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选技术规范
城市建设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城市建设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规范1. 垃圾分类和收集技术规范1.1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垃圾分类是城市建设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的基础,通过分类可有效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2 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垃圾分类标准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大类,可通过标志、颜色等方式进行物品分类。
垃圾收集方式应与分类标准相适应,包括垃圾桶设置、收集车辆和收集频率等。
1.3 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与宣传针对广大市民,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多种途径(如广告、讲座、动漫等)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2. 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规范2.1 垃圾焚烧技术规范垃圾焚烧是一种高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但也存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应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确保排放物不超过国家允许的辐射和污染标准,同时加强对焚烧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监测。
2.2 垃圾填埋技术规范垃圾填埋是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也较高。
规范中应设定填埋场的选址条件、建设与运营管理要求,并加强废弃场地的监测和修复工作。
2.3 垃圾处理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及时关注垃圾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鼓励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垃圾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3.1 垃圾分选与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制定垃圾分选和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包括分类设备的选型与设计、回收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2 生物处理技术规范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堆肥和厌氧消化等。
制定厌氧消化工艺的运行管理规范,确保产生的沼气和肥料符合环保和农用标准。
3.3 垃圾能源利用技术规范垃圾能源利用包括热值发电、焚烧发电等方式。
规范中应包含对发电设备的设计、建设与排放标准的要求,以确保垃圾能源利用的环保性。
4. 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规范4.1 垃圾处理设施选址与规划在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选址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考虑环境因素和市民利益等,制定合理的选址方案和规划目标。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方案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方案
且具体,如要求技术、硬件、步骤、安全措施、相关文献等。
一、垃圾分类技术方案:
1、硬件:
(1)智能分类机:可实现不同垃圾的自动分类,分类准确率达到99%。
(2)金属检测仪:可以检测有害的金属物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
成危害。
(3)传感器:可以探测垃圾的重量、大小和形状,根据垃圾的形状
自动进行分类。
2、步骤:
(1)投放垃圾:将垃圾投放到垃圾分类机中,开始进行分类。
(2)传感器检测:分类机会启动传感器,根据垃圾的重量、大小和
形状,进行分类检测。
(3)金属检测:金属检测仪会检测垃圾中是否含有有害的金属物质,防止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4)最后分类:经过上述步骤检测后,最终自动进行垃圾的分类,
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湿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
3、安全措施:
(1)采用国际上最新的智能分类技术,能够高效地实现垃圾的分类检测,分类准确率达到99%以上。
(2)采用国际领先的金属检测仪,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防止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安装围栏,对垃圾进行查看,确保安全,并且记录视频,以便于日后监督管。
垃圾分选

固体废物的分选固体废物的分选就是将固体废物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物或不利于后续处理:厂艺要求的废物组分采用适当技术分离出来的过程。
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方法可概括为人工分选和机械分选。
人工分选是最早采用的分选方法,适用于废物产源地、收集站、处理中心、转运站或处置场。
根据废物组成中各种物质的粒度、密度、磁性、电性、光电性、摩擦性及弹性的差异,将机械分选方法分为筛选(分)、重力分选、光电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和摩擦与弹跳分选。
一、人工分选人工分选是在分类收集基础上,主要回收纸张、玻璃、塑料、橡胶等物品的过程。
最基本的条件是:人工分选的废物不能有过大的质量,过大的含水量和对人体的危害性。
人工分选的位置大多集中在转运站或处理中心的废物传送带两旁。
经验表明:运送待分拣垃圾的皮带速度以小于9m/min为宜。
一名分拣工人人约在1h内拣出0.5t的物料。
人工分选识别能力强,可以区分用机械方法无法分开的固体废物,可对一些无需进一步加下即能回用的物品进行直接回收,同时还可消除所有可能使得后续处理系统发生事故的废物。
虽然人工分选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但在目前尚无法完全被机械代替。
二、筛分筛分是根据固体废物尺寸大小进行分选的一种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的处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湿式筛分和于式筛分两种操作类型。
(一)筛分原理筛分是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粒物料分离的过程。
该分离过程可看作是由物料分层和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组成的。
