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学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训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更准确地把握文献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训诂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理解
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献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
二、写作能力
训诂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文化素养
训诂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四、语言运用
训诂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对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训诂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文献的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训诂学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训诂(或称作文辞)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分析、解读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的内涵。
训诂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或体裁。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形式。
1.词章训诂:词章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词句、章节等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强调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作品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古代,词章训诂以《毛诗》、《诗经》等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进行解读,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作者的背景和意图。
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的词章训诂,人们可以探索古代文学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2.义理训诂:义理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诠释,来理解作品的哲学、伦理和文化意义。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作品的含义和思想进行研究,强调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揭示作品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理念。
在中国古代,义理训诂以《论语》、《道德经》等哲学和伦理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思想进行解读,揭示其中的道德原则、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古代哲学经典的义理训诂,人们可以理解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无论是词章训诂还是义理训诂,都是训诂学的重要形式,各有其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词章训诂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通过对细节的解读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而义理训诂则注重对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思想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这两种形式的训诂学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训诂学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

训诂学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文字释义的学科,它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文字和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研究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
训诂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训诂学具有破解古文难解之谜的作用。
古代文献中的古文较为复杂,文法特殊,使用的词汇和词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例如《诗经》、《礼记》等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释义常常需要参考古人的注释和其他相关材料。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文献中难解之谜,还原古文的本意,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古文。
再次,训诂学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训诂学还可以提供对现代汉语词汇和文化习惯的参考,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训诂学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学术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深度,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探索。
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提高个人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辨析能力,提升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
此外,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培养人们的学术态度、增强学术责任感和学术诚信意识也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文字释义的学科,它具有破解古文难解之谜、了解古代文献的历史价值及理论背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提升个人修养和学术能力等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文字
的解释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前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的学问,对于中学生来说,训诂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在中学的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讨论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即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注释和解释的学问。
它是整个古代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环,对文献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训诂学主要是以辞训、正音、考证等形式存在,直到唐代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训诂学这个领域里,训是指解释,诂是指注释。
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和注释古代文献,特别是注释词义和解释文章意义,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化背景。
