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虫害实拍图片附显微镜镜检图
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谱黄瓜分册防治方法

24.黄瓜绵鹰病一
-
—__—_____一’
I..........................
・病原Pythium sp. : 症状 主要为害成熟期的果实,多从贴近地面的部位开始发病,染
: : :
病的瓜果表皮出现褪绿、渐变黄褐色不定形的病斑,迅速扩展.不
久瓜肉也变黄变软而腐烂,腐烂部分可占瓜果的三分之一或更多。
被误诊为枯萎病。 成株染病,多在茎基部,初期在茎基部或一侧出现水浸状病
斑,很快病部缢缩,使输导功能丧失,导致地上部迅速萎蔫,呈青 枯状。此病在田间干旱条件下呈慢性发病症状,并且可以造成其他
病菌的复合侵染,浇水后病情加重,植株很快死亡。茎节处染病, 形成褪绿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迅速发展包围整个茎,病部缢
第一部分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 能越冬,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 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 上,引起发病。借雨水传播为害。田 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 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 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 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 光不良,发病重。
侵杂挂病害3-,
黪瀵
f0
▲接近果实顶部的位置易
23.黄瓜灰它痕病一
残登
病原Phytophthora capsici 症状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 病,病斑暗绿色,圆形,呈水浸状,病部及其四周凹陷,发* 在病部产生逐渐密集的白色霉状物或呈现紧密的污白色天¥ 霉,果实下部病斑凹陷显著,近果梗的上半部不明显。症状』 近似。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蹲苗后进入枝叶 及果实旺盛生长期或进入高温雨 季,气温高于32℃,尤其要注意暴 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雨季应控制浇 水、严防田间湿度过高或湿气滞 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 施用量,提高抗病力。
黄瓜病害图文介绍

黄瓜病害图文介绍黄瓜病害有20多种,为害普遍而严重的有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炭疽病、黄瓜角斑病、黄瓜病毒病、黄瓜灰霉病、黄瓜根结线虫病等。
1.黄瓜霜霉病分布为害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普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一般流行年份受害地块减产20%~30%,重流行时达到50%~60%,甚至毁种(图1—1)。
图1—1黄瓜霜霉病为害情况图1—2黄瓜霜霉病叶片正、背面症状病原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胞(图l一3)。
图1—3黄瓜霜霉病1、孢子囊2、孢子梗发生规律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
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来。
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图1-4)。
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
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
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
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图1—4黄瓜霜霉病病害循环1.病菌2.叶片发病3.产生孢子囊4.传播侵染大田黄瓜防治方法黄瓜地应选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
底肥施足,合理追施氮、磷、钾肥。
雨后适时中耕,以提高地温,降低空气湿度。
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地生产地要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弱苗。
温室采取滴灌或覆膜暗灌。
应用熏蒸剂:保护地栽培,用45%百菌清烟剂200g/亩、15%霜疫清(百菌清+甲霜灵)烟剂250g/亩,按包装分放5~6处,傍晚闭棚由棚室里面向外逐次点燃后,次日早晨打开棚、室,进行正常田间作业。
黄瓜的小斑(靶斑病)与大斑(炭疽病)

