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於孔子曰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哀公问孔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哀公问孔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毋取拊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锐者J 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拊者大给利,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后恐不验也。
夫弓矢和调,而后求其中焉;马猛愿顺,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
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智能,如此人者,警犹豺狼与,不可以身近也。
是故先其仁义之诚者,然后亲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
故曰:亲仁而使能,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
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未必言堪其彳亍虽有奸轨之人无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J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本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
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
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
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
期乎而士不至。
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日:“臣非以'九九'为R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
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
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木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芜。
'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
”乃因礼之。
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夫以A言揆B其行C虽有奸轨D之人E无以逃F其情矣G哀公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与“臣本布衣”(《出师表》)两句中的“布衣”含义相同。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贤君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贤君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
”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
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
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䲡之入而后敢入。
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
贤者知其不用而惩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
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
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
”子曰:“然。
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全,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
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人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覆.之。
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
而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
”子曰:“尔以民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食私馈之。
《孔子家语之本命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
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
有始则必有终矣。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行,不能言,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顋合,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
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
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齓。
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齓,十有四而化。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
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
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
岂不晚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
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
故圣人因时以合耦。
男子穷天数也。
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
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
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
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疋夫之听也。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
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疋妇之德也。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
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婬僻者,嫉妬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
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者三也。
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服之制有五等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所以举象四时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贵贵,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行者,面垢而已,此以权制者也。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原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
德若天地而静虚①,化若四时而变物②。
是以四海承风③,畅于异类④,凤翔麟至,鸟兽驯⑤德。
无他,好生故也。
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释】①静虚:清静无欲。
②变物:使万物变化。
③承风:接受教化。
④异类:指与人不是同类的动植物。
一说指少数民族。
旧注:异类,四方之夷狄也。
⑤驯:顺从。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从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啊?孔子不回答。