训诂学的运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注释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上,通过给文言文加上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其中,注释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包括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释义,另一方面还应该涉及文言文本身的用法和文化背景,比如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的解释。
2. 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注释,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运用。
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有利于深入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作品。
3. 解读文言文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解读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词义、句式和语法等方面来解读文意。
其中词义的解释就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深入探寻每个词语的含义,力求达到准确、科学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结语训诂学是中学文言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问。
通过对训诂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习训诂学的作用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4、帮助纠正误注。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导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
1、训诂与校勘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
2、训诂与标点正确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4、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
翻译古文亦然。
三、指导辞书编纂
1、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
2、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
3、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训诂学是研究字、词义的学问,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漏略掉的,还可以在重新订时加以补充。
文字训诂学的意义

文字训诂学的意义摘要:一、引言:文字训诂学的定义与背景二、文字训诂学的重要性1.古籍整理与研究2.语言传承与演变3.文化挖掘与弘扬三、文字训诂学的实际应用1.古籍校勘与解读2.现代词典编纂与语言规范3.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四、我国文字训诂学的发展与现状五、展望未来:文字训诂学的前景与挑战正文:一、引言:文字训诂学的定义与背景文字训诂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文字及其意义的学科。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传统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籍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涵与价值。
二、文字训诂学的重要性1.古籍整理与研究:文字训诂学为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训诂,可以使古籍的原本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古代文化。
2.语言传承与演变:文字训诂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的传承与演变过程。
通过对古籍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进行训诂,可以揭示它们的来源、演变轨迹和地域特点,为我们今天规范语言使用、丰富词汇宝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文化挖掘与弘扬:文字训诂学在文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训诂,可以挖掘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养分。
三、文字训诂学的实际应用1.古籍校勘与解读:文字训诂学在古籍校勘与解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进行训诂,可以纠正古籍中的错误,还原文献的本来面目,为古籍的准确解读提供保障。
2.现代词典编纂与语言规范:文字训诂学在现代词典编纂与语言规范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现代汉字、词汇的来源、演变等进行训诂,可以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范语言使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作用:文字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进行训诂,可以揭示历史时期的语言特点、文化风貌,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 (h 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训诂学题+答案

《训诂学》复习资料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2.貌: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的样子。
3.读如:古代注音﹑释义用语。
4.反训:训诂学术语。
用反义词解释词义。
5.对文: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1.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声训_____,亦称音训________。
2.改字的术语__破字______、__易字______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
3. 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助字辨略》_______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________。
4.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_互训_______。
5.《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________的代表作。
6.对《广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__王念孙______的《广雅疏证》、又《补正》,钱大昭________的《广雅义疏》。
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3.张揖:《广雅》4.陆德明:《经典释文》5.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今存13卷。
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名族的语言。
《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与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2.《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文学院11级汉语言F11114019章雅桥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
例如:1.释词义:(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
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
”杜预注:“玩、愒皆贪也。
”《尔雅.释言》:“愒,贪也。
”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
“玩”“愒”为同义对文。
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此怒字非喜怒之怒。
《广雅》曰:‘怒,健也,健亦强也。
’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
”怒在古代有“强”义。
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
”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
