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三年易满参考资料
“守孝三年”是三整年?还是连头带尾算三年?

“守孝三年”是三整年?还是连头带尾算三年?父母过世,子女居丧,有“守孝三年”之说。
但这个“三年”是对头三整年?还是过三个大年?还是连头带尾算三年?民间说法不一,专家也有不同意见。
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必须清楚,居丧守制三年,是连头带尾算三年,不是三整年,也不是过三个大年“三年丧”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的。
对于“三年丧”,在《论语》中,孔子给出的理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而且一再强调,“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无易之道也。
”就是说,“三年丧”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对等报偿,因为你小时候父母抱了你三年,所以父母去世后,你必须居丧守制三年。
“三年丧”是亘古不变的,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怀疑的。
但吊诡的是,在春秋战国几百年,“三年丧”并没有严格执行,不管是在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在民间居民生活,也并没有成为普遍性的礼仪规制和流行性的习俗要求,就连孔门学子也不严格遵守。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年丧”被提了出来,备受推崇。
两汉以“孝”治天下,“三年丧”就是彰显“孝”的重要方面。
唐代居丧入律法。
《唐律疏仪》对不按规定居丧的,有许多刑罚条款。
后世朝代沿袭,一直到晚清。
(1)居丧守制三年,“正丧期”实际为25个月,即连头带尾算三年《礼记》是儒家人士研习礼仪的文章汇编,为历代经典。
从隋唐到晚清一千五百多年,《礼记》一直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科书。
《礼记》单独有一篇叫《三年问》,明确规定:“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儒家是“三年丧”丧礼制度的原创人,专利权持有者,儒家强调25个月丧期结束,就是连头带尾算三年。
后世所谓“正丧期”,就是25个月。
(2)居丧守制三年,“除丧期”为27个月啥意思呢?就是说,居丧三年的“正丧期”是25个月。
25个月期满后,需要办理除丧(除服)手续。
这个除丧手续叫禫祭,就是举行除服祭奠仪式。
时间在“正丧期”25个月期满后隔一个月举行,即第27个月举行。
古代官员守孝三年的规矩

古代官员守孝三年的规矩
古代官员守孝三年的规矩,源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对已故亲人表示尊敬和怀念的一种礼制。
这一规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在唐宋时期定型为官员必须遵守的制度。
在守孝期间,官员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家中守丧。
这期间,他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包括斋戒、守灵、哭泣等,以表达对亲人的悼念和尊重。
同时,他们还需要穿孝服、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不饮酒、不食肉,不进行任何娱乐活动。
守孝三年之后,官员才能重新回到官场。
这一规矩的实行,不仅是对官员个人品德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官员家庭教养和家族荣誉的一种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这一规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家庭和谐、强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的规矩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对于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古人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在古代,父母去世了,要为他们守孝三年。
即便是官员,也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做官。
在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一书中,曾两次提到苏东坡因双亲故去,辞去朝廷的委任,回家服孝三年的事迹。
第一次发生在1057年,苏东坡考取进士后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东坡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苏东坡举家迁往京都(开封),后又出任朝廷地方官。
第二次发生在1066年,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后入第三等,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因父亲病故,东坡“丁忧”扶丧归故里,服孝三年,期满后仍就职原来授予的官衔。
清康熙年间编写的《弟子规》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其大意是说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期间要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连生活起居也要调整改变,既不能贪图享受又不能饮酒吃肉。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去世后,子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两年,或四年?这里有什么说法吗?对此孔子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在《论语》中这样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就是在强调“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然而孔子的弟子宰我(就是朽木不可雕的那位),提出守孝三年时间太久,不愿对父母守“三年之丧”,孔子听后,这样解释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意思是人从出生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而且子女生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
