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合集下载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官方师资 与藏书学 习。 汉 代 女 性 则 没 有 迈 出家门求学 的可能 , 家境 贫 寒 的 女性 缺 少 经 济 条 件 而 可 能 大 多 丧 失受 教 育 机 会 。 汉 代 的 女性 教 育 , 相 较 于 古代 虽 然 受 到 重 视 ,
教 育 阶 层 下移 , 接 触 的 知识 比较 广 泛 , 内容 丰富 , 但 是 女 性 的 受 教 育机 会 、 教 育机 制和 男 子相 比均 有 着 明 显 的差 距 , 整 体 上 仍 是 被忽视的 。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问题 , 不仅于 中国古代教 育 与条件。 综上 , 尽 管 汉 代 女性 教 育 有 了相 当的 史的探索 有益 , 也有 利 于 认 识 和 理 解 汉 代 ( 3 )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虽 然 获 得 蓬 勃 发展 , 进步 , 但 无 法 突 破 家 庭限 制 , 并 深 受 主 流文 女 性 的精 神 生 活 。 但其 局限性也是 显而 易见的 , 与 男性 教 育 化 影 响 , 同 男子 教 育相 比 , 则存 在 明显 的 差 ( 1 ) 汉 代 女 性 虽 然 没 有 规 范 的 学 校 教 相 比 则 存 在 明 显 差 异 , 体 现 了男 权 社 会 女 距 。 从 教 育 角度 看 , 汉 代 女性 所 受 教 育 存在 育, 但 部 分 女性 受到 良好 的 教 育 , 具 有 较高 性 的 从 属 地 位 。 极大局限 , 反 映 了 女 性 在 社 会 文 化 中 的附 的文化修养 , 并 体现 出汉 代 独 有 的 特 征 , 表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几 乎 完 全 依 赖 家 庭 而 获 属 地 位 。
l 9 65.
主的女 工教育 、 以 渗 透 孝 道 思 想 为 主 的道 般 无 力 负 担 。 延 请 教 师 需 要 家 庭 雄 厚 的 经 德教育 、 教 育 范 围 宽泛 的 文 化 教 育 、 掌 握琴 济基 础 。 汉 代印 刷 术 没 有 发 明 , 造 纸 术 不完 瑟技 艺 的 音 乐 素 质教 育 。 第二 , 受教育阶层 善, 书 籍缺乏, 价 格 昂贵 , 男性 即 使 出 身 寒 广泛 。 与前代相比, 汉 代 女 性 受 教 育 阶 层 比 门 , 也 可 以 出外 游 学 , 利 用一 切 教 育 资 源 使 较广泛 , 成 长 于 不 同 文 化 家 庭 背 景 的 女 性 自己 受 到 良好 的 教 育 , 但 是 家 境 贫 寒 的 女 皆有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三 , 受 教 育 方 式 多 性 无 法 出 门 寻 师 , 又 缺 少 可 以 依 赖 的 家 庭 样。 延 请 女 师 是 汉 代 贵 族 家 庭 女 子 教 育方 经 济 条 件 , 故 底 层女 性 想 通 过 书 籍 与 教 师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邵爱玲【内容摘要】汉代女性的教育分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形式。

女子从胎儿时就开始接受胎教,乃至嫁为人妇后继续接受婆家的教导,可以说终身都在接受教育。

家政技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知识文化教育是少数女性的专利。

【关键词】汉代女性;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家政技能教育【作者简介】邵爱玲(1990.5 ),女,山东临沂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文化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汉代女子教育进入定型时期,但这一时期对于女性的教育,仍然是两种形式,即宫廷女子的教育和普通家庭女子的教育(主要指宦官之家)。

本文从女性终身受教的角度,展现汉代女性受教育的全貌,分析儒学的发展对女性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宫廷教育自汉代起,后宫是古代女性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对象主要是宫女,包括皇帝的殡妃、夫人、公主等;以皇帝或皇后(包括太后)任教,或设置、聘请专职教师。

“和熹邓皇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修天文、算数。

昼省王政,夜则诵读……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

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可知,汉代后宫有专门由女宫担任的“学事史”,负责后宫女性的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由东观负责。

这里的曹大家即班昭,教育对象遍及后妃、宦官和宫女,通过教育学习知识主要是以《女戒》为教学内容,遵守宫中礼仪,言行规范。

另外,也是满足太后听政所需。

据《后汉书》记载,霍光主张“以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夏侯)胜用《尚书》授太后。

