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件-湘版- 心灵的慰籍

合集下载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3.白毫 5尖 2.直 4.眼窝深
眼圆睁
端庄秀丽 1.波状纹的发髻
2.弯 3.微眯 5.饱满 4.圆
6.薄
7.薄
6.厚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 唐代
【石雕艺术】 造像特点:本土化
紧贴身体 袒露右肩 印度风格
云冈石窟北魏早期
样式宽松 文士风度
龙门石窟唐代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北魏
麦 积 山 石 窟 第 44 窟 阿 弥 陀 佛
西 魏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远景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云冈石窟 第20窟释迦牟尼坐佛 北魏早期
佛教 石雕
【合作探究】
分析造像特点 比较造型不同 抒发心灵感悟
云冈石窟第20窟坐佛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唐代
造型特点的不同
直且硬 1.磨光的发髻
对外来事物 的敬仰
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生活安定 思想开放
注重表现 现实人物
北凉
初唐
盛唐
中唐
佛教 艺术
【总结】
• 佛教的美术形态:1.石窟寺 2.壁画 3.造像 • 佛教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的艺术。 它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民族传统风格相结合, 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魏晋南北朝的稚拙 发展到唐朝的成熟,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 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世俗观念。
谢谢大家
心灵的慰藉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38 窟 壁 画 技 乐 图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带有异域特征
甘肃敦煌莫高窟外景
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西方净土变》局部壁画 唐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外景
麦 积 山 石 窟 127 窟 正 壁 龛 佛 像 北 魏

湘美版美术鉴赏2.3心灵的慰藉课件(共44张PPT)

湘美版美术鉴赏2.3心灵的慰藉课件(共44张PPT)

3.象征寓意
饿鬼和穷人:底下劳动人民,阴阳两道。
4.造像与自然环境结合
• 造像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以山形取势,蔚 为壮观。
• 非常巧妙地揉进了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 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 因地、因材而施艺。
问题3:过去 佛教美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以传教为主,用佛像、菩萨像、佛传图、本 生图、佛教故事等为题材寓意做人做事。
1.造型——服饰
宋朝服饰
• 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 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 妥协退让 --服饰文化不 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 质朴。宋代女装拘谨、 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襦衣、褙子的"遮掩"功 能加强,一切的"张狂" 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唐绘画与宋绘画对比
本土化
2.静态与动态结合
• 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创伤和自然风化, 却仍闪烁着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光辉,
• 启迪和激励着人们向民族精神 和艺术智慧的新高峰攀登。
课后作业:
• 探讨大足石刻(儒、道、佛三教融合)与 心灵慰藉有关的其他作品,分析其艺术特 色。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问题2:佛教美术形式有哪些?
• 绘画(壁画)、建筑、雕塑
• 千手观音造像龛宽 12.5m,高 7.7m,造像 雕刻于 15m 至 30m 高的崖壁上,占崖立 面面积 97m2,刻于南宋中后期。
南宋
• 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 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 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商业经济繁荣等现 象。
手的细节
手的姿态
• 绘画界有种说法“画人难画手”,在八十 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造像采用纵横交错, 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 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里打造了一尊拥 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 誉为“天下奇观”。而每只手又雕得纤细 柔美,笔笔精到,千姿百态中无一雷同。

高中美术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课件 (3)

高中美术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课件 (3)
佛本生故事(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壁画)(北凉)
维 摩 诘 像 (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窟 ) ( 同样都是线,维摩诘像画面中的形象及线条有什么特唐点? ) 佛像的面貌特征不再是西方异族人的轮廓。画中的吴维诘摩微倾上 身,动态自然;线条柔和、纤细。吴道子是被尊称为道“画圣”,是 我国古代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线条如同微风吹子拂的飘带,磊 落飘逸,婉转起伏,被誉为“吴带当风”。
云岗 石窟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窟内主要造像分别象征 着北魏开国的五位帝王,突出宣传了皇帝即是现实 如来的思想。
北魏开国皇帝拓 跋跬的坐像,佛 像两肩宽厚,面 形丰满,周围环 绕着如同火焰的 背光以及神采飘 逸的飞天形象。
佛教为统治阶 级所利用,从 思想上强化其 统治!
云岗石窟第20窟北壁坐佛
着南少侧数西民秦族岭装束山,脉塑的

像一着座力孤于峰刻上画人,物因面其

部形,似躯麦干垛和而动态得则名相。
男 童 、 女
对 突 心麦十静出世积六止了界山国和人。石后简物秦窟练神,情始(从和创公而内于元 384年至417年),尔

后屡有修葺扩建,
至公元6世纪末的隋
代基本建成,并完
麦积山石窟
整保留至今。
心灵的慰藉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 唯一精神支柱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
我国的主流宗教
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有 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 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佛教。

