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3

文言文特殊句式3

(二)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 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 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予羁縻(捆,拴)不得还。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 语后置、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 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 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 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 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 (译为……的)、“之”
2.“……见……”,“见……于……” 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 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 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受……于”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H、……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 I、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J、独……哉?(难道……吗?)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作业
P92第1、2、3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
学习内容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
几类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 被动句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 后置、定语后置) 4 省略句 词性词组为 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 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 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 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 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 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 下几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 • • • •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 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主 谓 倒 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 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译文: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 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 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 谓语前面去翻译 。
(1)格式:动十以十宾
• • •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它)”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 讲述” • ③覆之以掌 《促织》 •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5、用“……,……也”表判断。判断句中,有时“者” 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 表判断。 如:此余之所得也。// 此帝王之资也。//操虽托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 6、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 判断。 •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⑤臣本布衣。 // 本长安倡女。 • ⑥且相如素贱人。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以动词“为”代 “是”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8)、采用否定副词“非” 表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
(《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人非生而知之。
求(可使报秦者)人
求 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村中 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 (好事者) 少年
(3)数量词作定语,常把定语置于中心语后面
我持 白璧(一双),玉斗(一对)。 《鸿门宴》
(一双)白璧 , (一对) 玉斗
练习:A、马之(千里者。) B、荆州之民(附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铸以为金人( 十二)。
译: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 但实际上是汉朝的反贼.
(3)、 “......者,......。”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粟者,民之所种。”
(4)、 “......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樊哙是刘邦的护卫。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汇总讲析
保定职教中心财经部:铁建英 2020年3月26日
文言文四种 特殊句式
目录
1 省略句 宾语 2 判断句 前置
定语
3 被动句 后置 4 倒装句 状语
后置
1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 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 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 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3、陈述句中宾语前置,一般要借助“之” “是”“之为”等字作为提前标志。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三)省略句
.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句式的特征及判断技巧; 3、在句子翻译中处理好文言句式;
.
一、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 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 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 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 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 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另外,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固定句式也 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 果如成言。
句式特点四:省略介词(主要“于”“以”两
词)。 .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 可。”
.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 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句式特点二:省略谓语。
.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 事。
句式特点一: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蒙后省;
3、对话省 .。
练习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
.
练习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 里。
.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将)。”
.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三: 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 ,果如成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