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为了使粗细物料通过筛面而分离,必须使物料和筛面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运动,使筛面上的物料层处于松散状态,按颗粒大小分层,形成粗粒位于上层、细粒处于下层的规则排列,细粒到达筛面并透过筛孔。
同时,物料和筛面的相对运动还可使堵在筛孔上的颗粒脱离筛孑L,以利于细粒透过筛孔。
粒度小于筛子L尺寸3/4的颗粒,容易通过粗粒形成的间隙到达筛面而透筛,称为“易筛粒”;粒度大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较难通过粗粒形成的间隙,而且粒度越接近筛孔尺寸就越难透筛,这种颗粒称为“难筛粒”。
《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JTGT 2321—2021》解读+原文

《公路⼯程利⽤建筑垃圾技术规范》解读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JTG/T 2321—2021,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为便于理解《规范》的编制背景、定位与主要编制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规范》解读如下:一、编制背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其中之一,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篇章,明确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向,提出了推广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产量日益增长,建筑垃圾的妥善处理和再生利用成为目前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部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在公路上的应用,将公路领域对建筑材料进行循环利用作为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据了解,仅西安绕城利用建筑垃圾600万吨这一项,恢复垃圾场占用土地3000亩,减少土地开挖面积1500亩,节省生石灰17万吨,节约燃煤3.2万吨,测算下来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0多万立方米。
因此,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再生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公路领域的节能环保工作,推动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统一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确保证工程质量,制订了《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
二、《标准》定位作为我国公路工程领域首部指导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行业标准,《规范》对于建筑垃圾在公路工程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及全面推广具有指导性作用。
《规范》明确了建筑垃圾原材料指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加工工艺、建筑垃圾再生材料适用范围、以及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应用于几种工程部位的技术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
建筑垃圾分选系统成套装备技术要求-最新国标

建筑垃圾分选系统成套装备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垃圾分选系统成套装备(以下简称分选装备)的分类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安全与环保、安装验收与调试、性能测试以及交货文件。
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垃圾分选系统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700 碳素结构钢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 1497 低压电气基本标准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 2893 安全色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T 3766 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GB/T 3797 电气控制设备GB 4053.2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 2 部分:钢斜梯GB 4053.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 3 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GB 4915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5226.1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 1 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 6719 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GB 7251.1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 1 部分:总则GB/T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GB/T 8196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 10595 带式输送机GB 14784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 16754 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GB 18613—2020 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18831 机械安全与防护装置相关的联锁装置设计和选择原则GB/T 19670 机械安全防止意外启动GB/T 23934 热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技术条件GB/T 24851 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5176 混凝土和砂浆再生细骨料GB/T 25177 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295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 500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 51322 建筑废弃物再生工厂设计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CJ/T 460 垃圾滚筒筛JB/T 5000.3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3 部分:焊接件JB/T 5000.9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 3 部分:切削加工件JB/T 5496 振动筛制造通用技术条件JB/T 8711—2006 