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选讲
第十三讲 《老子》、《庄子》

老子还进一步把“道”的本质概况为 “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无”既可释为空无所有, 又可理解为混沌不清,故而老子之“道” 本身就含有精神客体与物质客体相反两极 发展的契机。不过,“道”的观念的提出, 在老子说来,虽然触及到世界的本源问题, 但更主要是为了说明世界的根本特征或规 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就是说,是为 了深入阐释他的政治观点而提出的。
与其他诸子将寓言作为理论的形象化补充 形式相比,庄子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 问题,以寓言特有的功能来寄托一种思想, 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而 不仅仅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 这是庄子寓言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2.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及诡奇的想象构成了庄 子散文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 般的艺术效果; 3.《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其次,《老子》的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 幽深,常常简短几笔就能点出深意,传达 出精奥的道理。
再次,《老子》散文的论说艺术也有相当 成就。它往往赋予理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比喻等方法直 接深化论点,显得雄辩有力。同时,《老 子》对论说的逻辑性也颇有讲求,往往层 层推进,条理分明。
若槁木,心若死灰”(《知北游》)的境 界。由此,庄子又提出了游世的态度: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 己。”(《外物》)就是采取一种无可无 不可,与世敷衍的处世方法: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顺)督 (中)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 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就是教人如何在社会的夹缝中顺应这个社 会的一切,以求生存。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老子《老子》选读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国学经典】 万经之王——《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 《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
22
方法三:一事反映一品质。事件要典型,有代表性。事件要 完整,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重点放在人物的描写上。 如鲁迅《一件小事》写车夫主动扶着老女人去了巡警分驻所,凸 显车夫高大无私的形象。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很多情況下, 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典型的事,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 “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农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 有座位也不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 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 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 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站立在读者面前。
(5)不出户,知天下;不牖,见天道。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治大国若烹小鲜。 (10)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
【例文】 令我感动的一个清洁工
星期天,一个飘着大雪的清晨,我戴着妈妈新给我买的棉手 套在街道上走着,手套里有新新的丝绒棉,温柔地包裹着我的手 掌,指尖缭绕着暖融融的暖意,呼吸间都是母亲的一瓣心香,我 更加欢快地向前走去。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关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关于《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分析有无相生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老子专门的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思想,与咱们前面所学的一些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不一样,到底是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老子的这篇文章,来作一些了解。
一、注音。
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赘()枯槁()(答案提示:gǔ、shān、zhí、yǒu、jīn、zhǎng、zhuì、gǎo)二、解词。
第十三课老子选—小国寡民

第十三課老子選-小國寡民補充講義第十三課老子選—小國寡民補充講義蘇雅莉老師編撰作者補充(一)姓名:老聃,(一說李耳)(二)籍貫: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三)生卒年:春秋時人,生卒不詳,大約略早於孔子。
(四)經歷:1. 周之守藏史(藏書之室)之吏2.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見《史記‧老莊列傳》)(五)著作:《老子》(六)影響:1. 道家的代表人物2. 三玄之一(七)評論1孔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ㄗㄥ,短箭);至於龍,吾不能知。
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莊列傳》2. 莊子:老子⋯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寶。
《莊子‧天下篇》3. 荀子: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荀子天論篇》4.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
《呂氏春秋‧不二》5. 司馬遷: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史記‧老莊列傳》6. 林語堂:中國人身上流著兩種血液,一是儒家,一是道家,得意時做儒家,失意時做道家。
(一)又稱《道德經》(二)全書共八十一章,五千二百多字,通稱「五千言」;(三)內容:其中1~37 章論述「道」,38~81 章論述「德」,故稱《道德經》。
(四)作者:老聃(五)思想1. 「道」是無形無象而永恆存在,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德」是「道」反映在萬物和人身上的表現。
3. 中心思想:法自然,清靜無為4. 人生觀:(1) 自處:知足(知足者富)、守柔(2) 待人接物:處下、謙退、居後、不爭。
5.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小國寡民。
(六)文學技巧:1. 創造散韻結合的文體,句子大體整齊,錯落有致,自然成韻。
2. 善於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從具體事物中概括出抽象哲學,賦予理論以形象色彩,使人感到鮮明生動而又雄辯有力。
第五讲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 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
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 • 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
“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人生论:
• 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 “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 • “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他在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修身处世: 不与人争 。
4.老子的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老子》又称 《道德经》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
检测2: 文学、文化常识
1.老子,即 老聃 ,相传姓 李 名 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东)人, 春秋 时期哲学家, 道家 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
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2.老子思想核心: 道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
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请同学们诵读第一章,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的内容,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启示?
文本研读
1.三十辐共一毂gǔ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埏shān埴zhí③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④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⑤。(第十一章)
面)有哪些启示?
阐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和“无” 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器物实体的 “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 发挥作用的关键。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诵读第二章,思考本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xiàn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 ⑤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 ng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 之⑦,故有道者不处chǔ⑧。(第二十四章)
4.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为之于未 有⑤,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⑥;九层之台,起于累lé i土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言文】道家:《老子》、《庄子》

