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翻译
直译还是意译:以新闻翻译为例

直译还是意译:以新闻翻译为例发表时间:2018-09-18T10:01:59.493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作者:刘俊娟胡翌丹[导读] 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翻译时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回答。
本文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翻译时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回答。
本文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在新闻翻译中,意译是主要的,对等的逐字翻译即直译是很难实现的。
关键词:直译、意译、新闻翻译1.引言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直译、意译,存在分歧。
朱光潜说:“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变。
所谓‘意译’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范存忠却觉得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和literal translation相当我们所说的‘直译’;而‘自由翻译’( free translation),相当我们所说的‘意译’”(罗新璋, 1980:453, 454, 782)本文简要分析直译与意译间的相似与差异,接着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说明在新闻翻译中直译是不常见的。
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2.直译与意译的关系“直译”和“意译”两者之间的语义关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一、在理性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
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方式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对理性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无论是“直译” 还是“意译”,意思都是相同的。
二、在内涵意义方面, 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
内涵意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对词的内涵意义的翻译,只能用“意译”,而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
三、在社会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
同样事物必然因民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绝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
试论新闻翻译的特点

试论新闻翻译的特点作者:刘俊霞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8期摘要:新闻翻译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推动及感染的作用。
新闻翻译标准,遵循坚持精准、谨慎的原则,在坚持事实翻译的基础上,准确、时效性地传达新闻主体信息给大众。
基于此,本文从句子结构、措辞,以及文化背景方面来分析新闻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句子结构措辞文化背景新闻翻译实践翻译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分为文字翻译、科技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等。
而新闻翻译是应用文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开放、高速发展的中国急需更多的外部资讯,也需要及时向国外人士传递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翻译肩负着对外宣传的责任,许多外国人,尤其是那些无缘亲自造访中国的外国人,在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我国发布的对外新闻来了解中国的发展的,所以对外新闻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
新闻翻译中若出现不妥之处,不但会使信息传递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让外国人对我国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新闻翻译的操作必须十分谨慎。
鉴于新闻翻译的重要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新闻翻译的特点。
一、句子结构英语新闻翻译成中文新闻时,由于写作受版面词数的限制,记者有时会为了尽可能在一个句子中发表较多的新闻事实或信息,不得不打破简单的句型结构或采用合并句子的方法,将原先两句以上才能表达的事实放在一个句子里,结果使通常较简单的句子显得结构复杂。
相对而言,汉语的句子要短得多,而且汉语以精炼著称,其句群中的单个短句独立性很强。
在翻译时就有必要把冗长的英文句子拆开,分成几句话来表达。
例如:Andrew P.O’Rourke,the Republican candidate for governor,said yesterday that he would withdraw from a televised debate with Governor Cuomo if the candidate of the New Alliance Party,which he accused of extremist views,participates.应译为:“参加州长竞选的共和党候选人安得鲁·P.奥鲁克昨日申明,如果新联盟党的候选人也要参加与州长库莫的电视辩论,他本人就宣布退出辩论。
英语作文新闻报道范文及翻译

英语作文新闻报道范文及翻译看新闻报道,了解社会,看英语版本,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英语作文新闻报道范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英语作文新闻报道范文及翻译:铁路旅客手指被夹自动门不得不跟随高铁列车一起跑Video footage shows a man forced to run alongside amoving high speed train after getting his fingerclamped between one of the doors.视频显示一名男子手指被夹自动门,不得不跟随高铁列车跑起来。
The video was filmed on May 15 at a station inChangzhou,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People's Daily Online.视频拍摄于5月15号江苏常州站,人民网报道。
After some time, the man manages to pull his fingeraway from the closed doors.一会之后,这名男子成功的将手指挣脱开来。
In the footage the man can be seen moving along with the train.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男子和列车一起跑了起来。
According to Xinmin, the man boarded the wrong train thinking it was the G7080 train.据称男子上错车,以为那是G7080列车。
As soon as he realised his mistake, he tried to exit the train.意识到自己上错车后,他立马走出车门。
However as he left in a hurry, he got a finger on his left hand trapped in the automatic doors.然而在他匆忙下车时,他左手手指被夹在了自动门里。
从关联论角度试析文化语境中的新闻翻译

从关联论角度试析文化语境中的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它不仅涉及语言的翻译,还涉及文化的翻译。
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使新闻报道的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新闻翻译要把握文化多元性、文化差异性和文化交流性。
文化多元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文化交流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新闻翻译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便使新闻的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外,新闻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语境中的语言特点。
新闻翻译要做到语言的准确性,但也要保留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使新闻信息更加准确,更加有意义。
新闻翻译要考虑文化语境中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新闻报道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总之,新闻翻译要充分考虑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多元性、文化差异性、文化交流性以及文化意义和语言特点,以便使新闻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新闻英语翻译特点与技巧分析