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
(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
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
”“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
”又《管子·七法》:“器械不功。
”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意。
“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
韦昭注:“功,牢也;苦,脆也”。
尹知章注:“功谓坚美,苦谓滥恶。
”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
(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
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
又《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
”“饰”常用义是修饰。
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
“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
但这里“弊”“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
2.校错注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如《尚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
《正义》日:“输,写也。
下而为汝也。
断狱成辞而得信实,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四》纠正了二人的注释。
他说:“成与输相对为文。
输之言谕也,谓变更也。
《尔雅》‘谕,变也。
’《广雅》:‘输,更也。
’狱辞或有不实,又察其曲直而变更之,后世所谓平反也。
狱辞定而人信之,共有变更而人亦信之。
所谓民自以为不冤也。
故曰‘狱成而孚,输而孚。
’”王引之从对文特点指出“成”与“输”为反义对文,阐明了狱辞的确定和变更都要以真实,使人相信为标准,这样的解释与上文所说的“拆(断)狱”、“刑罚”都需“成庶中正”,紧紧吻合,二孔的注释就显得牵强附会。
3. 补遗漏古人说: “书三写,亥成虎,鱼变鲁”,古代文献多是靠前人用手抄写流传下来的。
错漏讹误是难免的。
校正讹误虽属校勘学,但因涉及古书的注释,也与训诂有关,先辈训诂大师也把校正讹误看做是训诂工作的一个内容。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在他们的训诂著作中,有很多地方就是校正讹误的。
而应用对文则是他们常用的办法。
在讹误现象中,出现最多的是错字、脱字和衍文。
如《汉书·贾邹枚路传》:“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
”王念孙指出:“劲当为势字之误也。
权轻则不足以守国,势弱则不足以扞寇。
势与权正相对,若作劲,则与权不相对矣。
”又如《墨子.非儒下篇》:“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炼。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卷六》中,用对文原则抉发其误,他说:“按‘得’字‘务’字传写误倒。
本作‘事亲务孝,得善则美’,‘务孝’与‘竭忠’,‘得善’与‘有过’皆相对成文。
”这四句是两对同义对文,务亦竭也,得亦有一也,由于传抄倒误,破坏了原文的对称格式,文意也不符合。
经俞樾校正后恢复本来面目即“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拣。
”这是用对文校错字。
再看校正脱文和衍文。
如《大戴礼记》:“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异而相应本作处异而相应,与未见而相亲对文。
今本脱处字,则文义不明而句法参差矣。
”又如《韩非子•诡使篇》:“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广者。
”俞樾指出:“池乃地字之误,‘名之所以成,地之所以广’,相对成文,不当有城字。
‘城’即‘成’字之讹而衍也。
”这都是运用对文在纠正讹误中取得的成果。
这类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4.解语法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虚词比较灵活,不少虚词是由实词演变而来,兼类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要在句中准确断定虚词也是一个难点。
运用对文也可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如《管子.地员》:“其阴则生之检树,具阳安树之五麻”。
“安”既是形容词,又是疑问代词,也可做副词、连词用。
这里做什么词讲恰当呢?王念孙就根据对文原则妥贴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在《读书杂志.管子第二》指出:“安与则相对为文,安亦则也,言其阳则树之五麻也。
”“安”则为连词用。
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家崒崩。
”“崒”字历来解说纷纭。
郑笺注幸为崔嵬,形容山顶崔嵬。
孔颖达正义引《尔雅·释山》解作山峰头巉岩。
颜师古则释为尽。
王引之力排众议释崒为猝。
他说,“崒当为猝。
猝,急也,暴也。
言山家猝然崩坏也。
崒崩与沸腾相对。
若训为崔嵬而与山冢崒连读,则与上句文义不伦矣。
”王引之的看法是正确的。
“山冢”即山顶,已含崔嵬之义,又与“百川”相对。
“沸腾”是状谓结构,即百川之水象沸水那样腾跃。
“崒”做“猝崩”讲也是状谓结构,描写山峰崩塌,来势突然迅猛,两句从句子结构相称和文意互相映照补充,很生动地描写了山崩、河沸巨大灾难的可怕情景,若做其他解释,则不准确。
5.决难疑此外在古书的注解中,常常出现几种注释,如何抉择,也是训诂工作常碰到的难题,前代学者也常用对文来断疑难。
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对“物故”的注解,古人有多种解释。
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
言于其同于鬼物而故也。
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史记》张丞相《集解》引高堂隆答魏朝访注云:“物,无也;故,事也,言无所能于事。
”宋祁注:“物当从南本作殉,音没。
又《释名》曰:‘汉以来谓死为物故。
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
”这三种说法,谁正确呢?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六》分析道:“子京(即宋祁)说近之,物与殉同。
《说文》:‘殉,终也。
或作殁。
’殉物声近而字通。
今吴人言物字声如没,语有轻重耳。
物故犹言死亡。
《楚元王传》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夏侯胜传》云:‘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
物故与流离对文,皆两字并列。
”王氏从声训指出“物”与“殉”是音近义通,再从对文结构特点流离与物故二字并列相对,推知其义是死亡,否定了颜氏和张氏的说法,选择了宋祁的看法,这是很精当的。
6.断句读“离经辨志”是读古书的基本功。
古书没有标点断句,要正确注解原文,就要正确断句,明句读也是训诂工作的一部分,应用对文也可帮助我们正确标点断句。
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这是司马贞《索隐》的断句。
王念孙不同意这种句读。
他说:“中国无事与有事相对为文,秦得烧掇焚扞君之国,与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相对为文。
”王的断句是正确的,这是一对反义对文。
用以说明秦国对付义渠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意思是中国(指中原六国)无事(指不共同对秦),秦就烧杀抢掠您的国家,中国有事(即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秦就会派使臣送很丰盛的礼物来给您。
对文句式整齐,文意对比鲜明。
《索隐》的断句破坏原文句式,文意不连贯,意思不清楚。
《荀子·荣辱篇》:“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
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杨倞注。
“以独则足为句,乐字下属。
”就是前而的断句。
陶鸿庆云:“‘和’字下夺(即脱)一‘一’字。
以群则和一,以独则足乐,相对为文。
下文云:‘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礼论篇》云:‘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其证。
”陶从下文和异文证明“和”本为“和一”,又用对文推知“和一”与“足乐”结构上才能相对。
因此是脱文而造成句读失误。
杨倞把乐字断在下句,则文不达意。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对文在训诂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