父母不但养育了子女,而且还耗费心血、教育子女,直至其成家立业。
既然父母对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那么子女为什么不应该加倍予以报答呢?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
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弟子规》在“入则孝”一章中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意思就是说父母逝世之后,子女应要守孝三年,常常要为父母的离世而感到悲痛不已。
要在坟前搭建简易的住所,杜绝酒肉和一切娱乐活动。
这就是“守孝三年”的传统。
中国古代至少从西汉开始到清朝末年,这种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过,我们现在废弃这种传统已经很多年了,不管什么理由,总之,我们废弃了。
而古代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不论大小官员,不论任何职务,从知道父母丧事那天开始就必须停止工作,回家守孝三年,任何官员胆敢隐瞒父母过世的消息(为了不在官场上人走茶凉嘛),一律罢免官职。
这种传统无人例外,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丧期工作,这种情况叫做“夺情”。
哪怕张居正这种的人物在万历皇帝“夺情”之后,也回家守孝了三个月。
后来想想,为何一定是三年呢?会不会时间太长了?仔细体会一下,其实这里面是有道理的,这种守孝的行为其实是在报恩,报父母的恩。
我们常说:“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
孩子在三岁以前的三年,日日夜夜也离不开父母(尤其母亲),一切都要靠父母,尽心尽力照料了三年,直到我们脱离了“三岁小孩”阶段,从婴儿进入幼儿(可以暂时脱离父母进入幼儿园)了。
父母逝世后,守孝三年,日夜不离,是为了报这三年的恩。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历史上一度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他们曾拍摄了一个纪录片,叫做《儒家教育》,作为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一个国家,韩国非常推崇儒家思想,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愚昧教育,这是人性教育。
纪录片中讲述了一个韩国人叫做柳范秀的人,在他母亲逝世之后,他搬到了母亲的坟前守孝三年。
曾有一个国际会议,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人,中国代表团中一个中国人在发言的时候,称呼圣人孔子为“孔老二”。
孔子在家中确实排行第二,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让人惊讶的是,在场的韩国人集体退场表示抗议,说,孔子是圣人,不能如此称呼。
《论语》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另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孝顺父母,不是仅仅给点钱就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意,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分别呢?今天有些人看到小狗都能产生怜悯之心,对于父母却总是说:“烦不烦,快给我打钱,就这样”,这种假慈悲非常可悲。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个朝代开始规定的?

[键入文字]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个朝代开始规定的?
最初的居丧是指从死亡到安葬的一段时间内,死者家人和亲属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表现出的异于平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表达生者心情之哀痛,又因人、因时、因地、因民族而各异,并无统一的标准。
直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先驱(胡适认为即是孔子)才对此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并将其发展为礼制,其中最大的创造,就是《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实际为27个月)。
其后直至汉初汇集成的《礼记》一书,又对三年丧期内的守丧行为在容体、声音、言语、饮食、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等等。
这就是宋高宗《起复诏》起始即称的“三年之丧,古今之通礼也”。
但这些理论在未
得到统治者首肯之前,还不能落实为强制性的规范。
因此整个春秋战国至秦及汉初,除了孔子弟子曾为孔子守丧三年外,并无一例守满三年者。
既便是孝子,如齐国晏婴为其父晏桓子、吴子诸樊为其父吴子乘、刺客聂政为其母,也都是安葬后即结束居丧,时间一般为3个月或百日,称为“既葬除服”。
儒家的三年
丧制度还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墨子,见于《墨子·节葬下》篇。
法制化
居丧制度作为强制性规范始于汉武帝,但整个两汉时期的禁约对象限制在王室诸侯范围内,法律上并未强制居三年丧。
两晋时期,三年丧与期亲丧已成为官吏的强制性行政规范,晋时对于居丧违制的处罚大多并非出于法律或诏令之依据,而是出于“清议”。
南北朝时期,居三年丧入于刑律。
隋唐时期居丧制度全面法律化,不仅将居丧制度
1。
为父母守丧不满三年没人性:丧礼顺天理合人情

为父母守丧不满三年没人性:丧礼顺天理合人情丧礼顺天理合人情中国自古有守丧三年的传统(资料图图源网络)中国人自古就有为去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毕竟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
那么,守丧三年的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中国人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
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对守丧的传统提出质疑,虽然只是少数,但确实有人认为守丧三年太长了,连孔子的学生宰予都有这种想法。
有一次他直接问孔子: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久了,一个人为了守丧,三年不习礼,三年不习乐,不是将礼乐之教都忘了吗?任何事物都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我看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听了就反问他:一个人在守丧期间,吃好的,穿好的,你会觉得心安吗?宰予回答:安啊。
