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课堂的启示
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一、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开展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文化传统对教学论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提到英国的文化传统,人们马上会想到他们的保守性格、贵下几个方面:族精神、绅士文化等,以上这些特色确实从某些方面表达了英国第一,教学价值取向。
文化传统与教学价值取向之间是相的文化传统。
从哲学观的角度分析,英国的文化传统集中表达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教学思想在其为经验主义。
英国人习惯于用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看待自远古萌芽期便被打上了文化传统的烙印,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文然、社会和人生,进而形成了本国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即经验主化精神气质。
也就是说,教学论是一定文化传统的反映,文化传义的文化传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决定着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一定价值取向制约下第一,崇尚经验、注重传统。
在英国文化传统中,他们不崇的教学思想对先前的文化传统起着选择、传递、创新的功能,并拜权威,他们强调经验,否认任何天赋的生而具有的知识,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标准着其后文化开展的大致方向。
所一切知识均从经验得来,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或知识,其效果是以,离开文化传统,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未知的、不可靠的,也使得他们很少标新立异。
时至今日,许多崇尚经验、注重传统、守成渐进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英国的教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仍然盛行,即使要进行革新,也要披上传统的育目的是培养高贵而有才干的统治者,即绅士。
这种教育的精外衣,或者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
英性质决定了其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即崇尚第二,稳重守成、务实渐进。
崇尚经验、注重传统决定了英古典人文精神,讲求高雅;重视人文教育,轻视科技知识;重视理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必然表现出理智冷静、务实求稳的性格特论,轻视实用技艺。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英国整个教育价值观体征。
在英国,保守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开历史倒车,也不意味着系中都具有明显的重学术知识、轻实用知识,重理论、轻实践的抗拒历史,而是指尽可能地保持某个事物的本然,在不得不进行倾向。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教案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探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原因、经过、结果、特点。
准确简述《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2.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权利法案》。
难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出示英国女王接见英国首相照片)上面照片中,一个是英国现任的女王,一个是英国现任的首相。
哪位同学知道在英国,她们二人谁掌握着行政权力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和一种什么制度有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己看书,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4.《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机构、内容、意义。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探究新知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学生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
13世纪末确立的议会制度,使议会掌握来征税权。
但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却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并擅自强征新税。
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2.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老师点拨: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1.学生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开始标志)内战爆发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共和时代(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1660年复辟君主专制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2.学生回答《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机构、目的、内容、意义。
英语教学中关于英国历史部分教学方法之探讨

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 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 的方法 ( learning to learn) ,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 会学习, 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代。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 标, 教师在这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 如在讲授英 国的工业革命 (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时, 可以让 学生独立思考, 为什么英国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 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而中国却没做到呢? 再如当讲 授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 , 之 , 后布莱尔政府将香港归还中国的这段历史时 同样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通 过在课堂上师生互动, 学生之间交流, 达到知识共 享。可以让他们思考昔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如今在 对华政策上, 为什么能同中国政府达成了香港作为 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保持五十年不变的协定呢 ( as a separat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with its own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and life styles” )? 三、 身临其境法教学 英国概况中, 历朝王室君主的更替可以说是学 生最难把握的历史内容。 枯燥的历史事件, 繁多的 , , 生单词 学生们很难有学习的兴趣 单凭老师在课堂 上的满堂灌输是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 因此, 我在每堂新课之前, 都会给学生布置下重要的单词 和名词解释, 让学生先预习课文, 上课时重点讲解有 关的历史事件。之后便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 , 。 生在课堂上将历史再现 表演出来 这需要在老师 的指导下学生真正理解后, 才能做到。 所以这是一 个非常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如诺曼征服 这段历史( Norman Conquest) , 约翰 ( 下转第 93 页)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有很多启示。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其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政治启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议会制度和宪政体制,为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主制度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实现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参政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二、经济启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变革开辟了道路。
