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介绍-课件(ppt·精选)
侗族

侗族大歌
民族服饰
•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俗称为 “腕襟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 头帕。用黑、(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 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 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 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 恬静,柔和而娴雅。
民族历史
• 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 一支,尚无定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 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侗族 母女油画“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魏晋 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 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 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 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 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 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 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 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宗教信仰
•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 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 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 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 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 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 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 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民族服饰
风俗习惯
侗族

侗族的地理位置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 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 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 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此外湖北省 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 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 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 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 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Fra bibliotek侗族简介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 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 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 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 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 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 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 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 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 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 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 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 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 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文化

谢谢观看
魅力艺术——刺绣
侗族刺绣中比较有名的是贵州锦屏县的刺绣,现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侗家小儿背带制作是最能反映技艺高低的作品,一块小小的侗家背带十 分讲究,上面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背带上特别漂亮的“圆”:“这个 圆代表太阳,黄线代表阳光的温暖,圆里面的花鸟、蝴蝶和鱼等代表自由快乐、 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等意思。”
酸菜
生活与习俗——婚恋
侗族世世代代对婚姻与爱情讲究自由。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黄昏 和晚上外出以歌声约会,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没有家族和封建的限制,遇到喜欢的人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子。 侗寨独特的“三月三”歌节,也是侗家人较古老的情人节。三月粑 作为男女的定情之物,以山歌作为男女定情的媒介,并在广众面前 定情,这种定情方式,反映了侗族婚恋极其自由。 婚恋的一般顺序: 对歌(恋爱的开始) 互赠信物 订婚 结婚
智慧建筑——鼓楼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 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 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 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 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 的楼体塔身。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 单数。 鼓楼的用途:一是侗寨的标志。 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 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 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 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 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现在它 在楼房建筑、体育场馆、公交车站 等都得到广泛引用。
生活与习俗——饮食文化
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席上客 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一首《谢厨歌》就是这样唱道:“厨 师师傅常操心,睡半夜来起五更,坐了几多冷板凳,烧手烫脚费精神。 巧手办出十样锦,艺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里生百味,多谢厨师一片 心。
侗族简介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 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 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 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 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
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 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 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
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 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 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谢 谢
唐 雪
侗族梅、韩玉莲
1、民族概况 2、民族建筑 3、侗族大歌 4、民族服饰 5、民族饮食 6、风俗习惯 7、宗教信仰 8、重要节日 9、礼仪禁忌
侗族概况
钟鼓楼
风 雨 桥
服 饰
芷江鸭
偷 月 亮 菜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 薯类为辅。
礼仪禁忌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生诞婚丧日都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 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 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大鱼肉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 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 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 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侗族

侗族简介
侗 族 ( 侗 语 作 Gaeml )是中国的 一个少数民族。居 住区主要在贵州 、 湖南和广西的交界 处,湖北恩施也有 部分侗族。侗族, 自称“金”,中原 他称“侗族”,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将这些地方居民 统称为侗族。
“侗乡之都”—黎平
“侗乡之都”黎平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 边缘,地处湘、黔、 桂三省(区)交界处 ,系侗乡腹地、侗族 文化的中心。
侗族——月也
“ 月 也 ” , 意为 集 体游乡做客,是侗 乡的一种社交习俗 。侗族某一村寨的 男女青年按约定到 另一个侗寨做客, 期间要举行赛芦笙 、对歌等活动。
侗族 - 民族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 构精巧、形式多样 的侗寨鼓楼、风雨 桥等建筑艺术具有 代表性。在贵州、 广西的侗乡,有许 多久负盛名的鼓楼 和风雨桥。因桥上 建有廊和亭,既可 行人,又可避风雨 ,故称风雨桥。
侗族“抢花炮”
“抢花炮”始于闽 粤商人到此经商, 由于信奉“妈祖” ,在“妈祖”生日 农历“三月廿三” 举行大型庙会祭祀 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 年庙会燃放三枝花 炮。
侗族 - 主要乐器
侗族有“饭养身、 歌养心”的谚语。 侗族民间音乐最有 名的是“古楼大歌 ”,它是一种无伴 奏的多声部合唱 。 乐器木质的有琵琶 、牛腿琴、胡琴等 ;竹制的有箫、笛 、芦笙等。
侗 族
——二(3)班走廊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侗族
侗族
0 1
侗族简介
0 2
0 3 0 4 0 5
侗族 - 发源历史
侗族 - 民族建筑 侗族 - 文化艺术 侗族 - 民族服饰
0 6
侗族 - 节庆、礼仪食俗
0 7
0 8 0 9 0 1 0
侗族 - 风俗习惯
侗族介绍ppt课件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简介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 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 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 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省,人口25 1万。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 有自已的语言侗语,侗族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创立了以拉丁 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文。
侗族建筑:这种 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 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 其中较有名的是侗族鼓楼和风雨桥。
侗文化
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 为主要食物 ,喜欢吃粳米饭。典 型食品主要有:油茶、腌酸鱼、腌 菜等。 民族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 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 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 青(蓝)、深紫、白等四色。侗族人民大 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 紫、白、蓝色 。 侗戏:侗族还有自已的民间戏曲— —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 一种侗族民间艺术。
。
侗族民歌:侗族人善长唱歌,侗族
民歌尤以比喻见长。 如《蝉之歌》、 《布谷崔春》等都以自然物比喻了安 定祥和。其中侗族民歌中最有名的是 侗族大歌。
侗族乐器:木制的有琵琶、牛腿琴、
胡琴等;竹制的有箫、笛、芦笙等。
民族节日:正月的过年节、祭萨、 龙家年;二月的赶社;三月的花炮 节,摔交节;四月的四月八;五月 的端午节;六月的天赐节、吃新节; 七月的祭祖节;八月的赶歌坪、芦 笙节;九月的甲戌节;十月的祖宗 节,十一月的平安节;十二月的过 侗年。此外还有斗牛节、泥人节、 黄瓜节、千三欢聚节等等,真是 “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胡”。
少数民族文化--侗族

侗族,有⼈⼝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稻为主,特产糯⾕,以⾹⽲糯最享盛名。
少数⼈从事林业,池塘稻⽥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语⽀。
原⽆民族⽂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
现在⼤部分通⽤汉⽂。
侗族地区⼀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伴奏的侗族⼤歌为传统⽂化最精粹的部分,在⽂学和⾳乐⽅⾯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楼、风⾬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化特⾊。
侗寨楼桥 在贵州、⼴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楼和风⾬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质。
整座建筑不⽤⼀钉⼀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的杉⽊凿榫衔接,拔地⽽起。
侗寨⿎楼,外型象个多⾯体的宝塔。
⼀般⾼20多⽶,11层⾄顶,全靠16根杉⽊柱⽀撑。
楼⼼宽阔平整,约10平⽅⽶见⽅,中间⽤⽯头砌有⼤⽕塘,四周有⽊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吉祥平安。
楼檐⾓突出翘起,给⼈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楼是侗族⼈民的标志,也是侗族⼈民团结的象征。
每个侗寨⾄少有⼀座⿎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过去⿎楼都悬有⽜⽪长⿎⼀⾯,平时村寨⾥如有重⼤事宜,即登楼击⿎,召众商议。
有的地⽅发⽣⽕灾、匪盗,也击⿎呼救,⼀寨击⿎,别寨应声,照例击⿎,如此,⼀寨传⼀寨,信息很快传到深⼭远寨,⿎声所及,⼈们闻声⽽来。
因此,侗家⼈对⿎楼,长⿎特别喜爱。
如今,社会秩序安定,长⿎已失去了它传递信息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