悬挂式永磁除铁器JB/T 8941 一般用途罗茨鼓风机JB/T 10171 弛张筛JB/T 10563 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JB/T 10656—2006 棒条振动给料筛JB/T 13657 滚轴筛JC/T401.2 建材机械用铸钢件第2部分:碳钢和低合金钢铸件技术条件JC/T 402 水泥机械涂漆防锈技术条件JC/T 532—2007 建材机械钢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JC/T 917 建材工业用带式定量给料机JJF 1834—2020 非自动衡器通用技术要求LY/T 1473 除铁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方案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方案生活垃圾分选处理技术方案编制单位:2012年11月29日231 总论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分选处理工程,即对生活垃圾进行分选处理,分选出垃圾中塑料、金属、无机杂质及有机质等物质,使垃圾中的有用物质得到循环利用。
1.2 设计处理量本项目处理量为500t/d,运行时间8h/d。
本项目采用两条生产线同时运行。
1.3设计处理回收产物分选处理工艺分选出的物料组分主要有塑料、金属及有机物等资源化产品。
塑料和金属等都可做为资源化产品回收利用;有机物进入到后续厌氧发酵系统,产出沼气等资源化产品。
塑料回收可利用风力分选机或其他塑料回收设备对生活垃圾中的塑料产品进行回收利用,这些塑料可以再加工成一些新的塑料制品进行回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对生活垃圾中经过磁选分选出的金属进行回收利用。
金属回收是指从废旧金属中分离出来的有用物质经过物理或机械加工成为再生利用的制品,是从回收、拆解、到再生利用的一条产业链。
世界大部分金属都能以再生金属的形式循环利用,工业发达国家再生金属产业规模大,再生金属循环使用比率高。
42设计依据及原则2.1设计依据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建设部、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2000年6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主席令第22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2.2设计原则本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a) 坚持“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的原则。
充分借鉴国内其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经验,保证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资源配置合理,提高处理质量,避免二次污染,形成规模效益,做到资源的充分回收、合理利用。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不断增长,餐厨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
餐厨垃圾指的是从餐厅、宾馆、饭店、食堂等餐饮场所产生的废弃食物和厨余垃圾。
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餐厨垃圾会导致环境污染、臭味扩散、病菌滋生等问题。
因此,为了规范餐厨垃圾的处理,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以保护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餐厨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的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关键环节。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餐厨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两大类。
1. 有机垃圾:有机垃圾主要包括废弃食物和厨余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蔬菜叶梗等。
这些垃圾可以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或发酵制取沼气。
2. 不可降解垃圾:不可降解垃圾包括塑料袋、纸巾、果皮膜等,这些垃圾不能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
应采取其他合适的方式,如焚烧、填埋等。
二、餐厨垃圾处理技术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垃圾的性质和规模,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目前,常见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厨余垃圾分选技术厨余垃圾分选技术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将有机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分开,以便进行不同的处理。
该技术可以提高有机垃圾的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厌氧消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是将有机垃圾放入密闭容器中,利用细菌的作用进行发酵处理。
这种技术可以生成沼气和有机肥料。
沼气可以用于发电和取暖,有机肥料可以作为农用肥料。
3. 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技术是将垃圾进行高温燃烧,通过热能回收和除尘设备处理烟气,同时产生蒸汽或电能。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垃圾的体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填埋技术填埋技术是将垃圾投放到预先挖好的坑洞中,并加以压实覆土,使垃圾得到掩埋。
填埋技术可以减少垃圾的体积,但同时也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餐厨垃圾处理过程的规范为了确保餐厨垃圾的处理过程安全、高效,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
1. 设备选用:根据餐厨垃圾的性质和规模,选择适当的处理设备。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84-20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84-2012)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2012)为了确保餐厨垃圾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本规范旨在规范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并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餐厨垃圾收集和处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做到工艺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消除风险、控制污染、安全卫生、节约资源、经济合理。