54温室园艺GREENHOUSE & HORTICULTURE2010年5月4日, 我接到我院12396咨询服务热线的一个电话,说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的黄瓜发生了“黄点病”,从植株的下面向上发展,慢慢地叶片逐渐枯死,打了一些药剂也控制不住,希望我去帮助诊断一下是什么病。
我想起前不久大兴区蔬菜办公室的的老赵给我打过一次电话,问的就是“黄点病”,我猜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
这回有可能还是他说的那种病,应当去看看。
2010年5月5日下午,我们先到安定镇农技服务中心,该农技中心是政府投资建起的较为现代化的一个乡镇级的科技服务单位。
特别在网络咨询服务方面,一直做得都比较好。
我们到后,该站小崔接待了我们。
领我们到该镇的于家务村的一处日光温室区。
这个温室区大约有二、三十栋温室,表面上看已经有些年头。
承包温室的农户华永华夫妇站在门口迎接我们。
走进温室看到这个温室大约有半亩地(333.5 m 2)的样子,在当地属于较小的一类。
棚里种植的黄瓜已到中晚期,多数植株下面叶片干枯,有少数植株已经枯死。
华永华一面带我们向里面走一面介绍说:“我这块地发生的这种病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开始是起黄点。
”说着便指着一个叶片对我说:“就是这样的。
”我看到这片叶子上确实密密麻麻的生有许多的斑点。
准确的讲,是一些浅褐色的斑点(图2),病斑的直径大约有2 mm~3 mm,由于边缘有一个黄晕,所以说成 “ 黄点”也不算错。
接着他又掐下来一片叶递给我,说道:“到后来,叶片就开始一点点地变干。
您看就像这片叶子一样。
最后整个叶子就枯死了。
”他带我们看了下半架叶片枯死的植株。
我一边走一边看,仔细地将大部病株看了一遍,心里也渐渐地有了底(图 3)。
我对他说“您这里发生的是两种病,一种小斑,一种大斑。
小斑十分像是黄瓜的褐斑病;大斑像是炭疽病(图4)。
”李明远断病手迹(八)黄瓜的小斑与大斑■李明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100097)图1 北京12396热线蔬菜植保专家李明远前往农户地种植田诊断病害图2 黄瓜褐斑病症状图3 黄瓜褐斑病引起的枯叶图4 黄瓜炭疽病的叶部症状图5 黄瓜炭疽病的茎部症状植物保护“对了,我也怀疑不是一种病。
黄瓜病虫害图谱猝倒病

黄瓜病虫害图谱猝倒病————————————————————————————————作者:————————————————————————————————日期:23 / 3 黄瓜病虫害图谱—黄瓜猝倒病一、发病症状黄瓜猝倒病是黄瓜苗期主要病害,多发在苗期新根尚未形成、幼茎没有木质化,幼苗营养正处在低潮期,抗病力弱。
幼苗期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有时瓜苗子叶腐烂,变褐枯死。
湿度大时,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
二、发病规律一般幼苗如遇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
此外,床土消毒不彻底、棚内低温、高湿、播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且土壤中含有机质多、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等均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易诱导猝倒病发生和流行。
三、防治措施1、苗床选在地势高、向阳、排水良好、肥沃、平整的无病新地块,合理精细播种促进快出苗,苗床内温度白天不能低于20℃左右,遇寒潮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2、播前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选择晴天喷洒;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引蔓,以减轻发病。
施用腐熟有机肥,适量使用,可到点豆肥吧购买希瑞生物有机肥,既含有丰富有机质又含有生物菌,可防治病害发生。
3、幼苗发病初期要立即拔除发病植株,并用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3.6~5.4 克/ 平方米进行浇灌,也可及时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隔7~10天再喷一次,视病情防治1~2 次。
对成片死苗的且与其它土传病害并发较重的地块,也可用98%棉隆微粒剂20公斤/ 亩进行土壤消毒。
黄瓜病害 附图要点

黄瓜霜霉病图片:黄瓜霜霉病.jpg图片:黄瓜霜霉病1.jpg图片:黄瓜霜霉病2.jpg图片:黄瓜霜霉病3.jpg图片:黄瓜霜霉病4.jpg图片:黄瓜霜霉病5.jpg简介英文名Cucumberdownymildew异名俗称“跑马干”、“黑毛”、“瘟病”。
病原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寄主黄瓜、香瓜、南瓜、丝瓜、葫芦等。
危害发病特点是来势猛,病害重,传播快,如不及时防治,将给黄瓜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在流行年份受害地块黄瓜减产20%~30%,严重流行时损失达50%~60%,甚至绝收。
棚室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开始病部呈现水浸状斑点称“小油点”,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棚内一片枯黄。
春秋两季是发病高峰期。
病原物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无色。
孢子囊淡褐色,柠檬形,单胞,顶端有突起。
侵染循环病原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
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将孢子囊吹去。
冬春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秋露地瓜秧和保护地病秧,以及来自苗床的带病苗。
孢子囊萌发时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侵入,病害潜育期为3~7天,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于叶片表面,引起再侵染。
病菌孢子囊形成要求有高湿环境,萌发和侵入过程则只有在水膜、水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发生因素(1)环境:温、湿度是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
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叶面没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不能萌发和侵入,病害就不会发生。
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发、侵入,易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黄瓜病害诊断及其防治技术