鲁哀公说:我有问题问你,你却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您问问题不先问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样回答。
鲁哀公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孔子说:舜作为君主,他的政治是爱惜生命而厌恶杀戮,他用人的原则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换无才能的人。
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样广大而又清净无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样使万物变化。
所以,四海之内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动植物之类,凤凰飞来,麒麟跑来,鸟兽都被他的仁德感化。
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惜生命的缘故。
您不问这些治国之道而问戴什么帽子,所以我才迟迟不做回答。
【原文】虞、芮二国争田而讼①,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②,仁人也,盍往质之③。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④,行者让路。
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⑤。
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虞、芮之君曰:嘻!吾侪⑥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
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注释】①虞、芮:春秋时两个小诸侯国。
虞国在今山西平阴县,芮国在今山西芮城县。
讼:打官司。
②西伯:即周文王。
③盍:何不。
质:评判。
④畔:指田地的边界。
⑤提挈:提着,举着,指负重。
⑥吾侪:我等,我辈,我们这类人。
【译文】虞国和芮国为了争田而打官司,打了几年也没结果,他们就相互说:西伯是一位仁人,我们何不到他那里让他给评判呢?他们进入西伯的领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谦让田地的边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家语》贤君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孔⼦家语》贤君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贤君 哀公問於孔⼦⽈:「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對⽈:「丘未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吾聞其閨⾨之內無別,⽽⼦次之賢,何也?」孔⼦⽈:「⾂語其朝廷⾏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公⽈:「其事何如?」孔⼦對⽈:「靈公之弟⽈,靈公弟⼦渠牟,其智⾜以治千乘,其信⾜以守之,靈公愛⽽任之.⼜有⼠林國者,⾒賢必進之,⽽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遊放之⼠,靈公賢⽽尊之.⼜有⼠⽈慶⾜者,衛國有⼤事則必起⽽治之,國無事則退⽽容賢,靈公悅⽽敬之.⼜有⼤夫史?,以道去衛,⽽靈公郊舍三⽇,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後敢⼊.⾂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 ⼦貢問於孔⼦⽈:「今之⼈⾂,孰為賢?」⼦⽈:「吾未識也,徃者⿑有鮑叔,鄭有⼦⽪,則賢者矣.」⼦貢⽈:「⿑無管仲,鄭無⼦產.」⼦⽈:「賜,汝徒知其⼀,未知其⼆也.汝聞⽤⼒為賢乎?進賢為賢乎?」⼦貢⽈:「進賢賢哉.」⼦⽈:「然,吾聞鮑叔達管仲,⼦⽪達⼦產,未聞⼆⼦之達賢⼰之才者也.」 哀公問於孔⼦⽈:「寡⼈聞忘之甚者,徙⽽忘其妻,有諸?」孔⼦對⽈:「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公⽈:「可得⽽聞乎?」孔⼦⽈:「昔者夏桀,貴為天⼦,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於淫樂,耽湎於酒,佞⾂諂諛,窺導其⼼,忠⼠折⼝,逃罪不⾔,天下誅桀.⽽有其國,此謂忘其⾝之甚矣.」 顏淵將⻄遊於宋,問於孔⼦⽈:「何以為⾝?」⼦⽈:「恭敬忠信⽽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者哉.故夫不⽐於數,⽽⽐於踈,不亦遠乎;不修其中,⽽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謀,不亦晚乎.」 孔⼦讀詩于正⽉六章,惕焉如懼,⽈:「彼不達之君⼦,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危,時不興善,⼰獨由之,則⽈⾮妖即妄也.故賢也既不遇天,恐不終其命焉,桀殺⻯逢,紂殺⽐干,皆類是也.詩⽈:『謂天蓋⾼,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上下畏罪,無所⾃容也.」 ⼦路問於孔⼦⽈:「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孔⼦⽈:「在於尊賢⽽賤不肖.」⼦路⽈:「由聞晉中⾏⽒尊賢⽽賤不肖矣,其亡何也?」孔⼦⽈:「中⾏⽒尊賢⽽不能⽤,賤不肖⽽不能去,賢者知其不⽤⽽怨之,不肖者知其必⼰賤⽽讎之,怨讎並存於國,鄰敵構兵於郊,中⾏⽒雖欲無亡,豈可得乎.」 孔⼦閒處,喟然⽽歎⽈:「嚮使銅鞮伯華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路⽈:「由願聞其⼈也.」⼦⽈:「其幼也敏⽽好學,其壯也有勇⽽不屈,其⽼也有道⽽能下⼈,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路⽈:「幼⽽好學,壯⽽有勇,則可也.若夫有道下⼈,⼜誰下哉?」⼦⽈:「由不知,吾聞以眾攻寡,無不克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猶下⽩屋之⼠,⽇⾒百七⼗⼈,斯豈以無道也,欲得⼠之⽤也.惡有道⽽無下天下君⼦哉?」 ⿑景公來適魯,舍于公館,使晏嬰迎孔⼦,孔⼦⾄,景公問政焉.孔⼦答⽈:「政在節財.」公悅,⼜問⽈:「秦穆公國⼩處僻⽽霸,何也?」孔⼦⽈:「其國雖⼩其志⼤,處雖僻⽽政其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令不愉,⾸拔五羖,爵之⼤夫,與語三⽇⽽授之以政,此取之雖⺩可,其霸少矣.」景公⽈:「善哉.」 哀公問政於孔⼦.孔⼦對⽈:「政之急者,莫⼤乎使⺠富且壽也.」公⽈:「為之奈何?」孔⼦⽈:「省⼒役,薄賦斂,則⺠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壽矣.」公⽈:「寡⼈欲⾏夫⼦之⾔,恐吾國貧矣.」孔⼦⽈:「詩云:『愷悌君⼦,⺠之⽗⺟.』未有⼦富⽽⽗⺟貧者也.」 衛靈公問於孔⼦⽈:「有語寡⼈有國家者,計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其可也,愛⼈者則⼈愛之,惡⼈者則⼈惡之,知得之⼰者則知得之,⼈所謂不出環堵之室⽽知天下者,知反⼰之謂也.」 孔⼦⾒宋君,君問孔⼦⽈:「吾欲使⻑有國,⽽列都得之,吾欲使⺠無惑,吾欲使⼠竭⼒,吾欲使⽇⽉當時,吾欲使聖⼈⾃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對⽈:「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有國;君惠⾂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則⺠不惑;⼠益之祿,則皆竭⼒;尊天敬⻤,則⽇⽉當時;崇道貴德,則聖⼈⾃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宋君⽈:「善哉!豈不然乎!寡⼈不佞,不⾜以致之也.」孔⼦⽈:「此事⾮難,唯欲⾏之云⽿.」 译⽂ 鲁哀公问孔⼦:“当今的君主,谁最贤明啊?” 孔⼦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 哀公说:“我听说他家庭之内男⼥⻓幼没有分别,⽽你把他说成贤⼈,为什么呢?” 孔⼦说:“我是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舍此①而为非者,不亦鲜乎?曰:然则章甫、绚履、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
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
夫端衣玄裳②,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荤;斩衰菅菲③,杖而歆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孔子曰:人有五仪④,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⑤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
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
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⑥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