同时,设计、施工及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方面,餐厨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而泔水油、煎炸废油和地沟油则是从餐厨垃圾中分离、提炼出的油脂。
干热处理是指将餐厨垃圾预脱水后,利用热能进行干燥处理,同时杀灭细菌的处理过程。
湿热处理则是基于热水解反应,在适当的含水环境中,利用热能对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并改变垃圾后续加工性能的餐厨垃圾处理过程。
含固率是指物料中含有的干物质的重量比率。
反当动物饲料是用来喂养具有反刍消化方式动物的饲料,如羊、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等。
在餐厨垃圾的收集与运输方面,应采用密闭式进行收集,避免臭气和细菌的扩散。
同时,收集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收集车辆应配备密闭式压缩装置,减少体积和重量,提高运输效率。
运输途中应避免过度挤压和震动,以免对垃圾造成二次污染。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收集和运输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以保证卫生和安全。
3.0.1 餐饮垃圾产生者应该单独存放和收集垃圾,并且餐饮垃圾的收运者应该单独收运,不得混入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3.0.2 餐饮垃圾不应该随意倾倒、堆放,也不应该排入雨水管道、污水排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中。
3.0.3 对于餐饮单位的垃圾,应该实行产量和成分登记制度,并且采取定时、定点的收集方式收集。
3.0.4 应该单独收集和运输煎炸废油,不应该与餐饮垃圾混合收集。
3.0.5 应该实施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厨余垃圾。
3.0.6 餐厨垃圾应该采用密闭、防腐专用盛装,并且采用专用收集车进行收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技术规范SR2-2004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工程技术规范(试行)Technical Code for Sor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前 言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下达二〇〇四年科技研发项目的通知”(沪容环发【2004】113号文件)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选址和规模;3 工艺、设备和设施;4 建筑和环境;5 环境保护。
本规范由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地址:上海市石龙路345弄11号;邮政编码:200232)。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秦 峰、王 雷、余 毅、朱 桦、徐云龙1 总 则1.0.1 为了使生活垃圾分选工程的建设符合上海市城市发展需要,达到安全卫生、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经济合理、节约能源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本技术规范。
1.0.2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选工程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处置设施附建的分选处理车间可参照执行。
1.0.3 本规范是上海市规划、设计、评估、审批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和尺度。
1.0.4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选工程的建设,除执行本技术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选址和规模2.1 选 址2.1.1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符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2.1.2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考虑服务区域、垃圾产量分布以及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合理确定。
2.1.3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考虑与垃圾转运、处理、处置设施的协调性,宜建在垃圾转运、处理、处置设施附近或作为其组成部分。
2.1.4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结合市政用地合理确定。
2.1.5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在人口密度低,公共场所、文化遗址、风景区和水源地等敏感目标少的区域,与居住区间距应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2.1.6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优选市政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地方,应保证两路进电。
2.1.7 分选工程的选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2 规 模2.2.1 生活垃圾分选工程的规模可根据垃圾物流系统中转运、处理、处置工程的规模确定。
垃圾混合收集物流系统中的分选工程规模应与转运、处理、处置设施规模一致;垃圾分类收集物流系统中的分选工程规模应为转运、处理、处置设施规模的0.3~0.4倍。
2.2.2 上海市分选工程的建设规模分类宜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 建设规模分类3 工艺、设备和设施3.1 工 艺3.1.1 分选工程的处理对象包括源头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无机垃圾、二次性好氧堆肥中初级和次级发酵物料等。
适于处理源头分类收集的无机垃圾、二次性好氧堆肥中初级和次级发酵物料。
3.1.2 分选工程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称重、分选、回收组分打包外运、残渣外运、污染控制和监视控制。
3.1.3 分选的基本工序包括受料、破袋、输送、机械分选、人工分选以及压缩打包等步骤。
3.1.4 分选工艺应根据后续处理的功能要求和处理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不同组合的设备。
分选工艺宜以机械分选为主,人工分选为辅。
3.1.5 分选工艺应根据应用场合的具体情况确定,确保达到不同的功能要求。
1 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手段的垃圾物流系统中,分选工程应尽量选出生活垃圾中的不可燃组分(包括金属、玻璃、渣石等),同时兼顾可利用组分的回收。
2 以生化为主要处理手段的垃圾物流系统中,分选工程应尽量选出不可降解的垃圾组分(包括塑料、金属、玻璃和渣石等),同时兼顾可利用组分的回收。
3.1.6 一般情况下,宜考虑多条生产线并联设计,单线的最大处理能力取决于垃圾产量的波动情况,如缺乏相应资料,宜取为设计处理能力的1.2倍。
3.1.7 机械分选工艺应以一类或几类分选设备为核心,辅助配置其它类型的分选设备。
在垃圾机械分选工艺中,破袋机、滚筒筛和磁选机应作为必选设备。
厌氧消化预处理可选用水力分选设备。
3.1.8 破袋设备类型应根据后续处理工艺确定,好氧发酵前宜采用两级破袋。
3.1.9 为提高分选效率,风选、筛分以及磁选设备可采用多级串联方式。
