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上语文期末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
“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赏】诗歌背景:XXX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XXXXXX 和秘书监XXX的门庭,得以欣赏XXX的歌颂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思往日与XXX的接触,寄寓墨客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期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XXX再次相遇的情形。
部编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赏析二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主题思想】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七上】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必背古诗词赏析汇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必背古诗词赏析汇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档案】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等。
【背景透析】《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碣石山时所作。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气势,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主题归纳】这首诗中,诗人用他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①《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④《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⑥《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总结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
赏总结.txt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研究了许多古诗词,通过鉴赏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总结:
1. 《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给人以壮丽和激励的感觉。
2. 《静夜思》
这首诗是李白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给人以静谧和温暖的感觉。
3. 《春晓》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名篇,通过描绘春天早晨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给人以欢快和生机的感觉。
4.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望着巍峨的岳山,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凌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给人以豪放和崇高的感觉。
这些古诗词各具特色,通过对其进行鉴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更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哲理。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是我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的鉴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z 中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
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
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支持变法改革而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精神。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壮的情怀。
与《天净沙·秋思》相比: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能够与亲人重新团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向亲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思。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一封家书。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巴山、夜雨、秋池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些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与夫人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这句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团聚的幸福情形。
整首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
【主旨】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表达了游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落寞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
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主旨】
诗歌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看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