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症状图1.症状表现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展受到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色,空气湿度大时可产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是病菌的传播体。
叶片正面初期褪绿,边界模糊,后呈黄色或褐色坏死斑,病斑连片使病叶枯死,病株提早拉秧,损失十分严重。
黄瓜霜霉病叶背水渍症状图2.发病规律病菌是真菌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叫卵菌,算是比较低等的真菌。
首先是它比较需要水。
它的孢子(一种传播体)依靠气流传播,但萌发侵染都却需要结露条件,一般只要3小时。
所以大棚内的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病害流行速度非常之快,几乎可以说是病菌中最快的。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就是跑马转一圈,好端端的瓜秧就干枯了。
这给防治带来困难,稍一耽搁,就成了“马后炮”。
第三点是可以使用的药剂与其它真菌有明显的差别。
一些杀菌剂对多种真菌有效却对卵菌没有作用,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噻菌灵、丙环唑等,另一些药剂对卵菌有效但防治其它病菌的效果很差,如霜脲氰、烯酰吗啉、甲霜灵、恶霜灵(杀毒矾)等。
最后一点是病菌周年都要在活的黄瓜上生存,以往只有少数温室黄瓜,菌量有限,现在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发达的地区,几乎周年有菌源,这使霜霉病发生期提早,药剂防治次数也要增加。
黄瓜霜霉病叶背水渍症状图3.防治措施(1)首选的防治措施仍然是种植抗病品种,其次是合理栽培管理,通过通风、地面覆膜、滴灌等节水措施降低棚内湿度,特别是减少夜间结露;在病害发生后可实行“高温闷棚”,即上午10点浇水,中午不通风,让棚内温度保持在42℃-44℃,2小时后逐渐通风降温。
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害。
应急的防治措施是喷洒药剂。
南于药剂主要起保护作用,需要提前使用。
可在菜苗移栽后7-10天,防第一次,初见病斑后防第二次,以后隔7-10灭防治一次。
黄瓜霜霉病叶背症状图(2)可以选用的药剂有霜霉威(普力克),氟吗锰锌、霜脲氰(克露)、烯酰吗啉(安克)、甲霜灵锰锌(10%甲霜灵、48%代森锰锌),恶霜锰锌(8%恶霜灵、56%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复镁霜、三乙膦酸铝(疫霉灵、乙膦铝)、百菌清等。
黄瓜病害图片

• 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不同处是其病斑较小,颜色浅,后
期穿孔
黄瓜靶斑病
• 多发生在结瓜盛期,以危害叶片为主
黄瓜灰霉病
• 高湿(相对湿度94%以上)、较低温度(18~
23℃)、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时容易发病,气 温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足90%时,停止蔓延。 因此,此病多在冬季低温寡照的温室内发生。
嘴瓜。
•
• ④蜂腰瓜:瓜条中部细如蜂腰,纵切瓜条可见变细部分果肉已经空洞, 整个果实变得发脆。高温干旱,植株本身长势弱、养分供应不及时、 浇水不均匀而使瓜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所致。 • ⑤瘦肩瓜:果梗变得特短,肩部变得瘦而长如瓶状的畸形瓜。营养过 剩而过分偏向于结瓜生长的生理状态易引起此类瓜产生。这种生理状 态在摘心后更容易发生。
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
病原物
黄瓜菌核病
• 湿度越高发病越重
• 风透光不良、地温低、湿度大时,发病重、 传播快。
黄瓜花叶病毒病
黄瓜根结线虫病
黄瓜沤根
• 土温长期低于12℃,再加上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光 照不足,瓜苗根系在低温、过湿、缺氧状态下,呼吸受阻, 吸水能力下降,生机被破坏,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
• 高温诱发的生理病害
黄瓜高温障碍
黄瓜焦边叶
• 一是棚室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突然放风,致叶片失水过急 过多; • 二是土壤中盐份含量过高造成盐害; • 三是喷洒杀虫或杀菌剂时,浓度过量或药液过多,聚集在 叶缘造成化学伤害。
黄瓜畸形瓜和苦味瓜
• ①弯曲瓜:茎叶过密,行距窄,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肥料不足,干旱 缺水,引起植株生长衰弱、营养不良,均易产生弯曲瓜。 • ②大肚瓜:授粉但受精不完全时可形成大肚瓜。不经受精单性结成的瓜若形 成大肚瓜时,多数是由于植株生长势弱,营养不良,特别是缺钾等原因造成。 瓜在膨大过程中,如前期与后期缺水,而中期不缺水也可形成大肚瓜。 • ③尖嘴瓜:大棚内单性结实或连续高温、干旱情况下或植株生长势弱,营养 不良,使瓜条从中部到顶端部分膨大不良,果实长度也小得多,于是形成尖
黄瓜病害防治图精简版要点