”明帝马皇后,“数授诸小王,议论经书,述余平生,雍和终日”,顺烈梁皇后曾下诏“大将军以下至五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安帝元初六年(119),邓皇后为贵胄、贵戚进行教育,“诏征和帝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主张男女都应该读书习礼。

二、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一个人从胎儿开始乃至一生无时无刻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与教育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与教育
礼仪规范
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包 括女红、烹饪、音乐、舞
蹈等技能培训
古代女性教育的目的:培 养贤妻良母,服务于家庭
和社会
古代女性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女性在社会和家 庭中的地位提升,但也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关与女中 系教性国
育地古 的位代
女性教育对女性地位的影 响
女性教育是提高 女性地位的重要 途径
女性地位与教育的互动关 系
女性地位:受 教育程度影响
女性地位
教育机会:女 性受教育机会
受限
教育内容:女 性教育内容以 道德伦理为主
教育目的:女 性教育主要为 了培养贤妻良

女性教育的历史意义与价 值
女性教育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它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女性教育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女性获得知识和技能,提 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值。
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 升和教育的发展,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 变化,女性在家庭 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有更多的机会参与
家庭决策。
6
比与女中 较教性国 研育地古 究的位代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女性地位较低,但并非完全无权
西方国家女性地位:受基督教影响,女性地位较高,但存在性别歧视
现代:女性地位显著提高,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变迁的原因与动力
社会变革:政 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变 革对女性地位 与教育产生影

思想观念:儒 家思想、道家 思想等对女性 地位与教育的
影响
女性自身:女 性自身的觉醒 和争取,如李 清照、蔡文姬 等女性知识分
子的出现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小编在此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中国自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女子的教育一直是严格、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古代中国女子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女子的求学途径多受教于父兄,属家庭教育模式。

此外,还有类似职业教育的秦楼楚馆的师徒授受。

当然,还有佛寺道观中对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女子受教育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现在小编为大家分别予以探讨。

宫廷教育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形成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

时至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需接受生儿育女、做好贤良后妃的道德品行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音乐舞蹈及女功教育,目是为修身养性。

时至唐代,女子地位提高,社会开放,宫廷女子教育大行其道,学习内容有经、史、子、集、易、律法、算术、吟诗、书法等。

宋代颇重文治,宫廷女子教育被大力提倡。

宋代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明清时期,宫廷女子教育体系与的欢腾亦未曾中断,一直延续到传统社会寿终正寝。

家庭教育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著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

如才女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均属此类。

青楼教育沦落为风尘艺流之女子,多貌美聪慧却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师徒授受方式而传其才艺,使之不绝。

赛金花之才艺,便依此途径而习得。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剥夺了一般女子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的结果。

寺观教育在中国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伴随着信仰,靠坐禅、诵经打发时日,消磨青春。

读经需识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师之角色。

自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观中道姑之生活内容与佛寺尼姑大体近之,只是所诵经书不同,修道内容有异而已。

由于佛道信众之出世取向,使其才华多不显露于俗界,故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较上述两途为小。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女性的地位与角色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朝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在妇女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婚姻与家庭地位在汉朝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更是影响她们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她们的婚姻状况息息相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在婚姻中通常是被父母或家族安排的,她们的婚姻往往符合家族的利益。

然而,婚姻也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权力,如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地位被法律所保护,她们有着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和家庭权威。

此外,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担任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她们在家庭和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宫廷与皇后地位汉朝的皇宫是当时最重要的宫廷,宫廷中的女性尤其是皇后在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皇后是皇帝的妻子,她们的地位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

皇后有着宫廷内部的特权,她们可以影响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甚至对国家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汉朝的皇后还负责处理宫廷的事务,标志着她们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上的重要地位。

三、女性的教育与文化素养汉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时期,女性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一定的重视。

虽然女性没有机会接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但一些贵族家庭的女性有机会接受基础的教育,包括识字、学习音乐和绘画等。

这些教育为女性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并为她们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四、女性的劳动与职业在汉朝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通常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女性也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有职业发展的机会。

贵族家庭中的女性有机会管理家业和地产,有时还可以参与商业和政治活动。

此外,一些女性还涉足农业和手工业,如丝绸制作等。

这些活动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性和社会地位,并为她们独立生活和参与经济活动创造了机会。