湘美版高中美术选修:心灵的慰籍

湘美版高中美术选修:心灵的慰籍
造像 壁画 建筑寺观
建筑寺观
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石窟 分别是什么石窟?
?
? 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石窟
1、新疆克孜尔石窟(汉)
2、敦煌莫高窟(前秦)

1
2
4
3
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 欣赏
?
连环式构图
敦煌壁画 欣赏
情 节 生 动 想 象 丰 富

3、乐山大佛(中唐)
眼睛广长
头发螺旋
眉如新月
佛像的规定 形式
耳轮 垂长
鼻高不见孔
大小等级区别
面部丰满
盘腿打坐
技法
? 说说它们绘画风格的相同之处
风格
《出埃及》乔托
?
异曲同工?
?
造 型 有 何 不 同 ?
论述题:说说图中菩萨形象有什么变化
与那些因素有关?
辩论题: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知识爆炸。求神拜佛的人多了
---
历史背景



慰 籍
西晋以后,异族部落乘虚而入,中国又
进入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政府软弱,儒家
文化衰微,人们不仅信奉道教,也转向新近
传入中国的佛教。
生年不满百, 长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心灵的慰籍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
古田县玉田中学:阮栋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并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顶峰, 使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 因素。
敦煌壁画 欣赏
形 象 生 动 动 态 逼 真
敦煌壁画 欣赏
随 类 赋 彩 艳 而 不 俗
敦煌壁画 欣赏
人 间 万 象 天 宫 杂 技
?
行 云 流 水 满 墙 风 动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学习如何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其情感表现和心灵慰藉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重点: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讲解:介绍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a.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b. 讲解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来源。

c. 举例说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心灵慰藉的功能。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心灵慰藉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其他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a. 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b. 艺术家的创作心境c. 心灵慰藉的功能七、作业设计a. 《呐喊》——蒙克b. 《星空》——梵高c. 《母亲》——罗中立2. 答案要求:a. 描述作品的基本信息。

b.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c. 阐述作品的心灵慰藉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欣赏更多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公开课-优质课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公开课-优质课件。
菩 提 树
电影《神秘代码》
心灵的慰藉
佛教的产生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 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 王的长子悉达多· 乔达摩所创立, 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他有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 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 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佛教。悉 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 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因 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 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 迦的圣人。
明白了吧!
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绚烂!
除去抹不净的回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一个月的时光凝聚在潺潺流淌的溪水边,对于一个世界的消失,人们 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僧人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 容貌,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永不再返。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屡 发大愿,广设方 便,宁可自己不 成佛道,而专心 普度众生,尽令 解脱的伟大精神, 可以说是真正作 到先人后己,是 值得我们崇敬和 学习的
• 山西-五台山 • 文殊菩萨:释迦牟 尼佛的左胁侍菩萨, 代表聪明智慧。因 德才超群,居菩萨 之首,故称法王子 文殊菩萨的名字意 译为“妙吉祥”; Ma?ju 文殊或曼殊, 意为美妙、雅致、 可爱,师利或室利, 意为吉祥、美观、 庄严,是除观世音 菩萨外最受尊崇的 大菩萨。文殊菩萨 在道教中称文殊广 法天尊。
• 浙江-普陀山 • 观音菩萨:他相貌 端庄慈祥,经常手 持净瓶杨柳,具有 无量的智慧和神通, 大慈大悲,普救人 间疾苦。当人们遇 到灾难时,只要念 其名号,便前往救 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他是西 方极乐世界教主阿 弥陀佛座下的上首 菩萨,同大势至菩 萨一起,是阿弥陀 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并称“西方三圣”。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创作如何反映人类内心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与心灵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心灵的慰藉。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掌握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与心灵需求的关系欣赏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阐述理由。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课件】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3课 佛教美术《心灵的慰藉》

【课件】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3课 佛教美术《心灵的慰藉》
然后在书本上划出来。分小组讨论 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 纸上。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什么时期达到鼎峰? 中国最大也是最具有 代表性的是什么石窟? 这个石窟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敦煌莫高窟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
代?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石窟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帝 这一方面给佛教在灭佛之后又一次在
中国传播开了绿灯
同时也将佛教与皇权在中国形 成了统一
高僧昙曜带头拜倒在拓[tuò]跋 [bá]浚[jùn]面前 这史无前例
皇帝是佛的化身。 这也大大 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16窟)这是年轻的皇帝 拓跋浚 也是他下 令昙曜开凿云冈石窟的。 这是佛与皇权的一个融合 。
佛是万物的起源,是世界的中心
3月1日,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创作。
3月2日, 繁华初现
可以清楚的看到,细沙如何汇聚成世界。
3月5日
围绕在佛周围的芸芸众生,每一种生命都跃然沙上。
创作工具
3月7日 佛泽四方
3月9日 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
近距离观察,清楚地看到沙粒铺垫的厚重质感
著名的山西应县木塔和西安大雁塔。应县 木塔平面八角形,塔身九层,是现存的唯一木 结构的辽代古塔,也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 最高的一座。
应县木塔
大雁塔
密檐式塔:多为砖石结构,一般底层的
塔身很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各层檐紧密 相接,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塔身越往上收 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著名 的密檐宝塔有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中国现 存最早的砖塔以及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 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中的千 寻塔,北京的天宁寺塔等。
延续的人生,膨胀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代表性的
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石窟 壁画 雕塑 建筑 绘画 图案和形状

