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无 损 分 析大 微 分 区 子 分 表 析 征
在 线 分 析 原 位 分 析
活 体 分 析
分 析 化 学 发 展 趋 势
7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4.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趋势
1)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测限 2)更好的选择性/更少的基体干扰 3)更高的准确度/更好的精密度 4)更快的分析速度 5)更高的自动化程度 6)更完善的多元素(分析物)同时检测能力 7)更完善可信的形态分析 8)更小的样品量要求且实现微损或无损分析 9)更大的应用范围,如遥测或特殊环境中的分析 10)高分辨成像等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孙李娜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1.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三次变革
2.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3.分析化学主要发展趋向 4.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趋势
2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1.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三次变革:
二十世纪初,由于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
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溶液中四大平
瞬 时 生分 物析 分 析环 境 分 析 定 过 性 薄 程 分 层 分 析 分 析 析 表 面 分 析 联 仪 器 化 用 学 传 技 和 单 教 计 感 术 计 算 单 分 量 器 机 育 细 学 子 胞 自 微 固 其 单 动 型 定 它 聚 分 化 化 化 科 集 析 化体 分 技 学分 离 新 新 新 领 图析 技 原 技 仪 域 象 术 理 术 器
8
衡理论,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艺发展成为一门科
学。
3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发展概况 1.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三次变革:
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电子学、原子能科学

(完整版)分析化学发展史1

(完整版)分析化学发展史1

(完整版)分析化学发展史1分析化学发展史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

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

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

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

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

在古代主要是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

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

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

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

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

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

l6世纪初,在欧洲又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

l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

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

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

分析化学发展史概述(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分析化学发展史概述(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分析化学发展史天平对于化学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公元前3000 年,埃及人已掌握了称量技术。

公元前1300年的《莎草纸卷》上已经有了等臂天平的记载,而且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公元前2600 年)尚存于世。

不过将等臂天平用于分析还是在中世纪的烤钵试金法(火试金法的一种)中。

公元前4 世纪广泛使用试金石来鉴定金的成色。

公元前3 世纪阿基米德利用金、银密度之差解决金冕的纯度问题,当属无损伤分析的先驱。

公元60 年左右,老谱林尼将五倍子浸液涂在莎草纸上来检出硫酸铜的掺杂物铁(III),成为使用“试纸”和“有机试剂”的第一人,而J. T. 埃勒尔则晚在1751 年才用同一方法检出灰化血渣中的铁含量。

火试金法是久经考验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世纪时,在欧洲已用法律规定烤钵试金法为检验黄金的手段。

匈牙利王查理一世曾令每一矿城须建立一个火试金实验室。

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曾规定黄金检验的步骤,其中并提出对所使用天平的构造要求和使用方法,如天平不应置于受风吹或寒冷之处,使用者的呼吸不得影响天平的称量等。

1540 年出版的《火技艺》一书已详述用骨灰制作烤钵和灰吹法。

随后不久,火试金法即推广至铜和铅矿石的分析。

德国的G.阿格里科拉在其名著《坤舆格致》第七章中,系统叙述了火试金法。

瑞典化学家T. O. 贝格曼可称为无机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

他首先提出金属元素除金属态外,也可以其他形式,特别是以水中难溶的形式离析和称量,这是重量分析中湿法的起源。

德意志化学家M. H. 克拉普罗特改进了重量分析的步骤,设计了多种非金属元素测定步骤,准确地测定了近200 种矿物的成分及各种工业产品如玻璃、非铁合金等的组分。

1663 年玻意耳报道了用植物色素作酸碱指示剂。

但真正的容量分析应归功于法国J.-L.盖-吕萨克。

1824 年他发表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用磺化靛青作指示剂。

随后他用硫酸滴定草木灰,又用氯化钠滴定硝酸银。

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酿造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 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 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 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 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份为砷制剂,服后混身发热, 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 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刀圭就可得 到同样的“药效”,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 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 所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可以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在 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 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但尽 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仃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已经掌握了一些称 量的技术。天平对于化学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也是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公元前30 00年,埃及人已掌握了称量技术。它在公元前 1300年的《莎草纸卷》上已有了等臂天平的记 载。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 公元前2600)尚存于世。不过等臂天平用于化 学分析,当始于中世纪的烤钵试金法中。
早提出元素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用元素来表示当时 认为是万物之源的四种基本要素:火、水、气、 土。这一学说曾在两千年里被许多人视为真理。 后来医药化学家们提出的硫、汞、传统的元素观产生了怀 疑。他指出: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未必就是真正的元 素。因为许多物质,比如黄金就不含这些“元素”,也 不能从黄金中分解出硫、汞、盐等任何一种元素。恰恰 相反,这些元素中的盐却可被分解。那么,什么是元素? 波义耳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 质才是元素。例如黄金,虽然可以同其它金属一起制成 合金,或溶解于王水之中而隐蔽起来,但是仍可设法恢 复其原形,重新得到黄金。水银也是如此。