黄瓜病害目录黄瓜白粉病 (3)黄瓜霜霉病 (4)黄瓜细菌性缘枯病 (5)黄瓜灰色疫病 (6)黄瓜软腐病 (7)黄瓜焦边叶 (8)黄瓜(德里腐霉)猝倒病 (9)黄瓜幼苗腐霉根腐病 (10)黄瓜苗期子叶病害 (11)黄瓜叶斑病 (12)黄瓜红粉病 (13)生理性萎蔫和急性凋萎 (14)黄瓜高温障碍 (15)黄瓜(长蠕孢)圆叶枯病 (16)黄瓜花腐病 (17)黄瓜低温生理病 (18)黄瓜泡泡病 (19)嫁接黄瓜根腐病 (20)黄瓜起霜果和裂果 (21)黄瓜细菌性枯萎病 (22)黄瓜细菌性圆斑病 (23)黄瓜缺素症 (24)黄瓜黄化叶 (26)黄瓜绿斑花叶病 (27)黄瓜真滑刃线虫病 (28)黄瓜花斑叶 (29)黄瓜叶烧病 (30)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 (31)黄瓜硼过剩 (32)黄瓜褐脉叶 (33)黄瓜花打顶 (34)黄瓜瓜佬 (35)黄瓜苗“载帽” (36)黄瓜蔓枯病 (37)黄瓜炭疽病 (38)黄瓜菌核病 (39)症状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但多见于叶片。
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
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
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
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
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
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叶。
黄瓜细菌性缘枯病症状叶部发病,最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不规则病斑,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大呈现V字形,病斑似水烫过。
叶柄、茎卷须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呈褐色。
瓜条从尖端开始软化。
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脓,严重时瓜条会软化。
黄瓜灰色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瓜条。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
茎部染病,茎变细,发霉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粉状霉。
果实染病,果斑暗绿色圆形,呈水渍状,病部及其四周凹陷,发病早的在病部产生逐渐密集的白色霉状物或呈现紧密的污白色天鹅绒状霉,果实下部病班凹陷显著,近果梗的上半部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病虫害实拍图片附显微镜镜检图
黄瓜叶斑病
黄瓜叶斑病发病原因:黄瓜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高湿易发病
显微镜下的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说明是真菌性病害
黄瓜靶斑病
显微镜下的黄瓜靶斑病病原菌说明是真菌性病害
黄瓜炭疽病
发生原因:高湿87%以上、温度24 ℃左右有利于发病,超过30℃发病受抑制
显微镜下的黄瓜炭疽病原菌说明是真菌性病害
黄瓜霜霉病
这个不需要显微镜大家都认识
黄瓜疫病
这个是卵菌纲低等真菌
黄瓜灰霉大家都认识
黄瓜菌核病很少见,大家用药大频繁病菌起不来
黄瓜枯萎病治不好的病
黄瓜枯萎病土传病害
黄瓜蔓枯病
虽然流胶但不是细菌性病害
这才是细菌性病害--黄瓜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圆斑病
黄瓜细菌性蚀脉病
比较少见
常见的病毒病基本无药可治
黄瓜生理性萎焉根系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