在革命中,新兴的资本家替代了原来的贵族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角,资本主义开始控制市场和生产。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流通和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营商精神。
三、文化启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启蒙思想和经典文化,对近代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且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环保启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并通过教例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环保的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通过本文的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讨论,可以为教案编写提供一些建议。
具体而言,教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史料、经典文化和政治经济学著作,引导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深入了解。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后反思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后反思《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课的内容较多,学生不好理解,特别是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需要学生了解。
这节课有难度,学校赛课,该学习这课,历史工作坊让上传的课也正好是这节,合二为一,对这节课也进行了录制。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优缺点都有,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深思,总结如下:一、反思学生方面1、学生状态:这节课有难度,但很感谢9.7班的全体孩子们,他们在历史课上总是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特别是这节有听课老师,再录制着,孩子们更加投入专注积极。
2、学生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时,孩子们已经对君主立宪制的涵义有了初步了解,孩子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这为下面的课堂环节起了很好的开始。
3、学生自主及合作:在独学环节,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根据独学任务,边独学边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合作探究时,小组合作,一起主动交流,孩子们很有热情。
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紧跟着课堂节奏。
二、反思教师和课堂方面三、历史人文素养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到“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使学生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学习英国历史思考与观察当今世界,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同,对个别学生的素养培养还需要多关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四、思想情感方面在学习本课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让学生更清晰中外历史发展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比,让学生坚定到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在这方面,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也是历史课程具有的特性。
总之,这节课尽管达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要提升自己,多学习、勤思考,多听工作坊老师们传的课,向同仁们学习。
英国教育对我们的的启示

英国教育对我们的的启示作者:佚名英国是个教育大国,英国教育素以历史久、标准严、质量高著称于世,我在英国三个月时间中零距离接触和了解了英国教育,感觉中英两国教育有诸多相同之处,不过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文化不同,两国教育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和改革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课程开发和管理英国自1988颁布教育改革法以来,实行国家统一课程,这点与我们是相同的。
但是英国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不少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
这些选修课程大多与生活或者以后的升学相关。
有些必修课可以是合成的,比如公民课,就体现在宗教课和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上。
近来英国很重视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参观的学校就为学生提供了工程(制图)、设计、手工(木工和裁剪等)、烹饪等实用课程。
原来深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小有名气,不过如果仅停留在劳动和技能教育的培养上感觉层次太低,建议学校整合资源,把通用技术科组和艺术科组适当交叉,开设艺术与设计课程,供学生选修。
目前深中校本课程还很少,以前学校曾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尝试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学校可以精选其中有价值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是学校的重要特色之一。
下表是英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式,以资参考:(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英国的教学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点拨、启发、答疑、指导等作用,尤其是在中学高年级阶段。
我听了几次预科(A-LEVEL)课程,老师基本上对教材(参考书)内容不做过多解释,而是布置、检查作业或论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精神。