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

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

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化学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化学实验和技术手段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分析方法也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将回顾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传统分析方法的起源在更早的时期,人们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感官判断。

例如,古代冶金工人利用颜色、重量和熔化点等性质来判断金属的纯度。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是由于主观性强,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随着现代化学的兴起,反应性试剂的应用成为分析化学的重要突破。

1849年,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布劳恩利乌斯首先提出了滴定法的概念,通过滴定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的化学反应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结果相对准确,成为传统分析方法的重要进展。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兴起。

仪器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实现对物质的精确测量和分析。

其中,光谱分析技术是仪器分析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谱分析技术最早应用于近红外波长范围,后来扩展到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和X射线等不同波段。

通过测量物质与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获得物质的结构信息和成分组成。

光谱分析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化学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以对物质的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详细研究。

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使得化学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样品的信息,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三、现代分析方法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计算机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实现了对大量数据的高速处理和精确计算。

例如,使用计算机控制的色谱仪可以对复杂混合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分析结果。

化学发展史 ppt课件

化学发展史 ppt课件
化学发展简史
2018年3月6日
化学教化学发学展史 课件
化学发展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燧取 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 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 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发展主要经 历怎样的历史演变呢?
古代化学时期的主要特点:无“化学”之名,以实用为主。中 心:中国、埃及。中国在17世纪前的科学文化成就占世界近 75%,许多发明创造被世界所公认,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化学发展史
3.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 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 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 燃素后成为灰烬。
了原子一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阿、化佛学加的德发罗展,对近代科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A.Avo-gadro,
1776—1856)
⑵1摩尔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其数值是6.02×1023,是阿伏伽德罗
常数,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的基本常数之意一。大利化学家
化学发展史
原子论-分子学说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 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化学发展史
二、近代化学时期 从17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
⑴化学科学实验的奠基人——波义耳
⑵定量化学实验方法论的创立者——拉瓦锡
⑶原子论创立者——道尔顿 ⑷分子假说提出者——阿伏伽德罗
⑸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
——形成化学理论阶段
化学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简介概括

化学发展史简介概括

化学发展史简介概括
化学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主要集中在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地,包括炼金术和草药等知识,探索石油、焦油、大理石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中世纪化学:中世纪时期,石油、焦油、硫、铜、铁等物质开始广泛应用,炼金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多仍停留在试验和炉火纯青的阶段。

3. 过渡时期:16世纪,化学科学开始迈向现代化,炼金术逐渐转变为实验化学,体系化学概念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塞尔学派和罗伯特·博义等。

4. 现代化学:17世纪末至19世纪,现代化学得以建立。

科学家通过对物质的研究,提出了元素、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重要概念,并逐步发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分支学科。

著名的科学家包括拉瓦锡、道尔顿、草薙龙之介等。

5. 20世纪及以后:20世纪以来,化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

有机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了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更深入的了解原子和分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化学反应机制等,推动了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化学发展史是人类对物质属性和转化规律的认识不
断深入的历程,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化学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至今,人类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简要介绍化学的历史发展史。

古代的化学起源于人类对环境和世界的观察。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和应用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矿石进行金属冶炼,希腊人也对火、水、空气和土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到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阿拉伯化学家通过翻译古希腊和古埃及的著作,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了西方世界。

同时,阿拉伯化学家还进行了很多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使得他们在药物、香料和颜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6世纪至17世纪,化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瑞士化学家帕拉塞尔若斯,他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认为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更基本的组成部分。

同时,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利也提出了反应质量守恒定律,这对于后来的化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8世纪是化学的黄金时代。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和实验,建立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并提出了化学物质的守恒定律和比例律。

同时,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也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氧气,为氧化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19世纪是化学的现代发展阶段。

德国化学家门德勒夫通过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奠定了化学的基本分类体系。

随后,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发现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为生物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化学的研究领域继续扩展。

人们开始研究更微观的化学反应和材料结构,发展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等新学科。

同时,人工合成材料和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的生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化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

从古代的简单实践到现代的高度理论化,人类对化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发展史摘要]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

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

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

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

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

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

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

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

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

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

在古代主要是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

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

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

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

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

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

16世纪初,在欧洲又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

1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

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

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

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

波义耳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

这一时期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

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析。

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

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孔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

但这种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

到了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

当时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在《实用化学》一书中指出:“为了测定金属的含量,并不需要把这些金属转变为它们的单质状态,只要把他们以沉淀化合物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我们事先测定沉淀的组成,就可以进行换算了。

”时间到了19世纪,新元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之矿物组成复杂,湿法检验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和周密的检验方案,想得到确切的检验结果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德国化学家汉立希(PfaffChristian Heinrich,1773-1852)在他1821出版的一书中指出:为了使湿法定性检验的问题简单化和减少盲目性,应进行初步试验。

