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切阳性对T1期膀胱癌患者复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电切阳性对T1期膀胱癌患者复发的影响
高飞;张鹤
【摘要】目的研究二次电切阳性对T1期膀胱癌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221例T1期膀胱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TURBT组164例,re-TURBT组57例.所有患者随访1~3年,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肿瘤进展以及肿瘤特异性死亡情况.结果 TURBT组164例复发76例,复发率为46.3%;re-TURBT组57例复发12例,复发率为21.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8,P<0.05).TURBT组患者肿瘤进展3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5例),re-TURBT组患者肿瘤进展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例),2组肿瘤进展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83,P<0.05).但2组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3 cm,多发肿瘤,高级别肿瘤(G2 G3)均为二次电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二次电切能够显著降低T1期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延缓肿瘤进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16(031)011
【总页数】3页(P1869-1871)
【关键词】经尿道肿瘤电切术;二次电切;膀胱肿瘤
【作者】高飞;张鹤
【作者单位】719000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于泌尿生殖系统第1位。
膀胱癌好发于膀胱侧壁及后壁,其次为三角区及顶部,病理类型主要包括尿路上皮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转移性癌、小细胞癌以及癌肉瘤等。
首次诊断的膀胱癌75%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1),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1]。
T1期膀胱癌占NMIBC的30%,肿瘤进展、转移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
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T1期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
癌症,并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3]。
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建议在首次TURBT后2~6周对T1期患者行二次电切(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re-TURBT),纠正首次电切时的分期错误,并清除残留的肿瘤组织[4]。
二次电切在临床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是否影响T1期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仍不清楚。
本研究探讨二次电切阳性对T1期膀胱癌患者复发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221例T1期膀胱癌患者,行TURBT 164例,re-TURBT 57例。
221例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45例;年龄30~82(62.8±13.2)岁;肿瘤部位:两侧壁,106例,三角区及后壁62例,顶部26例,输尿管口部21例,颈部6例;单发154例,多发67例;肿瘤直径>3
cm 48例,≤3 cm 173例;病理分级:G1 118例,G2 36例,G3 67例。
TURBT组男性132例,女性32例;年龄30~82(61.9±11.4)岁;肿瘤部位:两
侧壁80例,三角区及后壁46例,顶部18例,输尿管口部16例,颈部4例;单发118例,多发46例;肿瘤直径>3 cm 36例,≤3 cm 128例;病理分级:G1
89例,G2 27例,G3 48例;re-TURBT组男性44例,女性13例;年龄30~
82(63.2±13.4)岁;肿瘤部位:两侧壁26例,三角区及后壁16例,顶部8例,
输尿管口部5例,颈部2例;单发36例,多发21例;肿瘤直径>3 cm 12例,
≤3 cm 45例;病理分级:G1 29例,G2 9例,G3 19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TURBT组:患者取截石位,连续硬膜外麻醉。
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技术,电切
功率120 W。
镜下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较小肿瘤直接切除基底部,较大者可
考虑优先切除基底部,或先切除边缘凸起部位。
常规切至肌层,肿瘤边缘2 cm正常膀胱黏膜。
切除后标本送至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留置尿管,持续膀胱冲洗。
术后常规行吡柔比星、丝裂霉素等膀胱化疗。
Re-TURBT组:根据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推荐,二次电切手术时间间隔为4周。
二
次电切方法同前,但切除范围扩大至肿瘤残留区域、首次手术瘢痕区域、炎性水肿区以及首次病理检查可疑阳性区。
术后膀胱常规化疗同前。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6(21±5.4)个月;每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记录肿瘤复发、肿瘤进展及肿瘤特异性死亡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二次电切阳性的危险因素,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出血、术后膀胱穿孔、漏尿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随访1~3年,平均2年。
TURBT组164例复发76例,复发率为46.3%,复发
最早时间为首次电切后3个月;re-TURBT组57例复发12例,复发率为21.0%,复发最早时间为二次电切后8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88,P<0.05)。
TURBT组患者肿瘤进展31例(18.9%)(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5例);re-TURBT组患者肿瘤进展4例(7.0%)(行膀胱部
分切除术3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例);2组肿瘤进展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2=4.483,P<0.05)。
2组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率分别为2.4%(4/164)、
1.8%(1/57),无统计学差异(χ2=0.09,P>0.05)。
2.2 影响re-TURBT阳性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57例Re-TURBT患者术中发现肿瘤16例,其中两侧壁6例,三角区及后壁4例,顶部3例,输尿管口部2例,颈部1例;单发4例,多发12例;肿瘤直径>3
cm 11例,≤3 cm 5例;病理分级:G1 4例,G2 5例,G3 11例。
根据多因素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3 cm,多发肿瘤,高级别肿瘤(G2、G3)均为二次电
