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

《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一、桂枝汤类(21首):1、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2、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3、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12、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13、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15、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17、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太阳上篇计一十四方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桂枝加桂汤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桂枝去芍药汤于桂枝汤去白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去白芍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于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附:代抵当汤桃仁归尾生地肉桂大黄玄明粉穿山甲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大枣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杏仁白蜜太阳中篇计三十五方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桂枝甘草汤二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五味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大枣〕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连干姜大枣〔黄芩〕〔半夏〕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大枣枳实白芍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人参半夏甘草大枣代赭石生姜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桂枝白芍甘草大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龙骨半夏人参大黄铅丹桂枝牡蛎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汤甘草阿胶麻仁桂枝人参生地麦冬大枣生姜清酒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栀子干姜汤二味栀子生姜豉汤三味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三味干姜附子汤二味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共杵为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姜连轺赤小豆甘草大枣梓白皮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太阳下篇计一十四方大青龙汤麻黄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杏仁石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于桂枝汤内加麻黄石膏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于桂枝汤内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龙骨牡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味甘草干姜汤二味芍药甘草汤二味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黄连汤黄连人参半夏干姜桂枝甘草大枣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半夏五味子桂枝甘草干姜细辛白虎加人参汤于白虎汤内加人参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明中篇计四方蜜煎导法一味猪胆导法一味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脾约丸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少阳篇计二方小柴胡汤柴胡人参半夏甘草黄芩生姜大枣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干姜桂枝黄芩甘草牡蛎栝蒌根合病篇计五方桂枝加葛根汤于桂枝汤内加葛根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加半夏汤于葛根汤内加半夏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痰病篇瓜(带)〔蒂〕散甜瓜(带)〔蒂〕赤小豆太阴篇计二方桂枝加芍药汤于桂枝汤内倍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于桂枝汤内倍加大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麻黄附子甘草汤三味吴茱萸汤吴萸人参生姜大枣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于白通汤内加人尿猪胆汁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生姜附子通脉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葱白少阴后篇计八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白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猪肤汤一味甘草汤一味桔梗汤桔梗甘草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苦酒汤半夏鸡子四逆散甘草枳实白芍柴胡厥阴上篇计三方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人参桂枝附子黄柏当归〔川椒〕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甘草通草白芍桂枝大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于前方内加吴萸、生姜厥阴中篇计二方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天冬葳蕤石膏白术干姜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味厥阴下篇计一方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过经不解计一方柴胡加芒硝汤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差后劳复食复计四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麦门冬粳米阴阳易病计一方烧裈散男病用女裈,女病用男裈,烧灰文源:医品阁。
《伤寒杂病论》方子归纳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子归纳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共多少方子?1.《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另一方禹余粮丸因为有方无药故不计。
基础用药76味。
不包括一些特别的煮药用品如:清酒,开水、清浆水、雨水等。
*********另一说,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2.《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3.《伤寒杂病论》有260首方剂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因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原本佚失,几经变迁,经王叔和等人编次整理,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在统计方剂数目方面存在《伤寒论》统计《伤寒论》方剂,《金匮要略》统计《金匮要略》方面的方剂,加上当时在统计数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统计两书的方剂数目善于借用前人统计数目,基本上不愿再亲自作大量繁琐而细致、详尽而统计工作,这样就导致至今对仲景所创方剂没有准确的数字。
《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数目亦非高保衡等人于《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言:“除重复有二百六十二方”,更非五版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所言:“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实际是184方,缺杏子汤,葶苈丸,藜芦甘草汤药物组成。
查阅有关研究《金匮要略》书籍对方剂索引除了本人以外,均没有对葶苈丸进行索引。
关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方剂数目的统计,邹澍于《本经疏注》中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
”这个统计数目虽接近仲景所创方剂数目,但也是不准确的。
究竟《伤寒杂病论》方剂数目有多少?这并不是把两书的方剂数目相加就等于其总和,事实是这样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相重复及异名方剂共39首,其中异名方剂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理中丸又名人参汤,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就《金匮要略》异名方有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及八味肾气丸,对此要说明一点,异名的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调配都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方名不同而已。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文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史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二两