1829年,德国化学家罗塞(Hoinrich Rose ,1795-1864)首次明确地提出并制定了系统定性分析法。

1841年德国化学家伏累森纽斯(Carl Remegius Frese-nius,1818-1897)改进了系统定性分析法,较之罗塞的方案使用的试剂较少。

后来又得到美国化学家诺伊斯(Arthur A.Noyes)的进一步精细研究和改进,使定性分析趋于完善。

同一期间,定量分析也迅猛发展。

由伏累森纽斯对各种沉淀组成的测定结果和今天的数据加以对比,可以看出重量分析法到了伏累森纽斯时期已经非常准确。

他当年研究的某些测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其精确度也很可靠。

他还对一系列复杂的分离问题如钙与镁、铜和汞、锡和锑等的分离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他还将缓冲溶液、金属置换、络合掩蔽等手段用于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过滤技术的改进,有机沉淀剂的应用,加热、净化、重结晶、高精度分析天平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使重量分析的精确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但这种方法操作手续繁琐,耗时长,这就使得容量分析迅速发展。

根据沉淀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反应的特点,相应出现了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络合滴定的容量分析法。

法国物理学家兼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应该算是滴定分析的创始人,他继承前人的分析成果对滴定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对滴定法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提高准确度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所提出的银量法至今仍在应用。

在各种滴定法中,氧化-还原滴定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碘量法在该世纪中叶已经具有了今天我们沿用的各种形式。

1853年赫培尔(Hempel)应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这一方法的建立为以后一些重要的间接法和回滴法打下了基础。

沉淀滴定法则在盖吕萨克银量法的启发下,继续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1856年莫尔提出的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的银量法,这便是广泛应用于测定氯化物的“莫尔法”。

1874年伏尔哈特(T.Volhard)提出了间接沉淀滴定的方法,使沉淀滴定法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

络合滴定法在该世纪的中叶,借助于有机试剂而得以形成,且有较大进展。

酸碱滴定法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进展不大,直到19世纪70年代,酸碱滴定的状况仍没有重大改变。

只是当人工合成指示剂问世并开始应用后,由于它们可在一个很宽的pH范围内变色,这才使酸碱滴定的应用范围显著地扩大。

滴定分析发展中的另一个方面是仪器的设计和改进,使分析仪器已基本上具备了现有的各种形式。

因而,这一时期堪称为滴定分析的极盛时期。

直到19世纪末,分析化学基本上仍然是许多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物质组成的技术汇集。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很多分析家认为是以著名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ilholnOstwald,1853-1932)出版《分析化学的科学基础》的1894年为新纪元的。

20世纪初,关于沉淀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物形成反应的四个平衡理论的建立,使分析化学家的检测技术一跃成为分析化学学科,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

因此,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分析化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以来,原有的各种经典方法不断充实、完善。

直到目前,分析试样中的常量元素或常量组分的测定,基本上仍普遍采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

20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分析的样品越来越复杂,要求对试样中的微量及痕量组分进行测定,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以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

这些新的分析方法都是采用了电学、电子学和光学等仪器设备,因而称为“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所牵涉到的学科领域远较19世纪时的经典分析化学宽阔得多。

光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层法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分析化学的发展要受到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广泛影响,同时也开始对其它学科作出显著贡献,这是分析化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70年代以后,分析化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测定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而是着眼于降低测定下限、提高分析准确度上。

并且打破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界限,利用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其它学科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对待测物质的组成、组分、状态、结构、形态、分布等性质进行全面的分析。

由于这些非化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有人认为分析化学已不只是化学的一部分,而是正逐步转化成为一门边缘学科———分析科学,并认为这是分析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目前,分析化学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它的发展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对分析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分析化学输送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分析化学迅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电子计算机与各类化学分析仪器的结合,更使分析化学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使仪器的自动控制和操作实现了高速、准确、自动化,而且在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终端设备方面也大大前进了一步。

作为分析化学两大支柱之一的仪器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常量组分的精确分析仍然主要依靠化学分析,即经典分析。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互相补充,化学分析仍是分析化学的一大支柱。

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1991年和1994年两次刊登同一作者的长文“经典分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调重视经典分析的重要性。

1] 余新武,张志钢,罗玉梅. 化学的发展史与环境的关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4) .[2] 张秉孝. 现代分析化学与发展动向[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1,(04) .[3] 王睿. 现代科技革命与分析化学[J]. 安徽化工, 2004,(04) .[4] 王翔. 有机化学发展史概述[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6) .[5] 孙玉彬,耿玉宏.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展望[J]. 滨州师专学报, 2001,(02) .[6] 金钦汉. 试谈分析化学的明天[J]. 大学化学, 2000,(05) .[7] 高鸿. 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J]. 大学化学, 1999,(04) .[8] 周南. 现代分析化学的内涵和新定义[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1,(01) .[9] 邓星亮. 化学发展史与自然辩证法[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06) .[8] 钟桐生. 分析化学进展[J]. 益阳师专学报, 2002,(06)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

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