新闻英语翻译特点与技巧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闻翻译作为英语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传递信息的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新闻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帮助英语翻译者提高新闻翻译水平。
一、特点分析1. 时效性新闻翻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效性。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当前热点事件,翻译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翻译成目标语言,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迅速获取需求。
新闻翻译需要具备快速准确翻译的能力,对新闻事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能力。
2. 简洁清晰新闻报道通常以简洁清晰的语言风格快速传递信息,翻译时需要保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尽量保持原文的简练风格。
翻译时需要遵守“意足语篇,译达情感”的原则,做到信达雅。
3. 多样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特稿、评论、专访等多种体裁,翻译者需要对不同体裁的新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形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和规范。
4. 文化内涵新闻报道通常涉及到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与语言的冲突。
二、技巧分析1. 熟悉新闻写作规范新闻翻译需要熟悉新闻写作的规范,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风格和选词习惯等,便于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新闻写作风格,以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2. 把握新闻焦点新闻报道往往有一个鲜明的焦点,翻译时需要准确抓住新闻的主题和亮点,突出新闻的重点,以保证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和理解。
3. 保持忠实性和可读性在新闻翻译中,要既忠实于原文,又要保持目标语言的可读性,避免生搬硬套的翻译,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对原文进行灵活适当的改写,保证信息的传达效果和可读性。
4. 注意用词准确在新闻翻译中,用词要准确得体。
论新闻翻译中的阐释性翻译