综上所述,汉朝女性的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是多方面的。

婚姻和家庭地位、宫廷与皇后地位、教育与文化素养以及劳动与职业使得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发布时间:2023-01-03T03:38:10.5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7期作者:林俞学[导读] 本篇论文从《礼记》、《列女传》、《女诫》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探讨秦汉时期的妇女如何接收并建立其价值观、林俞学百色学院广西省百色市 533000中文摘要本篇论文从《礼记》、《列女传》、《女诫》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探讨秦汉时期的妇女如何接收并建立其价值观、对于已形成之礼制文化与规训,又是透过何种途径进行传递,更系统全面的了解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秦汉、妇女教育、妇德前言秦、汉时期,历经政治、社会结构、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后,儒者、经师对于周朝的礼制文化提出不少诠释与建构,影响后世甚深,妇女教育亦是其一。

《礼记?昏义》:“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

……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1](p.2279)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修己化成的顺序,因此,家庭之和谐深受重视。

在性别差异的文化观念下,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形式,家庭内部和谐与否,蓄积守藏之能否,以及教育子女之良善,责在妇女。

在妇女教育方面,沿袭周代至秦的礼仪教法,至汉代则渐成完整的妇教内容,包括施教者、施教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有所说明。

一、施教者与施教场所《礼》云:女子十岁不出于闺门之外,谨守内外之别,古代女子因其活动范围限制于内闱之,因此妇女教育在施教者、施教场所均有别于男子一般教育形式。

(一)施教者《周礼?天官冢宰下》:“九嫔:掌妇学之灋,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2](p.265)《后汉书》亦记载周礼:“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居有保阿之训”[3](p.397)后宫之内有不同之女官专门负责后妃之生活与训育工作,九嫔教以四德内容,平时生活则有保、姆提示训诲,除此之外,“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女子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完全没有受教育和修养的机会。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教育和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婚姻教育、音乐舞蹈教育以及读书修养。

家庭教育是古代女子教育的起始点,也是她们获得修养的基础。

尽管女子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但家中的长辈仍致力于培养女儿的德行和家庭技能。

女子需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和亲人相处,并从小接受节俭、勤劳、贤良等美德的熏陶。

此外,女子还需要学会家政技能,如织布、烹饪、绣花等,以便日后为家庭服务。

婚姻教育在古代女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女子被视为婚姻的交易对象,因此她们需要接受婚姻礼仪和规范的培训。

她们被教导如何成为一名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和维护婚姻和睦。

在这个过程中,女子被灌输着忍让、勤勉和忠诚的品质,以及孝敬公婆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音乐舞蹈教育在古代女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古代女子通常在家庭和宫廷中接受音乐舞蹈的培训。

音乐舞蹈被视为女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能够提高她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女子们学习吹笛、弹琴、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展示她们的才华和修养。

读书修养是古代女子接受的最高层次的教育。

尽管女子的读书机会相对较少,但一些家庭或贵族妇女仍能接受基础教育,学习诗经、礼仪经典和家训等。

这些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女子提高思维和品德修养,培养她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也为她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我提供了素材。

虽然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相比男子有所偏差,但是妇女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她们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同时在婚姻教育、音乐舞蹈教育以及读书修养中得到了塑造。

这些教育和修养旨在赋予女子贤淑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准则,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成员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女子的教育和修养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汉代的女权

汉代的女权

汉代的女权【摘要】汉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政治和经济领域、教育和文化参与以及法律地位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权利和地位。

在社会地位上,汉代女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和重视,不再像先秦时代那样受到束缚。

在家庭中,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不再只是从属于丈夫或父亲。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一些杰出的女性也活跃于政治和商业活动中,展现了她们的才能和智慧。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女性也开始参与到文化活动和学习中,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增添了一笔。

在法律地位上,虽然女性的地位仍有限,但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汉代女性的权利和地位相对较前任时期有了一定的提升,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女权风貌。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女权、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律、权利、地位。

1. 引言1.1 汉代的女权概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利也备受关注。

在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在家庭和政治、经济领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参与和影响。

汉代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有权管理家庭事务,并对家庭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一些杰出的女性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代女性也参与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从而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在法律方面,虽然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她们的权益。

汉代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相对较为平等和尊重的,她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2. 正文2.1 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受到当时社会的传统男权思想和制度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女权倾向。

在家庭内部,汉代女性虽然受到严格的封建礼教束缚,被要求以贤良淑德的形象来维护家族荣誉,但在社会上却有一定的自主权。

妇女在家庭中有一定决策权,可以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尤其是在家庭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支配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摘要:汉代女性虽然尚没有系统规范的学校教育,但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汉代女性受教育内容丰富、受教阶层较普遍、学习途径多样。

女性受到良好教育主要根源于:官方对女性基本素质的提倡、汉代官私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对才学卓著女性的赞赏。