我还听了一节英语课(8年级,相当于我们小六到初一年级),老师让学生写关于莎士比亚作品如何吸引观众的论文,当时我十分惊讶,那么小年纪的学生却去写这样大的题目,可见英国的教育平时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的。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以及这一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史料,使学生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来龙去脉,认识其在英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英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君主立宪制这一问题上,学生可能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深、历史事件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化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英国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崇尚的思想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尤其是《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直观展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英国国旗的设计,引发学生对英国历史的兴趣,导入新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3.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能从英国新历史科中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英国“新历史科”中学到什么——以英国教学设计“工业革命:行为与反应”为例陈宏之(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州 510631)【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新历史科”中一节有关“工业革命”主题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得出英国“新历史科”所能带给我们的一些具体课改启示。
其教学设计的专题探究化、自主合作化、实践思辨化、多元生活化、微观情境化以及多角度渗透联系等特点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教学设计的结构框架、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这四个视角来予以得出。
【关键词】英国“新历史科”;工业革命;教学设计;启示一、引言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中,英国工业革命那一幕,就像一场逼真写实的历史情景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英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开幕式导演丹尼·博伊尔所言:“有的国家的革命改变了自己的国度,但我们英国人的革命,却深刻改变了这个世界。
”那么,英国人自己又是如何讲授“工业革命”那段复杂的历史呢?在赵亚夫、唐云波主编的《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一书当中,收录了一节以“工业革命:行为与反应”为题的英国教学设计案例,笔者欲以英国的这一教学案例作为切口,从中管窥英国“新历史科”所能带给我们的具体启示。
二、英国的历史课堂怎样设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英国的“新历史科”是为了应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日益严重的历史教育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他们从历史教学方式入手,进而涉及教学内容,最终引发对历史教学本质的思考。
” [1]而“新历史”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而言的,后者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前者更注重怎样去获取知识。
而我国在新世纪初所掀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也是针对当前传统教学日益僵化的弊端,旨在革新教学方式以至教学内容,以达到新的教学理念高度。
中英两国的历史教学改革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英国的教改启示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历史课堂的启示重庆曾永江关键词:大课堂观;教学理念;感悟2009年是我校与英国迪克斯中学缔结友好学校10周年的纪念年。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增进两校师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3月,两校在迪克斯中学举行了纪念活动。
我有幸作为巴县中学赴英代表团的一员,对迪克斯中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
时间虽短,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访问中通过课堂观摩,与英国师生的交流探讨,对中、英两国历史教学的差异及由此显示的两国教育理念、具体教学行为的不同,感触颇深,印象非常深刻。
访英之前,我查阅了英国历史教学的一些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史料教学”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历史教学思想。
此派学者认为“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
”如何获得历史知识呢?他们主张,“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这些主张在英国的历史教学界一度引起争论。
进人80年代以后,这一思想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英国的历史教学,教材只起到提供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且只是部分证据)的作用,教材之外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
在访英期间的见闻和在迪克斯学校与英国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直接感受和体验到,英国的历史教学禀持一种大课堂观。
有趣的历史“活”课堂英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最关注、最想了解的。
但10天中大部分的时间要参加两校的友好纪念活动,我仅仅旁听了两堂历史课。
但就是这仅有的两堂课,让我对英国历史教学表现出的有趣、灵活、开放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废墟里体验历史──九年级历史课片段我们跟随该班学生坐校车来到一个他们称为废墟的地方,主要去了解17世纪的手工业。
这里,没有五光十色,也没有勃勃生机,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破败与废旧。
废墟完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原貌,工作人员的穿着服饰也是那个时代的,来到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按照要求,全班学生统一换上了废墟工作人员提供的粗布服装和看似滑稽的棉毡帽。
这半天里,学生们亲自参与了蜡烛的制作,用羊毛织布,制作皮鞋等等,用那些古老、简陋的工具体验17世纪手工业的水平。
孩子们虽然身上沾满了尘土,脸上布满了汗珠,但他们脸上不时地显现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个学生说他一辈子都会“记得”17世纪英国人是怎样生活的,因为他“经历”了,他为他今天的“经历”感到快乐。
二、从垃圾中寻找历史──八年级历史课片段年轻的Jeoty老师带了五个塑料袋走进教室,她告诉学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复制,但可以通过过去所留下的一些垃圾,了解到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从一些侧面了解当时的状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
她要求:以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袋中的垃圾(这些垃圾来自同一个家庭),形成对该家庭生活状况的结论。
我相邻的一个组很快领回了一个袋子,袋子上有一个标签:芭芭拉家庭。
袋子里面有一张废足球票,两份账单,一个烂乒乓球,一张废机票和婴儿玩具包装。
经过讨论,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有:一、该家庭成员喜欢体育运动(足球赛票,乒乓球),二、该家庭中有一婴儿(婴儿玩具包装和账单中购买的婴儿用品),三、家庭成员中有人在从事绘画工作或对绘画感兴趣(账单中购买了相当数量的绘画颜料)。
其中在得出第三个结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了一番争论,有同学最初提出的结论是“家庭成员中有从事专业绘画的”,另一同学认为这样的结论太绝对,因为购买了绘画颜料并不见得就是专业画师,还有可能是家庭中有人有绘画的业余爱好。
所以最后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家庭成员中有人在从事绘画或对绘画感兴趣。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主动认真地寻找垃圾中信息,特别是在小组采纳了自己的结论时,往往都做出了比较夸张的胜利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