论双语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双语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摘要:作为一种语际转换活动,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意义和目的语意义在双语空间中对所涉及的概念编译。
对于新闻翻译,要求亦是如此。
针对中西新闻标题,新闻语言特点的差异,译者的元语言处理与其认知和体验活动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新闻翻译;目的语;源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55-02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与政治的接轨,新闻的双语化逐渐开始成为一个趋势。
新闻语言的翻译因其实时性和信息性而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翻译。
新闻,有其导向性。
新闻译者作为源新闻和目的语的中介者,对译文承担责任。
通过对源新闻的背景目的以及翻译活动的要求和地域性的掌握,译者负责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翻译工作。
一、新闻翻译中的主体性王玉樑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1]。
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主体的自主能动性,并因其能动性的特殊性造就了不同主体各自具有差异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具有其主体性,受多方面制约。
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受双语特点的影响,还要受文化政治背景的限制。
而“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3]。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客体文本进行认知体验活动,并要充分把源语国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特点转化为目的语人们能认知的共同体验。
因此,从事新闻翻译,译者一是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新闻源的理解,不仅是人脑中的空间抽象概念事物,而且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映射、合成、组合和整合的过程。
二是对双语的掌握程度。
三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有效工作。
二、新闻翻译中主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家代表海德格尔认为任何阐释者都会嵌入到阐释客体中去,成为阐释客体的一部分。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近年来,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尤其是新闻翻译。
作为一种文化转换活动,新闻翻译是一种可以实现文化跨越、把信息传递至世界各地的重要活动。
新闻翻译是一种需要翻译者采用多种技术和技能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将文本从原文语言转换为目的文语言,从而使目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信息。
由于新闻翻译要求翻译者精确而又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翻译者在新闻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与文本内容和语言有关的技术问题。
为了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学者和翻译者开始使用受目的论影响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将文本从原文语言转换为目的文语言的过程。
目的论把重点放在最终的翻译产品的读者,认为新闻翻译应该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信息,使目的读者可以理解原文信息。
目的论是以源语言文本到目的语言文本转化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者应该将落实新闻翻译中的内容和语言技巧,以便以最大可能性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和完整传达。
因此,新闻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读者的要求重新组织原文信息,以便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目的论认为,新闻翻译应该以目的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为根据,根据目的读者的需求,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目的读者的信息需求。
具体地说,新闻翻译者应该考虑翻译的文本类型、语言特点以及文本的目的读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才能确保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新闻翻译中必须考虑到语言特点,即翻译者必须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如语言结构、词汇、句式、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
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翻译者必须首先把原文中的信息转换成目的语言,其次,再考虑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句式使用以及文化差异等,确保原文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此外,新闻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意图,把原文信息传达给目的读者。
新闻翻译者应该采用一定的策略,把原文信息转换成目的语言;这个策略必须考虑文本类型、语言特点、语义表达、文化特征等因素,以实现新闻翻译的准确和可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翻译
译者“信达雅”,这大概初中时便已熟记于心,大学以来,所学各科,凡涉及翻译者,其论述盖不能偏离此宗。
况且翻译之论述者,盖以文学翻译之论述为主导,谈及文学,论其“雅”,更是恰当不过。
商务翻译,旅游翻译也以此为信条,可谓是老生常谈司空见惯了。
然而说到“信达雅”,并不一定就是陈词滥调:翻译要“信”,早已深入人心,不“信”则是对原语不忠,不可取;翻译要“达”,也是耳熟能详,不“达”则失信乎读者;故而奈达,或者严复,其论述在新闻翻译中也能起到效果。
同者姑繁,且略,单谈其异者。
鉴于新闻翻译之更高的功能要求(传媒即传达之媒介,达者为先)与翻译特性,世人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更别具一格的要求,单就这点,新闻翻译给我的印象很深。
此文将以新闻翻译标准为纲,简要分析新闻特性和给译者带来的更具体的要求,并结合案例,浅析各章,以表我对新闻翻译的大体理解。
煤艺有别,其由在“新”
书中有言,媒体翻译与新闻翻译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新”。
以为新闻翻译由于不断涌出的各种词汇而与文学翻译不同。
对此,我深表不能苟同。
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不同,一者为文,一者为信,服务的目的不同,其翻译标准也自然不一。
词汇新不新并不能成为区分“煤”“艺”的关键要素。
况且,新闻中固然有各种词汇新生幻化,文学(当然是狭义上的)里也不乏词汇的幻化新生。
例如,作家强调陌生感,故而常常造些词汇,作家之多,所造词汇当然也不少。
故二者有别,其由并不在“新”。
由此,本书给新闻翻译提出了三条清晰的标准:
注重传播效果——媒介的任务是传达,新闻翻译的任务是跨文化传达;
要求清晰易懂——传达,对象是给大众的,自然要清晰易懂;
受众内外有别——既是跨文化,对象的文化氛围不同,翻译自然要注意。
译技何其多,只谈再创造
由各种新闻翻译的要求而衍生的各种翻译技巧,如巧译新词,活用四字等,书中都有详解,并援引实例,内容太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新闻翻译对译者提出的基本功要求如政治,知识和语言等,也只略过不提。
有人对翻译持再创造的观点,且不论其细则,单就新闻翻译而言,其再创造是必须的。
新闻翻译,如前所述,是强调表达效果的翻译,为使新闻翻译在的语中取得它在源语中同样的传播效果,达到与译文读者的统一,实现翻译的目的,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在与原文作者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换言之,译者需要在理解原义的基础上,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译入语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创造性的将原文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
例如:
Rather than dry speeches, smiles, and gestures seem more likely to win votes for the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微笑,姿势,而不是枯燥的演讲,更可能使他们获胜。
毫无疑问,这句译文非常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直线型的,反映在语言上是谈话时直入主题,而且直截了当点出要害,非常具体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螺旋式的,反映在语篇上就是先不入主题,从很远谈起,在谈及要害是,半遮半掩,曲折委婉。
故而改译如下:
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
作为枯燥演讲的调味品,其面部表情和手势更能打动人心。
在原译的基础上加了一句英文中没有的主题句“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继而未将“win votes”直接译成赢得选票,而是曲折译为“打动人心”,实际上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在内容上有所增减或改动,旨在以英语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将新闻信息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新闻信息。
不过作为一个实例,这个译文是否可行,还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实在叫人费解。
其次“其面部表情”的“其”指代不明。
当我们尝试从改变思维来翻译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当然,至少这种翻译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能够帮助译者不一一对应,能巧妙处理各种译文。
建议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对美国总统候选人而言,面部表情和丰富姿势比起枯燥的演讲,更能够打动人心。
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
不同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包含于文化之中的思维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语言表达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并不可能一一对应。
因此,要在译入语中找到所有与原文对等的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
这也决定了翻译在基本符合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必要的。
误译三千,只取熟词
书中在误译例析这一块涉及忽略原文,避实就虚,移花接木,欧式汉译,诘曲聱牙和熟词硬译等六种。
其中译者在学习翻译的道路上,接触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熟词的硬译。
对英语中常见词不加辨别的翻译,将单词的首要意思生硬地搬到译文中,结果造成误译。
只取熟词,概括的说,就是没有理解原文意思。
没有理解原文意思就翻译,当然是无法做到忠顺,故而忽略原文,故而避实就虚,故而移花接木,故而欧式汉译,等等等等。
熟词硬译的例子比比皆是:
June’s World Cup in Seoul will be a security nightmare for Japan as well as for South Korea.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对韩国和日本来说,都将是一场安全噩梦。
译者可能不知道,“噩梦”在汉语里,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事情,而“nightmare”这个英语单词却可以指实实在在的事情,表示“经常的恐惧”或“可怕的事物”。
这是因为译者对nightmare这个熟词不熟悉,不知道它的另一含义,造成误译。
然而,哪怕译者确实不知道nightmare的另一含义,按照常理,也应该不会乱翻,而造成误译。
这是因为,这一句的时态是将来时,will be提示了这一场nightmare是将来的事情,而噩梦都是做了噩梦才知道是噩梦,故而翻译成噩梦必然不符!再者,安全怎么会有噩梦之说此处说首尔举办世界杯,译者马上就应该联想到,举办活动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举办方来说,更是应该注重安全保卫工作,所以这里的nightmare应该是说安全问题可能会像做了噩梦一样,让人头痛。
改移为: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其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对韩国,而且对日本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可见,造成熟词硬译,或者其他误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原文理解准确,哪怕不通达,都不会造成误解。
不过这一句翻译,我认为确实不够通达,不仅而且用得牵强,试改译如下,仅供参考: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其安全保卫工作对韩国,甚或对日本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学校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翻译一班
姓名:余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