中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佛头
中国最早的石窟:克孜尔石窟
从流传至今的壁画可以 看出,它采取了勾勒与晕 染相结合的画法,具有一 定的立体效果,而且壁画 中的人物造型丰满,带 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反映 出佛教初传时期中外文 化的交融.
提问: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 的什么时代?
北魏 北周 隋 唐 元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加上许多 平民百姓是不识字,为了吸引和感化更 多的信徒,人们就利用洞窟内的墙壁来 描绘佛祖释加牟尼前生如何忍辱牺牲\ 舍己为人,成佛后如何普度众生\宣扬佛 法的故事,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 的目的.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 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 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 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 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 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 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 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 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 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 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彩塑菩萨 和弟子
这是敦煌莫高窟内的彩塑菩 萨和弟子。菩萨头束高髻, 面相丰圆,大耳下垂,秀眉 高挑,双目微睁,嘴唇微抿, 露出一丝笑意。她身穿锦绣 罗裙,右手下垂,左手上抬, 似在弘扬佛法。弟子眉清目 秀,低眉颔首,双手交叠; 置于腹部,恭谦至极。这两 尊造像的神态截然有别,一 个超然大度,一个毕恭毕敬。 这是敦煌莫高窟两千多身彩 塑中的精品。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
公元366年,乐僧和尚在敦煌鸣沙山东麓找到 了一块“圣地”,在悬崖上挖了一个石窟,之 后,呜沙山东麓南北长约一千六百米的悬崖峭 壁,被历代贵宦巨商和佛教信徒争先恐后地开 窟造像,到武则天时,已多达一千多个窟洞, 所以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但由于长期来自然力 与人为的破坏,现仅存有十六国、北魏、西魏、 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等十余 个朝代建造的洞窟五百个左右,彩塑两千多尊,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莫高窟开掘在砾岩悬 崖上,因砾岩粗粝松脆不能雕刻,古代艺术家 使用泥塑造作佛像,再施彩绘,使它们五彩缤 纷,唯妙唯肖,名曰敦煌彩塑。
活动建议:从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
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
观察内容: 时代 性别 体态 姿势 面部特征 发型 着装
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
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 形象发生了标准和 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 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 “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 元471~477年),历经400余 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 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 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 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 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 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
敦煌彩塑:菩萨像 唐
这尊菩萨像,神情体态刻划 之精采,肌肤质感表现之精 当,妆銮彩绘之精湛,民族 风格之精良,都令后代雕塑 家仰之弥高,望尘莫及。
唐代比较繁荣富 ,所 以菩萨也显得富贵端 庄.
九色鹿本生图 北魏
•《九色鹿本生图》是 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 窟壁画的主要题材。 “鹿王本生”是说佛 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前 生是一只九色鹿王, 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 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 卖的故事。
第二单元第三课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 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 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创作主 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都因此 而出现新的转机.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隋唐时 期达到鼎盛.佛教起源于印度,佛 教美术也发生于印度,以后由北 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 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出现各 不相同的发展状况。
克孜尔石窟壁画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 鸣沙山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 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 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 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 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 为“东方艺术明珠”。
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 2、塑造佛像。 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 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刻大佛,在长达一公里的砂岩悬崖上, 排成一座规模宏伟的“雕刻馆”,成为我国 极其丰富而宝贵的古代艺术遗产。
龙门石窟佛像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 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微 露笑意,形象庄严又不失睿智慈祥, 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
女皇武则天鼎力相助的奉先寺的卢 舍那大佛,这不是一具普渡众生、 慈悲为怀的宗教偶像,而是被高度 美化了的大唐帝国高居九重的帝王 化身。如果撇开武则天的影子,它 确实形象地体现了初唐自强奋发, 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
西方净土变(局部) 唐 莫高窟壁画
《维摩诘像》是以吴道子 绘画风格描绘维摩诘形象 的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 性的杰作。画中维摩诘手 执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 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 深邃,成竹在胸。画家以 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 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 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之感。(敦煌壁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