位置的角度以互成180 º较好D. 直角相对既可以相向又可以侧身8.在社会认知中,对他人或事物外部特征的知觉被称之为()。

A.认知B.印象C.归因D.判断9. 青少年心理健康个体辅导的工作范围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预防青少年一般心理问题的出现。

B.解决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问题。

C.发现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青少年,并进行妥善处理。

D.积极稳妥地治疗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青少年。

10. 以下不属于角色扮演方法一项是()。

A.哑剧表演B. 独白法C. 镜像法D. 脑力激荡法11. ()即辅导员准备剧本,让团体成员进行表演,以活跃团体训练的气氛,或给团体成员提供共同探讨的话题和案例,增加团体成员的投入和参与程度。

第2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

第2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计划学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有一个初步但是正确的认识。

能够理解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的含义,能够区分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应激的作用,和常见的应激源都有哪些。

为接下来的课程打好一个概念上的基础。

教学思路:1、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2、灾难与心理危机的界定分类参考书目:《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邱鸿钟、梁瑞琼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5.00元。

《洞察危机的惊魂——应激心理学》,张明主编,科学出版社,19.80元。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导入(3分种)上节课我们从身边的心理危机和汶川地震引发的心理危机谈起,介绍了心理危机的普遍性、危害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之上解决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危机干预、危机干预具体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危机干预这门课。

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相信这样的介绍能为我们之后的课程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开始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上节课由于是整个课程的概述,所以我们讲得很多,讲得也很广。

可能同学们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还是有疑问。

到底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二者有何联系或区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厘清这些问题。

一、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一)应激的概念1、定义所谓应激(stress),是个体对察觉和认知的某种有重负或威胁的情境或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而其反应的结果可能是适应的,例如见到一块飞来的石头,立即躲开来,即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应激(eustress);反应也可能是适应不良的,如失业后整天闷睡、卧床不起,这就是消极的应激(distress)。

2、应激的本质(1)应激是外部压力外部压力观指出,应激存在于外部事件中,认为人只有在被施加外在压力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例如,学生产生应激是因为他有可能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或与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或者因为一篇重要论文的最后期限要到了;父母产生应激是因为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太重,或因为家庭出现了纠纷,婚姻出现了危机;教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成就,另一方面还要把课堂教学做到最好;医生、护士与律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他们要应付病人或当事人无休止的要求等等。

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1、普通来说,心理现象分为:( )A。

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B。

知情意和人格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D。

需要、动机与人格2、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表现为: ( )①波动性与两极性②冲动性与爆发性③情绪的心境化④情绪的掩饰性A.①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3、社会认知的过程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具体包括: ( )A。

社会知觉、理性抽象、归因 B.感性认识、理性抽象、综合归纳C.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归因D。

感性认识、印象形成、综合归纳4、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的。

它起始于婴幼儿时期, 萌芽于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A。

本我、自我、超我B。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C。

主观我、客观我、理想我 D.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5、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主观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满意、愉悦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没有符合人的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不满、愤怒甚至憎恶等内心体验. 可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 ),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A。

主观体验B。

态度体验C。

情感体验 D. 内心体验6、人类的基本情绪类型有四种,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喜、怒、哀、乐B。

喜、恶、爱、恨C。

喜、怒、哀、惧 D.酸、甜、苦、辣7、情绪调节ABC 理论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本身并非有诱发事件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其中 B 表示( )A.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B.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

表示诱发性事件D。

以上都不对8、情绪调节ABC 理论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本身并非有诱发事件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其中 A 表示( )A.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 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B。

精神病学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精神病学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精神病学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特征不包括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18岁之前发病D、可同时伴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E、治疗后智力可恢复至正常正确答案:E2、患者,女性,45岁。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喉部阻塞感,诉腹部气流上涌感,该症状是A、感知综合障碍B、内感性不适C、触幻觉D、感觉过敏E、本体幻觉正确答案:B3、查房时,医生叫患者抬起双手以观察是否有震颤,随后叫患者放下双手并询问其他的问题,然而患者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直至反复多次后才开始回答问题。

该患者的症状可能是A、刻板动作B、模仿动作C、强制性动作D、强迫性动作E、持续动作正确答案:E4、酒精中毒震颤谵妄的治疗首选A、奋乃静B、苯巴比妥类C、苯二氮草类D、氯丙嗪E、氟哌啶醇正确答案:C5、下列哪项是失眠症最常⻅的病因是A、药物依赖的伴发症状B、睡眠中呼吸困难引起C、⻅理⻅理因素D、精神病的伴发症状E、酒类依赖的戒断症状正确答案:C6、在精神分裂症预后不良的诸因素中,不包括A、病前性格缺陷B、病程迁延C、起病缓慢D、缺乏家庭照顾E、幻觉妄想丰富正确答案:E7、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少出现以下哪种症状A、思维中断B、被害妄想C、评论性幻听D、自罪妄想E、情感淡漠正确答案:D8、精神症状思维奔逸多见于A、躁狂症B、精神分裂症C、精神发育迟滞D、脑器质性疾病E、抑郁症正确答案:A9、下列关于工娱治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娱治疗既可以在医院内实施,也可以在社区实施B、在精神障碍的康复中,工娱治疗处于次要的地位C、是提高患者适应环境能力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D、是指通过工作和娱乐促使疾病康复,防止精神衰退的一种治疗方法E、工娱治疗可陶冶患者的情操,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应对能力正确答案:B10、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不包括A、⻅杀B、情绪低落昼轻夜重C、“三低”症状D、情绪低落昼重夜轻E、“三⻅”症状正确答案:B11、有关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大发作的鉴别要点,以下哪种说法不对A、癫痫大发作常有咬破唇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B、癫痫大发作抽搐无规律性C、癫痫大发作时瞳孔多散大且对光反应消失D、癫痫大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E、癫痫大发作后完全不能回忆,脑电图检查有特征变化正确答案:B12、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的鉴别主要依据A、症状持续时间B、意志是否减退C、是否存在幻觉、妄想D、病程长短E、症状与心境是否协调正确答案:E13、19岁的男大学生,来到门诊,自诉学习压力大,一年来经常出现无休止地思索“树上叶子为什么是绿的?”“1+1为什么等于2”之类的问题,为此苦恼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
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
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
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
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
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
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适应不良反应
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
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
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
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二)轻度心理疾病: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
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
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
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包括六种的病症:
⑴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⑵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⑶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有感觉和运动机制障碍,内
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
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⑷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
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
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⑸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①社交恐怖②旷野
恐怖③动物恐怖④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⑹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遣责,睡眠差,缺乏食欲,
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
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
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肠溃并气
管哮喘、甲亢、糖尿并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四)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所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类疾病又有三种不同类型:⑴大脑机能发育
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
⑵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疾玻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
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
⑶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五)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
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