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历史教学1.让建筑物讲述历史访英前,印象中觉得作为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一定很漂亮、很现代,新建的应占很大比例。
可一到英国,就觉得那里的建筑好大一部分都显得老旧,听介绍和看标识,知道有的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
这在历史老师眼里,全都是教学的素材。
他们的历史课,常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安排。
旧工厂、旧农庄、博物馆等地方,在英国师生那里,都可能成为历史课堂。
那些古味浓郁的建筑,内部根据实际需要装饰得很漂亮、很美观,但外观上都保持了当初的建筑风貌。
从建筑上寻觅历史信息,让建筑物讲述历史,这是我们到英国的第一点体会。
2.“老爷车”式出租车的历史情结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放眼望去,伦敦的出租车几乎清一色都是“老爷车”,看起来像劳斯莱斯一样豪华、典雅,坐起来像面包车一样宽敞、舒适,一辆车最多可坐6位乘客,市民喜欢坐,司机喜欢开,即使车辆不断更新,“老爷车”的样式也一直不变,为此还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这种“老爷车”,尽管样式是老的,但技术是新的。
多次听到英国的同行介绍,这种出租车在英国利兹和贝尔法斯特等城市也为数不少。
之所以保持旧的样式,从英国朋友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能够表现他们心中对那种样式所承载的历史的怀念。
全民性的历史情结,无疑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出租车保留“老爷车”老旧的样式只是英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倒转时空,化身为历史人物建筑物讲述的历史是局部的、沉默的,“老爷车”类生活细节展示的是人们内心的历史情结。
为了让史料鲜活起来,英国的历史老师们常采用倒转时空的策略,营造历史场景。
老师穿上古代服装,扮演古代人的形象,复制历史情景,给学生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
在这种教学环境里,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和老师一起以历史人物的身份“亲历”历史,这样的体验带来的心灵冲击是书本知识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英国历史教学不受狭隘的教室课堂限制,禀持一种“大课堂”观念,即开放的课堂观念。
中英两国的历史教学差异太大了。
尽管我们是文明古国,尽管我们也重视历史传承,尽管我们也知道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历史教学仍然在传授书本上的“死”知识,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不少人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错误观点:学历史就是背历史。
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不停地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似乎历史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因为高考而出名的学校大都采取的是封闭式的教学,把学生死死地控制在校内,让他们啃书本、做习题。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厌恶历史,哪里谈得上历史教育?!有人甚至把历史学科戏称为“背多分”,这真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观察英国的历史教学,让我对历史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尽管教育并不全是为学生的趣味而教,但教育也决不能够漠视学生心灵世界的趣味而独行其是,正如培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视学习历史是一种人生享受,应该成为教师对理想的历史课堂的永恒追求。
我们历史课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即便是教师口才再好,学生也难有亲身体验。
上述两节英国迪克斯中学的历史课堂,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
学生反映历史课非常有趣,让他们享受到了快乐。
其实我们一行人何尝没有感受到快乐呢?英国的历史教学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的教学环境各地不一。
即使有条件的地方,我们能充分利用吗?为什么英国中学能做到的我们做不到呢?学习、借鉴是我们的媒体常用的词汇,怎样学习,怎样借鉴?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一些属于教育体制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改革呢?当然,我们做教师的也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地改进教学,创造有趣的、“活”的历史课堂。
英国的历史“大课堂”观,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
历史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我是一名历史教师,站在学科本位上看待教育问题是我的思维起点。
英国历史学科教学表现出来的精彩点也是英国教育总体的反映,其长处的具体体现让人感受至深。
教育的规律是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同时又体现在教育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的。
所以走出课堂,在教学之外观察英国的教育,我们会看得更深、想得更透,收获会更多。
10天的访问交流,我还注意到迪克斯学校教育的如下特点:一、课程设置。
全面培养学生生存能力迪克斯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全面,除了知识性强的学科外,还有手工,劳技,烹饪等生活方面的技能课程。
这些课程既有选修,也有必修,真正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展示。
访问期间,有一个方面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除双方正式会晤外,所有的参观学习交流的安排和组织都是由学生负责的,尤其是其中由三国访问团(还有匈牙利的一所学校)共同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包括学生家长参加,每人购票10英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乐队的表演水平也很高。
二、师生平等,教师辛苦学生身心放松在迪克斯学校,看不到老师对学生提出坐好的要求。
学生坐姿是随意的,放松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便提问。
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结论往往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明显,活动非常充分。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包括专业培训和德育工作的培训,英国老师的地位普遍较高,同时压力就比较大。
除了要自觉培训提高外,教师的工作量都很重,将作业带回家批改或回家备课的情况相当普遍。
三、教法选用,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引导我听到的迪克斯学校的两堂历史课,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其他老师们听到的课也多是如此。
但是,英国老师上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和中国老师表演型的公开课,尤其是赛课的那种形式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为表演而表演的“花架子”,都是实实在在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然后老师作总结。
整体构思时有奇想,而教学过程中则平实自然。
老师选取教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四、作业开放,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我注意到,迪克斯学校每天的家庭作业还是不少的。
虽然他们放学早,但是每天在家完成作业的时间,中学生起码要用2小时。
作业的形式多是开放式的,基本没有选择填空题,以问答为主,特别是文字学科,作业布置和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一脉相承,都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为主。
以历史学科为例,常见的教学形式(也是作业布置方式)大致有: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2.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