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在2023年,我有幸阅读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

本书作者力图揭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深刻探讨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也对自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注重和谐、平衡和共同发展。

笔者通过详实的事例和理论分析,将这种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例如,在讨论家庭观念时,作者指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纽带和凝聚力,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关爱。

这种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是中国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仰,揭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人的影响。

例如,在儒教中,强调“仁爱”和“孝道”,这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人的信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了平和、踏实和乐观。

这种人生态度是中国人对待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积极态度。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通过阅读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

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书通过详实而精彩的分析,探究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1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

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

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

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

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

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

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

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

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

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

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

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

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