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3.大气结构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
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电离层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名词解释:3分×5=15简答题:5分×7=35计算题:6+6+8=20论述题:15分×2=30一:环境的定义: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其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官方: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环境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相互依赖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结构和状态)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
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环境学概论_复习

环境学概论重点一、解释题1.环境: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问题:由于环境受破坏所引起的后果,或引起环境破坏的原因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大气污染物: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类产生影响的物质。
6.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7.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沟渠和相对静止的水库、湖泊、沼泽、堰塘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洋8.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9.水体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使自身的保持洁净的能力-水体的自净力10.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11.土壤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下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1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13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锻评价,它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防止新污染发生,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在环境污染之前。
14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使经济活动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环境学概论重点

水体污染天然水体的组成:(p111)溶解气体:O2、CO2、H2S、N2、CH4等主要离子:Na+ 、K+ 、Ca2+、Mg2+ 、Cl-、SO42-、HCO3-、CO32-,含量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微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阴离子(如I-、F-…)、微量金属离子(Cu、Au…)、放射性元素等。
生源物质:NH4+、NO3-、NO2-、PO43-、HPO42-、H2PO4-、Fe2+、……胶体:直径在10-5~10-7mm之间的微粒。
无机胶体:SiO2·H2O、Fe(OH)3、Al(OH)3有机胶体:腐殖质胶体悬浮物质: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泥沙、粘土、其它不溶物质水质指标是什么?(p115)什么是水污染?(p120)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能力?(p127)水体自净作用机制?(p127)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和物理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及吸附、凝聚等作用,而引起的水体中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生物化学净化由于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污染特点?(p126)工业: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生活特点:含氮、磷、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糖、蛋白、脂肪、尿素✓水质成分不稳定,变化较大✓水量分布不均匀,具有不连续性。
大部分水量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比如:早、晚生活污水的水量较大,成分也相对复杂一些。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有: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简答题1、何谓地方性疾病?它有哪些判断标志?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哪些?发生在特定地区、与一定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
其判断标志:在特定地区流行年代较久;患者具有共同症状。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2、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新石器时代,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虽然也出现了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等问题。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总体。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其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物质总体,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⒈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即环境污染。
⒉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采空区塌陷等);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人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当时人还是自然界的奴隶,对自然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
“刀耕火种”,“反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名词:1 环境(保护法意义上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22环境质量: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P33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噪声、热、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污染5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7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几本需要,又不能超出行星(地球)的生物容许极限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9 清洁生产: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它能使所用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10 环境经济学研究主题决策与其所处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的学科,主体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际组织;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11 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废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中能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将不断增殖12 生物膜法将废水连续通过固体填料(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能吸附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13 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
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等的酸性降水。
14、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应同时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部门提供优化设计的建议。
广泛的含意: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15、土壤背景值: 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 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16、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7、环境:在环境学中,环境是以人类为主题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18、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
三、简答题。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
答:(1)类型:伦敦型烟雾为还原型(煤炭型) (1分),而洛杉矶烟雾为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2)污染源:伦敦型烟雾的污染源为工厂生产和家庭取暖燃烧煤炭时的排放(1分);洛杉矶烟雾的污染源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主(1分)。
、颗粒物、硫酸雾、硫酸盐类气溶胶(1分);氧化型污(3)主要污染物:伦敦型污染物为SO2、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脂(PAN)(1分)。
染物为NOx、HC、O3(4)反应类型:伦敦型烟雾为热反应(1分);洛杉矶烟雾为光化学反应和热反应(1分)。
2、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答:(1)占用土地(2)污染水体(3)污染大气(4)污染土壤(5)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答:(1)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1分):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变化)(1分)。
(2)土壤酸碱度(1分):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酸性相反(1分)。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1分):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难释放,不易迁移(1分)。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重金属与土壤中的羟基和氯离子等无机配位体的络合作用,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土壤中的腐殖质与重金属发生螯合作用,可形成稳定的螯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溶解度。
4、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1)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1分),找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1分);(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1分),用无量纲指数表征环境质量的高低(1分);(3)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1分),确定环境质量状况的功能属性(1分)。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以你身边的或家乡的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谈谈你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即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Fairness)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6.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成因、特征和危害。
(1) 定义: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河口和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2) 成因:①天然来源:天然湖泊的形成过程是由贫营养型逐渐演变为富营养型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a.降雨中带来的; b.土壤淋溶和流失; c.水体中动植物死亡后的释放.②人为来源: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 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湖泊。
(3) 特征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4) 危害① DO降低,使鱼类难以生存。
②藻类种类减少,危及鱼类生存。
因有些藻类有胶质膜,有的甚至有毒,不能成为良好的饵料,。
③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都有害。
④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7.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何在,如何保护?(1)生物多样性定义: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生物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医、行、住、用的经济价值。
②净化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基础上的。
生态服务价值如维护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等其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各种各样的优美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③物种单一性会带来如下危害: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单一品种易受病虫害攻击,导致大面积减产。
即使是优良品种也会不断退化,退化后就需要改良品种,这样就需要其他种的基因,发展单一品种是导致遗传基因丢失的原因。
(4)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①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数量控制在地球上生物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降低人口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③建立动植物公园和森林公园,实行异地保护④开展保护珍惜和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⑤恢复栖息地。
8、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富营养化危害:①破坏水产资源;②藻类种类减少,一些藻类不适合做鱼的饵料,危及鱼类;③危及水源;④加快湖泊的老化进程;防治措施:①疏浚,挖底泥;②生物工程,植物吸收;③化学治理,撒药剂除藻。
9、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许多无机的和有机的单项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
以O2—H2O体系和H2体系的两个极端,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变化)。
(2)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
酸性相反。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难释放,不易迁移。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土壤中存在无机酸体系,与重金属产生络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