孔子说:既然你觉得心安,那就按你的意思做吧!一个有思亲情怀的人,在守丧期内,吃什么美味都不香,听到音乐也高兴不起来,住多好的房子也不安心,因此才不讲究这些。
既然你觉得心安那就“汝安则为之”吧。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文化的精神,不是靠强迫的;丧礼也不是靠规定的,要发乎内心地去做才行。
孔子回答宰予“汝安则为之”,一是觉得孝心勉强不来,其次也是对宰予的批评。
所以宰予离开后,孔子不免感慨道:宰予太没良心了,一个人生到这个世界,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过世了儿女有三年的怀念也是应该的。
宰予这个人啊,“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恐怕对父母连三年的爱心都没有啊!孔子这几句话说的都是世间常理,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养大,特别是三岁之前经常是父母抱在怀里,喂吃喂喝、擦屎擦尿、哄睡觉,更不要说三岁以后,至少还有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
这要怎么回报?先不说什么孝道的大道理,单从人性的感情来讲,对照顾了自己几十年的两个老朋友有几年的怀念,实在是很正常,很应该的。
所以古人规定守丧三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理由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古人父母去世,为何要守孝三年?

“丁忧”制度是如何产⽣的,古⼈⽗母去世,为何要守孝三年?中华是礼仪之邦,古代⾮常注重丧葬和祭祀⽂化,儒家思想重孝,汉朝建⽴后,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当⽗母去世后时,⼈们需要守制,形成了成熟的“丁忧”制度。
在汉朝以后,丁忧制度对政治和官员个体影响很⼤,不仅关乎到⼀个⼈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官员们的仕途和命运。
到了晚期,⼜诞⽣了独特的“夺情”⽂化,为古代政治打上了独特的印记。
丁忧制度如何形成?丁忧制度,对封建社会产⽣怎样的历史影响呢?⼀、丁忧的沿⾰:由“习俗”变为“法律”丁忧,⼜称“丁艰”,是古代遭逢⽗母之丧的统称,其诞⽣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根据《礼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可见,从周朝时期,倘若⽗母去世,⼦⼥要为⽗母守丧三年,因此诞⽣了守孝三年习俗。
⼜因为《礼记》中已经有了“三年忧,恩之杀也”的说法,因此当时已经提出了“忧”的说法。
根据《尔雅》中的解释,“丁”字为“遭遇、遭逢”的意思,因此,才有了“丁忧”⼀词。
虽然周朝时就有了丁忧,但仅仅是⼀个习俗。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孟⼦》⽈:“养⽣者不⾜以当⼤事,惟送死⾜以当⼤事。
”儒家思想把丧礼的⾼度⼤⼤提⾼,汉朝建⽴后,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汉朝以后,更加注重丁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凡是丁忧期间,⼦⼥不得婚娶,不得娱乐,不得⽣育,不得远游。
如果是官员(主要指⽂官)遭遇丁忧,需要解职回乡守制。
因此,丁忧制度从汉朝以前的习俗,变成了汉朝以后的法律,凡是违背丁忧规定的⼈,都会遭到惩处。
唐朝的法律记录较为健全,例如《唐律疏议》记载:诸闻⽗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千⾥。
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也就是说,隐瞒⽗母的丧事,不举哀的⼈,要被流放两千⾥。
三年丁忧时间没到,提前结束的,要被判处三年徒刑。
关于“丁忧”,有以下⼏个误区,需要特别说明:第⼀,所谓的守孝“三年”,实际上是指27个⽉,也就是说两年零三个⽉。
殷高宗守丧三年的典故

殷高宗守丧三年的典故
殷高宗守丧三年的典故是指中国古代殷王朝的高宗武丁在公元前13世纪时,因为其父殷纣王的去世,亲自主持国事并守丧了三年之久的故事。
殷高宗武丁是商朝的最后一位明君,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改革和战争,使商朝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然而,在他即位后不久,他的父亲殷纣王去世,武丁决定亲自主持国事并守丧三年,以示对父亲的孝道。
在这三年期间,武丁不再参与政务和军事,而是将国家的大事交给宰相、大臣和将军来处理。
他专心于守丧,整日沉浸在悼念之中,以示对父亲的尊敬和哀思。
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被认为是一种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
殷高宗守丧三年的行为被视为一个典范,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和子女们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
礼尽三年心难尽丧终此日德未终
三年毕礼
三年礼尽换红彩满门吉庆福自来
驾鹤西游,离苦得乐升天界
紫气东来,厚德载福佑子孙
福泽千秋
思亲不见红日落
守孝只望白云飞
岁逢暖春到
心怀旧亲恩
千日未断合家亲
百岁难割骨肉恩
挽联: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恩泽四海功高九天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风范永存常怀典范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夜月鹃啼寿终正寝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子肖孙贤千秋忠烈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光启后人情怀旧雨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风木与悲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青史永垂名流后世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遗爱千秋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花落水流兰摧玉折悲歌动地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功德国标彤