汉代女性教育与主流文化联系紧密,且深受主流文化影响;过分依赖家庭教育,难以突破家庭教育的局限;与汉代男性教育相比,则处于明显被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教育女性汉代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11-01
汉代女性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当时文化成就的突出内容之一。

汉代女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特别值得重视的地位,一般认为汉代开女教之大端,故学界以往对女教思想给予相当重视,并往往将女性教育放在家庭教育中概而论之,少有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综合性研究的。

本文拟通过对有汉一代女性受教育状况的全貌瞰视,把握汉代女性教育的特点、影响女性受教育的因素,及其与家庭教育、主流文化的关系,与男性教育的差异。

考察汉代女性教育问题,不仅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探索有益,也有利于认识和理解汉代女性的精神生活。

(1)汉代女性虽然没有规范的学校教育,但部分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体现出汉代独有的特征,表现如
下:
第一,受教育内容丰富。

包括以纺织为主的女工教育、以渗透孝道思想为主的道德教育、教育范围宽泛的文化教育、掌握琴瑟技艺的音乐素质教育。

第二,受教育阶层广泛。

与前代相比,汉代女性受教育阶层比较广泛,成长于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女性皆有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三,受教育方式多样。

延请女师是汉代贵族家庭女子教育方式之一。

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也是汉代多数女性的受教方式。

而通过阅览书籍获取知识是汉代女性提高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

书籍无疑是人类保存与传递知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

汉代书籍的丰富便利了女性教育。

(2)汉代各阶层女性之所以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丰富的知识,与政治政策、教育的发达,乃至社会的观念皆有密切联系。

汉代官方对女性的道德、女工教育给予积极提倡,强化了民间家庭对女性道德、女工教育的重视。

部分士大夫言论与官方思想一致,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代表了官方和儒家对女性妇德教育的标准:“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

”东汉班昭阐述了妇德对女性的意义:“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

”可谓女性自身对道德文化教育的认同。

汉代教育的普及与发达是女性受教育的前提与环境。

从汉武帝时期起,儒家经学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汉代官方积极倡导和支持儒学教育,为经学传授创造条件,以期培养统治人才,因此格外注重学校建设。

中央设立太学,地方郡县设置地方官学,至东汉时期,
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官学林立的局面。

除官学外,汉代名师授业的私学亦相当发达,那些名儒动辄“弟子以千数,著录且万人”,故汉代形成持久不衰的明经学儒的社会风尚。

因此,汉代以传播儒学为主的官私教育的兴盛、游学风气的形成,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3)汉代女性教育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与男性教育相比则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

汉代女性教育几乎完全依赖家庭而获得,难以突破家庭的局限。

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对女性教育的限制,底层平民家庭一般无力负担。

延请教师需要家庭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代印刷术没有发明,造纸术不完善,书籍缺乏,价格昂贵,男性即使出身寒门,也可以出外游学,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境贫寒的女性无法出门寻师,又缺少可以依赖的家庭经济条件,故底层女性想通过书籍与教师获得教育受到诸多限制。

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但也要看其是否重视文化,家庭文化氛围也影响女性教育。

大多女性仰赖父母婆婆的言传身教,家庭成为女性受教育的必须场所,极大的局限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汉代女性教育与主流文化联系密切,并且受到主流文化的左右。

以女性阅读视域为例,汉初官方力倡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影响到女性的阅读视域。

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
古佚书。

墓的主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

说明西汉初年贵族女性的阅读范围深受黄老之学影响,和政府提倡黄老思想有关。

儒家经典著作和时人规训皆是官方积极提倡宣扬的,属于主流文化,可见,女性深受主流文化影响。

汉代女性教育与同时代男性教育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如前所述,汉代有规范的教育机制,男性通过上各个层次的官学和私学,走正规明经仕进道路,受教育机会比女性多。

男性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皆可以借助官方师资与藏书学习。

汉代女性则没有迈出家门求学的可能,家境贫寒的女性缺少经济条件而可能大多丧失受教育机会。

汉代的女性教育,相较于古代虽然受到重视,教育阶层下移,接触的知识比较广泛,内容丰富,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制和男子相比均有着明显的差距,整体上仍是被忽视的。

综上,尽管汉代女性教育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无法突破家庭限制,并深受主流文化影响,同男子教育相比,则存在明显的差距。

从教育角度看,汉代女性所受教育存在极大局限,反映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附属地位。

参考文献
[1]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辑释[m].缪启愉,辑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明)梅鼎祚.西汉文纪[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 (晋)王嘉,撰.拾遗记[m].(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