【文言文】道家:《老子》、《庄子》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崇尚自然”。
老子庄子一、老子其人二、《老子》简介老子简介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关于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你言我语谈收获: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
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
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
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
②几(jī):接近。
③败:使···失败,使动用法。
④慎:慎重对待。
⑤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第一个
“欲”为意动。
⑥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⑦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⑧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复,弥补,补救。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是以圣人无为,故
无败,无执,故无失。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谓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
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
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
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岸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 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 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
一、注意其词性、意义或用法。 时 川 焉 东行 东面 水端 望洋 殆 见笑 者:1.指代人 2.指代原因 二、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三、形容词的活用(意动用法)。 少轻多 四、通假字。 辩/辨
•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 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 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醜。尔将可与 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 海,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 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 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
这一章反映了老子的政治理想,希望倒 退,希望复古,退回到原始社会。当然这 是不可能的。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活用: 使动(小 寡) 意动(重 甘 美 安 乐) 通假:伯/佰 词:徙(迁移。调职,指平调,如果升官是 “迁”,降职是“左迁”) 舆(车子) 甲兵(铠甲和兵器) 复(又,再) 固定结构:有所…… 无所…… 动词加代词 “所”构成,有地方,没地方。
运斤成风(徐无鬼)
表扬匠石跟对手配合默契表现出来的高 超技艺。借匠石拒绝宋元君之事,喻自己 因惠施之死而失去了辩论的对手。
惠施,战国时宋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 对立是相对的。由于过分夸大事物的同一 性,结果往往流于诡辩。《汉书·艺文志·名 家》著录《惠子》一篇,今佚。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重死:把死看得很重,不愿轻易付出生命。 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 但问用之何在耳。(《燕丹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周文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本义考》,咬文嚼字 2009.12—22)
百川灌河(秋水)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所称道,那 就是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力非常丰富, 夸张、幽默讽刺手法,大量运用寓言故事, 让人读起来感到内容广大,应接不暇。 本篇是一个寓言故事,将神话与人世掺 杂在一起,通过对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 点。开卷有益的是,告诫人们不要局限于自 己的生活经验而骄傲自满。
运斤成风 顾谓从者 郢人垩慢其鼻端 听而斫之 郢人立不失容 尝试为寡人为之 臣之质死久矣 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离物之意,曰: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 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 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 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 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 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多辩术,他的书很多,他的学说错误杂乱, 他说的话也不中肯。他分析事物的含义说:“极大无 限大,叫做大一;极小无限小,叫做小一。(平面) 没有厚度,不可以重叠,但可以扩大到千里。天和地 一样低,山和水一样平(高低是相对的)。太阳到正 中时也正是偏斜的时候,万物刚生出就马上向死亡转 化。大体相同和小部分相同有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称 为‘小同异’;万物中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这才 称为‘大同异’。南方可以是无限延伸也可以是有止 境的。从本身来说,今日我到越国去,从越国说昨天 他到来(今、昨,去、来是相对的)。(从本身说连 环分不开)从环与环的关系说连环是可分的。我知道 无论在燕的北边还是越的南边,望天上都似中央。广 泛地爱万事万物,天和地是一个整体。”
•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 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 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 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近义词在排比句中的应用: 拘 笃 束——局限,限制
尽此矣:许多事情,在行为人自己看来, 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以天下为己忧,以天 下为己任,很了不起,可是把它放在宇宙 间来看,也是极微小的事情而已,仍象毫 毛的末梢。
本文主人公:黄河神河伯,海神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之祖。 伯夷:伯夷叔齐兄弟齐名,都是商末孤 竹君之子。他的父亲死时立叔齐继位,叔 齐谦让于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结果 兄弟俩都逃离。后来周武王伐商,两人叩 马进谏。周有天下,兄弟耻食周粟,隐居 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因而称其 有义。又一说他们采薇而食时,遇一农妇 说他们,“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 也。”于是饿死。
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
先秦诸子百家,其中儒法道墨四家,对 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影响是最大的,牵涉 到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统治者需要它,作 加强统治的理论根据;一般人需要它,作行 为处世的精神支柱。如杜甫的儒家思想,李 白的道家思想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广东的名山罗浮,是道家的乐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之后是庄子,并 称“老庄”。李耳,楚国苦县人,字伯阳,一名重 耳,外字聃,亦称老聃。号为老子。 哲学观是“道”,它产生于物质世界和宇宙之 先,它支配一切,主宰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人 生观比较消极,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政治观是 绝圣弃智,忘情寡欲。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如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等。六朝时期 的“玄学”,谈玄成为当时士大夫的时尚,以此逃 避现实,深受其影响(竹林七贤)。 代表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 一章,五千多字。
•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 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唐代时,因当朝天子与道教教祖李耳同 姓,故尊崇老子,推尊为“太上玄元皇 帝”,兼褒庄子。唐玄宗在位时,大力 提倡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