3.1.10 水力分选、磁选和涡流分选设备应达到90%的分选效率,其它分选设备效率不应小于70%。
3.1.11 设备配置应考虑检修和故障因素。
3.2 设备和设施3.2.1 分选作业车间可分为接收区、分选作业区和分选物料存放区。
3.2.2 垃圾接收、输送及分选设备(设施)在不影响作业的前提下,应加设罩盖,保证设备(设施)本身及接口封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控制垃圾散落,扬尘、臭气扩散以及渗沥液泄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3.2.3 两条分选线之间的设备间距应不小于3m,保证足够的检修和清扫空间。
3.2.4 垃圾给料设备可选用板式给料机。
3.2.5 安装角度大于17°的输送设备宜选用带有档板或档边的专用输送机。
3.2.6 破碎和筛分等分选设备应具有防粘、防缠绕功能。
主要分选设备宜具有自清洁功能。
3.2.7 滚筒筛分机的孔径应根据具体功能要求合理确定。
3.2.8 轻物质分选可选用风选和静电分选设备配合筛分设备分选。
3.2.9 黑色金属分离应采用永磁分选机或电磁分选设备。
3.2.10 有色金属分离可选用电涡流分选设备。
3.2.11 人工分选皮带机宽度不宜超过1200mm,皮带移动速度宜为0.1~0.3m/s,垃圾堆积厚度宜小于10cm,人工分选皮带机宜局部封闭并设置集气罩,保证敞口风速大于1m/s,避免臭气外逸。
3.2.12 分选后物料应实现不落地贮存与转运。
纸类、塑料、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应打包压缩后外运;分选后残余物可直接落入转运或输送设备中外运或进入后道工序。
3.2.13 监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做到主要作业设备和污染控制设备的中央控制,作业过程应设视频监视3.2.14 监视、控制系统应预留数据输出接口。
3.2.15 污染防治设备选型应做到节能、环保,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3.2.16 应配备完善的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讯、道路和绿化等配套设施。
3.2.17 应配备必要的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
4 建筑和环境4.0.1 分选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以下原则:1 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其服务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地形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布局合理,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分选处理厂应建成封闭式厂区,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程所选用的设备及作业方式按功能分区布置。
3 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到考虑垃圾收集车、作业车的通行和作业方便,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4 厂内构、建筑物的布置应符合现行防火、卫生及安全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5 出入口、作业区和废气排放口应远离周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4.0.2 分选工程沿街区域布置应与其相接的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分选工程内建筑物的外立面及外装饰应与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相协调。
4.0.3 分选工程内卸料区应留有车辆回转场地,回转场地的尺寸应根据作业车辆的类型或作业方式来确定,并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此外,厂区要有明显的作业车车位标志及车辆行驶方向标志。
4.0.4 作业车间的室内墙面、地面等表面应平整、光洁。
地面应采用耐磨和耐腐蚀的材料。
4.0.5 作业车间的地面应有适当的坡度(0.01~0.015),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地沟等排水措施,以便于车间地面的清洗。
4.0.6 分选作业车间内应设有通风、除尘、除臭系统。
4.0.7 分选工程内应采取雨污水分流制的排水系统。
分选作业车间内应设置垃圾渗沥液的集流设施。
4.0.8 分选处理厂内四周宜布置密集的常绿植物,绿地率应不小于35%。
分选作业车间与厂外建筑物之间应留有不小于10m的绿化林带。
4.0.9 需夜间作业的分选工程,其照明应符合作业的需要。
4.0.10 分选工程应设置避雷措施。
5 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5.0.1 分选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臭气、粉尘、噪声、废水、散落物和残渣,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5.0.2 对于车辆行驶、分选作业、通风除臭的各个环节产生的噪声,应按其产生的状况,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要求,作业车间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要求。
5.0.3 噪声控制措施包括:1 应选用低噪声的作业机械和设备;2 合理布置规划总平面布置,高噪声设备尽量集中布置,并利用建筑物和绿化隔离带减弱噪声的影响;3 合理布置通风管道,采用正确的结构,防止产生振动和噪声;4 对于声源上无法根治的生产噪声,分别按不同情况采取消声、隔振、隔声、吸声等措施,并着重控制声强高的噪声源;5 减少交通噪声,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区时,降低车速,禁鸣喇叭。
5.0.4 主要恶臭及粉尘产生源应采取密闭、局部隔离等措施,经除尘脱臭后有组织高空排放,处理后气体的排放应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执行。
5.0.5 分选工程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应经处理后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中三级排放限值的要求后纳管排放。
5.0.6 场地道路冲洗水收集后必须经过沉淀后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5.0.7 分选出的不可利用残渣应外运卫生填埋场填埋。
5.0.8 分选作业时产生的散落垃圾应及时清除,作业场地和道路应每天清洗保洁。
5.0.9 可实施臭气、粉尘、噪声等主要环境影响指标的在线监测。
5.0.10 分选设施的安全卫生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的要求。
5.0.11 通风系统致病菌的灭活以及蝇、蚁、鼠等卫生防疫措施应按卫生防疫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紧”。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要求)”或“应按……执行”。
上海市市容环卫行业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Sor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条文说明1 总 则1.0.1 规定了本技术规范的编制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