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TURB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保留膀胱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及医生接受,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41%~68%[5],并且40%左右的患者肿瘤分期可能会改变。
Brauers等[6]对319例膀胱癌患者进行的理想了首次TURBT,术后进行组织活检,结果发现肿瘤残留率为35.1%,Ta期肿瘤为12.7%,T1期肿瘤为36.2%,说明
虽然进行了理想的TURBT,但仍存在较高的肿瘤残留率,也为re-TURBT提供了
有力证据。
此外,研究表明T1期膀胱癌即使接受TURBT以及其他辅助治疗,仍
有50%左右患者复发,1/3患者可能在术后5年内死亡[2]。
Bressel[7]首次提出
二次电切,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已被纳入治疗T1期膀胱癌的指南[4]。
本研究结果中,TURBT组164例复发76例,复发率为46.3%,复发最早时间为
首次电切后3个月;re-TURBT组57例复发12例,复发率为21.0%,复发最早
时间为二次电切后8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TI期膀胱癌患者行re-TURBT能够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延缓肿瘤进展,但2组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率无差别。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3 cm,多发肿瘤,高级别肿瘤(G2G3)均为二次电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常规TURBT手术仅仅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肿瘤浸润程度为T1期,肿瘤的直径越大,切除的范围越大,因此切除范围边缘可能存在残留的肿瘤,其术后复发率也越高。
研究表明,对于肿瘤直径>3 cm的膀胱癌,切除范围需适当扩大,深度要足够,以降低术后复发率[8]。
普通膀胱镜发现膀胱原位癌较为困难,首次TURBT 术中可能遗漏原位癌,这也会对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有一定的影响。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提出对于TURBT切除不完整、标本活检未发现肌层、病理级别为高级或者T1期患者可在首次术后4~6周实施re-TURBT,以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及进展率。
Re-TURBT与TURBT间隔时间采用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推荐的4~6周,分析其原因为: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膀胱灌注化疗;间隔时间过短,膀胱黏膜手术炎症性反应易掩盖病情,导致无法准确区分病灶与炎症反应,同时患者尚未完全从TURBT中恢复过来。
本研究采用间隔时间为4周,患者接受能力较好,术中也可较为清晰地区分病灶。
肿瘤复发的主要理论为[9]:多中心学说,肿瘤的形成具有多中心性,即使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后仍存在微小病灶继续生长;癌细胞残留,首次切除不完整导致残留肿瘤细胞复发;癌细胞扩散,手术中癌细胞脱落种植在膀胱内继续生长。
Re-TURBT切除范围扩大至肿瘤残留区域、首次手术瘢痕区域、炎性水肿区以及首次病理检查可疑阳性区,降低了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Re-TURBT操作与TURBT无明显差别,但作者的体会是,行re-TURBT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充盈膀胱,灌水量在150 ml为宜,首次电切后导致膀胱壁局部变薄,若过度充盈则可能造成膀胱破裂或穿孔;等离子电切环较小,辐射范围小,能够精确切
除病灶,极可能减少损失,也可降低闭孔反射的发生,避免因闭孔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10]。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二次电切与T1期膀胱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率无影响,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同,考虑其原因为本研究入选患者均为T1期膀胱癌患者,另一个原因考虑为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
综上所述,二次电切能够显著降低T1期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延缓肿瘤进展。
【相关文献】
[1] 贺大林,吴开杰.膀胱肿瘤二次电切的意义与适应证〔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5):289-290.
[2] 刘镇,宋兆录,綦德柱,等.二次电切加术中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癌疗效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2):189-191.
[3] 容祖益,梁建波,李伟,等.二次电切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8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439-441.
[4] Schulze M,Stotz N,Rassweiler J.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second- look resection,and long- term chemometaphylaxis for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indications and efficacy of a differentiated approach〔J〕.J Endourol,2007,21(12):1533- 1541.
[5] 陈锦超,李腾,宁向辉,等.二次电切阳性发现在T1期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124-1127.
[6] Brauers A,BueRner R,Jakse G.Second resection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high risk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is cystectomy often too early〔J〕.J Urol,2001,165(3):808-810.
[7] 陶勇,彭玉兰,余刚,等.二次电切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价值〔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35-37.
[8] 顾建军,郭建华,龚旻,等.二次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J〕.国际泌
尿系统杂志,2011,31(3):285-287.
[9] 黄洁夫,湛海伦,杨飞,等.初次TURBt术后病理分期低估原因的分析及处理策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6):434-438.
[10] Faba OR,Palou J,Breda A,et al.High-risk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update for a better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J〕.Word J Urol,2012,30(6):8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