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⑦之不可易也。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
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油然⑧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此则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⑨。
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
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
此则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
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
明并日月,化行若神。
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此谓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
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
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
《礼记》原文及译文(二十一)

别人争有太阳的地方,夏天不和别人争有荫凉的地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养精蓄锐以备有所作为。
儒者的瞻前顾后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①不程②勇者,引重鼎③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其特立有如此者。
【注释】①鸷虫攫搏:譬喻和邪恶势力作斗争。
②程:估量。
③引重鼎:譬喻艰巨的任务。
【翻译】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并不宝贵,忠信才宝贵。
他们不祈求土地,树立起道义就是土地;不祈求多有积蓄,多掌握知识就是财富。
请他们出来做官很困难,因为他们不在乎高官厚禄,就是请出来也难长期留住。
不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他们就隐居不仕,请儒者出来做官不是很难的吗?即使出来做官,如果君王不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他们就会辞职,长期留住儒者不是很难的吗?他们先说工作而后才谈俸禄,儒者不是轻视俸禄吗?儒者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
有些儒者,即使把许多金银财宝赠送给他们,即使用声色犬马去引诱他们,他们也不会见利而忘义。
即使利用人多来威胁他们,用武器来恐吓他们,他们宁愿去死也不会改变节操。
和邪恶的势力作斗争,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本领;领受艰巨的任务,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能耐;只要认准了就坚决去做。
他们认准了的事,做过了就从不后悔,尚未做的也不考虑那么多。
说错了的话就不会再说,对于流言蜚语也不去追究。
他们时刻保持威严,拿定主意的事说干就干,绝不优柔寡断。
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①;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而子次之賢,何也?」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對曰:「靈公之弟曰,靈公弟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遊放之士,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者,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子貢問於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子曰:「吾未識也,徃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公曰:「可得而聞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於淫樂,耽湎於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顏淵將西遊於宋,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於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於眾,信則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於數,而比於踈,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孔子讀詩于正月六章,惕焉如懼,曰:「彼不達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身危,時不興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即妄也.故賢也既不遇天,恐不終其命焉,桀殺龍逢,紂殺比干,皆類是也.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言上下畏罪,無所自容也.」子路問於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孔子曰:「在於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曰:「由聞晉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賤而讎之,怨讎並存於國,鄰敵構兵於郊,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乎.」孔子閒處,喟然而歎曰:「嚮使銅鞮伯華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由願聞其人也.」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子路曰:「幼而好學,壯而有勇,則可也.若夫有道下人,又誰下哉?」子曰:「由不知,吾聞以眾攻寡,無不克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猶下白屋之士,日見百七十人,斯豈以無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惡有道而無下天下君子哉?」齊景公來適魯,舍于公館,使晏嬰迎孔子,孔子至,景公問政焉.孔子答曰:「政在節財.」公悅,又問曰:「秦穆公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政其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景公曰:「善哉.」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有國家者,計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聖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云耳.」鲁哀公问孔子:“当今的君主,谁最贤明啊?”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说:“我听说他家庭之内男女长幼没有分别,而你把他说成贤人,为什么呢?”孔子说:“我是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而不论他家庭内部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名言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用人。
孔子说:“不要用刚愎自用的人,不要用阿谀谄媚的人,不要用诋毁他人的人。
”
鲁哀公说:“希望您能说得再详细一点。
”孔子说:“刚愎自用的人,骄横跋扈;阿谀谄媚的人,巧言令色;诋毁他人的人,满口胡言。
”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
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
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
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
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
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
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
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
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
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