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无语泪沾衣哭灵心欲碎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悉思向谁宣疼心深似海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扪心齿欲寒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星离成恨事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徒饮千行泪天不留耆旧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猿啼在此间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肝胆映山河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清名终古留忧国身先殉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月冷瘐公楼学子失师表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愧我犹独醉美德垂千古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刚正炳千秋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亮节昭后人雨洒天流泪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堂中悼念多户听凄风冷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丹心照汗青苍松长耸翠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金柳动哀情天不遗一老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一生树美德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欲祭疑君在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弹泪眼将枯陇上留芳迹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扶桐泪欲倾遍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
一生行好事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高义薄秋云直道至今犹存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亮节高风长存青山永志贤德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英灵含笑九泉门外红梅绿竹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清名永世长留终身辛勤劳作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笑绪已为悲端一生刚直无邪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风遗德业长存一夜顶风堆白雪三年泪水滴红冰那知别意随波去无复诗魂入卷来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离里万里云天归落日一门两泪洒麻衣事业已归前辈绿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秋风桐叶一天愁绿水青山悲陈迹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蒿里歌声白马来热泪常濡春雨湿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雪积重门白马咽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想见音容空有泪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泪洒枫林尽染红千山不语齐俯首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神州十亿颂英雄情深风木终天恸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流水夕阳千古恨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我独思亲一片悲终生俭朴留典范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泽留乡里仰遗风秋草独怜人去后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哭声一片墓云低热血一腔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残山剩水读遗诗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薰政乡人生前爱国勤劳支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座右清言不再闻忠节似松凌霜雪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不信今朝辞我别彩落萧辰悲夜月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哀思犹执兼恭延后代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哀痛不觉九回肠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一溪流水作哀声有中皆碑留遗范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凄凉云树愁千里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九泉有泪流知已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从今不复闻謦亥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苍天何要丧斯人回忆田园欢乐会不堪樽洒故人稀
守孝三年日思夜梦多苦雨
流芳百世身教言传是春风
纪念逝父三周年对联
制内联:
放眼碧云深,远近触心
静坐忆父恩。
峰岭风呼掩悲切,怜心追慕
清泉低吟盖愁音。
制内三载持古训,传家持道
除服一时承父命。
摘孝帽怎忍久别,父恩久长
换素服难忘依附。
高朋满座慰悲心,盛情难却
愚下疚待尊良态。
释服联:眼底恩波若环流,传承家训
耳际严训似旧声。
素服素心守素志,悲启志长
孝男孝女行孝长。
续梦难就鶴游西,音容杳然
断肠岂可仙逢面。
慎终须尽五七礼,
追远常怀一片心
即日除灵添百福
今朝释服纳千祥
恩怀百世孝服不存意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