桂枝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杏仁五十枚 厚朴二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炙两草新二桂加两枝汤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四芍两药四两 人参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炙救草逆二桂汤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蜀漆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瓜两蒌根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麻黄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炙草一桂两枝二两
麻黄三两
白术四杏两仁七十个
炙草一薏两米半两
麻黄半两
杏仁七十个
炙草半防两己一黄两芪一两一分
麻黄七钱半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一两 大枣六生两姜一两半
猪肤汤
猪肤十大六米两白白粉蜜五一合升
猪胆汁方
大猪胆法一醋枚少许
文蛤散
文蛤五两
烧褌散
妇人中褌尽隐处取烧作灰
蜜煎导方
石蜜七合
抵挡汤
桃仁二十个水蛭三十个牤虫三十个 大黄三两
抵挡丸
桃仁二十五水个蛭二十个牤虫二十个 大黄三两
禹余粮丸(方佚)
土瓜根方(方佚)
仲景伤寒论113方
炙草 桂枝 大枣 生姜 芍药 干姜 人参 附子 半夏 黄芩 大黄 麻黄 茯苓 黄连 白术 杏仁 石膏 枳实 厚朴
炙草三两 干地黄十两芍药四牤两虫一水升蛭百蛴枚螬四蛰虫半黄升芩二大黄十干漆一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炙草四两
炮姜二两
射干十三枚大枣七生枚姜四紫两菀三款冬花三
半夏八枚
麻黄四两
皂荚八两 枣膏
干姜二两
半夏半升
麻黄四两
杏仁半石升膏如鸡子厚大朴五
生草三桂两枝三两 生姜五两
人参三紫两参五半夏半黄升芩三泽漆四白十前八五
生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白术四两
桂枝人参汤
炙草四桂两枝四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理中丸
炙草三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甘草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附子汤 真武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桔梗汤 半夏散及汤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参三麦两冬七半升夏一升
葶苈子大弹枣子十大二枚
生草二桔两梗一两
生草二两 大枣十生五姜枚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六
石膏八
生草三桂两枝三两
芍药三干两姜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三
石膏二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薏苡附子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赤石脂丸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白通加胆汁汤
葱白四胆茎汁一人合尿五合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茯苓四逆汤
炙草二两
干姜一人两参半一生两附子一枚
茯苓四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二生十姜五八芍枚两药三吴两萸二通两草二两
当归四逆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二十五芍枚药三两 通草二两
吴茱萸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六两 吴萸二人两参三两
枳实四厚枚朴一尺
小半夏汤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小半夏加茯苓汤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茯苓三
己椒苈黄丸
椒目一葶两苈子木一防两己二两
五苓散
桂枝二分
茯苓三猪分苓三白分术三分
桂苓五味甘草汤
四逆散
炙草十分
芍药十分
枳实十分
大柴胡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五芍两药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大两黄(一方)二两
枳实四枚
小柴胡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两
半夏泻心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泻心汤
炙草四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伤半寒夏无半黄金升芩匮三有两
炮附子一枚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茯苓三两 茯苓二两 茯苓八两 白术二两
辨 生草二桔两梗一两
炙草一桂分枝一分 炙草二两 炙草二两 炙草二胆两汁四合
半夏一分 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人两参半一生两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强生人附四子两一枚
茯苓四两
通脉四逆加胆汁汤
炙草二两
干姜三两强生人附四子两一枚
白通汤
葱白四茎
生姜八两
人参一两 半夏半升
厚朴八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炙草二两
栀子生姜豉汤
生姜五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
栀子厚朴汤
枳实四厚枚朴四两
栀子干姜汤
干姜二两
栀子柏皮汤
炙草一两
黄柏二干两姜一两
桃花汤
赤石脂十六两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厚枚朴二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调胃承气汤
炙草二两
大黄四两
桃核承气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两 桃仁五十个
黄连一两
生姜泻心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四两 干姜一人两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一两
黄连一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附子泻心汤
炮附子一枚黄芩一大两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连汤
炙草三桂两枝三大两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二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生草一两 大枣十枚
炮附子半一夏枚半升
厚朴三物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大柴胡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五芍两药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大两黄四两
炙枳实四枚
大建中汤
蜀椒一两
干姜四人两参二饴两糖一升
大黄附子汤
炮附子三枚 大黄三两
赤丸
炮乌头半二夏两四升
茯苓四
大乌头煎
蜜二斤大乌头五枚
当归生姜羊肉汤
羊肉十六两 生姜五两
乌头桂枝汤
大黄四两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二药升八两
大黄十六两
杏仁一升 枳实八厚枚朴一尺
小青龙汤
炙草三桂两枝三两 五味子芍半药升三干两姜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三两
乌梅丸
乌梅三桂百枝枚六两 蜀椒四黄两柏六干两姜十人两参六炮两附子四两
黄连十六两
小陷胸汤
瓜蒌实一枚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大陷胸汤
甘遂一钱匕
大黄六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六胶两饴一升
桂枝一干两地黄八两山药四山两茱萸丹四皮两三炮两附子一枚
茯苓三两
炙草二桂十枝八十大两枣百生枚姜六山两药四干两姜三人两参七干两地黄防十风六豆两黄卷麦十冬六川芎六茯苓五神曲十白术六杏两仁六两
炙草一酸两枣仁二升
川芎二茯苓二
炙草 桂枝 大枣 生姜 芍药 干姜 人参 附子 半夏 黄芩 大黄 麻黄 茯苓 黄连 白术 杏仁 石膏 枳实 厚朴
生草二两
生姜四芍两药二川两芎二甘两李根白皮半一夏升四黄两芩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五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五枚
茯苓八
瓜蒌实一枚薤白半白升酒七升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白升酒一斗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蜜二斤乌头五枚
瓜蒂散
瓜蒂一赤分小豆一分
旋复花汤
旋复花葱三十两四新茎绛少许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八两
大黄十六两
杏仁一升 枳实八厚两朴一尺
甘草干姜苓术汤
生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 白术二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生草二桂两枝三
茯苓四 白术三两
甘遂半夏汤
炙甘草如指大一枚 芍药五枚 蜜半升甘遂三半枚夏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
炙草一两 大枣四生枚姜一两
人参一两半半夏二黄十芩铢一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大两枣半六生枚姜一铅两丹半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黄合芩半一大两黄半二两 茯苓一两半
柴胡桂枝干姜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两
瓜蒌根干四姜两二两
黄芩三两
麻黄升麻汤
炙草六桂铢枝六铢
芍药六升铢麻一玉两竹一天分冬 黄芩十八铢麻黄二茯两苓半六铢 白术六铢 石膏六铢
金匮要略方略143方
瓜蒌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石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瓜蒌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 肾气汤 薯蓣丸 酸枣仁汤 大黄 虫丸 甘草干姜汤 射干麻黄汤 皂荚汤 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 麦门冬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桔梗汤 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